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地區鄉村農莊生態旅游環境建設與發展探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生態農莊是生態型農業的一種延伸,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種體現,同時又是與農村旅游相結合而產生的。江門地區位于珠江三角洲東部,生態環境優越,河道縱橫,是“米袋子”、“菜籃子”。資源條件、氣候條件和市場條件都有利于發展農莊生態旅游。
關鍵詞:生態農莊;生態旅游;生態環境
隨著人民日益增長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農莊生態旅游作為一種集休閑,娛樂,體驗,購物于一體的高效現代農業,正是農業轉型升級的出路之一。在旅游環境建設發展中,需要契合本土文化,遵循生態文明,資源可持續發展原則,確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一、農莊生態旅游發展的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把“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續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力度,農業改革邁出新步伐,農民獲得感顯著提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顯著加強。黨的十九大精神,把“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為新時代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目標,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其中生產發展的根本點就是要把傳統農業改造成現代化農業,實現農業的轉型升級。農莊生態旅游項目能最大限度利用農村現有資源,科學合理,切實可行,農莊生態旅游項目的實施將會給農村注入一股新的經濟發展動力,更有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二、江門地區生態農莊旅游環境發展模式與功能探析
?。ㄒ唬?環境概況
江門地處珠江三角洲以東,亞熱帶氣候形成多雨季節與高溫季節同步,土壤肥沃,河道縱橫,在農業歷史上發展了桑基魚塘、果基魚塘、蔗基魚塘等立體農業結構形式。近年來利用優越的自然資源、打下了堅實的產業基礎,不僅是珠三角的“米袋子”、“菜籃子”生產基地,港澳地區鮮活農產品的重要供應基地,更是全省“產糧大市”、“農機大市”、“漁業大市”和“畜牧大市”。生態農莊旅游順應著現代化農業的發展,結合農業產業基礎,保留著特色嶺南水鄉文化,在新會、江海、鶴山、開平、恩平地區打造了多個以地區特色文化為主題的生態農莊。
(二) 江門地區生態農莊旅游發展模式探析
生態農莊以農業自然資源、優美的田園景觀、自產品牌產品為基礎,以發展生態農業經濟為主,結合休閑度假,為人們提供觀光、旅游、休閑、教育場所,提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以“秾稼生態園”為例,“秾稼生態園”位于江門市江海區禮樂,土地資源豐富,在保留原有的“?;~塘”嶺南特色農耕文化的基礎上,在生態園區的規劃中,打破了傳統農業的生產模式,以有機種植、生態蔬果采摘、散養土禽、休閑農家樂為主要產業,其中蔬果采摘的種類有10種以上,休閑農家樂的形式有野炊、種菜等體驗活動,為家庭娛樂、青少年課外活動、團體團建活動提供了場所。毗鄰的“長廊生態園”則主要以生態休閑旅游觀光為重點打造,兩者各具特色,又緊密聯系,從消費者的心理需求出發,滿足了人們從都市到鄉村的體驗感,實現生態農莊發展的動態化。通過“互聯網+”對農產品進行線上銷售,實現線上線下雙向經濟效益。近年來,江門地區生態農莊開發的數量日益增多,回歸于田園式的休閑旅游會是一個趨勢,生態農莊的發展模式也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在保護人文生態環境的原則上,探析出更適合于本土發展的經營模式。
?。ㄈ?江門地區生態農莊旅游發展功能體現
1.產業功能
生態農莊可以根據城市市場的需求,生產具有本土特色的農副產品,滿足人們對物質的需要。生態農莊把傳統農業轉向現代農業,形成具生產科技化、結構的市場化和農業營銷的專業化等特點,不但提高了產量,還能在不同的季節為人們提供有機的綠色食品,并打造具有當地特色的品牌,例如江門市地區以“禮樂巨峰葡萄”、“杜阮涼瓜”為例,是家喻戶曉的本土特色農產品,近年通過對品牌的包裝升級,結合互聯網營銷的契機,實現農產品銷路提升檔級。
2.生態功能
生態文化是人與自然協同發展的文化,隨著現代城市的快速發展,對環境的過渡改造形成的生態污染,引起了人們對生態保護的重視,并提倡節約能源和資源的“綠色”生產方式和消費行為。生態農莊則體現出了其生態性的特點,在保護原有的生態系統原則下,對自然環境進行美化優化,使得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有機結合,在一定程度上能替代城市綠地的部分生態功能,以江門市高新區的“龍溪湖濕地公園”為例,在原有的灘涂地里水體污染較為嚴重,經過河道清洗整治,保留原有濕地生態系統同時對園區進行整體規劃,形成一個人與自然和諧親近的休閑環境。
3.旅游功能
隨著旅游業的成熟和游客消費層次的提高,“雙休”制實行以來,小周末的短途出行大部分城市人們,會選擇到郊外的休閑型度假游和體驗型旅游等,生態農莊通過開發農業旅游項目,不但能提供觀光、休閑和娛樂服務,實現了人們的體驗感,還能增加了城市的游憩資源,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
4.教育功能
人是環境的創造者也是使用者。人在農莊旅游中是游客,更是自然中的一員,也是參與體驗者。在農莊生態旅游規劃中,通過生態景觀的營造,帶給人們各種感官刺激,引導人們在農莊中發現真正的自然環境以及純粹的自我。通過團體活動、家庭農家樂等,特別是讓青少年接觸農業、體驗農事勞動和農耕文化,在回歸大自然的過程中受到教育,了解到農業生產的過程,體會到農家生活的樂趣和艱辛,提升人們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自覺融入到生活中,達到真正廣泛意義的生態保護教育的目的。
總結:
生態農莊旅游的發展離不開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對本土特色嶺南水鄉農耕文化的傳承,因此在規劃建設中,應注重生態產業規劃、景觀和農耕文化規劃相輔相成才能使農莊達到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崔勝男.鄉村振興視野下的美麗鄉村建設[J].奮斗,2018(24):015.
[2]曾艾蘭.廣東田園綜合體的建設現狀及發展對策[J].南方農村,2017(06):0034-04.
[3]喻澤芳,吳梓樺,杜海濤,李超群.韶關市周邊生態農莊發展模式研究-以廣東農業公園為例[J].山西農經,2018,18(043):0063.
[4]韓順任,魏浩.關于新農村生態農莊設計一般性原則的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24):8265-8266,8294.
[5]旗拓產業研究院.《中國鄉村振興研究報告》.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8528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