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村落保護與農戶可持續生計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本文是在可持續生計理論框架下,構建農戶可持續生計資本評價體系,實地調查湖南省張家界市少數民族傳統村落農戶生計狀況,采用熵權法對石堰坪村農戶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發現張家界市少數民族傳統村落生計資本水平整體比較脆弱,尤其是物質資本、自然資本是農戶生計水平改善的短板。傳統村落農戶必須借助生態補償等機制實現生計資本的優化和轉型,應優先實施以人力資本、社會資本、金融資本為主的生計可持續發展能力培育,傳統村落的保護與利用需綜合考慮五大生計資本的存量與分異特征等。在此基礎上,本文提出張家界市傳統村落農戶生計及保護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傳統村落;農戶;可持續生計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三農”問題的解決和精準扶貧工作進入關鍵時期,鄉村的發展受到了廣泛關注。傳統村落,又被稱為“古村落”,作為形成較早、傳統資源豐富的地區,具有重要的文化傳承價值以及保護與發展意義[1]。傳統村落往往因地理條件限制,交通不便,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及傳統文化得以保存延續。但其自身發展能力有限,農戶的可持續生計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加之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生態環境發生變化,傳統村落在資源配置、經濟結構、社會文化、自然環境等方面發生改變。對于農戶而言,現階段保護與發展背景既為其提供了新的契機,也存在著一定風險。生計策略多樣化、傳統農耕社會和現代消費文化的沖擊與融合、生計水平的差異與變化也同時影響著傳統村落的保護與自我發展。
基于英國國際發展部(以下簡稱DFID)提出的可持續生計分析框架[2],因能較好地理解農戶的生存狀態的復雜性、農戶生計行為的策略性,已被廣泛應用于脆弱地區貧困農戶生計研究[3]。該理論的核心內容是五大生計資本:自然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金融資本和物質資本,影響著可持續生計策略與生計結果?;诖死碚?,已有大量的文獻對農戶可持續生計進行了定性和定量研究,如生計脆弱性、不同類型地區農戶如貧困地區貧困農戶生計研究[4]和失地型農戶生計研
究[5]。生計資本的量化研究是可持續生計研究的重要起點。對于生計資本指標量化的研究主要有主觀經驗賦權法、回歸分析、因子分析等。目前,針對傳統村落農戶可持續生計的研究相對較少,現有論文主要是研究旅游作為生計策略對傳統村落農戶生計的影響[6]。
從農戶的視角,運用DFID可持續生計框架理論,選擇湖南省張家界市少數民族傳統村落開展調查,構建農戶生計資本評價指標體系,運用熵值賦權法獲得地區農戶生計資本綜合評價得分指數。對比探討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背景下農戶生計資本規模和結構現狀,為決策部門發現存在的問題并尋找有效的解決途徑,保證傳統村落農戶可持續生計發展提供依據。
一、研究區域概況
本文選取的調查區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之一的石堰坪村,石堰坪村位于張家界市永定區王家坪鎮東南部,距張家界城區68 km。境內溪河縱橫,山地為主要地形,海拔主要在300~800 m,因群山起伏,在“小盆地”內有獨特的山區氣候。全村面積1 700 hm2,現居住有土家族982人,有200多棟保持完好的吊腳樓,核心保護區85棟,植被完好,村落建筑歷史悠久,堪稱目前中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原生態吊腳樓古老村寨,同時還保留著“糊倉”、擺手舞、陽戲等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湖南省生態村、湖南省旅游名村。村落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比較落后,但這一地區保留了較為完整的自然生態系統,鄉土風情濃厚,具有發展鄉村旅游的良好基礎。2017年,石堰坪村旅游收入120萬元,接待游客5萬人次。
二、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ㄒ唬祿碓?
