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平涼市綠肥利用現狀及發展對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通過對平涼各縣區自然資源和種植制度的調研,分析了綠肥發展現狀和可利用方式,總結分析了平涼市綠肥研究利用現狀和綠肥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提出了在平涼市農業生產中發展綠肥的限制因素和生產潛力,并對現有耕地上種植綠肥的前景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    綠肥;利用方式;限制因素;發展潛力;甘肅平涼
  中圖分類號    S1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0-0146-02
  綠肥是重要的有機肥源,是傳統農業的精華。綠肥在生態環境保護、生產健康農產品以及土壤地力提升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在農田化肥投入量大,農民重施化肥、輕施有機肥的情況下,重視發展綠肥是倡導和推行國家提出減量施肥策略的重要途徑之一。平涼市在大力發展果菜、畜牧、旅游業的同時,應將種植綠肥有機融合在一起,對打造現代農業、生態適宜、養生平涼的發展模式有重要意義。
  1    綠肥發展現狀
  1.1    綠肥栽培歷史和種類
  在西漢時期,就有部分地區引進紫花苜蓿來提供優質飼料和改良土壤,到明清時期,其已經成為糧食豐產栽培的重要綠肥作物[1-2]。綠肥在平涼市的種植歷史已超過1 000年,栽培模式以豆—麥輪作為主,其次為冬油菜、草木犀、苜蓿等綠肥作物?,F階段綠肥種類主要有豆類(包括黑豆、黃豆、槐豆、蕓豆)、紫花苜蓿、草木樨、三葉草、毛苕子、箭舌豌豆、紅豆草、冬油菜等。
  1.2    綠肥技術模式研究
  平涼市綠肥研究公開報道是20世紀70年代[3]。1972年在涇川縣紅寨大隊套種草木犀,地上部產草量7.5~30.0 t/hm2,后茬小麥產量3 082.5 kg/hm2,較對照1 687.5 kg/hm2增產82.7%,全地區種植草木犀5 520.93 hm2;高平公社上灣五隊套種草木犀1 hm2,產草46.98 hm2/hm2;涇灘試驗農場種植草木犀0.67 hm2,產草10 350 kg/hm2;涇川縣窯店公社雷家嶺大隊嶺上生產隊1972年麥收后種植蕓芥3.47 hm2,后茬小麥產量1 350 kg/hm2,比未種植對照(施用精肥7 500 kg/hm2)平均產量1 050 kg/hm2增產28.6%;涇灘試驗農場1972年用“一窩蜂”(麥黑豆)豆子壓青試驗,產草7 750.5 kg/hm2,9月上旬翻壓,后茬小麥產量2 850 kg/hm2,較對照產量2 050.5 kg/hm2增產39.0%。通過多點篩選,以麥黑豆(2/3)+蕓芥(1/3)混播種植效果最好,具有產草量高、易腐解等優點。
  1983—1985年平涼地區農科所進行了草田輪作研究,包括紅豆草—小麥、毛苕子—小麥、箭舌豌豆—小麥等輪作方式,為綠肥利用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2013年開展了隴東地區冬綠肥—春玉米、夏綠肥—冬小麥兩年三熟制綠肥創新模式研究,后作翻壓綠肥不進行施肥[4]。①春玉米—冬綠肥—春玉米。綠肥設二月蘭、毛葉苕子、小黑麥、冬油菜5個處理,分別于2013年和2014年早熟玉米品種收獲后連續種植2季綠肥,翌年4月初測定產草量,以小黑麥產草量最高為43.65 t/hm2。2014年后作玉米產量除冬油菜處理較對照增產12.4%外,其余處理均減產;2015年后作玉米產量冬油菜、毛苕子2個處理較對照分別增產7.9%和21.6%,其余處理減產。②冬小麥—夏綠肥—冬小麥。綠肥選取冬油菜、麥黑豆、高丹草、黃豆、肥田蘿卜于麥收后復種,9月初測定鮮草重量,以高丹草產草量最高,為26.61 t/hm2,后作小麥不施肥情況下,較對照全部減產。
  1.3    旱地綠肥利用方式
  1.3.1    冬小麥—冬油菜—冬小麥。種植制度為一年一熟制,全市冬小麥播種面積12.67萬hm2。冬小麥收獲后,一般在8月下旬種植一茬冬油菜,起到輪作倒茬作用,改善冬小麥連作的土壤環境,冬油菜作為綠肥以收獲籽粒為主。
