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連云港市黑斑蛙養殖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2016—2018年,連云港市黑斑蛙養殖產業發展迅速,現已成為當地最重要的野生動物繁育產業,但在養殖管理、養殖技術、養殖設施、營銷模式和養殖產業化方面仍存在一定問題。本文對連云港市2016—2018年黑斑蛙養殖產業發展情況及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分別從科研投入、建立黑斑蛙生態養殖示范基地、拓展黑斑蛙養殖產業化等方面提出發展對策,以期為黑斑蛙養殖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黑斑蛙;人工繁育;發展現狀;發展對策;江蘇連云港
  中圖分類號    S966.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0-0187-02
  Abstract    In 2016-2018,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 breeding industry has developed rapidly in Lianyungang City and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wild animal breeding industry in the region.However,there are certain problems in aquaculture management,aquaculture technology,aquaculture facilities,marketing models and aqua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This paper made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 breeding industry in Lianyungang City from 2016 to 2018,and propose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aspect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put,establishment of 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 ecological breeding demonstration base,and expansion of 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 breeding industrialization,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 breeding industry.
  Key words    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artificial breeding;development status;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Lianyungang Jiangsu
  黑斑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又名黑斑側褶蛙,是蛙科側褶蛙屬兩棲動物。體長7~8 cm,體重50~60 g,最大個體重為100 g。棲息于海拔500~1 000 m的水域及附近草叢中,在國內分布于除海南、臺灣、新疆、西藏和青海以外的各地區[1]。黑斑蛙種群分布雖廣,但近些年因過度捕捉和棲息地質量下降,導致黑斑蛙種群數量急劇減少,已于2004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近危(NT)等級[2]。
  黑斑蛙在我國許多地區是傳統美食,屬于高蛋白、低脂肪、膳食營養價值較高的食品原料[3],深受人們歡迎。為了減小黑斑蛙野外種群的捕獲壓力,人工養殖在經歷了活餌養殖[4-5]、飼料培育階段后技術日漸成熟,能更好地滿足市場對黑斑蛙產品的需求。與此同時,國內對黑斑蛙人工養殖研究報道較少。
  為此,本文介紹了連云港市2016—2018年黑斑蛙養殖產業發展情況,分析了存在的問題,以期加快對黑斑蛙養殖產業的推廣,滿足消費市場需求,同時也為黑斑蛙養殖產業及行業管理提供依據。
