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縣吉信鎮生姜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文章總結了湖南省鳳凰縣吉信鎮生姜產業發展的現狀,分析了吉信鎮生姜產業發展存在規?;l展程度低、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產供銷體系不健全、缺乏科學的種植技術等問題,并從提高生產技術,促進規模效應;扶持龍頭企業,打造生姜品牌;加強信息網絡建設,創多元化銷售渠道;增加投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提出了吉信鎮生姜產業的發展對策。
關鍵詞:生姜;產業;現狀;問題;對策
吉信鎮位于湖南省湘西州鳳凰縣境東北部,是一個土家、苗、漢、回多民族雜居的少數民族聚居鎮。年內平均氣溫16℃-18℃,年降雨量在1200毫米以上。平均海拔310米-800米之間,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性氣候,光熱水資源比較豐富,降水充沛,無霜期長,有利于農、林、牧、副、漁的全面發展。因此,良好的自然條件為生姜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環境與優勢。吉信鎮生姜種植歷史悠久,吉信鎮生姜產業已成為促進當地農民致富和當地經濟發展特色農業的主要形式。而人們也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開始種植生姜。但是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吉信鎮的生姜種植存在諸多問題。現將吉信鎮生姜產業發展現狀、面臨問題以及對策建議分析如下。
1.吉信鎮生姜產業發展現狀
1.1生產規模
生姜作為吉信鎮的傳統種植產業,每年種植面積都在5000畝左右,是吉信鎮的支柱產業。吉信鎮共有14個村(社區),生姜種植規劃覆蓋區域高坡營村、大橋村、新田村、都吾村、得勝營村、龍肱村、滿家村、三角坪村、萬溶江村、首云村10個村。由圖1可見,近三年吉信鎮生姜種植的絕對規模均能保持在5500畝左右,年產量19.4t左右,年產值達603萬元左右。由圖2可見,近三年吉信鎮生姜種植占農作物播種總面積的占比分別為:13.4%、21.5%、18.1%,生姜種植總面積在降低,占整個鎮區農作物播種總面積的比例不穩定、起伏大,但是仍然占有較大的比例。由圖3可見,與其他農作物相比,生姜相對規模占比較大,除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外,是蔬菜作物中的支柱產業。
1.2種植品種
高產栽培全部選用本地品種湘西小黃姜。該品種全生育期145天,株高100厘米左右,開展度90厘米,分枝數18,葉披針形、綠色,根莖黃白色,嫩芽處鱗片為紫紅色,姜塊表面光滑,肉質脆細,細纖維多,辛辣味較濃,香味清純,含水量較高,品質良好。單株根莖重0.8-1.06公斤,一般畝產2000-2500公斤。4月下旬至5月上旬種植。嫩姜(仔姜)采收:一般在8月初即開始采收。鮮姜(老姜)采收:一般在10月中下旬至11月份進行。
1.3生姜流通
圍繞生姜產業,吉信鎮大力推行“農戶+市場”“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形成以市場鏈接、合作社帶動為主的農民利益聯結長效機制。鳳凰縣吉信鎮以種植戶為主,成立了生姜協會和生姜生產專業合作社,通過狠抓基地建設的示范帶動,以吉信鎮為核心創建了特色生姜產業園333.3hm?,按照良種化、科學化的發展模式,由專業技術人員長期為姜農進行生產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經濟、社會、生態效益顯著。
吉信鎮滿坪生姜專業合作社前身是吉信鎮生姜協會,于2004年7月成立,2014年登記注冊轉型為合作社。吉信滿坪生姜合作社為園區主要經營企業、群眾實體,有班子、有理事、付理事、監事、秘書、會計、出納等管理人員10人,中心生產基地120畝(合作社自營),其中67畝為科技示范園,53畝高產示范園,有社員850戶,社員種植面積1000畝,社員均為吉信鎮生姜傳統種植戶,合作社主要采取“合作社+社員”的運作方式,具體分工是合作社理事會負責技術指導,貨物流通和科技研發,對社員實施“五統一”管理;社員負責種植栽培、提供產品。
產業園區內常年種植面積5000-8000余畝,全部采取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增施有機肥等進行施肥管理。合作社立社根本是建立吉信鎮有著多年的種植傳統,近年來,年平均種植面積為5000畝,集合周邊鄉鎮最高種植面積達到15000畝,形成了較有名氣的交易市場,有大型生姜市場2個。
2.吉信鎮生姜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規模化發展程度低,集聚效應不強
雖然已經成立了專業合作社,但是因姜農觀念轉變慢,園區內的群眾對合作社建設理解不透,沒有形成有效的集聚效應,還處于各自為戰的原始生產狀態,無法形成區域優勢,掌控話語權,沒有與商家公平對話的資本。