  1.3.2    冬小麥—豆類—冬小麥。兩年三熟制的輪作利用方式,第一季小麥收后搶墑復種豆類,生長期60 d左右,7—8月雨量多、氣溫高,綠肥生長迅速;至第二季冬小麥播前有較多的生物量翻壓。該模式有可利用的茬口、發展的空間和適宜的播種期,技術可行。
  1.3.3    春玉米套種/復種綠肥。春玉米是平涼市僅次于冬小麥的第二大主要糧食作物,每年播種面積約8.4萬hm2,一年一熟制種植。一般4月下旬播種,9月中旬收獲。從收獲到翌年春季約有6個月土壤裸露休閑期。裸露土壤遇大風易造成風沙揚塵而污染大氣環境;裸露土壤易遭風沙侵蝕,破壞土壤結構。在玉米收獲后秋季休閑期種植冬綠肥(毛葉苕子、小黑麥),翌年春季玉米播前10 d翻壓綠肥,可以在該區域實現“春玉米—冬綠肥”兩年三熟制糧肥周年生產模式。
  1.3.4    春玉米/馬鈴薯間作綠肥。利用春玉米苗期對溫度要求高、生長緩慢,在玉米前期間作綠肥作物,如豌豆、毛葉苕子、大豆、蠶豆等短期綠肥,能提高水熱資源,收獲一茬豆類農產品。全市馬鈴薯播種面積7.67萬hm2,4月中旬播種,9月中旬收獲。壟溝內適宜綠肥生長,間作綠肥作物可實現薯業和肥地的良性發展。
  1.3.5    幼齡果園套種覆蓋生草。果園發展綠肥要求綠肥品種根系淺、矮稈或匍匐生、草層在50 cm以下、覆蓋度大、保墑效果好、適應性強、耐陰、耐踐踏、耗水量較少[2]。適宜在果園行間適期播種綠肥作物的種類主要有箭舌豌豆、毛苕子、箭舌豌豆+毛苕子混播、三葉草、小冠花、二月蘭等,將其覆蓋地面或者翻壓用以改善果樹的土壤條件和生態環境。   1.3.6    紫花苜蓿、紅豆草。主要用作飼草,紫花苜蓿一般產草5~8年,優良品種產草10年以上,2種綠肥均可以用于公路路基防護。
  2    綠肥在旱作雨養農業區生產中的作用
  2.1    提供和釋放土壤養分
  綠肥作物是一種清潔肥源,能給主作物提供有效養分。綠肥植物吸收難溶性養分能力很強。南京土壤所的砂培試驗證明,綠肥作物利用磷灰石中磷的能力明顯高于小麥[5]。
  2.2    豆類綠肥根瘤菌的固氮作用
  在生產上,綠肥作物一般多為豆科植物,有較強的固定空氣中游離氮的能力。非豆科綠肥雖不具備生物固氮的能力,但能通過強大的根系吸收土壤耕層和水中的氮素集中于體內,通過翻壓富集于耕作層中,利于保蓄氮素和后茬作物對氮的吸收利用,可以提高土壤氮素水平。綠肥翻壓后,可供應微生物所需的營養物質和能量,從而促進微生物活動。研究表明,箭舌豌豆翻壓后,氨化細菌提高2.4~3.2倍,自生固氮菌提高1.2倍,硝化細菌提高7.2~14.1倍[6]。
  2.3    輪作倒茬,減少連作障礙
  冬小麥或玉米連作種植制度中,復種綠肥提高了土地利用指數,減少作物的連作障礙,是輪作倒茬的首要措施。在連作制度中插入一茬綠肥可以大幅度減少部分作物的連作障礙,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2.4    果園綠肥套種或間作
  果園間種綠肥作物可減少土溫的日變幅,有利于作物根系生長,還能減少雜草的危害。豆類、油菜與幼齡果樹套種,是合理用地、養地的重要措施,提高了土地空間利用率。成年果園適期種植綠肥覆蓋,經過翻耕后可以增加果園土壤中的氮、磷、鉀、鈣、鎂等營養成分和有機質,增加果園覆蓋度,抑制雜草生長,從而促進優質果品的生產。
  2.5    利于水土保持和改善生態環境
  綠肥作物莖葉茂盛,能很好地覆蓋地面,緩和暴風雨對土壤的直接侵蝕,降低地表徑流,防止沖刷,減少水土流失。在溝渠坡邊和梯田梯壁種植多年生綠肥作物,還有固沙護坡的作用。此外,綠肥作物還能綠化環境、凈化空氣。
  2.6    發展觀光旅游業
  隨著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農業生產的主體耕地不僅承擔生產功能,還承擔著生活、生態、服務等諸多功能,當今更強調其生態環境保護功能。種植觀光綠肥,在滿足城鄉居民消費需求的同時,可以保持和恢復土壤肥力。
  3    旱作雨養農業區發展綠肥主要制約因子
  3.1    天然降水和土壤水分制約
  旱作區麥茬復種綠肥主要受冬小麥收后土壤水分影響較大。如果降雨多,一方面能保證綠肥正常生長,有足夠的鮮重生物量還田;另一方面綠肥生長消耗的土壤水分能有效得到補充,土壤水分充足,可以充分發揮綠肥的作用。旱作區綠肥生長期間和翻壓后腐解過程中均可消耗大量的土壤水分,影響后茬冬小麥生長[6]。趙  娜等[6]在渭北旱塬區翻壓綠肥的研究表明,在夏閑期降水較少的情況下,應提早進行綠肥翻壓,讓土壤恢復水分;而在夏閑期降雨量較大的時候,可適當延后綠肥翻壓,以獲得更高的綠肥生物量。
