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欠發達地區中小城市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問題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欠發達地區中小城市由于經濟條件落后、地理環境先天短板等因素制約,使其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等方面無法如期有效推進。通過闡釋城市化進程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意義,基于平涼市崆峒區這一欠發達地區典型中小城市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現狀,并針對現階段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最后提出推進此類城市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城鎮化;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6.005
  城鎮化是由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社會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主的現代城市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城鎮化的本質就是農業人口向城鎮非農產業的轉移和集中。城鎮化水平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城鎮化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本文主要目的是通過對崆峒區城鎮化發展現狀、農業人口向市民轉化現狀,以及對其中產中的問題進行剖析,在此基礎上對該區農業人口市民化問題提出相應對策。
  1崆峒區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現狀
  1.1崆峒區人口現狀
  平涼市崆峒區目前下轄17個鄉鎮、3個街道辦事處、1個大景區,共有252個行政村、19個城市社區。截至2017年底,該區常住總人口53.09萬人,人口密度264 人/平方公里,有回、滿、藏、布依等30多個少數民族。在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33.51萬人,城鎮化率達到63.11%,在平涼市五縣一區一市中首屈一指。
  1.2崆峒區城市化建設進展情況
  城市化就是指人類社會活動中農業活動的比重下降,非農業活動的比重上升,農民向城市轉移并逐漸變為市民的一種過程和狀態。雖然農村人口的轉移并不完全等同于市民化,但是,就目前市民化這一實際過程來看,農村剩余勞動力已成為城市化進程中最主要的人口變量。崆峒區近年來,以建設生態環境優良、產業興旺發達、適宜創業居住、獨具特色魅力的中等城市為目標,規劃上堅持高起點、建設上堅持高標準、管理上苛求精細化,城市面貌有了非常大的改觀,城市品位不斷提升。當前城市建成區面積已擴大到43平方千米,城市常住人口達到32萬以上,“一中心兩園區”的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四縱九橫”的道路體系建設穩步推進,城市功能完備,發展后勁足、前景廣闊。該區樹立了建設陜甘寧交匯區重要的現代商貿物流中心的宏偉目標,先后投資數十億元,建成新民路、南門十字、解放路、世紀商業廣場、宏達國盛、世博偉業等大型商貿設施和物流基地,培育形成了建材、機電、家具等26個各具特色的專業市場,城區市場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成為周邊地區主要的商品批發集散地。
  2崆峒區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面臨的問題
  從崆峒區城鎮化建設進展情況來看,雖然崆峒區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規模依然呈逐年遞增態勢,但實際轉移人口的比重仍然不高,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步伐緩慢,面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2.1制度上的障礙
  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成為影響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的核心問題。許多農民不想農轉非,農民工不僅在城市打工的收入有限而且無法享受我國戶籍制度所附著的就業制度、城市社會保障制度以及教育培訓制度,養老、醫療等問題都存在保障缺陷。有些農民雖然在城市收入可觀并相對穩定,但依然不愿意放棄農村戶籍和宅基等體現農民身份的個人權益。
  為了保證當前整個社會秩序的穩定,黨和國家繼續施行30年不變的農村土地承包政策,一方面這樣就使得土地成為最后為農民兜底的有限資源;另一方面也成為束縛農民使之無法擺脫的“枷鎖”。土地流轉制度方面的缺陷,也使得土地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因缺乏流動而凝固沉積,形成土地和勞動力資源的巨大浪費,城市化和農民市民化的進程受到阻力。
  平等的就業和收入分配秩序在城鄉之間還表現出較大的差異。雖然同樣的城市用工,但對農村轉移人口的用工管理不規范,雇傭者和勞動者之間簽訂勞動的合同的現象比較少見,更多地停留在口頭約定。即使簽訂了合同,一般來說期限較短,內容上也不能做到雙方充分商討同意,雇傭一方表現出絕對的強勢,農民工普遍工作時間長,維權難、程序繁雜,職業病現象嚴重,并且一旦有工傷事故發生,維護自身權利的渠道和方式較為單一,甚至常吃“啞巴虧”,社會對農民工的支持力度不足。
  以上這些因素都導致了農民不愿長期在城市工作而是選擇階段性或季節性留在城市打工,阻礙了農業人口市民化的轉移。
