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農民工市民化的因素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研究與分析農民工市民化的影響因素,可以更好地解決農民工市民化過程中的問題。本文首先對影響農民工市民化的因素進行分析,包括了個人體征因素、經濟因素、人力資本因素、社會支持因素,并提出了需要建立一個完善的社會支持體系,以推動農民工市民化進程。
關鍵詞:農民工市民化;影響因素;社會支持
關鍵詞: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社會支持視角下農民工市民化的制度困境破解問題研究”(編號:2015SJD806)
中圖分類號: F323.6;F299.2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9.02.047
對于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民工發揮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F如今,農民工已成為我國城市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建設中的作用與貢獻是巨大的,他們更渴望能夠融入城市。但農民工當前融入城市還缺乏社會支持,使他們在融入城市生活上面臨巨大的挑戰。如果農民工市民化問題得不到解決,有可能會影響社會穩定的發展。因此,有必要給予情感、就業、政策等各方面的社會支持,為農民工融入城市提供有力的保障。
1 影響農民工市民化的因素
1.1 個體特征因素
個體特征包括了:性別、年齡。由性別進行分析,相對于女性而言,男性的冒險精神更加顯著,可以克服生活、工作中的困難,工作機會將會更多,能夠在城市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打拼事業。最后可以順利地融入城市,成為市民;從年齡進行分析,與第一代農民工相比,第二代農民工更渴望融入城市生活,他們年輕、有活力,接受能力非常強,喜歡新鮮事物,因此,第二代農民工大部分都希望自己能夠在城市生活。
1.2 經濟因素
經濟因素包括:家鄉經濟狀況、月均收入以及住房情況。通過調查可知,家鄉經濟發達的,進城務工的農民工非常少,相反,只有家鄉經濟不發達的,農民工更希望通過發達的城市實現自我的發展,并促進農民工融入城市的愿望。農民工月均收入水平越高,生活條件越好,生活壓力越小,他們就越可能被市民化。有相關研究證明,能夠吸引農民工進城的,最大的原因是城市的高收入水平;住房情況是影響農民工在城市發展最直接的因素,在城市中能夠擁有自己的一套房,就可以使農民工有強烈的歸屬感,并促進他們市民化。
1.3 人力資本因素
教育程度、工齡以及是否接受過培訓也是影響農民工市民化的因素。對于大部分農民工來說,特別是第二代農民工,都接受過九年的義務教育,還有一部分接受過高等教育。接受教育水平越高,代表其自身擁有的知識就越多,掌握的技能越高,他們的就業機會將更大,并且還具有較強的工作能力,能夠更好地適應城市的生活與工作環境,因此也容易從農民工轉化為市民。接受過培訓的,掌握專業的技術后,他們也能在城市中獲得一份高收入及穩定的工作,更傾向市民化。而在城市工作時間越久的農民工,他們已完全適應了城市的生活,對家鄉漸漸疏遠,因此也就不愿意離開城市,并轉化為市民。
1.4 社會支持因素
就業保障以及城市人際關系,也能影響農民工市民化。由家鄉進入城市的農民工,他們是弱勢群體,城市的社會保障和農民工的生活、工作有著密切的關系,是他們生活與工作的保障。農民工享受的社會保障,對他們融入城市有正向作用,健全的社會保障可以進一步促進農民工向城市市民的身份轉變。另一方面,城市人際交往情況同樣也可以體現農民工的城市融入度。農民工在城市中與市民交往越多,代表其的社會資源越多,能夠有利于他們由心理轉化為城市市民。
2 建立農民工市民化的社會支持體系
2.1 完善社會情感支持體系
一是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地方政府發揮主導作用,進一步挖掘共青團的服務作用。被稱之為無產階級青年組織的共青團,其具有政治方面、組織方面以及活動方面的優勢,可以在農民工聚集區,將農民工吸引入至共青團中,為農民工與地方政府建立交流通道;二是利用工會來開展社會服務。相關數據顯示,有84%的農民工認為,有必要建立工會等組織,以此來保障他們的基礎權益。不過,事實上,傳統工會缺乏足夠的資金,缺乏完善的基礎設施,另一方面,因政府的過度干涉,無法更好地從農民工的角度解決問題,因此農民工的基本權益得不到有力的保障。在此背景下,政府在行政方面應適當減少干預,增加資金的投入,為工會的建設打下基礎。地方政府將推進工會建設納入重點工作之中,從而發揮經會組織的作用,以此來為農民工提供公平的政治參與權、教育權、社會保障僅以及話語表達僅;三是引導與支持農民工公益組織的建立。對于農民工市民化問題,僅通過政府還遠遠不夠,還需要依托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和資源?;诖?,地方政府可以發揮主導作用,構建以維權、教育、娛樂以及信息中介為一體的公益組織,為農民工帶來更多服務與資源。通過完善的社會情感支持體系,有利于溝通個人、政府、企業的關系,積極尋找農民工有效、長期的維權途徑,能夠更好地減少及預防社會矛盾的發生。
2.2 用人單位及社區加強關注度
2010年,我國各大高校的9名學者共同提議將農民工這一身份轉變為企業公民與社區公民。1億多的農民工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可是農民工的基本生存權利卻得不到重視。為此企業首先要尊重農民工,消除對他們的歧視,為農民工的市民化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生活環境。其次,用人單位一方面要加強農民工崗位技能的培訓與崗位發展的工作,另一方面還需要建立一個農民工職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機制,為他們的工作營造健康、和諧的氛圍。 集于社區的農民工,他們的文化與利益傾向的相似度較高,這也是社區支持是農民工最主要的情感支持的原因。針對農民工市民化問題,社區管理部門應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積極與加強對農民工的關懷工作,優化醫療、教育、治安等公共服務,幫助農民工能夠更好地融入社區。
