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村落景觀設計語言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通過對傳統村落及景觀語言的相關概念進行闡述和研究,建立了一套能有效識別傳統村落景觀特點的體系,以四川省攀枝花地區迤沙拉村落為例,從語境-語法-語匯3個方面進行詳細分析論證,力求該體系能如語言一般被準確理解、傳達、運用。這不僅對傳統村落景觀的延續有所幫助,也能為新時代背景下利用傳統村落景觀語言進行傳承和創新提供一種新思路。
關鍵詞:傳統村落景觀;景觀設計語言;迤沙拉村
中圖分類號:TU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9)08-0091-0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9.08.021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 The related concept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landscape languages were expounded and studied and a system that can effectively identify the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was established. Taking the Yishala village in Panzhihua, Sichuan as an example, detailed analysis and demonstration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context-grammar - vocabulary" were made in order to make sure that the system can be accurately understood, conveyed and used as a language. This is not only helpful to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landscape, but also provides another way of thinking and method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landscape language under the new era background.
Key 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 landscape design language; Yishala village
1 傳統村落景觀語言理論概述
1.1 傳統村落景觀的相關概念
傳統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較早,擁有較豐富的傳統資源,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價值,應予以保護的村落。劉沛林[1]認為傳統村落的規劃思想起源于原始聚落,其形態和空間布局普遍受宗族禮制、宗教信仰、風水觀念、防御意識和詩畫境界等人文理念的支配,與古代城市的規劃思想有所不同。村落景觀是相對于城市景觀而言的,是融合了聚落景觀、自然生態景觀及生產性景觀的人類和自然環境連續相互作用的產物,其中以農業為主的生產性景觀是村落景觀的主體[2]。馮淑華[3]認為村落景觀是由村落聚落空間、經濟空間、社會空間和文化空間這些既相互聯系交織又相互區分的空間組成的一個整體的空間結構體系,不同的空間分別表現出不同的旅游價值。
根據相關專家學者的研究及分析,現將傳統村落景觀定義歸結為以下幾方面:①地域范圍在鄉村,與城市景觀有較大異質性,人為干擾低,自然屬性強;②是人類和自然環境交互作用下產生的主體-客體復合體。人作為主體對環境感知和主觀產生的意象表現出的符號與生活方式,同時與農田、建筑、山水等客觀的環境要素綜合,從而呈現出各有特色的地域及文化特征;③構成上以農業為主的生產性景觀為主,景觀中自然環境占主體,由聚落景觀、文化景觀、經濟景觀、自然環境景觀組成的景觀環境綜合體[4-6]。
