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推動鄉村振興,加強鄉村環境整治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自改革開放以來,鄉村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但由于多方面原因,農村生態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不僅威脅著農民生活和農業生產,而且制約了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影響鄉村的可持續發展。本文著重從我縣農村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入手,對美麗鄉村建設中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據此提出政策性建議。
  關鍵詞:鄉村振興 環境整治 和諧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7-0-02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目傄螅屴r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農村環境整治事關農業的持續發展、農民的切身利益、農村的和諧穩定,是重要的民生問題,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和統籌城鄉發展的必然要求。為探索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本次調研對全縣農村環境開展調研?,F將調研情況匯報如下。
  一、當前我縣農村環境的狀況
  我縣轄4鎮8鄉109個行政村,省屬單位有浩門農場、門源種馬場。地區總人口16.14萬人,有回、漢、藏等22個民族,回族人口7.67萬人,占總人口的47.5%;漢族人口5.78萬人,占總人口的35.8%;藏族人口1.67萬人,占總人口的10.3%;土族人口0.67萬人,占總人口的4.2%; 蒙古族人口0.33萬人,占總人口的2.0%;其他民族人口216人,占總人口的0.1%。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把農村環境整治作為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抓手,不斷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污染治理,并結合創建全域旅游縣,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環境綜合整治活動,全縣農村環境面貌和人居環境質量得到顯著提升。主要表現在:
  1.環境污染治理情況
  一是集中對全縣禁養區畜禽污染進行專項治理。2017年6月底全縣有各類畜禽養殖場91家,其中拆除4家,禁養區內不在出現新的畜禽養殖場;組織實施了《門源縣限養區畜禽養殖場糞污無害化設施建設項目》,共投資153萬元對限養區16家養殖場每場配備糞污處理設備1套。 現我縣養殖場多數都設有糞污處理區,建有堆糞場,養殖糞便大部分被周邊群眾拉運出場作農家肥,積極采用農牧結合的生態養殖模式,使用生物堆肥處理入田,另一部分由農牧戶作燃料使用,少數養殖場畜禽糞便交由縣內兩家生物肥廠生產有積肥,能夠達到免沖洗零排放,各養殖場沒有將糞便傾倒河床、路旁等現象,從源頭上減少了畜禽養殖污染。二是嚴格源頭管理,強化種植業面源污染治理。門源縣有耕地44.3萬畝,化肥年使用2960噸、農藥12噸,地膜2.4萬公斤;通過各類綠色防控技術、推廣應用生物農藥、開展農藥、化肥零增長活動等方式加大種業面源污染整改工作。
  2.草畜平衡工作推行情況
  從2011年起積極實施草原生態補助獎勵政策,實行草畜平衡涉及草原可利用面積621.53萬畝,占可利用草原面積的100%。全縣簽定草畜平衡責任書3832份, 2013年已核減牲畜14.57萬個羊單位,占超載牲畜的100%,實現草畜平衡。從2011年起我縣實施第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實施草畜平衡621.53萬畝,五年累計發放草畜平衡獎勵、牧戶生產資料綜合補貼、牧草良種補貼資金6382.5萬元。
  3.河道環境衛生治理情況
  一是整治片區環境衛生,出動各類車輛機械5臺,投入資金5.396萬元。清運垃圾67噸,投入草籽350公斤、平整料場135畝,攤平廢料41100余方,覆土28000余立方米,拆除拌合站3處,拆除項目板房約50間。配合縣生態辦拉運清理砂石料18000余立方米。二是落實河長制共落實各級河長127名。其中縣級河長5名,鄉級河長25名,村級河長97名;設立縣級河道河長公示牌115塊,鄉級河長公示牌64塊。門源縣河長辦于3月30日完成了所轄鄉鎮河長制工作的驗收和本級自驗。并對存在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整改。
  4.生活垃圾處理情況
