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博物館教育 樹立城市文化品牌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隨著中國博物館事業的飛速發展,當代博物館的服務理念也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作為國際大都市的博物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不但具有收藏、研究、展覽的功能,更應該成為市民的大課堂,努力傳播科學知識與文明理念,推動文化傳承與鼓勵創新,不斷探索吸引公眾的傳播形式。文章以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開展的文化講座為例,重點分析了博物館策劃、組織、推廣文化講座的新機制和新舉措。
關鍵詞:博物館教育;文化講座;新機制和新舉措
1 感應時代潮流,樹立城市新地標
美國盲人作家海倫·凱勒(Helen Keller)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書中寫道:“這一天,我將向世界,向過去和現在的世界匆忙瞥一眼。我想看看人類進步的奇觀,那變化無窮的萬古千年。這么多的年代,怎么能被壓縮在一天呢?當然是通過博物館。”這充分表達了作者對博物館的渴望,體現出博物館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性。博物館濃縮了自然界和人類的歷史,凝聚了科學和藝術的精華,吸引了一代又一代觀眾來到博物館接受文明成果的熏陶。一座國際化大都市所擁有的高品質博物館,已經成為城市的文化地標和魅力所在。
近幾年來,中國博物館建設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期。根據2018年全國博物館工作座談會上的數據,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博物館事業飛速發展,博物館數量從1978年的349家增長到現在的5000多家,年參觀人數接近10億人次,年舉辦展覽2萬余個,教育活動20萬次。博物館的熱度持續升溫,公眾逐漸把參觀博物館當作生活休閑、文化熏陶和提升自身修養的好去處。而當代的博物館也正力圖以豐富多彩的方式呈現給公眾豐富的自然、歷史和文化遺產。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新館座落于綠蔭環抱的上海中心人民公園內。它以一座英式新古典主義風格的百年老建筑為載體,該建筑原為上海跑馬總會大樓,也是上海市公布的歷史保護建筑之一,把它改造成為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是“十三五”期間規劃建設的上海市級重大文化設施之一。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歷史悠久,自1983年建館以來,收藏的藏品總數約11萬件。新館于2018年3月正式對外開放,全面展現了上海城市發展各個歷史時期的重要節點和重大革命歷史事件。上海市歷史博物館肩負著弘揚和傳播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的重任,并在提升公眾文明和科學理念的過程中發揮著多樣化的作用。
2 依托自身優勢,打響上海文化品牌
面對時代變遷帶來的挑戰,當代博物館的理念和功能在不斷更新。其中,教育已經成為現今博物館的核心職能,博物館的教育方式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每個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工作都應該立足于本館的歷史與文化,努力尋找最適合本館發展且最能吸引公眾走進博物館的模式。結合重要的館藏和特定專題,組織專業人員開展研究,用創新的方式、方法,通過陳列展覽、出版物、數字技術、講座、活動、文化創意產品等多種形式呈現給社會公眾,使廣大公眾近距離接觸豐富多彩的、富有時代氣息的文化產品,真正發揮當代博物館的文化傳播作用。
開展高質量的文化講座是博物館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博物館文化講座是激發城市文化源頭和弘揚、傳承城市文化精髓的亮點工作之一,也是彰顯城市文化特質的一張新名片,打造優秀的講座在城市文化傳播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在創新教育方式的同時,努力辦好文化講座這種直接的文化傳播形式,打造獨有的文化品牌,不失為一種很好的選擇。
根據中共上海市委和市政府的部署,上海要全力打響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三大品牌。上海各大博物館、美術館、劇院等場所積極行動,各類主題展覽、文化講座、演出活動等絡繹不絕,上海這座城市正在全力發掘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IP富礦。這給博物館帶來了新機遇,博物館需要尋找文化發展的新思路、新模式和新方式,發揮自身優勢,激發文化創新力。
3 創新教育機制,提高文化講座品質
3.1 精心策劃,設計講座主題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積極響應打響“上海文化”品牌的號召,精心策劃推出的公益學術交流空間——“城市文化講壇”和“館長講壇”。在講座主題策劃中,定位明確,針對不同年齡層次、不同文化背景的參觀者提供專題性講座,滿足多樣化需求。
“城市文化講壇”定位城市文化的傳播,每月分別以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為主題展開,邀請知名專家、學者和行業大咖為愛好歷史文化的廣大普通市民講述上海歷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涉及歷史、文化、藝術、宗教等各個社會文化領域,同時還結合重要的紀念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優秀傳統文化、傳統美德的教育。“館長講壇”則定位博物館理念傳播,邀請國內外知名博物館的館長分享博物館的展覽陳列、觀眾服務、管理模式、文創理念等內容,聽眾側重于博物館愛好者以及從事博物館事業的專業人士。每場講座都安排在周末進行,便于上班族與學生安排時間來參與。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系列公益講座的開展不僅是對城市文化內涵和文化品格最好的詮釋,也是傳承和發揚上海城市精神、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和國際化都市文化的重要交流平臺。博物館應加強館際交流,提升博物館公共服務能力,深度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吸引參觀者走近博物館,并且留在博物館。
3.2 瞄準熱點,推出重量級專家
