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收入影響因素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切實加快農村改革的步伐,重視農村經濟的發展。但是長期存在的制約農民收入提高的因素,不僅影響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制約農村經濟發展,關系到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武鄉縣農民收入也長期受到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增長速度緩慢,農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所以,針對武鄉縣農民收入的實際情況,研究農民收入增長的影響因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為武鄉縣農民增收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民收入;影響因素;增收途徑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12-0024-04
農民收入增長問題關系到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安定團結,關系到國民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解決好農民的收入問題,就等于抓住了農村工作的關鍵,就會帶動整個農村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穩定。因此,加強對武鄉縣農民收入問題的研究,對武鄉縣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武鄉縣農民收入的現狀分析
1.農民的純收入增長不穩定。據對武鄉縣農民收支情況調查得到的有關數據,武鄉縣201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 846元,到了2017年為5 586元,2014—2017年武鄉縣農民收入呈現上升趨勢,尤其是2016年增長幅度最大,增長了1 852元。但是在2016—201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有明顯減少的趨勢。從變化情況看,2016—2017年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平均年減少844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減少的主要原因是農村對生活消費的支出增多。近年來,由于農村基礎設施薄弱,種植業抗御大災大害的能力和對經濟發展的承載力較弱,臺風侵襲、農產品價格水平和物價水平的影響,2016年的人均收入是1 420.01元,2017年的人均收入是1 232.47元,收入減少844元,減幅13%左右,這是造成農民收入減少的一個重要原因。農民在種植業方面農民收入減少較多。在漁業、牧業和林業方面,農民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在工資性收入、財產性和轉移性收入方面也有所增加。在支出方面,2013—2016年,農民在生活消費支出隨著農民純收入增加而增加。在2017年,農民的純收入較去年有所減少,農民的人均生活消費開始較少,除了食品生活消費減少外,衣著和居住消費支出都有不同程度增長外,其他方面的支出基本保持不變。
2.農民的收入來源呈多元化。從武鄉縣農民總收入的構成來看,農民的經濟收入來源已經開始呈現多元化趨勢。農民家庭經營收入是農民總收入的主要來源。因此,農村家庭經營收入的增長快慢是農民收入增長快慢的主要原因。武鄉縣在家庭經營收入中,第一產業中的種植業收入是農村居民總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民種植業收入是農村居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見下頁表1)。2016農民種植業收入占農民家庭經營收入的67%左右,到了2017年,占農民總收入的比重下降到66%左右。因此,農村種植業收入增長的快慢,對農民家庭經營收入增長速度有很大的影響。農民在漁業、林業、牧業方面的收入也開始逐漸增加,占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家庭經營收入中的二、三產業收入增加,在第二產業中,有工業建筑業作為收入的來源;在第三產業中,則有交通運輸郵電業、批零貿易餐飲業、社會服務業、文教衛生業和其他等收入來源。除家庭經營性收入以外,農民收入結構新增加了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方面,雖然這三方面的收入增長幅度不大,比不上家庭經營收入增長的多,但是這三方面的收入已經在逐步上升,開始慢慢成為農民收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民的收入結構開始呈現多元化。
3.城鄉收入差距逐漸拉大。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是衡量二元結構的重要經濟指標,2016—2017年武鄉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速度出現負增長,而城鎮居民的在崗平均工資增長率卻在穩步上升,所以農民收入的增長速度遠遠落后于城鎮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正在進一步拉大,這已成為武鄉縣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見下頁表2)。
二元經濟結構在造成城鄉工農業差異的同時,也造成了城鄉收入水平的差距,城市人均收入遠遠高于農村人均收入。2013—2017年期間,除了2013年以外,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增長率增加幅度均高于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年增長率增加幅度。城鎮職工平均收入均高于農民人均純收入,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城鎮職工的收入基數遠高于農民人均純收入基數。城鎮職工收入基數大于農民純收入基數,加上年增長率高于農村年增長率,這些最終導致城鄉收入水平的差距進一步拉大。
二、農民收入的影響因素
1.政府對農村的財政投入不足。從地方財政支出結構看(如下頁表3所示),武鄉縣在農業支出、林業支出方面較B市其他縣市相對薄弱,而且農業支出只占地方財政支出的1.88%,說明武鄉政府的有關資金政策并沒有對農村實行較大的傾斜,農村農業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資金嚴重匱乏的情況。針對農田水利設施薄弱,亟待加強的狀況,武鄉縣水利和氣象支出也不容樂觀,根本無法滿足農村對這方面的要求。在武鄉縣,農業既是基礎產業,但也是一種弱質產業,受到市場變化和自然條件影響較大,尤其是受到臺風等自然災害影響,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幫助。但是,農業對地方經濟建設的貢獻率比不上第二、三產業,政府為了地方政績建設,大部分財政資金都向其他產業傾斜。武鄉縣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和管理存在資金投入總量不足、投入結構不合理、管理體制不完善、資金使用效果不理想等許多不足之處,阻礙了農業快速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