  門源縣共有12個鄉鎮,包括109個行政村和7個社,全部分布在浩門河沿岸。目前,浩門河沿岸僅部分農村配置了環衛設施,農村環保設施建設不全面,尤其是生活垃圾收運系統配置建設不全面,部分農村尚未配置基本的垃圾收集、儲運設施,農村垃圾處理設施幾乎為空白,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尚未完成全覆蓋,高原美麗鄉村建設尚未全面推進實施。
  2009-2016年期間,門源縣依據青海省政府《關于加快改善農牧區人居環境全面推進高原美麗鄉村建設的指導意見》(青政(2014) 16號)和《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環境保護廳關于青海省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全覆蓋實施方案的通知》(青政辦(2015) 49號)文件要求,在全縣12個鄉鎮的73個村分年度實施了農村環境環境連片整治,建設了村級衛生廁所,并配置了村級垃圾收集、轉運設施,其生活垃圾問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治理和整治,村容村貌也得到了明顯改善,但仍存在諸多迫切需要解決的突出環境問題。
  二、存在問題的原因和根源
  我縣農村環境保護存在的突出問題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但主要有以下原因:
  1.思想認識存在偏差
  因環保宣傳教育的力度不夠大,人們對“什么是環保,為什么要環保,怎樣才能環?!比狈Τ浞值恼J識和認知,廣大群眾環境保護意識不強,有些根本就沒有環保意識,沒有想過環境污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部分群眾往往會對涉及自身利益的環境違法行為進行舉報或投訴,而對自身破壞或影響環境的行為缺乏自我約束。
  2.傳統習慣難以改變
  我縣農村生產技術較落后,科學文化水平不高,幾千年來農民養成了許多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的不良生產生活習慣。譬如隨著農村社會發展和生活質量提高,生活垃圾數量呈增多趨勢,大都存在任意堆放的情況。垃圾堆放主要集中在村鎮周邊的坑塘、河岸、河道、廢棄地、村道路旁等地點,且普遍為露天無序堆放。   3.環衛設施設備數量較少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長,垃圾產量與日俱增,與發展不相協調的是現有垃圾收集點分布較為分散,且數量、收集能力、收集范圍有限,現有垃圾車的收運能力已經捉襟見肘,隨著垃圾量的進一步增加,大量垃圾將得不到及時清運,已逐漸不能覆蓋垃圾收運范圍,亂堆亂倒現象普遍。這些嚴重影響了農村生態環境,特別是對地表水、地下水源和大氣污染的威脅。
  4.無規范化垃圾處理處置場所
  門源縣僅有2座垃圾填埋場,其中門源縣縣城垃圾填埋場,由于設計時遠期考慮不足,運行管理不到位和填埋不規范、旅游業發展快速,殘渣及燒殘留物、建筑垃圾入場填埋等諸多原因,導致其現已飽和即將封場,浩門鎮及其周邊的生活垃圾面臨“無處可去”的困境;青石嘴垃圾填理場設計庫容較小,僅針對青石嘴鎮及其周邊垃圾的填埋處置,但由于收集轉運系統不健全、管理不完善、填埋不規范等原因,致使垃圾入場量小,目前雖尚有庫容余量空間,但其設計庫容尚不能滿足青石嘴鎮快速發展和實現全鎮生活垃圾全收集填埋處置的要求;而其他鄉鎮和農村均無垃圾填埋和規范化處理處置場所,生活垃圾隨意傾倒、堆放,收集的垃圾也“無去處”進行處理處置。
  5.科技推廣尚欠到位
  因科技在農村中沒得到根本的重視,尤其在農業生產中,測土配方施肥,合里使用農藥、除草劑,作物病蟲防治,畜禽養殖場合理設置和規范運營、水產養殖與農村飲水安全等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存在科技普及不到位。
  6.監管體系還不健全
  一是村民自治存在薄弱環節。村規民約不夠完善或執行不好;二是大部分村缺乏公共衛生管理機構,環境衛生長期處于無人抓、無人管、放任自流狀態;三是由于傳統管理體制的制約,門源縣尚未制定和形成垃圾規范化管理制度和辦法,缺乏生活垃投分類收集、運輸、處理規范制度,導致當前面對大量各類生產、生活垃圾無從處理,沒有較好的“抓手”。
  7.資金投入不夠
  垃圾處理從清掃、收集到運出處理每一個環節都要花錢,費用都比較高,鄉鎮無過多資金,面對垃圾成堆也“有心無力”。
  三、農村環境整治的建議
  1.建立長效機制,著力提升環境治理水平
  一是出臺垃圾規范化處理的法律法規。目前,應盡快制定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相應的政策、法規。遵循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循環經濟的理論,圍繞建立城鄉一體,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環境,從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運輸、處理的整體考慮,制定分類收集、運輸、處理的發展規劃。二是加強監管執法。從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加深各鄉鎮和相關部門對農村環境整治的認知和重視程度,樹牢“一盤棋”思想,落實“一把手”責任,加強聯合監管執法,切實形成上下聯動、協調配合、齊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