  3.2    茬口時間制約
  平涼市冬小麥收獲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綠肥種植時間一般為7月中上旬,翻壓時間為8月下旬。綠肥生長和翻壓后,腐解時間較短,腐解程度小,腐解率較低,影響后茬小麥播種質量。
  4    綠肥發展潛力及展望
  4.1    潛力分析
  平涼地區種植的冬綠肥品種,不僅需要考慮北方氣候特點、農業種植結構,更需要突出平涼市果菜、畜牧、旅游三大產業。平涼市地處黃土高原腹地,由于受隴山的阻隔,東部各縣(區)降雨較多、氣候溫暖、光照充足,冬小麥6月底收獲至9月中旬播種,有大量的冬閑田,最少有70 d的休閑期,有可利用的作物茬口間隙,適宜于綠肥作物的生長和腐解;全市有11.2萬hm2蘋果園、梨園等經濟作物的行間空地,其中矮化密植園約占1/4,適宜于發展果園綠肥,既能提高果園土壤有機質,又能提高果品質量;平涼市東部的涇川、靈臺、崇信三縣,農民一直采用傳統的豆—麥方式輪作,對土地的休養生息和糧食增產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平涼市發展綠肥具有較大的潛力。
  4.2    綠肥利用途徑
  4.2.1    觀光綠肥冬油菜。油菜既是油料作物,又是綠肥作物,在滿足城鄉居民消費需求、輪作倒茬、提高土壤肥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全市冬油菜播種面積約1.2萬hm2,首先,積極引進高產、優質、抗寒品種,確保播種面積穩中有升;其次,隨著平涼市旅游業的升溫,關山大景區沿線可大面積分期種植觀光綠肥(冬油菜),積極試驗示范引進白花油菜觀光品種,打造多彩關山風景線。
  4.2.2    豆麥輪作。豆科作物除生物體作為綠肥外,根部的根瘤菌有較強的固氮作用,可以把大氣中的氮素固定到土壤中,是天然的“肥料廠”。因此,要大力推廣種植豆科綠肥,特別是平涼市東部各縣(區)在小麥收后至小麥播種這段休閑期內應重視豆科綠肥的種植。除收獲籽粒外,把大部分生物體歸還土壤,做到地面覆蓋過伏,既能防止土壤水分散失和溫度過高加劇土壤有機質的礦化,又能提高土壤有機質和氮素含量。
  4.2.3    果園生草覆蓋。平涼市現有果園11.2萬hm2,要大力提倡果園生草覆蓋,在提升土壤有機質的同時改善果品質量。以毛苕子、箭舌豌豆或者二者混播效果最好。
  4.2.4    休耕輪耕種植綠肥。目前,國家為達到“一控兩減三基本”的目標,制定了一系列休耕輪耕措施,為土地休養生息、用養結合發揮了重要作用。要借助國家項目帶動,在項目實施區大力發展綠肥,保持、恢復、提高土壤肥力,為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民增收做出重要貢獻。
  5    參考文獻
  [1] 包興國,曹衛東,楊文玉,等.甘肅省綠肥生產歷史回顧及發展對策[J].甘肅農業科技,2011(12):41-44.
  [2] 平涼地區綠肥栽培、利用情況[J].甘肅農業科技,1974(5):17-18.
  [3] 李利利.隴東地區不同冬綠肥翻壓對夏玉米產量和土壤水分的影響[J].農業科技通訊,2018(7):93-96.
  [4] 中國科學院農業豐產研究從書編輯委員會.水稻豐產的土壤環境[M].北京:科學出版社,1961:458.
  [5] 焦彬.農區綠肥飼料兼用作物:箭舌豌豆[J].作物雜志,1985(1):34-35.
  [6] 趙娜,趙護兵,曹群虎,等.夏閑期種植翻壓綠肥和施氮量對冬小麥生長的影響[J].西北農業學報,2010,19(12):41-47.
  作者簡介   李利利(1983-),女,甘肅靜寧人,助理研究員,從事旱作栽培與土壤肥力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   2019-02-1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9399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