隨著《國家寶藏》熱播,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的故宮博物院更是成為了最受人們歡迎的博物館之一?!梆^長講壇”首邀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雯翔做了《堅定文化自信、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忠實守望者》的專題講座。講座信息在微信發布后幾分鐘內300多個名額即被秒殺,講座現場設在博物館寬敞大氣的序廳中,大廳中兩頭匯豐銀行的銅獅子威嚴雄壯地守護在兩邊,與現場熱鬧非凡、人頭攢動的現象形成了有趣的對比。兩個多小時的演講,單雯翔院長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和幾百張生動直觀的圖片與聽眾分享故宮博物館的成功理念,觀眾不時發出笑聲、贊嘆聲和由衷的掌聲。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首場“館長講壇”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的多場“館長講壇”也都出現了一票難求的局面,觀眾的參與熱度始終高漲,體現了講座的品牌效應,提升了博物館的專業形象和地位。 3.3 設計主題,加強對公眾的感染力
博物館需要不斷地創新公眾教育服務,發展富有個性化的特色產品,彰顯博物館教育獨有的文化品牌特色。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圍繞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的總體要求,全力擦亮“上海文化”品牌,彰顯城市特質。在新館開放一周年期間,通過建設文化講座品牌,努力推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講座主題,強化了創新意識,充分實現了博物館與城市文化、博物館與公眾的融合。
在貫徹國家戰略,全社會大力推廣普通話的前提下,研究和探討各地方言的文化功能,也逐漸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各地的方言不僅僅是一種地域性的交流工具,也是當地人民思維、行為方式的深厚積淀,成為各地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有鑒于此,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滑稽戲國家級傳承人錢程,舉辦“閑話上海閑話”的講座。他指出上海方言和許多地方的方言一樣,正處于逐漸失傳的狀況之中。應該從保護文化遺產的角度,對各地方言加以認真的研究和傳承。此外,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還邀請了城市規劃、工藝美術、國際文化、文學創作、大型工程等領域的專家開設講座,獲得了許多觀眾的好評,也顯示了博物館文化講座可以主動有所作為,設計新穎的選題,開發更多的人文和科技領域。
4 傳承遺產,發揮博物館特有優勢
博物館開展文化講座活動,可以增強市民對城市文化的認同,拉近博物館與公眾的距離,體現自身的競爭優勢,更好地實現博物館教育功能,為公眾提供更多的學習渠道,也為博物館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新動力。
上海是沙船的故鄉和發源地。千百年來,古代先民為利用江河湖海的水資源,創造出一種適合淺海、沙灘航行的平底木帆船。沙船海上運輸業曾是上海的支柱產業,為上海經濟和文化發展做出了貢獻。上海市的市標由沙船、白玉蘭和螺旋槳的圖案組成,中心揚帆出海的沙船便象征著上海作為港口城市的悠久歷史。
曾任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館長、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經濟史研究室主任潘君祥做了《上海:中國沙船的故鄉與母港》的專題講座,帶領聽眾一起領略江南文化。他以可靠的資料、文獻、文物對上海沙船的歷史由來、上海沙船以港興市的歷史作用、上海的沙船與上海的商船會館、中國沙船對世界航海技術的貢獻等做一一解釋。講座結束后,聽眾們前往展廳參觀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古代上海展廳的沙船模型,聽模型制作師詳細介紹沙船的構造。聽眾們紛紛表示對小小的沙船從不了解到了解,這樣寓教于樂的方式激發了觀眾濃厚的興趣,受益頗多。有位老年觀眾在講座的互動提問環節中稱,如果沒有這個講座,還一直以為沙船是運輸黃沙的。講座和體驗參觀的有機結合,充分發揮了博物館教育的實物性,增強了公眾對文物藏品的感性認識。
5 以人為本,優化講座服務效果
將觀眾體驗置于服務的中心,是博物館教育的核心理念。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秉承“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開展觀眾分析與調查,探索博物館服務社會的最優途徑。2018年總共開展了四次講座的調查研究,涵蓋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三大主題,總共收到286份有效問卷,問卷分析了聽眾人員構成、年齡分布、職業背景以及對講座的喜好等信息。其中,99%觀眾對講座感到滿意,通過我們對現場觀眾的訪談可以發現,觀眾幾乎都通過講座收獲了他們想要求知的內容,觀眾回頭率比較高,不少觀眾已經三次以上參加講座,也向我們反映預約博物館講座有一些難度,常常會出現搶不到名額的現象,由此可知,講座吸引著不少對其真心熱愛的粉絲和觀眾。
正因如此,在每次講座的最后都設有提問環節,很多觀眾會在此時表達對本次講座的喜愛,并提出與講座緊密相關的問題,講座現場時常出現觀眾與主講嘉賓激烈探討、熱情互動的情形,有效增加了博物館與觀眾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另外,講座的報名方式除了通過博物館的官方微信平臺、有關活動推廣網站等同步發布外,博物館還增設了在展廳服務臺預約的方式方便老年觀眾參加,對于已經報名滿額的講座,博物館在現場增設了加座,視講座的具體情況對沒有報上名的觀眾也相繼放行,從而進一步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
參考文獻
[1]段勇.當代中國博物館[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7.
[2]周婧景.從“觀眾體驗”視角規劃博物館教育——基于歐美自然歷史博物館教育活動之述評[J].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2018(2):55-63.
[3]于瑞.基于服務創新的“陜圖講壇”品牌經營實踐與未來發展思考[J].當代圖書館,2016(4):14-17.
[4]孫中華.從關于加強博物館陳列展覽工作的意見談陳列展覽創新的三個問題[C]//湖南省博物館學會.博物館學文集9.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李菊盛(1974—),女,漢族,本科,助理館員,研究方向:博物館教育。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8483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