3 完善就業支持體系
3.1 制定公平的就業制度
如今,隨著社會不斷進步,農民工的就業渠道也越來越多,但較之于城市居民,農民工享有的就業權利相對較低。雖然農民工能夠在城市中自由選擇工作,但因政策的不健全,讓農民工在就業過程中缺乏政策上的支持。因此,政府可以推動與構建城鄉一體化勞動力市場,制定城鄉平等就業準入制度,使勞動力流動的最大化,建立城市一體、公平、良性競爭的勞動力就業市場體系。另一方面,政府還需要發揮監管作用,要求用人企業必須要與農民工依法簽訂勞動合同,預防企業侵權與違法行為的發生。
3.2 優化失業保險及工傷保險制度
優化失業保險制度。較之于發達國家,我國失業保險開展較晚,且失業保險制度無法完全發揮原本應該有的作用。因此,對于失業保險制度,必須要嚴格、合理地實施,在結合農民工需求的基礎上,發揮其推進就業的功能。一是降低管理費支出的比例,根據要求比例合理地發放失業保險金,讓失業保險可以發揮其推動就業的作用;二是提高賠付效率,盡量在最短的時間內,幫助失業的農民工再就業;優化工傷保險制度,有一部分的職業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危險性,缺乏工傷保險的保障,如果農民工在工作中發生事故,將會讓其家庭陷入困境。長期以來,不管是工傷事故抑或職業病,都非常容易產生勞資糾紛,當前,職業病與工傷已成為農民工身心最大的威脅。對于工傷保險的制定與實施,應根據無過失補償的原則。農民工抵御風險能力較低,故用人單位需要為農民工繳納工傷保險費。有了工傷保險,就能夠有效提高農民工抵御風險的能力,當產生工傷事故后能夠得到相應的經濟賠償,同時也可相應地減少用人單位的損失。
4完善農民工政策支持體系
4.1 制定農民工城市社會保障制度
對于城市中大部分的企業而言,農民工在工作方面表現再努力、再突出,其薪酬都難以和城市戶籍的員工相比。他們面臨的就業合同不規范以及就業歧視,是收入水平低難以市民化的一大因素。所以,政府應該構建相關的社會保障制度來解決農民工權益受侵這個問題,制定農民工最低工資標準。另一方面,政府還需建立一個農民工與城市居民相同社會保障體系,推動城鎮社會保障制度的全面實施,將農民工的工傷保險、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問題有效解決,使農民工也能夠分享城鎮化、現代化以及工業化的成果。針對已享受戶籍所在地的社會保障的農民工,應構建社會保障體系城鄉銜接制度,以此來保障農民工在城市中的合法權益。
4.2 創新城市住房制度
住房問題也是農民工難以市民化的一個因素。在黨的帶領下社會不斷進步,當前農民工的收入水平漸漸提高。當前農民工缺乏的是城市住房政策補貼,無法入住保障性住房。這難以提高農民工的生活質量,同時也讓他們缺乏對城市的認同感?;诖耍醒胝?、城市政府、流出地政府應共同攜手,積極推動建立農民工安居工程。各級政府對有關制度進行優化,確保制度的有效及可操作性??梢詮囊韵聨追矫嬷郑阂皇菍崿F農民工享有與城市居民相同的待遇,例如享有住房公積金及保障性住房;二是企業通過各種方式來為農民工提供房源;三是引導在城市有定居傾向的農民工,利用流出地宅基兌換流入地住房。
4.3 優化城市有關教育制度
對于城市居民而言,農民工在人力資本增值以及隨遷子女教育成本要高得多,重視以及解決農民工繼續教育、隨遷子女教育等問題,對于提高農民素質并推進其市民化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全面推行教育發展的社會背景下,構建健全的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體系,不僅能夠提高農民工的就業能力與就業層次,同時也能夠提升他們對法律的認識。另外,為消除農民工的后顧之憂,政府部門還需要制定隨遷子女的終身教育制度,為農民工隨遷子女在城市公平接受教育提供基礎保障。
5 結語
對于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民工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他們能夠順利地市民化,關系到我國社會穩定的發展。農民工市民化不僅是社會發展的主要體現,同時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要求,需要獲得社會各方面的重視與支持。農民工市民化,是其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市民身份的轉化需要一個過程,更需要社會各界的幫助才能得以實現。調查中發現,農民工市民化的社會支持現狀不容樂觀,例如缺乏用人單位、社區的重視,缺乏相關政策制度的保障,就業能力低,收入水平不高使農民工難以市民化。這就需要政府、用工單位、社區以及農民工要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將自己的功能充分發揮,共同攜手來促進農民工市民化進程,為城鄉一體化建設打下牢固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楊金龍,王桂玲.失地農民城市社會融入的結構性差異及其影響因素——基于山東省的調查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7,38(12):30-42.
[2]郭忠華,謝涵冰.農民如何變成新市民——基于農民市民化研究的文獻評估[J].中國行政管理,2017(09):93-100.
[3]張慧.社會關系網絡視角下失地農民城市融入——以昆明市兩個社區為例[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5(01):116-122.
[4]杜運運,李玉宏.阜陽市農民市民化城市融入問題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6,44(31):214-216,258.
作者簡介:嚴蘇桐,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農村發展、城鎮化。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819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