  1    產業現狀
  1.1    養殖面積
  2016—2018年,連云港市黑斑蛙養殖產業從無到有發展迅速。2018年黑斑蛙養殖累計面積為23.76 hm2,占全市野生動物馴養繁育總面積的66%,全市養殖戶累計數量達21個。經過3年的發展,黑斑蛙養殖產業已成為連云港市最重要的野生動物繁育產業。2016—2018年,黑斑蛙養殖戶累計數分別為1、5、21個,以2018年黑斑蛙繁育產業增長速度最快,2018年增長面積(21.44 hm2)是2016年(1.00 hm2)的21.44倍,是2017年(1.32 hm2)的16.24倍。
  1.2    養殖區域分布
  連云港市黑斑蛙養殖區域廣泛,分布于除連云區外的其他3個縣2個區,共21戶。其中,灌云縣養殖面積最大,達到8.1 hm2,灌云縣和東??h養殖戶數量最多,均為6戶;海州區養殖面積和養殖戶數量均最少。除去極值后,連云港市黑斑蛙種苗投入量為23.4萬~264.75萬尾/hm2(表1)。
  1.3    養殖方式
  連云港市黑斑蛙繁育方式采用仿生態和人工相結合的養殖方式,蛙池內種植水稻、大豆、蔬菜及其他農作物為黑斑蛙提供遮蔭及庇護生境,農作物上的昆蟲為黑斑蛙提供生態餌料。同時,在其不同生長階段(蝌蚪初期除外)分別投入相應的膨化配合飼料和顆粒人工餌料。   1.4    養殖設施
  黑斑蛙采取分池飼養,養殖池主要采用“回”字形結構,池底部預埋進水、排水系統。根據黑斑蛙的生態習性,每個養殖池由外向內依次分為池梗區、食臺區、水溝區和休息區。每個養殖池四周埋設40目密眼防逃網,用于防止蝌蚪、成蛙外逃。所有養殖池外圍均加固圍欄用于防止場外天敵(蛇、鼠)進入,上方拉設防鳥網以防止鳥群驚擾和傷害蛙與蝌蚪。
  1.5    營銷方式
  黑斑蛙銷售以活體零售和餐飲銷售為主要營銷方式,小部分養殖戶通過對蛙肉初加工成禮品形式在節日銷售。
  1.6    養殖管理模式
  黑斑蛙養殖以單一農戶為養殖單元,進行獨立封閉的養殖管理。管理內容包括種蛙預留、種蛙冬眠、產卵、受精卵孵化、蝌蚪生長、變態期管理、幼蛙管理、成蛙管理、水溫調控、雜草移除、餌料投放、水質管理、防逃逸、防疫病、防天敵、防人為破壞及各個生活史階段對應的飼料更替及投放管理。
  1.7    養殖技術獲得途徑
  養殖人員主要通過去外地黑斑蛙養殖基地觀摩、短暫實習及以養殖加盟等形式獲得養殖技能。
  1.8    養殖投入與收益
  黑斑蛙養殖年投入為27萬元/hm2,其中種蛙成本或種苗投入占55.55%,人工費占13.88%,設施投入占11.11%,防疫投入占2.22%,飼料投入占9.40%,土地成本占6.67%,其他占1.17%。2016—2018年,連云港市黑斑蛙產量受養殖技術影響波動范圍較大,最高為15 t/hm2;盈利最高為21萬元/hm2,少部分養殖戶遭受了不同程度的虧損。
  2    存在的問題
  2.1    養殖技術缺乏行業標準
  國內黑斑蛙養殖發展不均衡,浙江、湖南、湖北等地黑斑蛙養殖效益顯著,且浙江省已率先出臺《黑斑蛙生態養殖技術規范》,為當地黑斑蛙養殖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盡管連云港市黑斑蛙養殖處于快速發展階段,但養殖技術仍處于探索初期,養殖效益遠低于浙江省棘胸蛙[6]、吉林省及渾河源林區中國林蛙[7-8],產量遠低于湖南省黑斑蛙產量[9]。連云港市大部分養殖戶尚未真正掌握核心養殖技術,養殖仍處于模仿和盲目跟風階段,對養殖關鍵技術不清晰,亟待管理部門出臺成熟的黑斑蛙養殖行業技術標準、科技成果轉化及專業指導。
  2.2    養殖技術及設施尚待突破
  種蛙預留、種蛙冬眠、產卵、受精卵孵化、蝌蚪生長、變態期管理、幼蛙與成蛙管理等養殖關鍵技術不成熟。如單位面積養殖池蝌蚪苗最適投入量尚處于試驗階段,由表1可知,投苗量最小值為(25.50±5.85)萬尾/hm2,最大值為(283.35±202.20)萬尾/hm2。蝌蚪苗投入過少,造成土地浪費;投苗量過大,造成蛙池缺氧及在變態期后造成大蛙吃小蛙現象。蛙池建設規格大小不一,部分蛙池休息區過小,導致黑斑蛙因搶占休息區而造成擠壓死亡;有些蛙池內農作物密度過大,造成蛙沒有合適的棲息場所;有些蛙池坡度過陡,造成幼蛙不方便上岸覓食而死亡,進而降低養殖成功率。各養殖場效益差異明顯,總體效益不高,甚至虧損。
  2.3    養殖管理過于粗放
  大多數養殖戶養殖管理停留在雇傭專人投放飼料、清除雜草、蛙池內消毒、定期更換活水、防逃逸、防疫病、防天敵、防人為破壞等,涉及黑斑蛙養殖階段的技術管理尚處于被忽略階段。如種蛙預留缺少優種篩選及性別配比過程,造成病蛙及近緣成蛙留種和種蛙池內雌雄比例不合理;種蛙飼料中動物蛋白過少,造成產卵質量下降;受精卵孵化期缺乏應對暴雨等極端天氣的遮蔽設施;蛙池水質不達標,水內溶氧量過低、酸堿度和鹽度過高或過低均會造成孵化失敗,水體遭受工業污染會導致蝌蚪生長緩慢甚至死亡[10];幼蛙上岸后的馴食速度影響生長發育;成蛙歪頭病、紅腿病、氣泡病、爛皮病等疾病預防及伏天投喂和防暑管理等都是目前黑斑蛙養殖管理的主要盲區。
