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持續理念下城市綠道規劃策略探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構建了可持續性城市綠道概念框架,結合當前綠道規劃建設實踐及其問題,提出了可持續性城市綠道的規劃策略,優化了綠道可持續發展相關路徑,以期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助力。
關鍵詞 可持續發展;可持續性城市綠道;綠道規劃;策略
站在城市轉型的路口,各省市都在加快建設城市綠道,搶占綠色經濟發展的先機,綠道建設呈現出高速發展的態勢。
1 可持續性城市綠道構建框架
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構建可持續性城市綠道的概念框架包含:可持續性城市綠道為標準對現狀評估和分析是綠道可持續發展重要的基礎工作;城市綠道系統可持續發展作為最終目標的實現途徑,是對現狀問題和不足進行反饋,讓現實與操作緊密結合,保證目標的實現;可持續性城市綠地建設目標的確立,以更好地指導實踐,最終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1]。
2 當前我國城市綠道規劃實踐
我國綠道的實踐最早可以追溯到珠三角綠道網絡系統的構建,隨著綠道重要性的顯現,大批量城市開始加入到“綠道建設運動”來。其中,北京、天津、成都、福州、武漢等城市綠道的建設。伴隨著綠道建設項目的大規模上馬,中國式綠道建設的諸多“痛點”也逐步顯現。
3 可持續性城市綠道規劃策略探析
3.1 可持續性城市綠道的規劃策略
?。?)順應自然肌理,優化生態格局。尊重自然,順應城市的自然肌理,將城市自然資源與區域規劃科學分析、合理應用,充分發揮城市綠道線型空間的作用,將城市分散的各生態斑塊組織串聯起來,完善城市區域功能,優化城市藍綠生態格局,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
?。?)規劃功能路徑,集約使用土地。綠道規劃建設應充分開發利用現有的路徑、沿線可用場地、設施和建筑物,通過改善環境、統一標準、綠化提升等手段建設綠道,避免重復建設、實現資源共用共享。
?。?)保留文化記憶,串接優勢資源。通過綠道串聯盡可能多的歷史人文資源點,加強文化遺產與綠道融合,通過多樣形式的解說系統和主題活動讓人們學習、感悟歷史,提升城市文化底蘊,凸顯城市特色文化風貌。
?。?)引導公民參與,激發空間活力。引導公民參與綠道建設,注重綠道功能的復合化,通過綠道將城市的生活、娛樂、休閑、服務等設施聯系起來,吸引市民的使用綠道、參與綠道活動。
?。?)統籌城鄉結構,指引空間發展。綜合考慮城鄉生態空間布局,注重對城鄉一體化的推動,通過綠道將城市與鄉鎮、特色農業資源集聚區進行串聯,促進城鄉之間的經濟、社會互動,促進和諧發展。
?。?)助推經濟發展,落實綠色生活。連接城市各類重要功能區,注重沿線多元功能復合開發和旅游路線結合,提升成為城市經濟走廊;助推城市經濟結構的合理安排,提升城鄉居民生活品質,激活城市綠色經濟。
3.2 可持續性城市綠道規劃的優化路徑
可持續性城市綠道以最優的資源投入、最小的環境影響,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利用率,充分利用城市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更新恢復和凈化能力,保持自身系統的持續高效運轉。
?。?)完善制度。①細化規劃內容——問題導向,適用可行。在不同層級的城市規劃中,以問題為導向,以對城市綠道空間及其內部各功能空間相互滲透的研究,形成有效的綠道規劃控制指引,切實推進城市綠道的適用可行。②強化資源整合——外延內展、空間突破。拓展綠道綜合目標功能實現,其內涵日益豐富,外延不斷擴展??紤]到綠地的多樣類型、豐富的元素和城市資源的擴展,突破了綠道在空間上的局限。③提效運維管理——引入資本、社會合作。探索新型綠道管理運營模式,鼓勵綠道與社會資本的結合。借鑒美國發達的綠道組織架構,可以探索性地在綠道的規劃設計、施工驗收與管理維護等多個環節引入社會機構 。
?。?)更新技術。①更新技術方法——科學支撐、技術更新。更新傳統技術方法,充分利用大數據,通過有針對性的提取城鄉規劃的相關數據,理性分析數據背后所反映的城市問題,進一步通過數據再組合來解決城市挑戰,提升規劃的科學性和準確性。②增強智慧決策——數據反饋、上下協同。廣泛利用大數據的分析在規劃方案實施中或者實施后,要對其進行監控,建立積極的反饋機制,利用上下協同的方式,對規劃方案的效果進行監督、改正,在一種動態機制中確立綠道的總體格局,不斷優化及調整的新模式。
?。?)提升服務。①落實生態服務——生態廊道、多樣棲居。依據自然生態資源的評估結果,明確其潛在的生態走廊的優先級及網絡架構;通過綠地植物群落物種多樣性的培育,促進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改善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提高人居環境質量,為城市和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②增強民生服務——關注民生、以人為本??沙掷m發展的綠道規劃核心本質還是從城市層面擴展到更大的社會層面,在于對民生問題的關注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在綠道基礎設施建設中始終圍繞“以人為本”,切實提高空間服務能力。
4 結束語
可持續城市綠道的規劃建設要以可持續環境、社會、經濟共同發展為原則,以制度、技術、服務為出發點構建城市可持續綠道規劃的優化路徑,通過發揮綠道對生態資源的線性連接作用,與城市肌理的結合,優化城市綠地結構,使之具有較強的生態及使用功能,發揮綠道網絡優勢,產生更多、更高效的生態、社會、經濟價值。
參考文獻
[1] 劉錚.都市主義轉型:珠三角綠道的規劃與實施[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16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