2.2 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發展后勁不足
由于吉信鎮農村經濟欠發達,農民經濟困難,資金投入產業發展少,農田基本建設落后,缺少機耕道,交通不便利,種植戶的生姜全部靠肩扛手提的方式,將生姜收回家中、上市出售,既浪費了勞力,又加大姜農的負擔和生產成本,減少群眾收入。經銷商要貨量大時,姜農無法在短時間內備齊貨物,無法在高價位時及時出售,實現收益的最大化。在產業園建設過程中,由于缺乏經驗和資金的支持,各類配套工程滯后,如水利工程、機耕道工程等的建設都無法開展,尚未建立完善現代化的恒溫儲存庫,導致產業園的建設比較緩慢。
2.3 產供銷體系不健全,加工廠發展緩慢
吉信鎮制定了生姜產業發展計劃,于2018年7月成功組建滿坪生姜加工廠,并投產加工生產了系列產品,如姜茶、姜絲、姜片等輕加工產品,提高了生姜的附加值。但生姜流通市場受交通、環境等因素限制,沒有打開市場,產品沒有銷路,發展速度緩慢。生姜銷售渠道單一,大部分靠外地商販來現場收購,姜價由商販說了算,不管生姜品質如何,群眾缺乏議價能力,生姜價格波動大,經常出現豐產不增收的情況,群眾利益難得保障。
2.4 缺乏科學的種植技術,管理粗放
從事生姜種植的農戶,由于受傳統種植觀念的影響,在生姜種植過程中,大多數仍然采取傳統的種植方式與方法,絕大多數都是靠天吃飯,對自然災害及病蟲害缺乏防御能力。多年的連續種植造成了病菌衍生,出現嚴重的病害發生,很多耕地無法再種植生姜,損害了農戶的利益,由圖1可以看出每年種植生姜的面積在逐漸減少,究其原因,一是生姜無法輪作,土地需要休養;二是姜瘟病的影響,沒有科學系統的應對措施;三是生姜市場低迷,賣不出價,打擊了種植戶的積極性。 3.吉信鎮生姜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3.1 提高生產技術,促進規模效應
一是積極聯系省、州農科院,在合作社中心基地生產區內,開辟出一塊生姜病蟲、姜瘟科研試驗區,主攻生姜不能連續種植的問題,同時及時更新生姜的品種,防止生姜在種植中發生的種性的退化。二是大力推廣生姜栽培管理技術培訓,提高廣大姜農的科技素質,不定期邀請專家到田間地頭解答姜農在生姜種植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抓好產前、產中、產后的養護培訓。三是提高生產布局專業化程度,激勵土地向種植能手聚集的土地流轉方式,提高生產的專業化和規?;潭?。
3.2 扶持龍頭企業,打造生姜品牌
積極向上級各相關部門匯報工作,爭取資金和技術上的支持,積極爭取上級幫扶建立一系列的儲藏、加工設施,鼓勵周邊姜農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參與到合作社中來,成為生姜產業園的龍頭,爭取把合作社打造成“產”“作”“銷”一體化實體企業。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實行企業和農戶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營機制。爭取區域內生姜100%由合作社交易,極力增強姜農在交易中的話語權,引領群眾走向共同富裕之路。為此,政府要采取金融、稅收、財政補貼以及信息服務等政策措施,支持生姜加工企業發展,為提高生姜產業價值創造良好的平臺。同時,落實“鳳凰小黃姜”的地理標志保護,完善品牌建設力度,發揮最大限度的經濟效益。
3.3 加強信息網絡建設,創多元化銷售渠道
市場的開拓和營銷網絡的成功與否,是生姜產業能都做強的關鍵環節。發展生姜中介服務組織,積極開拓市場,建立營銷網絡。當地政府要以加強科技網絡建設為重點,安排專人負責收集市場信息,及時建立網絡系統,建立高效的生姜科技服務體系拓展銷路,及時發布生姜的產業政策、科技動態、市場供求波動變化情況、合資合作信息等,提高姜農和生姜加工企業的知情程度,減少損失。建立生姜電子商務平臺,打造網絡銷售渠道。
3.4 增加投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
做好產業規劃,爭取資金投入,為產業發展做好各項準備。加大各類配套工程建設,如水利工程、機耕道工程等,促進產業園的快速發展建設。
參考文獻:
[1]周維群.六盤水市生姜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耕作與栽培,2008(04):5-6.
[2]楊建國.湖南省生姜產業發展的現狀及對策[J].湖南農業科學,2015(05):131-134.
[3]李小健.農業產業化內涵與機制探討[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05(05)
作者簡介:
龍芳(1990.3- ),女,苗族,湖南省湘西州鳳凰縣,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中國少數民族經濟。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66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