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地區發展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提要] 近年來,皖北地區社會經濟加快發展,固定資產投資、財政收入增長速度連續三年快于全省,已經成為全省區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然而,皖北地區仍然面臨著生態環境約束趨緊、創新資源要素缺、產業發展層次低等問題。當前,有必要系統梳理面臨的優勢、潛力及存在的問題,重點突破、改革創新、銳意進取,為建設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安徽增添動能。
關鍵詞:皖北地區;優勢;潛力;問題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9年3月29日
一、發展優勢
“十三五”以來,皖北地區經濟社會總體呈現持續向好勢頭。2016年皖北六市GDP增速低于全省0.5個百分點,2017年高于全省0.1個百分點,2018年增長7.8%,低于全省0.2個百分點,但主要受“兩淮”影響,亳州、阜陽分別增長10.1%、9.5%,居全省第1、2位,蚌埠、宿州均增長8.5%,并列全省第4位。
皖北勞動力資源豐富,消費市場廣闊,有望持續釋放人口紅利。皖北地區總面積約5.3萬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755萬,分別占全省的38%、53%。14歲以下人口占全部人口22.8%,高于全省4.2個百分點,中長期人力資源儲備豐富。龐大的勞動力群體,特別是沿海發達地區外出務工群體中,鍛造出一批高素質產業工人和企業家隊伍。經過多年大建設、大發展,皖北地區城市發展框架進一步拉開,城市人口密度高于全省,居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消費升級和新型城鎮化潛力巨大。
皖北農業和能源資源富集,產業基礎鞏固,有望加快構建綠色現代產業體系。皖北農業耕地面積占到全省的50%,是全省重要的糧食、畜牧、中藥材、蔬果等農產品生產基地;煤炭、石英石、鐵礦石等礦產資源豐富,是華東地區重要的煤炭和能源基地。亳州現代中藥、阜陽生物醫藥、淮北食品加工、淮南新型煤化工等一批特色鮮明、帶動力強的主導產業正在形成。通過深度挖掘和利用特色資源稟賦,聚焦農產品精深加工、煤電化一體化、大數據、硅基新材料等優勢領域,皖北地區有望擺脫傳統路徑依賴,探索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新路子。
合作共建效果顯現,園區建設加快起步,有望進一步夯實產業發展載體平臺。近年來皖北地區產業發展集聚度有效提升,開發園區發展框架全面拉開,正在進入起步加速期。目前,省級開發區已經實現皖北縣級全覆蓋。2018年,皖北六市40家省級及以上開發區經營銷售收入和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分別高于全省開發區1.4個和0.1個百分點。南北共建園區財政收入、工業增加值增速分別高于全省39.9個和26.7個百分點。隨著開發園區加快建設,產業發展的平臺短板得到改善,集聚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
皖北交通條件改善,區位優勢漸顯,可以在新一輪擴大開放中更好利用內外部資源。皖北地區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是長三角、淮河生態經濟帶、中原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京滬、京九、京廣、隴海等國家骨干鐵路和京臺、濟廣、連霍、寧洛等高速公路在此交匯,阜陽、蚌埠是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特別是隨著商合杭高鐵全線貫通,皖北將躍升為長三角與中原腹地的聯通樞紐,可以更好發揮“左右逢源”優勢,提升對內對外開放水平。
國家和省政策紅利疊加,皖北內生發展動能釋放,可以在欠發達地區高質量發展路徑上做出探索。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和脫貧攻堅政策紅利不斷釋放,為皖北地區區域協調、共享發展提供支撐。國家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導資源型城市轉型,為皖北地區轉型發展、綠色發展注入活力?;春由鷳B經濟帶、中原城市群等國家戰略引導下,資金、土地等要素資源向皖北傾斜。特別是長三角一體化、皖北加快發展的內生動力日益增強,發展動能正在釋放,高質量發展前景廣闊。
二、存在的問題
(一)生態環境約束緊。2018年,全省城市地表水水質倒數后四位、空氣質量優良率倒數后五位全部為皖北城市,均明顯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皖北水資源嚴重短缺,人均水資源量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1/2,最低的淮北市僅為全省的1/3,以全省1/5的水資源支撐了全省約1/2的耕地和人口以及全省主要電力、煤炭生產的用水量。此外,近年來皖北地區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加速階段,耕地、園地、林地、草地、水域等生態空間受限,生態系統功能有所退化。
(二)創新資源要素缺。皖北地區科教資源和創新平臺短缺,普通高校僅有24所,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國家重點實驗室各1家,新型研發機構僅2家,分別占全省的1/5、1/9、1/12和1/10。國家高新技術企業728家,僅占全省的15.5%。研究人員數量不足全省的1/5,加之收入水平和生活宜居度不高,人才流失現象突出。創新投入總體偏低,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僅為1.1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94個百分點。
(三)產業發展層次低。2018年,三次產業結構為14.9∶44.2∶40.9,農業比重高于全省5.3個百分點,農業大而不強問題突出。2017年,皖北地區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為2.0∶1,低于全省2.2∶1、河南省2.94∶1和山東省4.7∶1的水平,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水平遠低于全省及周邊地區。傳統產業比例偏高,資源開發深度不夠,新興產業培育不足,支柱產業競爭力弱。縣域產業不強,企業規模體量偏小,整體實力偏低。產業對外開放低,2017年外貿依存度僅為4.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8個百分點。
