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旅游發展探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近年來,少數民族地區各項事業都有極大發展。河池市基于豐富的旅游資源,其發展勢頭強勁,旅游經濟有長足發展,鄉村面貌有顯著改觀。但在發展過程中依然存在模式單一、產品雷同、專業人才匾乏等問題。因此,就如何使少數民族聚居區依靠自身優勢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逐步趕上東部沿海地區,最終實現共同繁榮的目標,從微觀和宏觀層面提出一些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鄉村旅游
  中圖分類號:F327;F59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11-0093-02
  隨著改革開放縱深化發展,人們消費水平不斷提高,鄉村旅游發展迅速。從宏觀角度看,鄉村旅游是一種生態合理、經濟可行、社會適宜、高效低耗、無公害的旅游活動[1]。從微觀角度看,鄉村旅游是一種旅游活動形式或旅游產品,通過開發、消費等活動實現政府、開發商、旅游者及村民等相關主體行為的協調發展。河池市作為廣西極富代表性的少數民族聚居區旅游資源豐富,為發展鄉村旅游奠定了深厚的基礎,也為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起到關鍵性的作用。近年來,河池市鄉村旅游呈現良好的態勢,給當地政府、居民等都帶來了效益,一定程度上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一、發展鄉村旅游對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現實意義
  作為一種旅游形式,發展鄉村旅游直接和間接效益十分顯著,它在旅游業中的產業關聯帶動、豐富城鄉居民生活、調整產業結構、拓寬就業、增加收入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
 ?。ㄒ唬┩苿愚r業資源就地增值,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
  在鄉村地域上休憩可以促使當地自然資源就地增值。由于鄉村旅游涉及到吃、住、行、游、購、娛等要素,特別是鄉村旅游中“吃”和“購”的過程都離不開農產品的消費,無形當中就帶動綠色食品、特色農產品的生產和加工,而產品在進入一級加工、二級加工、三級加工序列過程中,自然就延伸農產品的產業鏈條,實現增效增值。以國家民委命名的10個河池市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為例,不同的村寨依托不同的資源優勢,開展壯族“三月三”、瑤族祝著節、毛南族分龍節和仫佬族依飯節等大型民族節慶活動,發展農業產業和文化旅游業,吸引眾多游客前來參觀、旅游。以2018年“壯族三月三”為例,河池市共組織45場節慶活動,累計接待游客87.36萬人次,旅游總消費達3.6億。顯然,鄉村旅游通過農業和旅游業的相互滲透,打破一、二、三產業的界限,有利于帶動交通運輸、建筑、餐飲服務、加工制造、文化娛樂和地方工藝品制作等行業的發展,起到“一業帶百業”的作用,有助于實現由農業為主的產業結構轉向農業和非農業共同發展的結構,從而有助于改變鄉村二、三產業弱小的局面。
  (二)帶動勞動力就業創業,促進農村經濟提質增效
  鄉村旅游業屬于勞動密集服務型產業,就業門檻低、勞動力需求量大,可以為“離土不離鄉”的廣大農民提供一條新的致富路。據專家測算,第三世界國家每增加3萬美元的旅游收入,將增加2個直接就業機會和5個間接就業機會[2]。近年來,河池市通過景區帶動、能力帶動、合作社+農戶、企業+農戶等旅游扶貧模式,帶動貧困戶走上致富路。如2018年上半年,河池市舉辦旅游扶貧就業招聘會,發動涉旅企業為貧困戶提供358個就業崗位,讓他們在家門口就能掙錢致富,收到了三產引領一產、1+1>2的疊加放大效應,成為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和農民創業增收的新亮點[3]。世界旅游組織公布的資料顯示,旅游業每直接收入1元,相關行業就可以增加收入4.3元[2]。2018年1—9月,河池市累計接待入境過夜游客9.29萬人次,國際旅游消費4 143.89萬美元,接待國內游客2 617.23萬人次,旅游消費318.72億元,旅游發展保持穩步增長的良好態勢。
  (三)推進農村環境改善,促進“壯美新河池”建設