該文的研究數據是通過實地走訪、問卷調查、訪談等方法對農戶入戶調查獲取的。選取張家界市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村落石堰坪村,于2018年2—3月對該村進行農戶入戶調查,戶均訪談時間為30~60 min,調查對象主要為家庭主要勞動力,發放問卷92份,收回有效問卷81份,有效率為88.0%。調查內容包括農戶信息、農戶生計資本情況、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對農戶的影響以及農戶對傳統村落保護開發的態度。被調查農戶家庭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
?。ǘ祿哦葯z驗
考慮調查問卷所獲取的數據數值和邏輯的有效性,在數據預處理時進行初步整理,對缺失和異常的數據進行了校正和剔除,并運用SPSS18.0軟件對石堰坪村農戶生計的可靠性數據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問卷數據的Cronbach'salpha系數為0.815,問卷設計可靠性高,測量數據信度良好。
?。ㄈ﹤鹘y村落農戶生計資本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構建科學合理的指標評價體系是進行農戶生計資本研究的重要前提,現階段構建指標體系的基礎是可持續生計框架,即可持續生計資本劃分為自然資本、人力資本、物質資本、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同類研究中,常將這五類生計資本作為一級指標。在此基礎上,結合張家界市傳統村落農戶的生計特征,采用德爾菲法,即通過對8名長期從事張家界市傳統村落及農戶生計相關研究的專家學者函詢,確定了指標層的二級指標,構建了傳統村落農戶可持續生計資本評價指標體系,指標詳情見表2。
(四)指標體系權重測算
熵值法計算權重由于可信度較高被廣泛運用于相關研究。依據熵值法的研究進展,首先要對表2各項指標的原始數據進行處理。由于存在不同的量綱和變化幅度,采用分段賦值、極差標準化等方法進行處理,使所有測量指標標準化后的值都介于0~1,極差標準化公式為:
i=1,2,……,n;j=1,2,……,m(1)
式(1)中,Xij為第i個對象第j個指標標準化后的數值。
然后確定指標權重,應用熵值法計算公式確定各項指標權重,即:
(2)
?。?)
gj=1-e(4) ?。?)
式(2)(3)(4)(5)中,Pij為第i個對象第j項指標的比重,ej為第j項指標的熵值,gj為第j項指標的差異系數,Wj為權重。
最后,將各項指標均值Pij和各指標權重Wij代入農戶生計資本綜合評價模型得到農戶第i項生計資本指數,即反應農戶生計水平高低。
三、結果與分析
?。ㄒ唬┺r戶生計資本評價指標體系權重系數分析
從上述計算所得數據(見表3)可以得到石堰坪村生計資本各項指標的權重,不同指標之間有著明顯差異,反映了各生計指標的相對重要性,即不同指標對農戶生計的作用程度。從指標的全局權重系數大小來看,農戶生計資本相對重要的指標依次為農戶的借款能力(WF2=0.200)>農戶參與技能培訓的程度(WH3=0.154)>自有非不動產(WP2=0.105)>農村合作組織參與(WS2=0.095)>權力資源(WS3=0.0.086)=網絡及社交媒體改善情況(WS4=0.086)。其中,農戶借款能力權重系數最高,說明農戶收入來源趨于多樣化,金融資本變化面臨機遇大于風險,故對傳統村落農戶生計的貢獻率增加。其次,農戶參與培訓的程度也是影響張家界市傳統村落農戶生計的重要因素,說明生計多樣化發展對農戶職業技能的影響越發顯著,原本地處群山峻嶺間的古村受到外來游客的影響和生存發展需要,對自身認識深化,對技能和教育的重視是必然選擇。此外,依據一級指標權重系數研究發現,對于張家界市傳統村落農戶生計而言,社會資本(WS=0.276)、金融資本(WF=0.261)、人力資本(WH=0.201)相對于自然資本(WN=0.143)和物質資本(WP=0.119)來說更為重要。因此,未來在該區域推進的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工作,應著力于農戶社會資本、金融資本和人力資本的改善。
?。ǘ┥鐣Y本分析
