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生計框架視角下的農村企業家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在全面脫貧攻堅的背景下,產業扶貧是其中一項重要途徑。本文采用個案研究的方法,基于可持續生計框架視角對河南省T縣的汽配產業進行分析。從背景、資本、政策作用過程、生計策略以及結果幾個方面進行分析,試圖為農村地區的產業扶貧提供一定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可持續生計框架;農村企業家;產業扶貧
現如今,全面打好脫貧攻堅戰是頭等大事,其中的一種重要方式就是產業扶貧。早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就開始了通過建立產業振興鄉村的嘗試——學習日本的“一村一品”模式。然而,通過數十年的實踐,我國雖然從局部以及部分產業中已經形成了一村一品發展局勢,但是整體發展規模以及區域化集中程度與新時期農業發展要求之間存在一定差距。即使有國家的扶持,很多農村還是很難形成產業從而達到脫貧的效果。因此,本文以河南省T縣汽車配件產業的發展為例,分析農村企業家在產業發展過程借助的資本以及政府政策過程的作用,試圖為產業扶貧工作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議。
一、可持續生計框架研究方法
“生計”是Chambers和Conway(1992)的定義的:“建立在能力 、資產(包括儲備物、資源、要求權和享有權)和活動基礎之上的謀生方式”。在生計的相關研究與應用中,可持續生計概念通常配合可持續生計框架一起使用,目前DFID 框架是目前學術領域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框架??沙掷m生計框架由脆弱性背景、生計資本、結構和過程轉變、生計策略、生計結果等五部分構成,它們相互影響與作用。農戶在市場、制度以及自然因素等造成的脆弱性背景下,受政策、制度等影響,對生計策略進行選擇并產生結果,生計結果反作用于農戶生計資本,從而影響農戶抵御脆弱性的能力。
二、T縣農村企業家的可持續生計框架分析
T縣的汽配生意最早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由最初的十幾人迅速擴展形成全縣參與,由最初的倒賣演變為生產、銷售一條龍模式。2007年,隨著當地汽配生產的工廠不斷擴張增多,縣政府劃了百畝土地作為汽配產業園區。外出銷售汽配的人員已經遍布全國,并在當地建立了自己的商店門面,主要集中在浙江、廣東區、山東等地區?,F如今某縣當地的汽配生產廠共計500余家,從行業人員3萬多人,年創收入逾10億元;在外地銷售汽配的有5000多輛運銷車輛,360多家銷售門店遍布全國各地,甚至已經將業務擴展到去越南、柬埔寨等周邊東南亞國家。
脆弱性背景的分析。T縣在區位上的劣勢是激發此產業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身處兩省交匯,并位于黃泛區致使農業生產難以維持當地農民生計。1964年4月省際間勘界時,考慮到黃河泄洪之需要,將T縣劃歸河南省作為泄洪區。在發生了交接之后,身處兩省交界的某縣處在一個兩省都不管的尷尬境地。而且某縣處在黃河灘區,經常水災泛濫,在1982年和1996年曾兩次發生大規模洪災。正是由于這種區位上的劣勢,才逼得這里的人在大的政治經濟環境放開后進行了“冒險”的嘗試。
生計資本分析。自然資本:T縣農村企業家主要擁有的自然資本是所在村莊和當地縣政府提供的土地,無論是村莊中的小型作坊還是坐落在工業園區的大工廠都需要土地來進行產房的建設。物質資本:T縣有著其明顯的交通優勢,身處鐵路、公路交匯處,交通優勢形成了農村企業家的物質資本。京九鐵路和晉豫魯鐵路交匯、高速公路網和山東高速公路網交匯,使得運輸與販賣都占據了優勢,是汽配產業內部發展和外部延伸的一個關鍵因素。金融資本:當地的農村企業家的金融資本主要分為民間借貸和銀行貸款兩方面。鑒于農村地區經濟發展限制,農村企業家很難達到銀行貸款門檻,因此民間借貸為原始資金籌集和企業運轉提供了幫助。社會資本:社會資本在產業的產生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關系”在企業建立和發展過程中都舉足輕重。除此之外,社會資本在一些程度上決定了農戶的金融資本的籌集。人力資本:農村企業家具有以下兩種人力資本。一是村中大量勞動力為他們提供了豐富的工人,二是通過高薪和人情關系聘請南方技術人員為企業工作。
政策、機構和過程分析。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將經濟制度逐步從計劃經濟中放開,農民進行生意終于不再是原來意義上的“投機倒把”。在改革開放大的政治經濟環境下,T縣產生第一批汽配生意的開拓者才有了可能。在產業建立之后,某縣政府政府先后出臺多項政策辦法,從市場準入、項目用地、證照辦理、財政扶持、融資貸款、稅收優惠等方面給予重點扶持,促進產業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形成產銷方面的政策支持。政府部門同時成立了機動車配件產業領導小組和某縣機動車配件協會,建立了簽約項目聯審聯批制度,為企業的簽約落地、生產經營、發展壯大提供保障。
生計結果分析:T縣的汽配產業是當地的第二大支柱產業,目前已經形成了兩大聚集區。汽配產業帶動當地人員的就業,不僅是在當地的就業,汽配產業的外銷還為當地人創造了異地就業。在這樣的發展勢頭下,生計結果進一步作用于政策過程,為農村企業發展提供更多政策支持。
三、政策建議
農村企業家通過對自己生計資本進行不同的組合,在政策環境中不斷做出調整改變,產生了地區的支柱產業。在國家數十年進行“一村一品”的扶植企業不盡如人意的現實情況下,我們看到農民可以通過自發地對自己所擁有的資本進行運用,并在一定區域內產生產業。因此,在現如今進行“產業扶貧”的時候,我們可以從中借鑒經驗,不要只以“政府扶植”為主,而是要找到適合當地的,農民可以運用自己生計資本進行的內生型產業。產業扶貧應該在原有基礎上對農村產業提供政策上的幫扶和保障,而不是直接落地。
參考文獻:
[1]Chambers R. and R. Conway. 1992.Sustainable Livelihoods: Practical Concept s for the 21st Century. IDS Discussion Paper.296.
[2]林金陽.淺析農村發展一村一品的對策[J].農民致富之友,2017(22):2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65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