  近年來,河池市堅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論,大力推進生態鄉村建設,農村面貌明顯得到改善,農村文明水平進步一得到提升。如宜州區實施“清潔家園”、“清潔水源”、“清潔田園”、“村屯綠化”、“飲水凈化”、“道路硬化”等農村美化、凈化、亮化、綠化“四化”工程,加強修路、改水、改廁等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形成“人—地—人”和諧共存的農村生態系統,展示了幸福宜州的大美畫卷。同時,河池市立足生態、氣候、文化等旅游資源的差異性優勢,積極推廣本地壯族特色旅游產業,積極打造“壯族三月三”、“冬游廣西”等特色旅游品牌,充分展現了傳統文化、民間藝術、非物質遺產等旅游資源經濟價值,進一步增強了整個社會的文化保護意識,可以說鄉村旅游是鄉村文化傳承、保護和傳播的有效載體。
  二、河池市鄉村旅游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河池市旅游資源豐富,其中“長壽、生態、民族、紅色”四大資源特色鮮明。近年來,河池通過舉辦巴馬國際長壽養生文化旅游節、大化奇石節、羅城依飯文化節等旅游促銷活動,發展格局日漸清晰、發展勢頭也日益強勁。然而在當前鄉村旅游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與周邊區域相比,河池市仍然面臨著一些制約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一)旅游產業規模小,旅游產品層次低
  在空間布局上,景點布點分散。池鄉市村旅游景區眾多,但絕大多數在深山峻嶺中,景區(點)零星、分散,而且景點與景點之間不連線,因此造成鄉村旅游的開發經營總體規模偏小,南丹眼中只有白褲瑤,天峨只能看到龍灘,鳳山只能看到三門海,巴馬只考慮長壽,這樣以農戶自營為主,“各唱各的調,各吹各的號”,缺乏聯戶經營、合作經營和社會資本共同投資經營發展,使得臨近的景點同質性趨同而彼此競爭,游客逗留時間短、消費低、少回頭客等現象時常發生,無形中造成資源損耗嚴重,難以發揮集聚效益與規模效益的優勢。
  從功能上看,產品結構單一。一是住宿接待設施單一,缺乏高質量、經濟型住宿接待產品,以及濃郁鄉土氣息體驗類產品。二是餐飲特色不突出,仍停留在初級農家樂“吃農家飯、采農家果、購農家物”層面,尚未形成與自然和諧一體、地方特色突出、野趣型主題餐飲。三是旅行社策劃主題鄉村旅游產品的意識不強,推介旅游線路缺乏對人群的細分,也缺乏隨季節變化的特色“菜單”,因此造成旅游景點的吸引力往往終結于第一次游程結束時。   (二)旅游基礎設施薄弱,服務配套未成體系
  一是旅游交通的可進入壁壘問題。河池旅游交通管理體系尚未完善,從頂層設計看,缺乏人性化考慮理念;從景點線路來看,缺乏轉乘、換乘的無縫對接。景區運力、指示牌、道路信息等配套設施嚴重不足,無法滿足游客快捷、個性化需求,直接影響了游客旅游體驗與質量評估。
  二是旅游服務到位有限。由于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河池市很多鄉村旅游地區設施簡陋,不能很好地滿足游客對住宿、衛生等方面的要求。大部分村寨中提供給游客的標識體系、信息與服務系統不健全,村寨道路、衛生、排水、排污等問題仍需進一步加強管理。如農家樂,普遍存在融資難融資貴難題,致使許多農家樂衛生、食品保鮮、消防等存在風險與隱患。此外,區域整體的信息化建設不健全,缺乏在線調查、游客詢價、預訂與交易等功能,造成游客對河池鄉村旅游的產品、價格、特色都不了解,進而給出游過程帶來諸多連鎖問題。
 ?。ㄈ┞糜谓洜I理念偏離,從業者技能有待提高
  一是當地居民整體意識淡薄,各自為業。經營理念上,當地居民崇尚少投入、多產出的旅游服務理念,旅游服務水平較低,經營方面比較重點關注菜品和價格,對提高人居環境、服務水平的意識不足,旅游吸引力深受影響,過夜游客及回頭客不多。同時,受小農意識影響,居民多以單兵作戰為主,缺乏有效的集體宣傳和策劃,團隊協作合力不夠,不利于整體景區形象的打造。
  二是旅游從業者技能較低,管理不到位。鄉村旅游的管理人員主要是當地村鎮干部,缺乏旅游管理經驗和技能;旅游從業人員未接受過專業技能的培訓,多數旅游經營者“重農業生產經營、輕休閑經營”,導致鄉村旅游人財物投入嚴重不足,嚴重損傷了鄉村旅游發展的基礎。
  三、推動鄉村旅游發展,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騰飛
  要突破鄉村旅游發展中產品、景點、配套設施、居民等瓶頸,應建立以特色為生命、以文化為靈魂、以合作為舞臺的新理念,強化統籌協調各方力量,最終實現鄉村旅游的優化發展。
 ?。ㄒ唬淞①Y源觀、品牌觀,把旅游產業做實做強
  1.資源整合鑄就大品牌。一是將紅牌和綠牌相結合。紅牌是指將革命遺跡、革命史與艱苦創業精神相結合發展革命老區紅色旅游,綠牌是指將秀麗山水與人文開發相結合發展綠色旅游。通過以“紅”推“綠”,以“綠”扶“紅”,實現資源整合,形成“大河池”的旅游品牌,最終實現跨越式發展。二是聯合農產品加工企業,為游客提供參觀游覽、購物等活動以延長農業產業鏈,從而帶動農產品生產規模化和規范化發展,最終實現雙贏。