  2.深化宣教形式,大力提升全民環保意識
  環境綜合整治,政府是主導,群眾是主體。要以營造環境保護氛圍,提高環保意識為重點,有計劃、有步驟地加大環境整治宣教力度。一是注重宣教媒介立體化。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宣傳資料等媒體,制作豐富多彩的視頻、畫冊、讀本等廣泛宣傳和普及環保知識,讓廣大民眾明白“什么是環保,為什么要環保,怎樣才能環保”。二是注重宣教內容多樣化。要科學歸納宣傳的內容,突出宣傳的重點,如將環境整治的政策、環保帶來的效果、環境污染的影響、垃圾分類處理、文明習慣等內容制成內容豐富的宣傳資料,向廣大居民廣泛宣傳,讓廣大居民積極投身到環境整治行動中來;要結合城鎮建設、美麗鄉村建設,引導農民群眾正確處理好政府扶持和自身努力的關系,發動群眾積極投工投勞搞環?;A設施建設;要通過正反典型案例向居民、群眾說明“污水亂潑、垃圾亂倒、糞土亂堆、柴草亂垛、畜禽亂跑”對生活環境的危害,增強居民群眾愛護生活環境的自覺性,促進廣大居民觀念由“要我環?!毕颉拔乙h?!鞭D變。三是注重宣教形式廣泛化。要積極搭建參與平臺,充分發揮工共婦、義工、協會等群團組織的橋梁和紐帶作用,組織企業、學校、居民廣泛參與以城鄉環境治理為主題的活動,引導群眾積極投入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形成全民參與、攜手共建的社會氛圍。
  3.推進集中整治,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一是要加大村莊整治力度。深入開展環境綜合整治拆違排危專項行動,繼續整頓空心村、廢棄危房和棚圈等殘垣斷壁,并結合此次專項行動,對道路兩旁、村莊周圍、房前屋后、田間地頭的環境衛生進行全面整治,徹底消除衛生死角,全面清理陳年垃圾;對農村廢品收購站點進行集中摸排整治,依法查處關停無照經營和拆遷、整改不規范不達標的廢品收購站點,進一步改善村容村貌。二是要加快農業科技推廣。在開展農膜“以舊換新”工作的基礎上,積極推廣使用生物降解農膜,從源頭上減少農業白色污染。進一步加大政策引導和扶持力度, 推進農作物秸稈飼料化、肥料化、燃料化、原料化,不斷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和植物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指導農民科學施用農藥化肥。三是要推進養殖污染治理。結合實際,科學劃定禁養、限養區域,集中精力扎實開展村莊畜禽養殖污染專項治理行動,對剩余禁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場和規模養殖戶限期搬遷、轉產或關閉,徹底改變人畜混居現象。嚴把新建畜禽養殖項目審批關,對新建、改建和擴建的規?;B殖場,嚴格落實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從源頭防止污染源的產生。四要規范醫療垃圾處理。設立鄉村醫療垃圾回收站,由鄉鎮衛生院負責轄區內醫療垃圾回收、暫存,回收站負責統一轉運、集中,并交有資質的機構銷毀處置,實現醫療垃圾無害化處理。
  4.完善基礎設施,穩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一是加快實施農村衛生廁所治理項目。配齊配強農村垃圾清運車、分類式垃圾箱、戶用垃圾桶等環衛設施,推進全縣農村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二是統一謀劃,科學選址,按照垃圾就近處理原則,在全縣范圍內分片建設3-4個標準化垃圾填埋場,鄉鎮負責拉運集中填埋處理,徹底杜絕垃圾二次污染;積極謀劃建設標準化垃圾處理廠,實現城鄉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三是推進農牧區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改變農牧區污水無序排放現狀,加快改善農牧區人居環境,推進我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作為全國示范縣,項目的實施政策性強,時間緊、任務重。要引起高度重視,安排專人負責協調推進工作。四是大力實施清潔能源工程,鼓勵農村實施“改氣、改電、改炕、改灶、改暖”工程;全力加快鄉村企事業單位燃煤小鍋爐改氣、改電、除塵等提標改造進度;盡快建設縣城煤炭集中交易中心、鄉鎮煤炭銷售配送網點,加強民用煤炭市場管控,從源頭減少農村大氣和面源污染。五是進一步完善農村文化、體育、娛樂、休閑等公共服務設施和安全飲水、道路、綠化、路燈等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加快美麗鄉村建設步伐。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84553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