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抓住關鍵環節 培養探究精神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兒童的精神中有一種特別強烈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倍谛W階段的兒童世界里,這種需求顯得特別強烈!伴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新課程呼喚小學數學課堂要關注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參與探索學習知識的活動,讓學生親身經歷和體驗知識的獲取過程。全力打造探究型的課堂教學模式,把課堂真正的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樹立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全面實現生動的、活潑的、富有生機的課堂。
  關鍵詞:關鍵環節;探究精神;教學
  探究型的課堂教學模式是《數學課程標準》所極力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其實質是要求我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實施一種學生自主學習的活動,挖掘學生內在的潛能,自主地完成對知識的構建,并從中獲取探求知識的方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注意各個環節進行巧妙設置,不斷增強學生的探究精神。
  一、在課堂導入時,設置觸發探究的學習情境
  俗話說得好,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時,老師要精心挑選能喚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學習情境。這樣的導入,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教師所創設的學習情境所吸引,學生探究的欲望在學習開始就被老師充分調動出來。
   例如:人教版五年級下冊《分數的基本性質》這節課,我一開始向學生提出三個問題:1. 在整數范圍內,有沒有大小相同,各個部分數字不同的兩個數?(沒有)2. 在小數范圍內,有沒有大小相同,各個部分數字不同的兩個數?(沒有)3. 在分數范圍內,有沒有大小相同,各個部分數字不同的兩個數?(有)4.
  能舉例嗎?學生對于這么神奇的分數自然而然就產生了學習的興趣,為學好分數的基本性質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導入環節,巧妙地設置了觸發學生學習的學習情境,學生自然興趣盎然地跟著教師的步伐往下學習。
  二、 在動手操作時,設置引發探究的教學情境
  俗話說:“眼過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心理學也研究表明:兒童思維的發展是由外部活動轉化為內部活動的過程。學習知識的最好途徑是通過自己的實踐去發現,去解決。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教具學具,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學習素材,在動作操作中充分感知學習素材的表象,在觀察和操作中發現問題,在思索和探究中解決問題,從而不斷豐富學生的概括抽象的思維能力,不斷在動作操作中培養了學生的探究意識。
  例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圓的認識》這節課,課前我要求學生準備大小不同的多個圓形紙片,上課時,我要求學生對大小不同的多個圓形紙片反復對折,然后叫學生對這些折痕仔細觀察,發現了什么?(圓中有很多折痕,折痕相交于一點)老師這時順便介紹了什么叫圓心、直徑和半徑。然后我要求學生量一量同一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長度,又發現了什么?學生經過測量,得出了同一個圓中直徑和半徑的關系:即直徑是半徑的2倍,半徑是直徑的12。最后我要求學生量一量圓心到邊上的距離,又發現了什么?學生通過操作發現了圓心到邊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
  在教學中,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究,教師順勢加以引導,學生的主動性和主體性得到充分體現,學生在操作和思索的探究中,發現了數學中的奧秘,獲得了牢固的數學知識。
  三、在實際應用時,設置深入探究的生活情境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以及現實生活素材,設置讓學生能深入探究問題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體現學習數學的價值。
  例如:在學習了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圓的認識》這節課后,我利用多媒體出示各種車輛的輪胎,讓學生觀察發現了?(都是圓形),問:“同學們,為什么車輛的輪胎都做成圓形?”這一問題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有的不假思索的說是外觀漂亮,有的說是要統一標準等等,這時我則利用多媒體展示了用正方形和三角形輪胎等做的汽車。汽車行駛起來搖搖晃晃,學生們看了都哄堂大笑,這時我又問學生:“為何用圓形做的汽車這么安穩呢?”學生又一次在圓的知識中去探尋知識的奧秘!
   又例如:人教版二年級下冊《含有兩級的四則混合運算》這節課,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含有兩級的四則混合運算順序,我出示了兩個解決現實問題的實際情境讓學生探索:1. 媽媽今天帶了100元去超市,買了一提面巾紙50元,剩下的錢買了5條大火腿,一條大火腿多少錢?(100-50)÷5=10元。2.
  大頭兒子一家三人去參觀閩南文化故事園,大人門票一張30元,小孩門票一張20元,大頭兒子一家3個人買門票一共花了多少錢?30×2+20=80元。這種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探究活動中,學生自然懂得了先乘除后加減的計算方法。學生在這種生活情境中學到的知識感到真實、現實,學得有價值,更加愿意投入到探究中去學習。
  四、在自學課本時,設置持續探究的問題情境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的其實就是即使沒有老師傳授,學生也能通過自學獲得知識的道理。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教師要大膽放手讓學生主動去探索,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自學力所能及的知識,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的探究意識。
   例如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比的認識》這節課,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要求學生帶著以下問題進行探究:1. 比的各部分名稱分別叫什么?2.
  比和除法、分數各有什么聯系和區別?自學完,完成下面表格:
  通過自學,學生初步掌握了比的各部分名稱及比和除法、分數的聯系和區別,然后教師再進行及時點撥講解。這種先學后教的模式讓學生學起來更加牢固,也更加深刻。學生通過自學就能初步學會知識、掌握本領,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同時也培養了自主探究能力,進一步提高了學生探究知識的本領。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注意教學的各個環節,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探索知識形成過程和方法,體驗獲得探索的喜悅,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充分發揮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作者簡介:
   林文強,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田邊小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5846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