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發達地區山地民族傳統村落保護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當前快速城鎮化、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傳統村落正迅速的銳減。以貴州省云舍村為例,指出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從國家政策、法律法規和相關規范等政策文件方面提出保護的思路與方法,以期實現保護與發展的共融性與可持續性,為欠發達地區山地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提供方法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欠發達地區;民族傳統村落;保護;山地
中圖分類號:TU982.29;K87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11-0068-04
引言
民族傳統村落是歷史文化傳承、延伸和見證載體,是各民族生活生產的重要地域,有著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充滿了獨特的民族風情。但是,近年來隨著快速城鎮化、經濟快速發展,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受到了較大的沖擊,其數量急劇下降,引起了各界關注?!吨袊鴤鹘y村落藍皮書: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調查報告(2017)》[1]指出,中國傳統村落的保護現狀不容樂觀,傳統村落數量不斷減少;傳統村落毀壞日益嚴重,非物質文化遺產日趨式微;傳統村落環境破壞與污染嚴重。對此,2012年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四部委聯合啟動了中國傳統村落調查[2],2013年和2014年分別印發了《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編制基本要求》、《關于切實加強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的指導意見》、《關于做好中國傳統村落保護項目實施工作的意見》等相關政策法規,防止傳統村落的盲目建設、過度開發、改造失當等破壞現象的出現,對積極穩妥推進傳統村落保護項目的實施、保護與發展起到了良好指導作用。
本文從國家政策、法律法規和相關規范等政策文件對傳統村落發展與保護的要求出發,以貴州省江口縣云舍村為例探索欠發達地區山地民族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規劃的思路與方法,以期實現欠發達地區山地民族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共融性與可持續性,為欠發達地區的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提供方法借鑒。
貴州省位于我國西南地區,全省地貌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種基本類型,其中山地和丘陵的面積占92.5%。雖然近年來貴州省的GDP增速有所提高,但受歷史、自然、地理條件等影響,其經濟基礎差、經濟總量低,人均GDP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12年至今,國家有關部門先后公布了共4 153個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其中貴州省共有545個(表1),占總量的13%,是我國傳統村落最多的省份之一,在數量上僅次于云南省[3]。銅仁市作為武陵山革命老區,在貴州省其傳統村落數量僅次于黔東南州,位居全省第二。銅仁市各傳統村落中少數民族傳統村落占絕大多數的比例,以土家、苗族和侗族為主的傳統村落有54個,占73%,其中有23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入選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名錄[4]。
一、云舍村的基本概況
?。ㄒ唬﹨^位與自然條件
從區位條件來看,云舍村位于銅仁市江口縣,距縣城7公里,距梵凈山南山門23公里。從自然地理環境來看,云舍村地處貴州高原向湘西丘陵過度的斜坡地帶,屬于武陵山脈中部,境內河流穿過,依山傍水,位于省級風景名勝區太平河畔內。
?。ǘ┥鐣洕闆r
云舍村隸屬于江口縣太平鎮的一個行政村,總面積4平方公里。全村650戶,村民2 295人。據統計,2017年有近一半多的村民已經從外面務工回到村里建設家鄉。其中98%的村民都是楊氏后裔,以土家族為主。2012年被批準為“全國第一批傳統村落”,是貴州省批準建設的第一批少數民族村寨之一。
(三)歷史文化
云舍村是一個土家族聚居的山寨,至今有近600年的歷史。在漢文化和土家文化不斷交融發展下,云舍村形成其獨特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至今仍保留著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筑形式、傳統民風習俗、傳統節日和民間藝術,如“中國戲劇活化石”儺文化、婚嫁習俗、山歌、情歌、盤歌、哭嫁歌、伴嫁歌,擺手舞、金錢桿、茶燈、板凳舞、毛古斯等民間藝術和土家歌舞,土法造紙,水排作坊,“筒子屋”建筑,石板巷,是一個集山、水、洞、民俗、民族文化于一身村落,被稱為“中國土家第一村”。
在建筑上,主要有民居和生產建筑?,F存民居建筑以民國以前和建國初期為主,其中民國時期以前占20%左右,建國初期占20%左右。現有建筑保持木構的基本特征和“筒子屋”的建筑形式。
?。ㄋ模┐迓涓窬?
