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地區“民藝”文化傳承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目前,國內經濟發展面臨轉型,各地開始思索未來產業形態。民間工藝的傳承與發展能夠樹立地方特色,增加吸引力并帶動經濟發展,成為未來產業形態的一種重要形式。實地調查鹽城地區特色“民藝”,分析傳統“民藝”的生存現狀,研究鹽城“民藝”如何能從內而外,從民眾到政府決策層建立一套圍繞“人”“文”“地”“產”“景”的“民藝”文化體系生存發展策略。
〔關鍵詞〕民藝;文化傳承;鹽城;民藝文化
一、何為“民藝”
“民藝”從字面我們可以將其解釋為“民間工藝”“民間技藝”或者“民間藝術”,它們都終是圍繞著“民”這一主體,也就是來自民間,或者來自手工藝人群體,他們在生產生活中所從事的藝術性或者是技術性的活動,今天我們將其簡稱為“民藝”。中國是一個古老而文明的國家,各地圍繞生產生活產生的“民藝”多姿多彩,極富生命力與魅力。但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政府集中精力發展大城市,手工藝賴以生存的土壤遭到很大的破壞,農耕時代的精湛技藝慢慢變得不合時宜。
各大城市發展突飛猛進,人口快速流動,經濟高度融合,文化方面的差異越來越小,地域特色越來越模糊,甚至連旅游景點的建筑式樣與紀念品都趨同。人們開始反思與覺醒我們到底失去了什么,開始注重自身的特色與內涵建設。而“民藝”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是人們在本地生產生活中獲得的寶貴經驗,能夠很好地彰顯地域的特色與文化。我們要珍惜自己的地域之華,珍惜發展“民藝”文化?!懊袼嚒钡奈幕^承也從政府發展經濟的功利屬性,慢慢過渡到居民內省性的傳承,不再單純迎合他人,而是盡力去擴展內涵,修煉內功,自得其樂,樹立文化自信。
二、鹽城地區的“民藝”文化考察
鹽城位于江蘇北部,地域廣闊,河道眾多,有特色鮮明的灘涂地貌,轄亭湖區、鹽都區、阜寧縣、濱??h、射陽縣、大豐市、東臺市等地。其中東臺發繡、建湖和鹽都的糖畫、大豐的柳編和麥秸稈貼畫、阜寧的面塑、鹽都的剪紙都是較為有名的“民藝”種類。筆者通過調研考察,現對鹽城地區的“民藝”情況做一個簡要的介紹。
目前,各“民藝”門類都有較為有影響力的傳承人,像亭湖區的八十多歲高齡的“民藝”人孫東成,技藝精湛,可以隨心捏出惟妙惟肖的面塑作品,其家族四代都是面塑藝人,孫老從8歲開始就跟隨家人學習面塑手藝,其作品多次在國家、省市舉辦的“民藝”展中獲獎,還曾受邀給外國友人當面表演面塑,作品被搶購一空。然而,孫老對面塑的傳承與發展充滿擔憂,他說當下沒有年輕人愿意學習面塑。孫老在每年春節期間都會抽出半個月來制作面塑作品,一方面是節下里氣氛好,購買的人多;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讓更多的年輕人、小孩子認識與了解面塑技藝,寄望后人能感興趣,將這一傳統技藝傳承下去。
另一“民藝”特色門類東臺發繡,被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日本等國都享有很高聲譽。二十世紀末,在政府相關政策的引導和支持下,東臺建立了發繡工藝研發加工廠,民間也有幾十家小型的發繡加工廠。從事一線發繡生產需要技藝與耐心,銷路不是很暢通,普通發繡工人工資并不高,很少有年輕人愿意選擇這一行業,而很多年紀大的繡娘,眼力又跟不上,加之生產的發繡品種缺乏新鮮題材,久而久之,很多小工廠慢慢支撐不下去,瀕臨倒閉。
三、鹽城地區“民藝”文化傳承存在的問題
鹽城“民藝”文化存在的問題,也是目前中國大部分城市發展進程中“民藝”文化普遍遭遇的問題,即缺乏內發性,市民缺少對傳統“民藝”文化的認同與珍惜。時代快速發展,帶來新的生活方式,人們認為一切新的東西才是先進的,才是適合自己的,大步往前,卻忘記思索過去,缺乏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帶來的問題是沒有人愿意去繼承傳統“民藝”。有識之士早早發現這個問題,倡議搞“非遺”申報,保護傳承人,保護“民藝”文化,但這種保護是脆弱的,覆蓋面也很單一,甚至有時候會變成自娛自樂。沒有來自市民的參與和互動,民藝沒有了傳統土壤,就很難壯碩地成長發展。
鹽城的“民藝”和全國各地“民藝”面臨的情況一樣,脫離傳統生活方式是其無法很好傳承的最大癥結。也正是這個原因,民眾無法直接了解原本近在咫尺的傳統民間藝術。目前一些藝術研究機構、藝術家對鹽城地區的傳統“民藝”是寄予很大關注的,但是僅憑這些微小的力量無法讓即將消逝的“民藝”重燃,也無法給民眾帶來直接的福祉。“民藝”傳承要以當地市民為后盾,讓其認同“民藝”并成為“民藝”文化傳播的主體。
當前,鹽城地區的“民藝”還缺乏歷史文化的延續,缺乏深度,藝人往往停留在技藝表面,缺少文化內涵拓展,題材枯燥。另外,各地由于地理條件與歷史文化不同,“民藝”的特性也不同,但由于經濟現代化,信息流通快,很多地區的“民藝”會快速模仿一些爆款,而慢慢喪失自身的特色。
