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城市建筑患上“文化失憶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在摩天大樓拔地而起的同時,不少城市建筑和城市景觀也因失去文化個性而受到質疑。
在北京市古代建筑設計研究所原所長、《古建園林技術》雜志主編馬炳堅看來,讓城市建筑設計重拾本土文化記憶,是避免“千城一面”的關鍵,而這將是一個系統性的長期工程。
建筑無魂導致“千城一面”
記者:為何要強調文化傳承在現代建筑中的重要性?
馬炳堅:全球化給城市建筑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進入21世紀后,國內外已有很多有識之士注意到,中國城市的整體建筑風格正在失去自身的文化個性。
建筑本身不僅帶有物質屬性,也帶有文化屬性。文明誕生地的自然與人文環境,孕育出了帶有自身文化個性的傳統建筑。應該說,文化是建筑的魂、建筑的根。
現代建筑中的文化傳承,事關城鄉建設中城市景觀的頂層設計,因此是一個需要多方重視的問題。
記者:在中國城市建設的高速發展階段,我們的確看到了很多沒有個性的“盒子樓”。這僅僅是文化缺失的問題嗎?
馬炳堅:還有一些很具體的現實原因,比如追求城市建設的速度。“盒子樓”幾乎不需要任何建筑設計,圖紙稍微改一改就可以動工了。
搞“快餐”難以產出建筑精品。很多情況下,即使是一些所謂“體現傳統文化的建筑”,傳統元素的運用也很隨意,建筑師根本不了解這些元素的文化內涵。
比如,為了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就在“盒子樓”上加一個坡屋頂。但是,加一個坡屋頂就是中國風格嗎?中國傳統建筑的坡屋頂有著獨特的制式,每個地域的坡屋頂也不同,它和當地的自然氣候、文化特色有關。
除了“盒子樓”,現代城市建筑中還有很多“奇、特、怪”的設計。我并不認為這樣的建筑就能代表一個城市的個性,因為它們缺乏本土文化內涵。如果每個城市都追求建造“奇、特、怪”的建筑景觀,反而說明城市個性上的平庸。
破壞性修繕不可取
記者:近年來,很多歷史文化名城都對老城區中的傳統建筑進行重新整飭和再利用。你也參與了北京一些歷史街區的整治提升工作,對于傳統建筑的改造,你有何建議?
馬炳堅:我發現有些建筑師對傳統建筑的整飭和改造過于標新立異,還有人將傳統建筑空間拿來搞自己的實驗。如果對此不加以控制,城市中本就現存寥寥的傳統建筑空間都會被破壞掉。
以北京為例,2017年我在西打磨廠參觀了幾個改造后的四合院,其中不乏知名建筑師的作品。有的四合院經過改造后,原本方正、規則的空間結構變成了體現建筑師“設計個性”的形狀。
這些建筑有百年以上歷史。我認為,只為展示個人風格而改,是對中國傳統建筑缺乏尊重的表現。新的北京城市總規提出,對于古建筑要進行恢復性修繕,應保盡保。如果項目甲方有很強的文保意識,是做不出這類方案的。
在歷史建筑的合理利用方面,可以尋找符合現代社會需求、延續文化內涵、與原有歷史功能相關的利用途徑,不能搞成和過去的歷史積淀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
記者:歷史街區的整治提升中,是否存在你所說的“文化缺失”問題?
馬炳堅:一條胡同里,過去居住著各種層級的人群,于是也就有了各種等級的住宅,這些住宅用的墻磚、屋瓦都不一樣?,F在為了風貌修復,有些方案里會要求建筑外墻統一貼面磚,我認為這不能稱作風貌修復,而是一種破壞性修繕。
如今,大家對于歷史街區的風貌保護和修繕熱情都很高,但是往往有熱情沒方法,有時會因為對文化內涵理解得不夠,出現好心辦壞事的情況。
比如,2018年,北京某胡同的街道干部為了讓街巷風貌更有“歷史味道”,在胡同口立起了石牌坊。實際上北方很少有石牌坊,石牌坊往往是為了紀念逝去的人而立的。因此,周圍居民很不滿意,這個石牌坊很快就被拆掉了。
培養學貫中西的建筑師
記者:我國城市建筑設計為何會出現本土文化失語的現象?
馬炳堅:這和我們的建筑師所接受的教育有關。我國的建筑設計專業教育中,缺乏有關傳統建筑的詳細教學內容,如今成為中堅力量的建筑師里,有大批是留學歸來的,頭腦里的設計理念是很西方的。
傳統建筑知識可能掌握在文化遺產研究者和修繕施工隊伍里,但他們在現代建筑設計中并沒有多少話語權,以至于傳統建筑理念在實踐中近乎“失語”。
一直以來,我都在呼吁建設部門和教育部門能夠重視這一問題,我們需要培養出知識比較全面的、適應中國城鎮化需要的建筑師。
記者:具體應該如何培養?
馬炳堅:首先,要鼓勵各個地方去研究本地的傳統建筑文化與技藝,并倡導具有本土性的現代建筑創作。
其次,對于在職的設計和施工人員,可以進行相關再教育,根據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要求,適當加入有關傳統建筑文化、地方和民族特色建筑文化知識方面的培訓內容。
?。ㄕ浴恫t望東方周刊》2019年第8期)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79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