  2.4    養殖產業缺乏深加工
  黑斑蛙多以活體和鮮蛙肉形式進行市場零售或餐飲銷售,缺乏產品深加工及產業化過程,導致營銷方式單一。初加工產品價格低,缺乏固定消費群體。養殖戶為了搶占市場互相壓價,導致整體養殖利潤低,養殖產業發展無序。同湖南、湖北、安徽等地調入的黑斑蛙活體及產品相比,嚴重缺乏市場競爭力。
  3    發展對策
  3.1    加大科研投入力度
  黑斑蛙養殖可有效減少人類對野生黑斑蛙的捕獵,高??蒲袌F隊及行業管理部門應加大黑斑蛙的科研投入力度,對養殖技術進行科研攻關,出臺黑斑蛙養殖技術標準,為蛙農提供簡便實用的養殖技術;同時與養殖戶開展長期合作,以更好地解決養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3.2    建立黑斑蛙生態養殖示范基地
  行業主管部門應選擇規模大、效益好、營銷及盈利方式多元化、初具規模的黑斑蛙養殖場建立黑斑蛙養殖行業示范基地,利用示范基地的示范和帶頭作用,探索健康養殖模式。為連云港市黑斑蛙養殖戶直接提供黑斑蛙養殖各個階段的動態技術參考,提高蛙農的技術核心競爭力,以此促進連云港市黑斑蛙養殖向健康化、效益化、產業化的方向發展。
  3.3    拓展黑斑蛙養殖產業化
  待養殖技術成熟后,黑斑蛙養殖產業發展前景廣闊,因而建議養殖戶在黑斑蛙傳統養殖思維模式的基礎上引進投資,探索集黑斑蛙生態養殖、生態體驗、蛙產品深加工為一體的產業化生產模式。準確定位消費群體,開發多元化黑斑蛙產品,建立“公司+農戶”的生產、加工、銷售分離模式,將黑斑蛙養殖的定位目標從“吃”向“玩”“藥用[11]”“生態附屬產品”等多個方向輻射,以延長黑斑蛙養殖產業鏈,促進行業可持續發展。   4    展望
  黑斑蛙養殖產業的發展壯大離不開政府及行業管理部門的支持,政府部門應加大對黑斑蛙養殖的扶持力度,針對黑斑蛙養殖產業制定扶持政策,培育養殖龍頭企業,改善黑斑蛙養殖的無序狀況;行業管理部門應盡快成立行業協會,以加強對黑斑蛙養殖產業的監督,同時制定黑斑蛙養殖產業發展規劃,引導黑斑蛙養殖產業向規?;?、標準化的方向邁進,使黑斑蛙繁殖產業在促進農民增收、提供綠色經濟增長點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5    參考文獻
  [1] 費梁,葉昌媛,江建平.中國兩棲動物及其分布彩色圖鑒[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2] KUZMIN,S,MASLOVA,I,TUNIYEV,B,et al."Pelophylax nugromacu-latus".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IUCN.2004[EB/OL].
  [2018-01-15].e.T58679A11809026.doi:10.2305/IUCN.UK.2004.RLTS.T58679A11809026.en.
  [3] 何志剛,王冬武,徐永福,等.黑斑蛙肌肉營養成分分析及評價[J].中國飼料,2018(17):74-77.
  [4] 郎躍深,紀景民.蠅蛆高效養殖技術精解與實例[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
  [5] 楊尚昆,陳金輝,潘麗婷,等.黑斑蛙高效生態養殖新型技術[J].安徽農業科學,2015(29):52-53.
  [6] 梅祎蕓,葉容暉,宋婷婷,等.浙江省棘胸蛙養殖現狀及發展對策[J].浙江農業科學,2015,56(7):1122-1125.
  [7] 李光森.渾河源中國林蛙養殖現狀與調查分析[J].遼寧林業科技,2016(1):37-38.
  [8] 周雯.吉林省中國林蛙的養殖現狀及發展對策[J].吉林林業科技,2009,38(4):61-62.
  [9] 《當代水產》編輯部.黑斑蛙養殖前景看好,同時也存在不少隱憂[J].當代水產,2018,43(1):79-81.
  [10] 高愛保,苑麗霞.工業污水對黑斑蛙蝌蚪生長發育及DNA的影響[J].水產科學,2013,32(7):420-423.
  [11] 王建國.青蛙石蛙養殖[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6.
  作者簡介   叢日杰(1987-),女,內蒙古通遼人,碩士,林業工程師,從事野生動物保護工作。
  收稿日期   2019-01-2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9394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