鹽城“民藝”在資源開發與行銷方面尤其顯得滯后,產業單一,多依靠政府舉辦展會與廟會,受眾人群狹窄,缺少“民藝”生長的公共空間,沒有將“民藝”與當地特色景觀進行融合。
四、鹽城“民藝”文化的營造策略
鹽城的民間工藝、民間技藝、民間藝術形式多樣,通過政府進行的經濟形態轉型,都得到快速的發展。各類博物館、旅游景點、特色小鎮都是圍繞營造鹽城本地“民藝”文化開展的,但這是從上至下的塑造,會造成空洞,缺乏市民參與的人文精神。在此,筆者通過對比日本等國家“民藝”發展起步較早并且比較成功的經驗,探討我們目前發展鹽城“民藝”要從“人”“文”“地”“產”“景”等方面進行。所謂“人”是指“民藝”文化的傳承對象;“文”是指“民藝”作為一種文化載體,要有歷史的延續性,有傳統有創新,“民藝”人要不斷學習;“地”是每個地域的“民藝”文化要有區分度,不能一哄而上,互相抄襲,尊重“民藝”的地理環境;“產”是指“民藝”產業化發展過程中要實時反思,如何行銷和推廣“民藝”是當前的重中之重,除了經濟性,“民藝”更多的是文化的傳承;“景”是指“民藝”文化在公共空間中的營造和當地的特色環境、景觀等結合起來。 前面說過,“民藝”文化傳承需要肥沃的土壤,在培育“民藝”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廣大市民的關注與支持,如何才能讓“民藝”引起市民的關注呢?首先,“民藝”種類最好是跟市民日常生活相關,可以使用的并且有存在意義;其次要培育市民的自豪感和歸屬感,要把“民藝”作為所在地的精華文化來對待,滿足市民的精神需求即自豪感。以鹽城亭湖的面塑為例,傳統面塑的最初功能是作為兒童玩具,在農忙之余、節慶日里可以增加額外收入。發展到今天,兒童玩具琳瑯滿目,兒童活動五花八門,對于面塑這一“民藝”來說,很難像以前一樣,把目標人群定位在逗樂孩童這一群體上了。但是,作為傳統文化的精粹,這門技藝該將目標定位轉型到哪里呢?筆者認為當下的目標人群可以定位為社區里的退休老人和學齡前嬰幼兒以及義務教育階段的在校學生。為什么將用戶群體定位成老人和孩子呢?老人退休后有很多空閑時間支配,并且老人有退休金,對娛樂休閑等活動需求較高,反而對金錢效益需求沒有太關注。所以,在這些退休老人中推廣,他們可以從事娛樂自己并能提升精神內涵的“民藝”活動,政府可以在社區活動中心購買“民藝”人的服務,“民藝”人自發在自己生活的社區公共空間以表演形式進行推廣都不失是個好辦法。學齡前兒童也是“民藝”人的傳承對象,面塑,就好似橡皮泥的前身,很適合孩子動手創意,這是傳播傳統文化非常好的契機。這些孩子可以在爺爺奶奶帶領下去社區活動中心參加“民藝”活動,也可以周末在父母帶領下參加“民藝”活動。同樣,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政府可以組織“民藝”人定期到學校宣講,讓學生了解“民藝”的歷史發展、文化歷程等,并加強學生的操作能力,最終目的是展示“民藝”的魅力,讓孩子們喜愛自己的傳統技藝,樹立自豪感??傊?,通過“民藝”人所在社區活動中心與校園為載體,將目前“民藝”單純作為商業創收以及吸引旅游的定位進行拓展,讓其有更廣泛的發展空間。
當下,很多“民藝”都是通過政府保護才賴以生存的,最著成效的是非遺體系的創立以及各地的博物館和民俗館的宣傳。筆者通過考察發現,這樣一些導向往往讓“民藝”發展呈現不均態勢,有的門類沒有爭取到政府資金項目支持,自身就很難發展,苦苦掙扎,而政府扶植的門類因為很高端,對繼承人要求也很高,又形成了少而精的導向。因此,還是要由下而上,培養全體市民尊重愛護“民藝”文化,以此為自豪,從小在自己生活的周圍感受“民藝”的熏陶,建立文化自信,才能使“民藝”脫離政府的哺育時,依然頑強生存。雖說如今的社會形態與過去大不相同,人們的生活元素變得豐富多彩,這時人們往往更多追求精神上的發展,“民藝”文化就是認同我們自身從過去到今天的歷程。因此筆者主張,“民藝”文化要脫離產業化經濟發展的定位,比如有些地方的“民藝”特產,不拿到外面去銷售,只放到產出地展出售賣,游客想一睹當地“民藝”品,就必須親自走一趟,才能體驗到,這避免了旅游景點各地特色“民藝”的竄雜,千篇一律,缺少特色,失去吸引力。
結 語
鹽城“民藝”藝術水準高,但是面臨傳承中的各種問題,筆者通過思考,得出相關的策略,即要建立一種文化自信,自下而上地對“民藝”進行繼承與宣傳,政府職能部門僅僅作為引導和配合,重點是提升大眾對“民藝”文化的認同與消費。讓鹽城“民藝”深入人心,讓市民愛戴進而去學習制作,是當下我們繼續努力的方向。
?。ㄘ熑尉庉嫞阂辏?
參考文獻:
[1]鄧福星,唐家路,潘魯生.中國民間美術學導論[M].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0
[2]鹽城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鹽城市志.南京[M].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3]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8231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