  2.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特色文化是旅游品牌的生命,鄉村旅游要充分挖掘當地的傳統文化、民俗文化。在旅游活動內容方面,要突出地方性和民族性相結合,從滿足游客需求出發,設計開發休閑度假、民俗體驗、民宿、生態觀光等旅游項目,提高游客的參與度。如重點培育“洞情桃花”、“坡納長壽屯”、“環江瓊園山莊”、“南丹白褲瑤民俗村”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休閑農業旅游景區。
 ?。ǘ┩晟普w配套,提升產業能級
  1.健全基礎設施,延長鄉村旅游供應鏈。整體配套設施的供應直接影響到鄉村旅游的供應鏈,影響旅游產品的附加值。為此,建議優化電子交通信息,實時共享更新景區內主要交通流量、站點分布、公交位置信息等狀況。同時,建立景區快速交通體系,開通景區間的公交專線、旅游專線,甚至在景區內提供牛車、馬車等鄉村特色代步工具的多元交通,提高游客游覽的多樣性與趣味性。
  2.構建信息化系統,增強鄉村旅游吸引力。旅游信息服務是一個旅游目的地市場營銷系統的重要環節[4]。因此,應充分利用網絡,如在政府網旅游板塊、河池旅游網專門介紹鄉村旅游景點、行程、節慶活動、交通、購物等內容;同時提供旅游住宿、餐飲、特產的查詢、預定、評價等服務。尤其在界面設計上要注意功能分類明確,把住宿、景區等高點擊率項目放在首位,同時提供合作鏈接的界面,包括機票預定、出租車預定等專業性網站。
 ?。ㄈ娀弑U希七M行業建設
  1.制定并落實政策法規,建立鄉村旅游保障系統。首先,依據城市總體規劃與旅游業規劃,制定開發實施細則、經營者上崗管理條例、服務質量標準、設施與基礎環境標準、衛生與安全標準等質量監管性文件。其次,設立專項資金,用于鄉村旅游專題宣傳冊的印制發放及網絡媒體等多渠道的形象宣傳、旅游交通設施、旅游集散中心、道路導向與標識服務、環境衛生、培訓教育及其他功能設施與服務系統的建設,優化發展基礎和環境。
  2.拓寬融資渠道,完善管理機制。發展鄉村旅游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針對河池市的具體情況,應該堅持“誰投資、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走多渠道籌集旅游開發資金的路子。一是“跑錢”策略,爭取國家和地方扶持;二是“引錢”策略,加大項目對外招商引資力度;三是“融錢”策略,充分利用資本市場招商引資;四是“借錢”策略,加強與金融機構的合作;五是“匯錢”策略,通過創新機制,讓利經營等,吸引投資者,鼓勵當地群眾投資,突破資金瓶頸問題。
  3.建立鄉村旅游產業專業合作社。專業合作組織是提升鄉村旅游產業專業化程度和集約化水平的有效模式之一,對轉變農民觀念、整合產業資源、延長產業鏈、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的成效較為顯著。鼓勵鄉村旅游地域成立鄉村旅游合作社,相關部門要完善扶持政策,加強服務、指導、培訓、規范內部制度。在廣泛成立鄉村旅游合作社的基礎上,重點旅游鄉鎮、各區縣應逐步建立起行業協會組織[5]。
  總之,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要充分結合自身特色優勢,搞好產業結構調整,堅定地走出一條民族地區旅游經濟的特色之路。通過發揮比較優勢,突出發展“生態、綠色”鄉村特色產業,從而改變鄉村旅游“零而散”的格局,真正形成少數民族地區人民脫貧致富的產業支撐,助推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張曼.基于鄉村旅游推動社會主義新型農村建設問題研究[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11.
  [2]  邱海蓉.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旅游業的社會價值[N].湖北日報,2005-05-05.
  [3]  句容市老促會.鄉村旅游,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J].中國老區建設,2011,(1):27-30.
  [4]  劉沛林.鄉村旅游發展規劃:以衡陽縣為例[M].北京:華齡出版社,2006:123-124.
  [5]  吳永常.海林市觀光農業發展現狀及其對策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8,(1):59-6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5320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