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昆山市千燈鎮生態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昆山市千燈鎮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十分重視生態農業的發展,在推進城鄉一體化和鄉村振興戰略中,堅持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與優化生態環境、構建和諧社會相結合,生態農業展現出蓬勃生機。本文重點闡述了千燈鎮生態農業的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措施,以期促進當地生態農業的發展。
  關鍵詞    生態農業;發展現狀;對策;江蘇昆山;千燈鎮
  中圖分類號    F3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6-0188-02
  千燈鎮為昆山市的對外開放衛星鎮,古鎮物華天寶,人文薈萃,素有“金千燈”之美稱,先后獲得了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中國魅力名鎮、國家級衛生鄉鎮、國家AAAA旅游景區等榮譽稱號。近年來,千燈鎮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不斷發展生態農業,走出了一條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農民生活更加富裕、農村環境顯著提高的生態宜居發展之路,生態農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1    發展現狀
  1.1    實施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模式
  千燈鎮從2009年秋熟開始推廣實施秸稈全量還田,2013—2017年,全鎮水稻秸稈全量還田累計實施面積5 460 hm2,稻草秸稈還田47 700 t;小麥秸稈全量還田累計實施面積5 420 hm2,小麥秸稈還田94 500 t。通過秸稈還田措施,使秸稈變廢為寶,不僅能有效減少焚燒所產生的環境污染,同時增加了土壤有機質,提高了土壤養分含量,改良了土壤結構,增加了土壤通氣性,解決了土壤板結程度,促進了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發育。
  1.2    采用水產健康生態養殖模式
  2017年千燈鎮水產養殖面積360 hm2,其中蝦蟹混養201 hm2,常規魚養殖97 hm2,特種水產品養殖62 hm2。在養殖模式上推廣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對蝦蟹混養的魚塘,飼料投喂主要以小麥、小魚、玉米等為主;對常規魚的養殖,飼料投喂以青草、黑麥草等為主。同時,依托上海漁業研究所等科研單位,對河蟹健康養殖、魚蝦混養、生物生態防病技術、水質環境調控等一系列生態漁業技術進行推廣應用,組建了一個177 hm2的千燈鎮現代漁業基地。基地采用人工濕地水處理系統、微生物氧化處理系統、微孔管曝氣增氧處理系統,充分發揮水生植物吸收作用、降解生化作用,凈化水質,實現尾水的循環利用,從而有效實現了漁業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1.3    推廣種養間套生態養殖模式
  在千燈鎮現有果園、林園等有限農業資源中,因地制宜地推廣種養間套的生態農業模式。在昆山市綠苑無公害果園基地和陸家橋村葡萄基地中進行果雞間套養,套養面積為28 hm2;在昆山市大唐農業生態園和寶麗玫瑰園林樹中進行林雞間套養,套養面積為17 hm2,全鎮果(林)雞間套養草雞1萬羽左右。通過果(林)雞間生態套養,千燈鎮實現了農業資源的多重利用,提高了土地肥力,節約了農業成本,同時也能減少蟲害的發生,取得了顯著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1.4    開展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模式
  全鎮從2016年秋季開展耕地輪作休耕試點工作,主要做法:一是做好政策宣傳工作,開展技術培訓;二是與農戶及合作社簽訂休耕合同;三是確定補貼標準,輪作換茬補助4 500元/hm2,冬耕曬垡補助3 675元/hm2,補貼資金由市、鎮2級財政部門撥付;四是開展核查和公示。輪作休耕面積委托第三方開展核查,市農委、財政局在第三方核查面積基礎上抽查10%以上的休耕面積。在核查結束后,以村為單位實行公示。2016—2017年全鎮累計輪作休耕面積達504 hm2。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集成推廣種地養地和綜合治理相結合的生產技術模式,轉變了農業生產方式,有效減少了化肥農藥的投入,促進生態環境改善和資源永續利用,推進了“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戰略實施[1]。
  1.5    開展化肥農藥減施清潔生產模式
  全鎮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2014—2017年全鎮稻麥累計種植面積4 580 hm2,推廣稻麥配方肥1 952.9 t,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從87%提高到98%以上;推廣商品有機肥2 388 t,其中水稻有機肥536 t、果蔬商品有機肥1 852 t;糧油作物生產,實行農藥統供,全面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實施了農作物綠色防控技術,有效控制了農藥用量,實現了化肥農藥零增長。