1.2 影響傳統村落景觀形成的因素
傳統村落由原始的聚落形態不斷發展,最終形成了現在所見的村落形態。中國素有“天人合一”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在這樣的思想背景下,自然因素對中國傳統村落形態的影響不可忽視。通過對相關理論的綜合研究,總結出影響傳統村落形成的因素:①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氣候條件、本地資源。②社會因素包括宗族禮制、風水觀念、宗教信仰、風俗習慣、軍事防御[5]。
2 傳統村落景觀設計語言分析
2.1 傳統村落景觀設計語言框架體系構建
通過對景觀和建筑設計語言建構的相關資料整理,有多位學者從語言學角度出發對建筑和景觀設計語言體系的構建有著相對完整、全面的描述:布正偉[6,7]將建筑語言表述為形態語言系統與畫境語言系統組合而成的復合系統;Spirn[8]通過景觀的要素、語法規則、景觀的表達塑造、修辭學4個方面來構建景觀語言的體系。
本研究針對傳統村落景觀的設計語言進行分析,主要研究村落中具有地域文化特點、歷史傳統、民族特色等因素對景觀的影響,以及如何將這些特色元素有效地識別,尋求新農村建設中現代與傳統協調統一的平衡點,為現代景觀設計提供基礎理論參照,以此為出發點對傳統村落景觀的設計語言框架進行構建。
傳統村落景觀設計語言由語境、語匯、語法三部分組成:語境指主要研究村落景觀設計語言使用的背景環境;語匯是組成景觀的基本單位,主要對傳統村落的景觀元素進行總結歸納;語法分為詞法、句法、修辭三類(圖1)。 2.2 傳統村落景觀語境分析
陳進等[9]將語境定義為一個包含語言編碼的多層次語言文化集合體的場,其中語言編碼是指語境中符號化的語言載體,多層次語言文化集合體是指語言符號載體的意義內容,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傳統村落景觀語言的特點,從語用主體即人的因素出發,將傳統村落景觀語境構成因素劃分為思想文化背景、生產生活方式、場地特征三類(圖2)。
2.3 傳統村落景觀語法分析
語法的各種規則是從無數的具體句子中抽象出來的,具體的句子是無限的,而支配句子的組合規則卻是有限的[10]。景觀語法通過其結構規律,將最基本的景觀要素組合成詞-句-段的模式,從而形成景觀文本。景觀語法即是景觀設計中客觀存在的空間結構規律,其核心是研究景觀語匯之間的組合關系規則。因此,對景觀語法的總結宜采用框架式的方式,從句法規則、詞法規則、修辭手法三方面大體原則去梳理和探尋(圖3)。
2.4 傳統村落景觀語匯分析
景觀語匯作為景觀設計語言最基本的單位,包含了地形地貌、山石水體、建筑物、小品等景觀元素,是形成整體景觀文本的基礎。在研究中,結合傳統村落景觀的構成要素,將傳統村落景觀語匯構成分為自然詞匯、生產性景觀詞匯、建筑物詞匯、場地詞匯、文化詞匯五大類,形成傳統村落景觀語匯構成細則(圖4)[11,12]。
3 四川省攀西地區迤沙拉村景觀設計語言分析
3.1 迤沙拉村景觀現狀概述
迤沙拉村位于川滇交界處的攀枝花市仁和區平地鎮,緊靠108國道,北接大龍潭鄉,南鄰平地鎮,東與會理縣隔金沙江相望,西毗鄰白古拉村。2005年迤沙拉村作為第二批“歷史文化名村”被國家建設部、文物部納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成為四川省僅有的20個歷史文化名村之一。由此,迤沙拉村開始受到社會媒體廣泛關注,鄉村旅游也隨之興起,同時攀枝花市政府、各類學者也開始對迤沙拉村從文化、建筑等各個方面進行保護和研究[13]。
3.2 迤沙拉村景觀設計語言分析
通過對攀枝花地區迤沙拉村傳統村落景觀設計語言展開分析,提煉總結迤沙拉彝族村落的典型景觀語匯和語法構成,為后期對迤沙拉村落及周邊村落的景觀改造、新建規劃設計奠定基礎。
3.2.1 迤沙拉村景觀語境分析
1)思想文化背景。迤沙拉村屬于典型傳統村落,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貫穿始終,但隨著時代的演變,宗族禮制、風水、宗教等對村落景觀的影響也逐步顯現出來。由于傳統宗族禮制的影響,迤沙拉村中主要有“起、毛、納、張”四個大姓氏,以各自同姓的宗族聚集形成居住范圍,并且以族中有身份地位的人家為中心呈放射狀外延修建,從而形成各個帶有姓氏特征的聚居區。各個姓氏逐步外延連片后形成了整個村落的布局形態,這樣的布局形式受到宗族禮制思想中血緣聚居和自上而下的等級禮制的影響。
