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宣城市桃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在大多數社會資本和創業者所持的農業產業進入門檻低等錯誤觀點影響下,近年來宣城市桃種植面積快速擴大,導致技術、用工等一系列問題日益凸顯。本文從宣城市自然條件、栽培地區及規模、主栽品種、銷售情況等方面出發分析了宣城市桃產業生產優勢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宣城市桃產業發展對策,以供果農參考。
  關鍵詞    桃產業;生產現狀;生產優勢;問題;發展對策;安徽宣城
  中圖分類號    S66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0-0080-02
  桃為薔薇科桃屬落葉小喬木,原產于我國,各地均有栽培。宣城市桃栽培歷史悠久,近年來發展迅速,各縣市區均已引進栽培,但以宣州區、廣德縣為主,寧國市、旌德縣、涇縣、郎溪縣、績溪縣等縣市種植面積較少。本文總結了宣城市桃產業發展現狀,并對今后發展提出相應的對策,以供果農參考。
  1    生產現狀
  1.1    自然條件良好
  宣城市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溫差大、雨量適中、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偏東風多,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多年平均氣溫16.0 ℃,極端最低氣溫-16.0 ℃,極端最高氣溫41.5 ℃。年平均生長期234 d,無霜期228 d。年平均日照時數1 784.1 h,年平均降水量1 429.6 mm,地理分布呈南多北少、山區多、平原少的特點。宣城市土地總面積1 235 566 hm2,林業用地面積為727 283.02 hm2,占宣城市土地總面積的58.86%。水資源總量達93.16億m3,地下水量大,是安徽省地下水較為豐富的地區之一。豐富的土地、水資源和良好的地理氣候條件為桃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栽培條件,為桃果的高質高產奠定了基礎。
  1.2    栽培地區及規模
  宣城市桃樹栽培歷史悠久,但多數是本地品種,引進優良品種栽培的歷史較短,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引進人工培育品種。高峰期種植面積達2 666.67 hm2,此后面積持續縮減,截至2018年12月,面積1 093.33 hm2、產量1.2萬t、產值0.637億元。
  1.3    主要品種
  宣城市桃栽培品種近20個,普通桃、油桃、蟠桃等均有栽培。從品種類型看以普通桃為主,品種有錦繡、錦香、83、春雪、春美、突圍、黃金蜜1號、黃金蜜2號等,其中栽培面積較大的有錦繡、春雪等。從熟期結構來看,以早中熟品種為主,晚熟、特晚熟品種如映霜紅等也有少量栽培。
  1.4    銷售情況
  宣城市無設施栽培桃,6—7月上市品種常因梅雨影響導致口感差、價格較低,梅雨季節后成熟品種因天氣晴朗干燥、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市場評價較好,經濟效益較高。近年來,由于新品種的不斷推出,特別是適宜鮮食的錦繡等品種的出現,宣城市場也出現了“黃桃熱”,外觀整潔、顏色均勻、果個較大的錦繡黃桃十分暢銷,栽培水平較高的種植園,價格可達30元/kg。此后于9—10月成熟的品種受秋雨影響,果實外觀、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較差,直接降低了商品果產量和價格。
  2    生產優勢
  2.1    栽培水平不斷提高
  由于經濟效益較高,近年來安徽省北方及蘇北等傳統桃產區果農開始在宣城市承包土地種植桃樹,或者為桃種植企業、合作社提供技術服務,促進了宣城市桃樹栽培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同時,市、縣2級水果主管部門也緊密聯系實際,加大了栽培技術培訓和推廣工作力度,從定植、管理、水肥管理、花果管理、病蟲害綜合防治、整形修剪等方面對果農進行了系統性培訓,有效地提高了果農標準化管理意識。
  2.2    旅游功能日益凸顯
  宣城市具有良好的旅游環境,有績溪龍川、廣德太極洞、旌德江村、績溪太極湖村等多個4A、5A級景區。每到周末長三角地區短線游客紛至沓來。旅游市場的興盛促進了以服務旅游為主的觀光果園的快速發展。近年來,33.33 hm2以上桃園增加了10多家,部分種植企業更適時推出了以賞花為主題的旅游活動,前來踏春、賞花、拍婚紗照的游客絡繹不絕,催生出了一個新的效益增長點,為當地經濟發展開辟了一條新道路。
  3    存在的問題
  3.1    人工成本偏高,機械化程度低
  受當地農村年輕勞動力多數外出打工及煙草、茶產業用工量大等因素影響,勞動力資源緊缺且用工價格越來越高,人工成本大大增加[1]。同時,宣城市為丘陵地貌,常規機械難以操作,在耕翻土壤、施肥、噴藥、修剪、套袋等方面仍以人工為主,成本居高不下,急需引進適宜的省力化栽培技術。
  3.2    生產盲目求大,經營理念有偏差
