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欠發達地區綠色生態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從綠色生態農業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安康市綠色生態農業發展的現狀,指出其存在的主要問題,并針對安康市的綠色生態農業發展提出相關對策。
  關鍵詞:綠色生態農業;現狀;問題;對策;安康市
  中圖分類號:S-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9)06-0144-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9.06.033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concept of gree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Ankang City is analyzed while the main problems are pointed out; an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Ankang city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gree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Ankang city
  1  綠色生態農業的概念
  20世紀80年代末,包建中研究員率先提出了“綠色農業”的環保理念。這個理念引發了農業學者的廣泛研究,“綠色農業”首次在中國掀起了研究的熱潮,特別是在2003年,“綠色農業”環保理念在國際會議上首次被提出,這對世界農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農業學者認為綠色食品才真正地適合人們的需求,有機農業也是農業市場的發展方向[1]。中國也一直堅持“綠色農業”的發展方向,2015年頒布的《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將“綠色”“生態”作為農業核心概念,提出具體可行的任務目標[2]。
  “綠色生態農業”的內涵可以從“綠色農業”“生態農業”兩個方面來解讀。綠色農業要求的是產品安全,環境也不受破壞,生產的產品是環保農產品的前提下實現收益的穩定增長,綠色農業是一種全新的發展模式,使農民獲得更高的收益同時又保護了環境。生態農業是充分利用地理優勢,從當地的實際資源情況出發,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資源的一種農業發展模式,最終的目的也是為了達到環境和收益的協調發展。
  有關欠發達地區綠色生態農業發展的研究[3-7],主要針對經濟強省的欠發達地區綠色生態農業發展問題開展討論,經濟發展不強省(市)的欠發達地區綠色生態農業發展問題更值得討論。以地處西北的陜西省國家貧困地區安康市為例,提出了對欠發達地區綠色生態農業發展的思考。
  2  安康市綠色生態農業發展狀況
  2017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和基本原則,為國家今后一個時期的農業農村工作指明了發展的方向。2013年3月,陜南三市(漢中、安康、商洛)發展被納入國家戰略層面,根據《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陜西南部的大多數地區被列為秦巴生物多樣性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在這片區域內,嚴格限制城鎮開發及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安康市位于陜西省東南部,北依秦嶺,南靠巴山,漢江橫貫東西,河谷盆地居中。全市總面積23 391 km2,耕地面積28.9萬hm2,總人口達300余萬人,是中國北亞熱帶植物典型代表區域,因境內土壤硒元素含量豐富,被譽為“中國硒谷”[8]。安康市氣候濕潤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無霜期長,適合農作物生長及旅游居住。
  2.1  “生態+農業”發展模式