風水觀念,主要體現在迤沙拉村的村落選址和建筑朝向等方面。迤沙拉村位于山間盆地,村落選址在坐北向南面向平壩的山坡上,村落依山傍水、山勢環繞,這一選址即是中國傳統村落理想的風水環境的體現。
宗教信仰方面,迤沙拉村民信奉的宗教鬼神觀念是多元文化的交織體,既有彝族對自然的崇拜,又融合了漢族對人神的宗教崇拜思想。迤沙拉村有著供奉公眾神的“大土主”,也有受漢族安土重遷牢記祖宗觀念影響形成的故土神,即“小土主”。從而形成了一村一廟、一家一堂的村落風貌。
2)生產生活方式。迤沙拉村主要的生產方式為農耕,就此形成了村落周邊廣闊的農田景觀。彝族人民坡上放羊高歌的景象也成為了獨特的人文景觀。兩者結合,形成了迤沙拉村獨有的“上邊有坡養羊,下邊有田種糧”的農牧文化語境。作為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過往的商旅軍隊等,帶來的各種外來文化信息與當地獨特的景觀要素融合,形成了迤沙拉村的遷移文化和漢彝混居的多民族文化語境。
3.2.2 迤沙拉村景觀語法分析 根據上文構建的句法分析體系,從村落平面構成、景觀序列、空間組織關系、建筑構成、景觀細部來對迤沙拉村的景觀空間關系進行梳理,總結提煉其景觀語言語法特征。
1)平面構成。迤沙拉村的平面構成是傳統村落構成圖式中的有機式(圖5)。周邊的水池、農田、道路及邊界林木共同圍合構成邊界線,邊界以南北穿村而過的古驛道為中軸線,道路向兩側沿等高線向外延伸,而平面構成上不拘一格,依地不規則構筑,形成明顯的有機式平面構成圖式。
2)景觀序列。迤沙拉村聚落區分布于山坡之上,景觀序列重在空間層次關系,隨著游覽路口的不同,景觀視線的變化,形成從下至上或自上而下多層景觀風貌。第一層為農業生產耕田景觀,第二層為村落聚落景觀,第三層為遠山天空等形成的襯景自然景觀。
迤沙拉村落聚落雖坐落在山坡,但建筑圍合封閉,致使視角并非隨時都能通觀整體,因此多為以時間為主的遞進式景觀序列,隨著游覽時間的推進在穿街走巷中漸次呈現景觀;主景序列沿著古驛道形成的主街展開,從村南道路而入,先為村口開敞的小廣場,沿著主街道路空間下行,到達村中部開敞的聚集空間,再次進入相對封閉的街道,最后出村,進入全開敞的生產景觀區,隨著時間推進逐步展現開敞-封閉-半開敞-封閉-開敞的景觀空間序列。
3)空間組織關系。聯系空間:指迤沙拉村中的街巷道路空間。該村的道路空間主要分為街、巷兩級。橫向看,主街寬2.5~4.0 m,兩側建筑一般為一層3.5~4.0 m,也有部分二層建筑高度在7 m左右,D/H比值在0.4~1.1。村內的巷道網絡縱橫密布,門前有巷,巷巷相通。寬度較大的巷在2 m左右,較窄的僅有1 m,兩側建筑高度在3.5~7.0 m,D/H比值為0.15~0.60,這些巷道與兩側的深院高墻建筑共同構成巷道的空間輪廓。 院落空間:迤沙拉村的院落平面布局,是與蘇皖建筑四合五天井、一正二廂一照壁相類似的院落布局,一戶一院或幾戶一院,由正房和廂房或牲畜棚組成,平面形式有U形和L形。U形院落正房朝日出方向,多建于毛石之上,高于兩側廂房;正房分兩層,上層多為儲物空間,下層中間為堂屋用于祭祀神位;正房兩側為左右廂房,一般一層的東廂房為臥室,西廂房為餐飲區;二層為子女臥室或儲物空間。L形院落一般在缺少側廂房的一側用作牲畜棚(圖6)。
4)建筑構成分析。彝族傳統的民居建筑可分為五類:杈杈房、木羅羅房、瓦板房、土掌房和三房一照壁。而迤沙拉村由于其特有的地理位置,其建筑形式與四川省涼山彝族的建筑相比更偏向于云南彝族的三房一照壁建筑形式。除了傳統的彝族文化形態外,該村的建筑單體的構成同樣也是“移民”文化語境的體現,徽派建筑中的最大特點馬頭墻、屋脊、四檐均昂揚向天的“五岳朝天”的屋頂形式都能在此找到。
5)景觀細部構成分析。景觀細節方面,基于地形原因,村落內建筑與道路因落差大,村內主要通過緩坡或者小階梯來連接建筑與道路,進而增加了空間的層次性。
村落內的圍欄擋墻形式十分豐富,有用苴卻硯礦石尾料石塊壘疊而成的,也有當地黏土堆積構成的,也有利用當地鄉土植物多刺高大的仙人掌來作為擋墻,十分有趣。景觀小品方面,居民的生活用具如背簍、扁擔,以及苴卻石雕等形成自然地景觀小品,具備淳樸自然的村落氣息。
6)修辭手法分析。迤沙拉村的修辭主要是象征手法,不僅是地域歷史文化語境的表達,也對村落景觀的風貌整合和景觀效果起強化作用?!跋笳鳌钡膬热葜饕L水、“移民”文化、多元民族文化。
風水象征:村落依山傍水,群山環抱,加之建筑院落布局“五岳朝天、四水歸井”的形式,均是風水理念的象征。
“移民”文化象征:迤沙拉村不同于一般彝族村寨的“雜亂無章”,該村家家有院,院院臨緊;還有馬頭墻,建筑瓦當上的太陽紋飾,無一不是對東南文化的體現,體現了外來“移民”對家鄉的懷念和回望。