  部分種植主體在規模上盲目求大,管理跟不上,效益不高;在技術上缺乏專門管理人員,用于技術人才引進方面的資金投入較少;在觀念上思想保守,不能樹立現代經營管理理念;在資金上后續投入不足,影響發展[2]。
  3.3    基礎設施落后,園地缺乏規劃
  大部分桃園建在山地緩坡上,缺乏必要的灌溉條件,化肥、農藥使用仍然采用傳統方法,園地缺少規劃,大多數并未配套蓄水池、管灌系統、水肥一體化系統等基礎設施。對品種選擇、熟期搭配問題沒有清晰的思路,未合理設置道路、排水系統,未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果園功能分區、土壤培肥、病蟲草害防治、日常管理等一系列工作方案,導致日常管理工作毫無章法,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卻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3.4    盲目引進品種,后期問題多
  種植主體對新品種引進比較盲目,很少有果農在計劃種植桃樹時咨詢當地農技部門,反而只是偏聽偏信廣告和苗木經銷商的一面之詞,不考慮地域差異因素,在品種選擇上盲目求新求奇[3]。引種時對品種特性不了解,待發現品種不適宜時已為時過晚,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并嚴重打擊了生產積極性。如宣城市10月前后常遇連陰雨天氣,而此時上市的映霜紅桃常因雨水導致不能采摘或果面出現黑斑降低商品價值,果農損失較大。
  3.5    技術存在問題,管理不到位
  對桃樹而言,南北方因氣候的不同,栽培模式有顯著差別。但許多果農往往依照北方生產模式進行管理,導致定植密度過大,通風透光不良,果園郁蔽。同時,大部分果園缺乏熟練的生產管理人員,或者從外地聘請的管理人員忽視了地域差異,直接照搬技術,導致修剪技術不規范、樹體結構不合理等問題比比皆是。
  3.6    產業鏈難延伸,銷售壓力大
  宣城市桃園大多存在面積小、品種多、成熟期不一致等問題,幾個面積稍大的桃園產量也難以滿足一個加工企業所需的原料數量,導致宣城市桃產業鏈難以向深加工方向延伸,產業鏈較短。此外,當地的貯藏能力也十分薄弱,成熟期直接上市銷售,保鮮效果差,貯藏期短,損耗大,銷售壓力較大。
  4    發展對策
  4.1    穩定面積,提高品質
  就近幾年的市場表現,安徽省桃樹老產區宿州市和新興產區六安市桃樹產量較高,與之相比,宣城市桃樹外銷無價格優勢,本地銷售因冷庫等貯藏設施短缺也存在較大問題。因此,宣城市不宜再擴大桃樹栽培面積,而應在穩定面積的基礎上優化品種結構,延長果實供應時間,加強果園管理,改善果實品質。
  4.2    調整結構,適度規模
  引進、示范、推廣水果優良品種,淘汰、更新老化和效益差的品種,優化早、中、晚熟品種結構,促進品種多樣化。栽培上要大力扶持龍頭企業,積極引導進入桃產業的工商業資本進行適度規模的標準化栽培[4]。
  4.3    強化技術,提高質量
  根據果農需求,結合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等工作開展桃生產技術培訓,提高生產水平和果品質量。積極與省內外專家聯系,解決目前存在的因降雨導致的授粉受精不良、落花落果嚴重、果實風味不佳、果面光潔度差等問題。熟練應用果實套袋、控產提質、桃園生草、配方施肥和生物農藥使用等實用技術,實現綠色生態增長模式。
  4.4    加強扶持,樹立品牌
  通過鼓勵企業申報商標,優化果品包裝,組織水果生產主體參加省、市組織的展示展銷會,舉辦水果采摘活動,提升宣城市水果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有條件的地方政府可對參加展示展銷活動的生產經營主體支出的展位費、部分特裝費、廣告費、承辦費等相關費用給予補助,提高了生產實體的參展積極性。同時,也要通過合適的方式激發生產經營主體對品牌建設重要性的認識,提高其開展品牌創建工作的積極性。
  4.5    依托項目,加強示范
  依托省級水果標準園創建、縣級財政農發項目等,利用各縣市區出臺的農業產業化獎勵扶持政策,以龍頭企業為重點,推廣標準化栽培示范園建設,建設一批示范帶動力強、品種結構多樣、設施化標準高、管理技術成熟的生產基地,以點帶面,輻射帶動宣城市桃產業向設施化、高標準化發展。
  5    參考文獻
  [1] 彭金海,李輝,王樹強,等.沂蒙山區桃業建設及提質增效栽培技術[J].中國園藝文摘,2015(8):67-69.
  [2] 李楚羚,鄒宜靜,鐘林炳,等.杭州市桃產業現狀與對策[J].浙江農業科學,2015,56(2):189-191.
  [3] 鄭吉祥,劉永忠,盤忠林,等.桂林市桃生產現狀及發展對策[J].南方園藝,2013,24(4):29-30.
  [4] 王田利.我國桃樹栽培現狀、問題及建議[J].中國果業信息,2018,35(12):13-15.
  作者簡介   郭成(1970-),男,安徽蕪湖人,技術員,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
  收稿日期   2019-02-1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9400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