  從表1可以看出,2012—2017年安康市綠色生態農業產值在逐年提高。隨著綠色農業產值不斷增長,農業內部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和提升,由傳統的以糧食種植為主的農業經濟轉向農、林、牧、禽、漁等綜合性農業發展,再到以綠色、生態為理念的特色農業經濟發展。目前,安康地區加大了傳統農業產業的優化,主推特色產業和優勢產業,特別是富硒茶葉、生態魔芋、生態漁業等產業有了較快的發展(表2)。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富硒茶”發展成效顯著。無論是產業規模還是質量水平均創新高。截至2017年底,當年新建茶園0.512萬hm2、低產茶園改造0.417萬hm2、全市茶園總面積達5.611萬hm2,產茶3.01萬t,實現茶葉產值50.03億元。現已建設茶葉園區20個,創建省級龍頭企業3家、市級龍頭企業20家,茶葉SC認證企業33家,新增茶葉門店68家、營銷網店105家。做精綠茶、做大紅茶、開發黑茶,形成了以陜茶1號龍珠綠茶為代表的工藝創新,以青磚茶、速溶茶等為代表的產品創新。同時通過政府推動,市場運作加大茶產業品牌整合和推介力度,先后組織茶企走進北京、上海、天津、武漢、云南、烏魯木齊、深圳、香港等城市宣傳展銷推介安康富硒茶,富硒茶影響力不斷擴大。
  二是特色魔芋產業不斷優化升級,魔芋農業特色深加工產業不斷壯大。近幾年來,安康地區通過政府推動、龍頭帶動、科技支撐、品牌打造、循環發展,形成了一條以市場為導向,從種植到深加工全產業鏈的魔芋產業持續發展之路。截至2017年底,全市魔芋產量達35萬t,居全省第一。完成了“一鎮一業”魔芋重點鎮12個,“一村一品”魔芋重點村50個,市級示范園20個和縣級示范園47個,魔芋精深加工企業19家,其中省級以上龍頭企業5家,產值過億企業達3家,年加工鮮魔芋達到30余萬t。2017年全市魔芋種植面積達2.373萬hm2,帶動農戶6.4萬戶,魔芋種植戶均增收1.4萬元。魔芋產業已成為安康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   三是堅持提質增效,大力實施園區引領現代農業發展戰略。安康地區堅持一體化的農業建設,從生產到銷售等一系列的過程都能自己完成,打造的是現代化的示范農業產業。積極在各個地方建立屬于自己的農業園區,目前各類園區數量達到了427個,遍布各個省級和市級地區,用現代化的技術引領著農業的發展。茶產業和魔芋產業示范園87個,輻射帶動0.7 hm2以上的種植大戶2 624戶,2.0 hm2以上的種植大戶683戶。產業園區已成為安康綠色生態農業產業科技創新平臺、成果轉化展示平臺、推廣服務平臺和技術培訓平臺。
  1.2  “農業+旅游”發展模式
  安康市為改善村莊人居環境,加快扶持地區脫貧致富步伐,在部分自然、人文資源條件豐富的村莊開展旅游規劃扶貧活動。在這一良好背景下,安康市相繼完成多個鄉村旅游投資項目規劃,其中包括紫陽縣營梁村、紫陽縣白馬村、流水鎮七里村、后柳鎮黃村壩村、平利縣龍洞河村、漢陰縣東河村等在內的8個安康鄉村旅游投資項目?!笆濉逼陂g全市旅游項目累計完成投資89.82億元,旅游景區達到46家;新增4A級景區6家,總量達到8家;創建省級旅游度假區1家;建成省級文化旅游名鎮(街區)4個,省級特色旅游名鎮10個;創建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20個,實現旅游綜合收入499.7億元。從圖1和圖2可以看出,特色農業和旅游業使得安康市旅游接待人數逐年增加,農業旅游觀光和鄉村旅游得到大力發展,帶動當地農民致富,延伸了特色農業發展產業鏈;同時旅游總收入占全市全年生產總值的比重也在逐年提高。從表3可以看出,旅游總收入在全市GDP的比重逐年提高,“農業+旅游”的發展模式效應明顯。
  2  安康市綠色生態農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自然環境方面的制約
  安康地區地勢多山,高山聳立,地理位置不占優勢,無法大面積種植糧食作物;山路崎區、通訊網絡也不夠完善,交通也不是很方便,很多農產品無法及時運輸出去;自然地質災害頻發也是一個重要原因[9]。農民生計來源不穩定,為此很多農民選擇外出打工來養家,導致很多農田荒蕪。
  2.2  旅游業配套交通還未成形
  從大區域看,安康地區的鐵路與高速公路構成連接東西、縱貫南北的全國交通網。安康市擁有諸如有天書峽、香溪洞之類的著名旅游景點,但是由于與景區配套的交通設施不便,旅游業也無法快速發展。大多旅游者都會選擇交通便利的旅游景點,在旅游業飛速發展的今天,安康市要想快速發展旅游業必須先優化交通條件[10]。
  2.3  特色農業低端化發展
  以富硒產業為例,安康地區富硒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非常有特點、勞動力充足,且農產品生產成本低。但也面臨著很多問題,富硒農業的發展舉步維艱。表現在:①產品不能進行深加工,缺乏高端市場的競爭力。②缺乏高素質的科研人才,導致產品的研發不能高效地進行。③產業鏈非常不成熟,特別松散,很難形成特色體系,也缺乏專業化知名度較高的農貿市場。④缺乏專業的培訓。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農業科技人員的知識也必須進一步地提升,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市場的需求。⑤設備更新換代慢,影響農業生產的工作效率。⑥傳統工藝極大地阻礙了現代化技術的發展。傳統的觀念根深蒂固,很難讓人們發生轉變。⑦沒有自己獨特的優質品牌,且品牌非?;靵y,缺乏主流的品牌作為支撐,導致富硒農業的經濟劣勢。