社會資本指的是農戶在進行生計活動的過程中所能利用的社會資源,石堰坪村農戶社會資本測量值在所有生計資本最高,是0.09。受訪者中48.6%的農戶有親戚或者自己曾擔任村干部,對此在訪談中村民表示石堰坪村是土家族村落,很多村民都是同宗,親戚和熟人擔任村干部比例較高,親朋好友的互動與聯系較為緊密,村中經常性召集所有村民一起舉行一些民俗表演等集體活動,鄰里關系融洽和諧,可利用的社會資源尚可。但加入社會組織熱情不高,70.4%以上農戶未參加農村合作組織。網絡及社交媒體的普及度較低,僅25.9%的農戶經常使用移動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社會資本測量值在五大生計資本中分值最高,這說明農戶對于因宗族、地緣、血緣關系而形成的社會網絡大多持非常肯定的態度,其是農戶規避風險、實現互助的基礎。由于農戶參與各種社會組織的比例不高,很難擁有社會權威,相對封閉的家庭和地緣網絡對于農戶抵御生計風險同時實現古村的保護是不夠的。
?。ㄈ┙鹑谫Y本分析
金融資本主要是指農戶可支配和可籌措的現金,石堰坪村金融資本的測算分值為0.04。從人均收入來看,農戶收入普遍不高,人均年收入1萬~3萬元的農戶占比最大,為44.4%,年收入1萬元以下的也占到37.1%。大部分村民表示現金收入主要來源是農戶的外出務工收入。借款能力指標權重在全局中占比較高,得分也相對高于其他指標,過去農戶的借款渠道主要來自親友互助或者民間借貸,有一定局限性。近幾年,隨著鄉村的發展,農戶在獲取銀行、信用社貸款方面的機會與便利性均獲得提高,表示滿意的農戶占到了85.2%。同時,政府的農業補貼雖然數額不大,但給予了農戶一定的經濟支持,滿意度達96.3%。而且義務教育、合作醫保等政策大大減輕了農戶在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壓力。雖生計呈多樣化趨勢增加了農戶抵御生計風險的能力,但由于古村缺乏足夠的金融資本積累和完善的現代金融支持,農戶金融資本積累的生態環境仍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四)人力資本分析
人力資本代表著農戶的知識、技能、能力狀況等,石堰坪村人力資本測量值為0.036,在五大生計資本中處于中等偏低水平,其中家庭勞動力僅為0.007,家庭成員教育程度測量分值為0.012,反映出該區域農戶人力資本積累整體偏薄弱。在被調查者中,非勞動力人口比例高達48.2%,反映出調查區域的農戶都趨于老齡化。通過對農戶實地訪談,村中大部分年輕人都選擇外出務工,村里常駐的村民大多是中老年人,空心化程度嚴重。從學歷來看,初中以下學歷比例較高,達到66.7%,反映出石堰坪村村民整體受教育程度水平不高,而通過學歷教育獲得大專以上學歷的受訪者大都表示出去城鎮工作的意愿。從生計能力的培育情況來看,只有14.8%的農戶參與過相關技能培訓。因此,古村農戶普遍缺乏一種有利于生計可持續發展的潛能積累和人力資本基礎。
(五)自然資本分析
自然資本是描述農戶的自然資源存量的術語,石堰坪村自然資本測算分值為0.026,人均自然資產數量較少。石堰坪村地處深山區域,耕地較為缺乏(人均耕地0.011),農戶對耕地土地的利用比較單一,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小部分農戶通過種植煙草來提高家庭經濟收入,普遍農業收入效益較低。林地方面由于主要種植的樹種是杉樹,由于傳統村落保護及其他一些相關政策的實施,對于村民在砍伐方面有著嚴格的限制,因此農戶在林地種植方面幾乎沒有收入。圈養家禽獸類多半作為自用生活補給,少部分用以外售。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體的生計活動和結果具有不可控風險因素,面臨風險大都缺乏行之有效的補救措施,自然資本表現出較大的脆弱性。
?。┪镔|資本分析
物質資本是指農戶維持生計的基礎設施和生產資料,古村在物質資本測量得分值為0.02,在五類資本中得分最低。目前,石堰坪村全部是統一的土家吊腳樓,房屋建筑面積平均都在200 m2左右,大都有100 a以上的歷史。由于房屋建筑時間過長,大部分住房年久失修,而傳統村落相關政策又限制村民私自維修改建吊腳樓,年久失修導致房子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調查結果顯示,70.4%的農戶對于目前的住房不太滿意;25.9%農戶還未合法擁有房屋產權,而已經辦理房屋產權的農戶也大都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評選項目實施需要。自有非不動產值指標分值為0.015,處于相對中等水平,說明古村農戶生產生活物質條件基本具備。政府出資主導的鄉村基礎設施改善,景觀建設、鄉村通達性提高。 四、結論與建議