云舍村境內有龍潭河穿過,村落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地形地貌對它的選址和布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居民點被東邊的龍潭河、南邊的農田、北邊的水銀坡圍繞成一個位于山體與河流之間的平坦地帶。整個村落受地形、道路影響,整體呈街巷式肌理和松散團聚型,呈樹枝狀展開的村落布局形態。
?。ㄎ澹┗A設施
自2002年被納入國家旅游局、省旅游局幫扶點以來,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云舍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改善。如全村已全部接通自來水;村里的垃圾統一收集,運往縣城處理;有一條5—6米寬的瀝青入口路,村內街巷有1.5米等不同寬度的青石板路[5]。
?。┊a業結構
云舍村以旅游業為主,附帶農副業種植和養殖業。村民在村“兩委”的帶動下,圍繞濃郁的土家族文化和優美的自然環境,堅持發展旅游為主線,辦“農家樂”、“民宿”和“民族風情表演”等相關旅游實體經濟[6]。據統計,當前有鄉村旅游“農家樂”42家,民族風情表演隊3支、演職人員180人;人均純收入由2010年的近3 000元提高到了2017年的1.6萬元,增長了43.33%。
二、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ㄒ唬┐迕癖Wo意識薄弱,保護理念尚未形成
一方面,村民新建的民居形式與周邊建筑風貌不協調,建筑形式缺少指導性規劃和未按規劃進行修繕;另一方面,云舍村的建設發展與保護資金主要靠政府投入,村民在其發展與保護過程中缺乏主動性和參與性,如村民對無人居住的古民居沒有進行修繕和維護,任其荒廢。同時,村里面的廣告標語不規范,未統一規范。居民改善居住條件過程中對傳統村落保護間矛盾凸顯。 ?。ǘ┞糜伍_發水平較低,競爭力不大
近年來,云舍村在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與鄉村旅游發展下,傳統產業和旅游業發展初見成效。但是,云舍村的旅游開發水平較低,景點缺少相應的說明和講解服務;民族文化挖掘不夠,受現代文化沖擊較大,如村落節目表演與周邊類似村寨相比很難感受到濃厚的土家族風情,民族文化文化體驗不突出;旅游中的吃、住、行、游、購、娛等配套設施不足,難滿足旅客的需求,村落內僅有數個由民居改建成的簡單民宿和農家樂,基本沒有旅游產品和娛樂產業;旅游體驗比較單一,難以留住旅客,據作者調研,發現很多旅客上午去游玩中午就回去。
?。ㄈ┍就撂厣笔В幕z產丟失
國務院鼓勵東部發達城市對口支援貴州省欠發達地區。為體現幫扶對象城市特色,村落在新的建筑上出現非本土文化的建筑元素。另外,注重土家族特色建筑、歷史文化遺跡等保護與研究,缺少對村落民居的思想文化、風俗習慣和傳統手工藝等研究、保護與發展。如現在僅有個別人會土法造紙工藝,這種特色的手工藝沒有得到好的發展與研究。
三、保護措施
?。ㄒ唬┨岣叽迕裎幕J同感,促進文化自覺
尊重當地村民合理、健康的要求,讓村民既能住得安全、舒適,又能享受現代文明所帶來的成果。尊重村民的主體地位,在發展與保護的過程中與村民一起探討科學合理、因地制宜能夠發揮村民主觀能動性的機制,提高村民對本土民族文化和本村文化的認同,這樣更有效地保護好古村落,才能真正留住文明記憶。
?。ǘ┬麄髡呶募?,提高村民保護意識
一方面,從宏觀層面加快推進關于傳統村落保護法律法規制定工作和法律法規體系[7],讓村落保護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從微觀層面做好村落保護法規條例的宣傳工作,讓村民知法懂法,以主人翁的姿態保護傳統村落。
?。ㄈ┮源迕裥枨鬄閷?,合理開發利用
以村民需求為首要內容,有計劃地保持村落原生態的環境、文化和生活方式,讓當地的村民生活得更舒心,做到村域的環境、民居的外觀不變和提升民居的內部品質,保持保護和發展的持續力,形成保護與發展的良性循環。在讓村民生活質量提高的同時,宣傳傳統村落的精神品質、文化內涵。
?。ㄋ模└纳拼迓湓O施服務條件
在符合村落保護規劃的前提下,優先安排傳統村落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改善居住條件,提高村民生活環境品質和水平,推動旅游業發展[8]。銅仁至江口縣的快速干道的建設將完善交通設施,對其擴大旅游市場起到重要的作用。另外,供水、供電、環衛等設施的完善也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保障。
結語
傳統村落作為本土文化、建筑藝術、風俗習慣的集成者,反映村落與自然環境的和諧關系。傳統村落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對現狀進行調研分析,歸納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以“保護與發展”理念為前提科學規劃,在改善村落居住環境、村民適應新的生活方式過程中,體現本土特色風貌。在保護與發展難題下,從提高村民的文化認同感,促進文化自覺;宣傳法律法規,樹立立法保護意識;以村民需求為導向,合理開發利用;改善村落設施服務條件等方面實施整體的保護策略,強調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本土特色。
參考文獻:
[1] 胡彬彬.中國傳統村落藍皮書 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調查報告(2017)[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2] 李寧,周勇.精明增長視野下的傳統村落發展路徑[J].規劃師,2015,31(S2):162-166.
[3] 佟玉權,龍花樓.貴州民族傳統村落的空間分異因素[J].經濟地理,2015,35(3):93,133-137.
[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5] 李驍.傳統村落基礎設施問題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6.
[6] 文葉飛,黃政方.在擴展空間中尋求轉化新機——江口縣著力探索“構建服務型產業型黨建工程”新路徑[J].當代貴州,2010,(15):38-39.
[7] 夏周青.中國傳統村落的價值及可持續發展探析[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5,(10):62-67.
[8] 王佳瑩,朱曉輝.中國傳統村落現狀與保護發展研究——以山西磧口古鎮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16,(31):22-25.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apid urbanization and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traditional villages are rapidly decreasing.Taking Yunshe Village in Guizhou Province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points out its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and puts forward the ideas and methods of protec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national policy,laws and regulations,and relevant norms,in order to realize the compatibility and sustainability of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It provides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untain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Key words:underdeveloped areas;ethnic traditional villages;protection;mountainous areas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532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