  1.6    以農業項目建設推進生態農業發展模式
  為改善水環境,凈化水質,有效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增加生態濕地和綠化面積,千燈鎮連續實施了許多農業項目,如2009年昆山市綠苑基地排水溝渠生態攔截項目,2010年續建太湖水環境綜合治理三期昆山市綠苑排水溝渠生態攔截工程和千燈浦口斷面氮磷流失生態攔截工程,2011年吳淞江斷面中節村、肖市村農業面源污染氮磷生態攔截工程,2012年大唐生態園六期池塘循環水生態凈化工程,2013年千燈鎮種植業排水溝渠塘改造工程、七千灌區濕地工程項目,2016年吳家橋濕地生態整治工程項目。通過農業項目工程的建設,積極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和生態濕地建設,有力地推進了生態農業的發展。
  2    存在的問題
  2.1    高產出經營方式制約生態農業的發展
  盡管千燈鎮實行了耕地規模經營,但承包期限偏短,受高產出生產方式的影響,農戶只追求土地高產出和高效益,耕地質量和生態環境有所下降。種養戶生態環境意識還比較薄弱,只看重經濟效益,忽略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對發展生態農業理念不深入,影響了生態農業的發展。   2.2    產業結構特點影響生態環境的改善
  雖然千燈鎮高度重視生態農業,但是受建設用地、水土流失等外部因素制約,耕地面積略有減少。千燈鎮屬江南工業特色鎮,主要以制造業、物流業及服務加工業為主,商貿經濟繁榮,產業基地位于鎮中心及北部區域,分布較廣,企業數量較多,占地面積較大,空氣、土壤、水等環境壓力大,影響了千燈鎮生態農業的發展。
  2.3    種養戶年齡偏大,科技文化水平偏低
  生態農業作為一種知識和技術密集型農業[2],必須依靠現代科學技術,創新農業發展方式,需要有一支現代農業干部隊伍和一批具備一定文化素質的青年農民主力軍。目前,千燈鎮農業從業人員年齡偏大,文化知識科技水平偏低,對發展生態農業認識不足,對先進農業技術重視不夠,從而制約了生態農業的發展。
  3    對策
  3.1    加強宣傳,提高農民對生態農業的認識
  政府部門要高度認識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統一思想,加強領導,創新思路,精心組織,狠抓落實,進一步增強對發展生態農業的信心和決心。要加強輿論宣傳力度,充分發揮輿論導向作用,營造全民參與發展生態農業的氛圍,通過報紙、電視等新聞媒體,及時報道先進做法,介紹科技技術措施,擴大影響力,提高知名度,積極打造生態農業品牌建設,強品牌重宣傳,促進生態農業有序、可持續、健康發展[3]。
  3.2    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生態農業的布局
  發展生態農業,要科學、系統地制訂發展規劃,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點、合理開發、和諧發展”的發展思路,注重區域定位、功能定位,避免雷同建設,要做到有序推進,邊片集中規模開發,充分利用千燈鎮原生態自然田間景觀、農耕文化等資源,進一步推進生態農業發展,實現農業生產與自然生態的和諧發展[4]。
  3.3    依靠科技,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生態農業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要聘請科研院所專家、學者作技術顧問,對生態農業建設進行研究和指導;有針對性地開展一批有關生態農業的科研項目,為生態農業發展提供經驗和技術;建立健全農業環保技術推廣體系,因地制宜地推廣應用先進農業科學技術,如少耕免耕技術、測土配方技術、覆蓋栽培技術、節水灌溉技術、推廣新型生物制劑等。同時,要把“科教興農”作為提升農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舉措,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力度,如樹立典型的新型職業農戶,起好帶頭作用;開設涉農成人學歷教育,加強農民培訓;建立農民實訓基地,組織新型職業農民師徒結對活動,現場傳授種養技術。通過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有效提升廣大農民的生態農業理念和技能,提高生態農業建設的科技含量和層次,實現千燈鎮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4    參考文獻
  [1] 殷廣德,仇美華,潘國良,等.江蘇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模式[J].江蘇農村經濟:品牌農資,2017(1):40-42.
  [2] 張甲雄.天水生態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科技視界,2017(28):195-196.
  [3] 徐亞楠,張緒良,張榮華,等.山東省生態農業的模式、布局與發展對策[J].中國農學通報,2014,30(14):81-86.
  [4] 羅雁,陳良正,張思竹.云南山區生態農業發展思路與對策研究[J].西南農業學報,2010,23(6):2137-214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9359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