?。ㄒ唬┙Y論
該文以張家界市少數民族傳統村落為研究對象,基于DFID可持續生計理論框架,研究分析發現:張家界市傳統村落農戶在人力資本、物質資本、自然資本、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脆弱性。不同指標對生計系統的影響程度存在明顯差異,農戶的借款能力、技能培訓、自有資產、合作組織參與、權力資源和網絡等是重要影響因素。國家傳統村落名錄的入選對當地農戶而言既是風險也是機遇。現階段,不同收入來源農戶生計資本存量有差異,但多數農戶對生計資本的投資和運用有限,生計資本社會化組織化程度不高。解決傳統村落生計資本的脆弱性問題,一是要充分識別生計資本脆弱性發生的現實基礎;二是要動員農戶、政府及社會力量,努力減少生計資本脆弱性形成的主要障礙。
?。ǘ┙ㄗh
基于可持續生計分析框架理論,提出張家界市傳統村落農戶生計及保護發展建議。一是入選傳統村落后對自然資源利用及農戶房屋建設實施嚴格的限制,應借助古村保護性移民政策和生態補償機制,為農戶提供生態效益補償、傳統村落吊腳樓修建補償等經濟補償以及功能完備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政府應借助公共投資為農戶提供完備的交通條件、良好的醫療衛生服務、充足的市場信息,幫助農戶提高應對風險的能力。二是少數民族傳統村落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交通等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應積極拓展農戶收入來源渠道,實現生計多元化發展。因地制宜扶持農戶發展生態旅游、特色種養殖、文化創意等產業,通過扶貧與傳統村落保護相關政策等予以資金支持,提供農戶實用性強的信息和技能培訓,同時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當地的農戶產業發展,形成多渠道的投入機制,減少農戶參與鄉村產業發展的障礙,提高農戶個體自我發展能力和家庭可持續生計水平。三是可建立村莊農戶合作組織,發揮村中能人大戶的典范效應,發揮社區在鄉村發展中的組織、宣傳、實施等重要作用,加強農戶間的聯系與合作,有效降低經營成本,通過網絡、社交媒體等平臺提高農戶與外界的聯結,吸引外來投融資及在外務工的返鄉人員。另外,可以通過發展民間金融,促進信貸服務多元化發展,提升農戶的金融與社會資本。(基金項目:吉首大學研究生創新項目,項目編號:JGY201778)
參考文獻:
[1]胡燕,陳晟,曹瑋,等.傳統村落的概念和文化內涵[J].城市發展研究,2014(1):11-13.
[2]Chambers R,Conway G R. Sustainable Rural Livelihoods:Practical Concepts for the 21st Century[R].Brighton,UK: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92.
[3]李斌,李小云,左停.農村發展中的生計途徑研究與實踐[J].農業技術經濟,2004(4):10-15.
[4]杜本峰,李巍巍.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生計資本與脆弱性分析[J].人口與發展,2015(4):14-26.
[5]丁士軍,張銀銀,馬志雄.被征地農戶生計能力變化研究:基于可持續生計框架的改進[J].農業經濟問題,2016(6):25-34,110-111.
[6]楊亮.遺產型鄉村旅游地社會—生態系統脆弱性研究:基于林寨古村農戶調研分析[J].惠州學院學報,2016(2):86-9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02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