2.民營企業發展滯后。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武鄉縣農民已經不能滿足于只從土地上種植糧食來獲得微薄的收入,大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為了能夠多增加自己的收入,大規模涌入非農產業中,包括民營企業和城市的第二、三產業(如表4所示)。但是在二元經濟結構下,農村和城市的企業發展受到政府的優惠待遇不同,使得投資環境的差異很大,農村的企業發展受到外部環境的限制,無法獲得長足的發展。由于民營企業的發展速度落后,規模較小,根本無法滿足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需要,只能吸納小部分勞動力就業,這就導致了農民為了能在農閑時獲得收入,就不得不涌進城市的第三產業就業。所以,農村的民營企業在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提高農民收入等方面發揮的作用還是不夠充分。 3.農村勞動力素質低下。農村收入低、收入增長緩慢,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應用,農業經營管理水平的改善,農業經營效益的提高,都直接或間接地取決于農民素質的高低,而農民素質的高低和農民收入的高低有直接關系。目前,全縣有普通中學8所,其中完中兩所,初級中學6所;職業技術學校、成人中專、教師進修學校各1所;小學51所,其中實驗小學兩所、中心小學9所;公辦幼兒園7所。由于經濟水平發展不均衡,縣城和農村的學校分布數也不均衡。一方面,在農村,教育事業遠遠落后于經濟發展水平,相對于城市來說,政府對農村的教育財政投入非常有限,經費短缺,教育基礎設施落后,農村學校的數量和教師的質量都無法滿足農村發展和農民能力及素質提高的需要,造成農民的受教育程度和科學文化素質相對偏低遠遠無法滿足農村的需求,與同市其他縣市相比處在較低水平(見表5)。
三、農民收入的提高途徑
1.加大政府對農業的投入。切實加大對農村生產、生活等基礎設施方面公共產品的投入。主要是水利、土壤和生態建設,重點是水利建設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電網改造、通訊、廣播電視、農產品市場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這既能大量使用農村剩余勞動力,改善農民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民適應市場、開拓市場與提高投入產出比的需要,減少農民增收的波動性,從而為農民增收創造條件,又能為農村經濟的長遠發展夯實基礎。為此,各級財政要按照公共財政原則,逐步增加對縣以下農村公共設施建設的投入,采用財政補貼、財政貼息等多種形式來實現城市反哺鄉村和工業反哺農業,支持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繼續穩定、完善、強化對農業和農民直接補貼政策,加大糧食直補、良種補貼,以及“家電下鄉”中各種農機具的補貼力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使購機戶享受購機價格優惠的同時,又在農機作業中獲得可觀的收入,允許農民土地流轉,使土地規模經營成為可能,大大提高農民經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2.大力發展民營企業。一是要大力發展民營企業以及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壯大集體經濟。民營企業對于農村就近轉移剩余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這樣也可以減少農民進城打工受到不公待遇的問題。但是,民營企業在農村的發展非常緩慢,在緩解農村勞動力就業問題上起到的作用很有限,根本沒有發揮鄉鎮應該發揮的作用。民營企業還應該不滿足現狀,居安思危,努力創新,充分利用當地農業的比較優勢,發展各種立體農業,為農業產業化提供必要的技術等方面的支持,這樣有利于城鄉產業的統籌發展。二是要在家庭經濟組織的基礎上,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組織,充分發揮其在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促進農民增收方面的作用。三是可以讓城市中發展較好的企業對民營企業進行對接扶助,幫助民營企業更好地發展。而政府對這些有關的企業實行政策優惠,使越來越大的發展較好的城市企業愿意扶助民營企業,使更多的民營企業能夠學習到城市企業成功的經驗,少走彎路,在城市企業的帶領下大步向前邁進。所以,民營企業要充分利用城市先進生產力的集聚,擴散和輻射功能的作用,以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為契機,帶動農村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形成城鄉互補,分工合作,一、二、三產業相互促進的良性發展的新局面。民營企業通過自身的壯大,將會使更多的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這既解決了企業自身發展的用工需求,也為農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渠道和增收門路。
3.提高農民的素質。首先,科技的運用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有效手段。注重農民科學技能素質的提高,是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前提和條件,要突出抓好新型農民的培育,圍繞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新型農民目標,千方百計幫助農民開闊視野,努力提高農民文化科技素質。其次,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越高,農民的收入也越多。具有較高文化程度的農民,比較容易學會和掌握農業科技知識,能夠把農業知識運用到農業生產中去,提高生產效率。所以,要加大農村教育事業的投資和投入,務必抓好農村地區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工作,發展農村教育視野,在農民頭腦中樹立科教興農的觀念,為農民增收打下堅實的人力基礎,要不斷改善農村辦學條件,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從根本上解決農村教育的薄弱環節。同時,也要不斷提高農民外出打工所需的技能,要做好勞動技能培訓,以適應市場對各種類型的勞動力的需求,方便農民根據市場需要給自己充電,增強農民就業能力,為農民外出打工增加收入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張欣,江漪.城市化進程中的二元社會結構問題[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4,(4):93-94.
[2] 吳啟倫,魏丹,王雅鵬.影響我國農民收入的因素分析和對策研究[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14,(4):74-75.
[3] 王東.農民收入現狀和增加收入的幾點建議[J].安徽農學通報,2014,(13):20-21.
[4] 朱明遠.增加農民收入的制約因素及對策[J].山東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4):8-9.
[5] 趙樂俊.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原因分析及改進措施[J].中國集體經濟,2014,(2):145.
[6] 任柏強,梁煥文,許經勇.持續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J].溫州大學學報,2014,(1):3-5.
[7] 文峰.制度變遷與中國二元經濟結構轉換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223-228.
[8] 洪名勇.城鄉統籌與協調:中國發展道路的反思與調整[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11,(3):64-6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704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