  2.2傳統鄉土觀念和環境因素
  傳統鄉土觀念直接影響了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中國社會原本就是一個很純粹的農業社會,在自然經濟形態主導之下,農民安土重遷的意識根深蒂固,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相對較為保守和落后,要擁有自己的宅院,生活用品由自己生產得來,死后落葉歸根入土為安的思想普遍存在。這一觀念成為和商品經濟時代城鎮化發展趨勢非常抵觸和矛盾的思想意識,嚴重阻礙農業人口的轉移和身份轉化、生活方式脫胎換骨。再加上1949年后為了維持社會穩定,實行城鄉二元經濟和社會結構,對這一思想意識形成了固化、加強的作用,目前破除這一意識,尚具有十分的難度。而這種長期存在的城鄉差別同時也造成了部分市民對農業轉移人口在觀念上根深蒂固的偏見和行為上狹隘偏激的歧視。如何在市民心中真正接受和認可農業轉移人口的價值、承認農業轉移人口是城市的主體構成部分也是農民所擔心的問題。
  2.3農民自身素質的約束
  目前農業轉移人口的文化水平仍以初中畢業為主,而且職業素質偏低,缺乏轉移就業或轉崗就業的技能。雖然國家目前大力倡導和支持職業教育,但老一代農民工目前還處于主力階段,沒有參與職業培訓教育的意識和條件,新一代農民工普遍受非主流價值觀的影響較重,特別是網絡和信息化時代之下,有一股消極的“亞文化”狀態對青年群體影響較大,普遍存在“不勞而獲”或者“輕勞而獲”的現象,不注重知識和財富的積累,也就很難具備在城市長期穩定生活下去的底氣和條件。農業轉移人口在城市工作、生活中處于兩種文化的邊緣,在心理上產生疏遠感或“過客心理”。加之受傳統思維方式和生活觀念的影響,使其自身就業競爭和生產能力普遍降低難以真正實現市民化生活。沒有安全感和歸屬感,使得農民很難融入城市社會,不愿長久的在城市安身立命。   2.4城市建設的不完善以及農民工子女就學問題
  平涼市崆峒區中心城市建設進展緩慢,房價收入比過高,公共資源供給不足。由于近幾年城市流動和常住人口增長較快,現有城市容量略顯緊張,城市房地產不發達,且存在大企業壟斷現象,致使房價出現過快上漲,目前已達平均工資的三至四倍,這是農民進城落戶,轉變為市民的最大障礙。城市基礎設施落后,管道老化,水、電、路問題頻發,教育、醫療資源供給不足,洪澇、污染災害頻發,給城市發展帶來嚴重的困難和隱患。在這種情況下,大量農業人口轉移無疑會加重城市基礎服務設施的負擔,給城市進一步發展造成一定的阻礙作用。
  雖然目前多數區域農民工子女進入公立學校上學并無太大困難,但隨著進城務工人員的持續增加,入學壓力勢必逐年放大,再加上教育資源的相對不公,隨遷子女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會持續迫切化,城市在此方面的運行壓力將逐漸增長。
  3崆峒區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對策
  3.1各項制度改革
  一是要全面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人口遷移模式的轉化,全面引導和促進條件具備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定居,并對社會保障體系進行,將公共服務和公共資源向城市全體常住人口實行全覆蓋,甚至將公共財政資金向新進城人員進行一定的傾斜;增加教育資源(校舍、師資)的資金投入,結合我區實際,為農民工子女入學提供便利;政府等相關部門要加強農民工培訓制度建設,社區也可提供一些家政服務、保潔和福利機構等公益性崗位;加快經濟適用住房建設。在制度上保證農業轉移人口與市民享有同等的就業、教育、住房及社會保障,有效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
  二是要加快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和相關規定,通過市場機制形成合理的土地轉讓價格,通過流轉,一方面理論農村生產關系,實現農民土地的相對規模經營;另一方面使進城農民也能掌握一定的資本,將其轉化為在城市平穩健康生活下去的資源。
  3.2加快城市建設,大力發展經濟
  加快城市化進程,大力度推進城市建設,全方位拓展城市空間,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大力發展經濟,為農業轉移人口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吸引更多農業人口來城務工,并通過改善城市居住環境和人文環境、建立完備的公共服務系統,能夠使他們愿意長期居住在城市。政府部門還要統籌城鄉發展、調整產業結構、實現要素聚集、轉變發展方式,給足前期發展動力,這樣就能夠實現“用優質城市形象吸引農業轉移人口——農民市民化促進城市化進程——城市化水平提高推動城市經濟增長”的良性循環,達到加快崆峒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春光.社會流動和社會重構京城“浙江村”研究[M].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2]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農民工市民化進程的總體態勢與戰略取向[ J].改革,2005,207(5).
  [3]王丹.農村城鎮化進程中人口城鎮化問題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18).
  [4]陳怡名.農民工市民化的進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271(10).
  [5]姜雅莉.農民市民化——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路徑選擇[J].農村經濟,2005,(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9306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