(四)基礎設施不完善。皖北地區人均交通密度較低,2017年,人均公路里程20.57公里/萬人,僅相當于全省平均水平的71.4%,其中,人均高速里程0.42公里/萬人,僅相當于全省平均水平的62.9%。高鐵通車里程仍然較低,城市間軌道交通規劃建設滯后,城際快速通道不足,城際高速仍未完全實現暢通直達,嚴重制約城際聯動發展。物流樞紐地位較差,缺乏區域陸港型、港口型、空港型等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物流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作用弱。 (五)民生領域短板多。皖北脫貧攻堅任務艱巨,在前兩年已有17個國家級、省級貧困縣實現摘帽脫貧基礎上,截至2018年底,全省14個國家級、省級貧困縣皖北仍有8個;按照人均純收入3,100元脫貧標準,全省貧困人口47.6萬人,其中有21.4萬人在皖北,占45%;由于脫貧正向激勵機制尚不健全,產業扶貧基礎不牢固,自身造血能力不強,鞏固脫貧成果壓力較大。2018年,皖北城鎮、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8,780元、11,405元,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鄉收入比為2.5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05個百分點。
三、相關對策建議
(一)加強組織領導。皖北發展事關全省大局,只有統一思想,加強組織領導,才能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加快皖北振興的強大合力。一是省加快皖北地區發展領導小組堅持把支持和推動新一輪皖北高質量發展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工作重心,擺上重要位置,定期研究協調解決事關皖北振興發展的重大問題;二是省皖北辦要發揮參謀助手作用,緊密跟蹤皖北發展動態,深入調研制約皖北發展的深層次問題,系統謀劃加快皖北振興的戰略措施;三是結合省市機構改革,進一步優化皖北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和組成人員。
(二)強化規劃引領。皖北地區正處于換擋加速的關鍵階段,必須緊抓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重大機遇,研究謀劃事關皖北長遠發展的目標任務和政策舉措。一是結合國家啟動編制“十四五”規劃前期研究,提前謀劃新一輪加快皖北地區發展規劃編制工作,進一步明晰未來五年皖北發展的主攻方向和目標任務;二是結合破解制約皖北發展的瓶頸和短板,在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生態環保等領域,研究謀劃和儲備一批關鍵性、區域性、綜合性的重點工程和重大項目。
(三)完善要素保障。結合前期政策實施效果評估,圍繞人、錢、地等要素保障,進一步完善政策設計,提升政策支持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一是推動干部定向交流。皖北振興特別是皖北縣域振興,亟須建立一支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高素質干部隊伍。建議定期從省直有關部門、皖江地區有計劃選派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處級以下干部到皖北地區掛職和任職,強化業務指導交流。二是加大財稅金融支持。落實各項財稅支持政策,逐步提高省級財政對皖北地區的補助比例和增量稅收返還。用好長三角一體化政策機遇,積極爭取長三角財政統籌資金對皖北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支持。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協調省級金融機構對皖北地區給予信貸傾斜。三是加強重點項目支持。加大對重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項目建設的規劃許可、立項審批等支持,重點保障用地指標需求。適當降低重大項目用地的條件和標準,取消配套資金或降低配套比例。
(四)深化結對合作。推進南北結對合作是省委、省政府支持皖北發展的重要政策創新。一方面堅持政府推動和市場主導相結合,進一步優化皖江皖北結對合作機制,建立合作雙方主要領導聯席會議制度,推動合作事項由開發區向人才、教育、醫療、勞務和文化等多領域延伸拓展,促進區域間資源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另一方面積極探索共建園區運營市場化、主體多元化管理模式,支持國內外大型企業、科研院所和開發區等參與園區共建,鼓勵共建雙方建立利益分享機制,共同投資開發創造的凈利潤按投資比例或股東約定進行分成,園區工業總產值、經營(銷售)收入和財政收入等經濟指標可按一定比例在兩地政府間進行分配。
(五)完善工作推進機制。注重從統籌協調、壓實責任、強化能力等方面入手,確保皖北振興發展工作有序推進、高效落實。一是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加強領導小組單位成員之間的信息溝通,協調解決工作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協同推進重大事項、重點任務的落實。二是細化工作具體舉措。省直各部門要結合自身職能,深化落實具體支持辦法,在項目安排和資金分配上向皖北地區傾斜,同時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支持。三是定期組織干部培訓。在組織市、縣兩級主要領導干部及分管部門負責人培訓的同時,擴大培訓范圍,加快實現干部全覆蓋。
主要參考文獻:
[1]徐振宇,周燕林.皖北地區資源環境問題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21).
[2]秦煦.科技支撐皖北發展創新驅動后發趕超[J].安徽科技,2014.1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915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