多元民族文化的象征:一方面村落作為彝族居住區,卻有著諸多的東南漢文化元素,彝人漢居這本身就是多元民族文化的象征;另一方面金沙江流域的彝族群體普遍有著對于自然神的圖騰崇拜,彝族村落普遍修有供奉土主及山神的土主廟,這是彝族人民的自然崇拜和漢族人民人格神崇拜的共存現象,也是村落多元民族文化的象征。
3.2.3 迤沙拉村景觀語匯分析
1)自然詞匯。自然的地形地貌和水體等是村落景觀設計中的基本元素,該村的其他景觀詞匯都是在自然詞匯的基礎上衍生發展而來,所在區域可見的自然詞匯內容包括地形地貌和水體兩部分。地形地貌:山地、盆地、丘陵、緩坡、臺地、草坡,陡峭的山勢形成了曲折多變的天際線,中間部的緩坡、臺地、盆地構成了視線通透開敞的中部空間,也是該村景觀形成的基礎詞匯。
2)生產性景觀詞匯。迤沙拉村的生產景觀詞匯主要為旱田、梯田、人工池塘、水渠、邊界防護林。旱田主要是在村落西部地勢平坦的中部平壩區域,種植葡萄、向日葵等,形成了采摘、觀賞兼具的農業旅游業態;梯田則是在靠近村落的緩坡地區,形成了具有觀賞性的緩坡梯田景觀。人工池塘則坐落西面,位于新舊兩村之間的人工水池,為村落提供生活用水的同時也具備景觀觀賞性;水渠則穿插在傳統村落巷道之中,或在道路一側和中間,或明或暗,起到雨季排水泄洪的作用。邊界防護林主要位于村落東部,沿道路分布,既有固坡護村的作用,也為村落風貌景觀增加了層次感。
3)場地詞匯。該村所在的場地詞匯為周邊自然景觀和半人工景觀,包括:活動場所、道路。迤沙拉村的活動場所較少,僅有出入口空間和中部祭祀廣場3個,場所空間較小,場所內的設施元素也較少,識別性較差,中部祭祀廣場,位于石筑的平臺上,平臺邊緣有一棵古樹,形成標志性的景觀元素。道路:迤沙拉村的道路形式主要有平路、坡道、階梯;階梯主要是用青灰色的條石或大塊的石塊拼成,平路和坡道地面主要是當地的黃紅泥土路或是碎石混土鋪成;道路色彩上主要以黃、灰、紅為主。
4)建筑物詞匯。村落內以民居建筑為主,少有公共建筑,位于村外的土主廟形態也與民居建筑基本一致,總體上從民居建筑來歸納該村的建筑物詞匯。村落中的建筑物年代在百年以上、百年至五十年的為主,具體有白墻、青瓦、坡頂、翹檐、馬頭墻、壽匾、木質門窗、石制柱基等景觀元素,體現了攀西地區彝族民居的建筑形式(圖7)。
5)文化詞匯。文化詞匯迤沙拉村非常豐富,可為該村的修繕和新村的規劃提供參考。
物質文化詞匯方面,迤沙拉村婦女的服飾具有典型的明代特征服裝樣式,寬袍大袖,并配有紋飾的背心圍腰,再配上一雙繡花大鞋,花紋繁復十分精美,同時又配有典型的彝族風情的花扣帽,色彩上花花綠綠更為鮮艷,具有濃厚的漢彝融合民族文化內涵;也有格式的木雕、石雕花紋等?;阱粕忱瓪v史文化背景,周邊還有大量的歷史遺留古跡,如茶馬古道的古驛道遺跡及當年二戰時期美國人為運輸物資修建的史迪威公路北延線遺跡,都是具有豐富歷史文化信息的詞匯元素。
非物質文化方面,最為出名的是俚濮彝族的談經古樂,即為彝族人改造和創新后的秦淮絲竹音樂,曲目較多傳承完整,既是對當年明朝洪武開邊大規模移民云南史實的印證,也是民族融合文化的體現。這些作品不僅是文化歷史的象征,也包含了豐富的可轉換利用的景觀詞匯,通過對作品中淳樸生動的村落場景的物質還原來打造新村景觀小品,豐富和加強村落景觀意象。
4 迤沙拉村景觀建設的建議與策略
迤沙拉村在其最初形成的鄉村民族習俗、歷史脈絡和內涵元素的延伸基礎上,加上外來文化的碰撞發展、融合更新,最終形成了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特色的迤沙拉村俚濮彝族文化。結合對迤沙拉村落的現狀分析,從保護、文化、旅游、生態4個視角出發,提出符合迤沙拉村語境的相關建議與策略。
4.1 保護修繕舊村、改造新修新村 保護修繕舊村、改造新修新村,即對于傳統的舊村部分不予改動,以修繕文物古跡,保存原滋原味的傳統景觀風貌為主,除了后期亂搭亂建的不符語境的建筑拆除外,原則上不改動原本的布局空間形態;改造新修新村則是指將上文所說的缺乏的詞匯、語法空間等在新村部分完善補足,對建筑墻體改回符合語境的白墻,路面階梯使用鄉土材料進行重新設計鋪裝等,使其與整體村落景觀風貌相協調一致。
4.2 梳理認識,重拾文化
對迤沙拉村的相關文化語境進行分析梳理,對相關的文化活動與圖案圖騰等進行收集,并在村落打造相應的公共空間,對迤沙拉村落中的俚濮彝族文化、農耕文化、秦淮文化、移民文化進行全方面的展示,豐富景觀空間和延續文化內涵。
4.3 建立合理分區,完善旅游配套
配合國家的新農村建設,豐富鄉村經濟,改善村民生活,發展鄉村旅游是最合適宜的選擇。發展旅游不破壞村落原本的景觀風貌,只有進行合理的旅游功能分區,如將商業街區、住宿等商業活動都放置在新區,既能提供好的配套設施,又不破壞舊村中的風貌,而舊村部分主要以靜態游覽為主,設置文化博物館等游覽功能。最后還需完善如指示牌、垃圾桶等景觀小品和公廁、游客中心等旅游相關配套設施,以促進該村旅游業可持續發展。
