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建筑文化比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我們對一些代表性的中西建筑進行分析,總結出中西建筑在數量的差異。通過數與量的比較上,總結出中西建筑文化的差異??梢钥闯鲋袊ㄖ蛴凇皵怠?,而西方建筑偏向于“量”。
[關鍵詞]中西建筑文化差異;建筑文化;建筑群體
文章編號:2095-4085(2019)03-0076-01
1中西建筑在“數”與“量”上的差異
德國學者恩斯特曾說:“人類文化分為各種不同的活動,它們沿著不同的路線進展,追求著不同的目的?!倍袊c西方的建筑正是在不同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兩者間的差異,可以“數量”一詞進行詮釋。
中國建筑師常在“數”上做文章,將一個功能的建筑分割成多個建筑,在水平方向上鋪陳開來。而西方建筑師則是在“量”上來詮釋建筑的宏偉,教堂等建筑被建造的高聳入云,體量龐大。
以盧浮宮和紫禁城為例。盧浮宮共有三層,所有功能都擱置其中,建筑沿水平方向展開,面寬極大。雖不像哥特教堂一樣高聳入云,但是它在體量上也不亞于哥特教堂。而紫禁城在處理上,則是通過不斷疊加建筑單體的數目來達到效果。每個單體都有自己的功能,共同組成了一個龐大的建筑群體。
2西方增加“量”的原因
2.1大體量可以產生神性
在西方,神話對西方的建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建筑施工技術仍舊處在低水平的年代中,古羅馬產生了一種建筑形式來烘托神的神性。建造于公元118年的古羅馬萬神廟,有一個半圓形的穹頂,直徑43m,高43m,遠超人的尺度。人在其中行走會產生一種渺小而又無助的情緒,而在這種情緒的感染之下,人自然會想向神明祈求幫助。這也使建筑產生了一定的神性。
2.2先進的施工工藝與理論
而支撐著這些建筑不斷向高處發展的基石,正是西方先進的施工工藝。早在古羅馬時期,人們就發明了混凝土,而混凝土的出現,讓西方建筑在大跨度方面越走越遠。與此同時,西方的數學,力學等理論的蓬勃發展,也為這些復雜的結構設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3中世紀以后建筑結構的創新
哥特時期的尖券以及拜占庭時期的帆拱的出現使得西方建筑高度不斷增長。尖券的出現,使得教堂建筑拋棄了厚重的鋼筋混凝土墻,變為框架結構。比起之前的教堂建筑,結構大大減輕,也催生了更為高聳的建筑出現。而帆拱的出現則使得建筑的發展再次向前飛躍了一步。更多更高的建筑不斷被建造出來,而這時,西方建筑的高度,已經達到了我國建筑無法企及的水平。
3中國增加“數”的原因
3.1“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
西方的建筑是用來祭拜神靈的,而我國的建筑是用來祭拜天地的。天地的尺度無法用尺度去衡量,因此中國運用哲學的理念,采用以小襯大的手法去烘托天的廣闊。在一片開闊的場地中,佇立著一座小建筑,而與之對應的,是一片漫無邊際的天空,更能表現出天的廣闊。西方高大的建筑意欲征服自然,而我國的建筑則講究“天人合一”,與自然融合。
3.2禮教之制的限制
中國建筑深受禮制的熏陶,所謂“百尺為形”,意欲著建筑要符合人的正常尺度,過大或者過小都是不合適的。同時我國存在著森嚴的等級制度,根據身份地位,一級一級遞減,因此一般的平民百姓的建筑形制都相對較小。
3.3儒家思想的影響下,建筑藝術的地位較低
孔子日:“君子不器?!痹谌寮宜枷胂拢討撟x圣賢書,而讀書人的志向應該是為官為政。除了做官之外的職業,在中國古代都會受到相應的影響,建筑也不例外。不同于西方對建筑師的推崇,我國建筑行業并未受到重視,因此建筑的發展一直十分緩慢。
3.4建筑材料和技術的限制
在材料上,中國長期使用木材來構造建筑。而木材的使用壽命較于石材縮短了許多,強度與石材亦無法相提并論。所以建筑的跨度也無法與西方建筑進行比較。而木材的生長周期極為緩慢,木材缺乏,這也是限制中國建筑發展的一大重要因素。材料的限制,導致了技術停滯不前,雖然每朝每代都在改進,但是并未出現如同西方建筑飛躍般的前進。
4結語
總而言之,成長于不同環境和文化下的中西建筑,分別向世界展示著屬于它們各自獨一無二的魅力。而在當今時代下,全球化的不斷推進,東西文化相互滲透。不久的將來,我相信世界建筑將會包容中西建筑,達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參考文獻:
[1]談炳和.從中西建筑風格看中西文化之異同[J].當代世界,2007,(05):46-48.
[2]朱儲煉.從中西建筑史看中西建筑文化之差異[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3):126-127.
[3]黃險峰.中西建筑文化差異之比較的探討[J].華中建筑,2003,(05):35-3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32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