  2.4  對綠色生態農業認識不足
  安康市政府對綠色生態農業的發展還沒有建立起大數據和信息化平臺,只是停留在政府的官方報道。近些年,安康市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流失,留守勞動力生態意識薄弱,缺乏對長遠經濟利益的考慮,這也是制約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因素。農村留守勞動力大都無勞動能力或只有少量勞動能力,受制于受教育文化程度低,政府的有利政策很難執行。加之地方政府對綠色生態農業宣傳力度不夠,農民的參與度較低,形成農村整體農業生態意識不強。
  2.5  綠色生態農業建設參與度不高
  安康市地處山區,由于地勢、交通條件等限制,導致農產品運輸困難,農民的收入水平低下,生存之外再無力進行綠色生態農業建設。雖然國家對于農村生態建設有一定的補助,但也是杯水車薪,很多科研創新工作無法正常開展。而且綠色生態農業的建設周期大都較長,回報周期也長,對于農民而言存在著更大的風險和生存壓力,農民建設生態農業的積極性不高,進一步阻礙了綠色生態農業的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建設中,多因素導致農民投資主體的缺失也是阻礙安康地區綠色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3  安康市綠色生態農業的發展建議
  3.1  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完善政府的政策激勵機制和保障機制
  生態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政府的方針政策為農業的發展保駕護航,要處理好政府與農民的關系。在生態農業建設中,政府作為生態建設的主導,有必要出臺一些利于農業發展的政策,把資金用在刀刃上,以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充分調動農民參與生態建設的積極性,讓政策方針落到實處。同時政府還要發揮監管職能,監督政策的實施效果、生態農業的發展方向和農民經驗策略的合理性,最終引導農民發展綠色生態農業。
  安康市政府可以根據農業的發展需要,加大補貼力度,利用政府的補貼對表現優秀的企業和個人進行獎勵,增強其參與生態農業建設的積極性。同時,政府、科研機構發揮其在技術推廣、綠色認證和開拓綠色市場方面的幫助和輔導作用;鼓勵大學生回家鄉創業,帶領當地農民一起致富;建立農產品收購制度,打消農民種植特色農產品銷售難的后顧之憂。
  3.2  健全綠色生態農業配套設施
  綠色生態農業的建設離不開配套設施的完善,包括水利、交通建設等方面,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積極發揮作用。為了保護農村環境,要對生活垃圾和農業生產垃圾也要進行合理處理,嚴格按照標準及時糾正、治理不合理的污染排放,特別是高污染的水泥、造紙企業。要建立相對發達的交通體系,為綠色生態農業的建設提供便利的交通條件。由于山大人稀,山路較多,限制了安康地區交通發展,可以參考重慶市的建設經驗,嘗試在離鐵路、公路不遠的較為平整的地區建立生態農業示范園。   3.3  加快綠色生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安康市現有國家發改委批準的“安康市現代農科科技服務中心”,科技部認定的國家級“安康農科星創天地”,陜西省現代魔芋產業技術體系研發中心,安康市茶葉技術研發中心,安康市馬鈴薯研發中心富硒應用實驗室、植物組培實驗室、食用菌實驗室、農產品加工實驗室、魔芋實驗室、茶葉實驗室等,先后與陜西省安康市元辰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安康漢陰華曄植物藥業有限公司、安康市漢水韻茶葉有限公司、安康市漢濱區三條嶺中旺水保生態開發有限公司、安康暢清佳生物科技公司、漢濱區尚硒農民專業合作社等企業開展科企合作,但大面積應用和推廣的科技成果仍然較少。