4.4 建立外圍保護帶,恢復村落生態環境
迤沙拉村由于地處干熱河谷氣候,比較缺水,植被生長不易,生態環境較為脆弱;由于當地居民意識不足,過度開墾和濫用農藥化肥,使得土地越來越貧瘠,加上當地盛產苴卻硯,居民為此開山采石,更使環境一度惡化,造成了該村落現在植被群落層次單一,色彩層次變化少,空間連續性差的現狀。所以在此提出建立外圍保護帶,并對村落中的植被狀況進行恢復豐富,恢復村落生態整體環境的同時也是對村落景觀的再造。
5 小結
隨著國家對傳統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視、國內旅游業的飛速發展,中國越來越多的傳統村落被開發,然而因為沒有恰當的方法,景觀詞匯不正確使用造成了傳統村落的景觀語言混亂甚至失語的現象。中國歷史上一代代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在不斷實踐中依據各種語境,創作出許多精美的傳統村落,這就需要采取適當的保護措施對其進行開發和利用。
參考文獻:
[1] 劉沛林.古村落——獨特的人居文化空間[J].人文地理,1998, 13(1):34-37.
[2] 劉濱誼,陳 威.關于中國目前鄉村景觀規劃與建設的思考[J].城鎮風貌與建筑設計,2005(9):45-47.
[3] 馮淑華.鄉村景觀旅游開發[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5(1):69.
[4] 王云才.現代鄉村景觀旅游規劃設計[M].山東青島:青島出版社,2003.
[5] 彭一剛.傳統村鎮聚落景觀分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
[6] 布正偉.建筑語言構成的復合系統[J].新建筑,2000(4):26-29.
[7] 布正偉.建筑語言結構的框架系統[J].新建筑,2000(5):21-24.
[8] SPIRN A W.The Language of Landscape[M].Yale University Press;New edition,2005.
[9] 陳 進,曾道明.語境構成淺論[J].山東外語教學,2000(2):1-5.
[10] 劉 伶,黃智顯,陳秀珠.語言學概要[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
[11] 卜菁華,孫科峰.景觀的語言[J].中國園林,2003(11):54-57.
[12] 掌少波.常熟地區傳統村落空間形態演變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10.
[13] 王文君.中國彝家第一村——攀枝花迤沙拉民族歷史文化研究[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14] 蒲澤敏.歷史名村文化保護與改造策略研究——以“俚濮文化”迤沙拉村為例[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09.
[15] 朱 靜.多元文化語境下的俚頗彝族古村寨的保護與改造研究——以四川攀枝花迤沙拉古村寨為例[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5,41(4):97-101.
[16] 蒲澤敏,姜 龍.攀西裂谷土著民居“俚濮彝人”的本土文化建設策略[J].前沿,2013(4):169-171.
[17] 李仲先.對歷史文化名村——迤沙拉實施搶救性保護的建議[J].攀枝花科技與信息,2009,34(3):33-35,41.
收稿日期:2018-10-15
基金項目: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景觀與游憩研究中心科研項目(JGYQ2017039)
作者簡介:張少瑩(1986-),女,湖北襄陽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生態景觀和村落景觀研究,(電話)13880491080(電子信箱)13880491080@163.com。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933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