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問題與對策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生態學農業工業化是生態農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不可避免的結果。生態農業規模小、技術支持系統薄弱及社會服務系統薄弱等問題導致生態農業功能逐漸減弱,因此誕生了生態農業高效經營模式。生態農業的商業模式基本設想是農業生產以生態生產為前提,通過生態農業建設構建基礎,擴展工業化鏈條,實現生態利益、經濟利益及社會利益的高效調整。云南省生態農業建設已取得顯著成果,但仍存在很多問題。本文將具體分析云南省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云南省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對策,以促進云南省生態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
[關鍵詞] 生態農業;產業化;云南省
[中圖分類號] F32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19)05-53-2
近年來,在云南省農村地區實施的可持續農業發展基本模式得到了有效推廣,不同地區探索出了不同的農業生態模式,有效推進了環保農業的實現,提高了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了農產品的質量,調整了農業經濟,改善了農村經濟結構和生態環境。但是,云南省生態農業以小規模、低效率及低周期規模蔓延,產業規模要求與農村現代化要求存在較大差距。因此,云南省生態農業要轉變以農業生產為中心的思想,開創高效生態農業工業化道路。
1 云南省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
自1978年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云南省一直采取生態農業發展模式,不斷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設備投資、擴大企業規模、支持農業基地建設,使云南省農業工業化發展取得了顯著效果。
2016年,云南省天然橡膠和茶葉等產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干燥林的植栽面積達到了40.00萬hm2;茶葉種植面積達到了336.70萬hm2;天然橡膠的植栽面積從29.87萬hm2增加至31.20萬hm2,生產量從24萬t增加至26萬t;核桃種植面積從2005年的46.67萬hm2增加至57.33萬hm2,增加了24.3%;花卉種植面積和鮮切花的產量分別為2萬hm2和41億棵,分別增長了21%和13.9%。
農產品質量顯著提高。截至2015年末,云南省內的313個生產基地合計已超過了地方水平的無公害農產品認證面積22.59萬hm2,199家企業的320個產品通過了無公害農產品認證,105家企業的216個產品通過了綠色食品認證,20家公司的50種產品通過了有機食品認證。
云南省生態學農產品市場競爭力逐步提升,個人農產品和個人指標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加入WTO后,云南省的農產品種類增多,農產品比重增加,通過自給自足銷售的比率變小,2001年的農產品比重達到80%。農產品銷售規模不斷擴大,出口大幅增長,農產品出口占云南省總出口量的18.2%。
2 云南省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雖然云南省產業調整步伐加快,但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還存在一系列問題。
2.1 農產品精深加工業發展滯后
云南省農產品加工總體還處于起步階段,存在產業鏈短小、松散加工及低水平的工業化等問題,總體經濟效益低。農產品加工率低,僅為1.00∶0.15。如果香煙產業被減免,那么農產品加工業生產總值對比產量的比率為0.3∶1,遠低于發達國家的3∶1的平均水平。幾乎所有產業都還處于粗加工階段,且生產規模小,設備和管理落后,農產品增值率低。例如,香煙的葉子可提取輔酶Q10,是大部分制造企業都能提取的產品,銷售到日本后,日本人從中提取精品或者CI10,生產了健康護理產品和化妝品,產值增加了數十倍甚至幾十倍[1]。
2.2 生態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
云南省的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并不高。主要原因是農產品的質量不高,農藥和化肥濫用現象嚴重。2003年,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在云南省對蘋果、梨、葡萄、柑橘類水果、香蕉、芒果、棗及西瓜等18個水果樣品進行了采樣試驗。結果發現,重金屬檢測率、亞硝酸鹽檢測率及殘留農藥檢測率分別達到53.6%、92.6%及38.2%。此外,農業的科技創新力度不足。
2.3 生態農業發展保障機制滯后
生態農業開發保障機制遲延,阻礙了云南省生態農業的有效開發。
2.3.1 土地流通不暢,很難形成規模經濟。農村30年土地政策的引入客觀地引起了土地管理分權化,很難將農業科學技術成果完全適用于地區化生產、特殊生產、大規模開發及集中管理等,并很難形成經濟規模效益和特色發展模式[2]。
2.3.2 設備投資不合理,生態農業產業鏈難以形成。項目資金的分權化,造成資金使用困難,很難形成一流的企業生產和加工產業鏈,對農業的促進效果不明顯。
3 云南省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對策
生態農業工業化發展保護和改善了生態環境,維持了生態學平衡,降低了化肥使用量,保障了農產品的安全,促進了現有農業及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從而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共贏。
3.1 加快農產品精加工業發展
為解決農產品加工企業在產品開發與技術研發中的問題,云南省當地政府應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扶持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活動,引導企業向深加工方向發展;對于達到研發標準的企業,給予減稅、人才介紹及留學補助等優惠政策;對于滿足政府要求的集中處理項目,政府應給企業一定數額的研發資金。
3.2 提高生態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為在不減產的情況下降低化肥使用量,農業種植過程中應合理安排生產時間,并使用農家自制肥料[3]。此外,還應加強農業技術的使用。在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云南省應將現代技術和傳統農業相結合,建立農業生產生態學模型。自設研發機構或與大學研究機構聯合,最大限度地利用現代農業技術。需加強對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新品種和新技術的重點開發,加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核心競爭力。加快與其他相關部門的合作,推進新品種和高科技在云南省生態農業發展中的運用,加強對當地農民的農業技術培訓。同時,加強生態農業產品的品牌建設,積極探索以農產品產業協會為領導、企業為載體的地區特色品牌。
3.3 完善生態農業發展保障機制
3.3.1 加快土地流通,積極發展規模經濟。根據“自主、有償、合法、規范”的原則,建立農村土地管理機制,推動土地的規模運營、合理運營及集中運營。
3.3.2 增加設備投資,強化生態學農業開發的追蹤力。資金籌措是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舉措。由于農業防御風險薄弱、農民收入的限制以及社會資本的利益追求,農業成為自我發展的產業[4]。需加強生態農業開發的可循環性。
4 結語
云南省生態農業要根據市場發展的要求,與農業的工業化管理有機聯系。即基于多種農業開發的概念和理論結合生態學知識、生態經濟學知識、地區經濟開發理論及系統工程方法等,大力發展生態農業。
參考文獻
[1]王建波,周文翠.生態農業發展中主要制約因素探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9(3):194,196.
[2]駱世明.中國生態農業制度的構建[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8(5):759-770.
[3]張敏.深海新港農佳生態農業項目商業計劃書[D].深圳:深圳大學,2017.
[4]駱世明.農業生態轉型態勢與中國生態農業建設路徑[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7(1):1-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13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