  因此,建議安康市加快綠色生態農業相關技術的研究和成果轉化的步伐,在加快創新研究的同時積極把先進的科研成果應用到農業生產中去,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實現農業的綠色生態發展。同時,政府可以大力培育綠色農業經濟龍頭企業,鼓勵和引導龍頭企業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進行運作和經營,增強其內在活力、輻射力和帶動力。加大對規模大、帶動力強、效益好的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
  3.4  鼓勵山區種植傳統特色農作物
  安康地區區位優勢明顯,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表現在山多水長,區域內平地、水澆地面積少,而且可耕種的土地坡度大、地塊小,不適合發展適宜機械化耕作的連片農業。由于地塊狹小,土地坡度大,耕種土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這自然就提高了投入資本,極大地限制了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近年來退耕還林、山區移民搬遷等政策實施之后,很多不適宜耕種的土地開始綠化,但仍有很多狹小、分散的土地在耕種,比較適合種植不以產量為主要手段提高經濟效益的傳統農作物。分散種植能保持作物的遺傳純度,傳統農作物品質優良,可以以其傳統特色為優勢提高售價,從而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安康本地出產的蔥、姜、蒜、蓮藕、大豆等作物種子已經被良種化,但仍保留著其特有香味。小塊土地播種的傳統特色作物口感品質不同于機械化生產的農產品,這也是安康市高效綠色農業發展的切入口。
  3.5  打造生態農業旅游宣傳平臺
  目前,西康高速公路(西安-安康-達州-重慶)和西康鐵路,西漢高速(西安-漢中-廣元-成都)、安康(平利-鎮坪)-重慶(巫溪)高速(在建)和巫溪-奉節高速公路直達長江,使安康成為連接關-天經濟區和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可以構建秦巴山水古道的旅游精品線,即帝都(西安)-秦楚古道(柞水-鎮安—旬陽)或者子午道(寧陜-石泉-漢陰)-漢江(安康城)-瀛湖(4A)-雙龍溶洞(4A)-南宮山(4A)-天書峽(4A)-雞心嶺(自然國心)-大寧廠(古鹽都)-漢風神谷(荊竹壩懸棺)-小三峽(5A)-長江(三峽),成為西北地區與長江三峽互通的重要通道[10]。要提升通道與各個旅游景點的連接線的等級,并不斷完善旅游景區的基礎設施,達到快捷方便的出行條件。
  同時,根據安康移民城市的特征,打造安康天南地北飲食城。將安康當地的生態農業產品融入餐飲中,使嵐皋魔芋、寧陜香菇、鎮坪馬鈴薯、鎮坪烏雞等成為地方特色的飲食食材,并將紫陽富硒茶、平利絞股藍、平利女媧茶、白河木瓜作為旅游特產進行推銷,使旅游成為宣傳生態農業的平臺。通過“旅游+生態農業”等多種方式,大力推廣安康生態農產品,是安康市綠色生態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 黃國勤,王  海,石慶華,等.我國綠色農業的發展歷程[J].江西農業學報,2008,20(12):157-160.
  [2] 王佳寧.撫脈歷程——改革開放40周年大事記(2013~2017)[J].改革,2017(3):30-59.
  [3] 黃  鶯.我國北部省份欠發達地區新型城鎮化建設探析——以河北省欠發達地區為例[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94-101.
  [4] 楊  娟,黃金嶺.欠發達地區綠色崛起戰略路徑——以贛南蘇區為例[J].現代經濟信息,2017(21):464.
  [5] 樊曉艷.發展綠色經濟推動跨越式發展——對浙江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若干思考[J].綠色中國,2005(7):11-13.
  [6] 苗書迪.經濟欠發達地區綠色發展路徑探討——以江蘇省宿遷市為例[J].知識經濟,2016(14):10-11.
  [7] 趙臨龍.安康旅游在“陜南突破發展”中的困境及對策[J].陜西農業學報,2014(2):78-81.
  [8] 武  丹.安康:培育農業發展的新動能[N].陜西日報,2017-06-08(14).
  [9] 徐啟方.徐啟方市長在2017年安康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講話[N].安康日報,2017-01-08(1).
  [10] 趙臨龍.從延安旅游火爆市場看安康旅游產業“十三五”發展[N].安康日報(秦巴文旅),2017-07-26(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7725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