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態保護背景的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解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在現階段林業經濟發展中,生態林業是重要的發展趨勢,其充分滿足了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但是在生態林業建設中存在諸多不足,對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產生了較大負面影響。因此,有必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解決發展中的問題,促進林業經濟順利發展。
關鍵詞:林業經濟;生態林業建設;可持續發展;
1環境保護的意義
1.1保護生物多樣性
現階段,林業結構通常與其它生物相互依存又相互影響。不同生物之間的相互影響又形成了更加豐富的生態系統,其對保護生態平衡也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
1.2更好地保護水資源
森林資源具有蓄水作用,一方面可蓄留大量的天然降水,另一方面還可減少水分蒸發與地表徑流,從而大大降低水土流失以及洪澇災害發生的可能性,促進地球水循環。
1.3更好地保護野生動植物
野生動植物作為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可保證生態平衡,另一方面也可起到優化生態環境的作用。因此,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進一步推動了社會的快速發展。
2我國生態林業發展現狀
2.1森林面積較小,質量明顯下降
現階段,我國森林資源總量較少,森林面積較小,森林覆蓋率較低,人均森林面積也與世界平均水平存在較大差距。且在社會生活中,經常出現森林亂伐濫砍的現象,進而破壞了生物多樣性,森林資源產量明顯降低。
2.2種植發展問題較為明顯
在我國生態林業發展中,過度重視產量而忽視了樹木質量。種植樹木時,過于關注樹木種植前期的質量控制,忽略了后期培育,部分地區甚至不關注前期選種,選種時并未充分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因此,樹木生長過程中也出現了較為嚴重的水土不服現象,制約了生態林業發展。
2.3林業經濟發展模式不完善
林業經濟建設中過度關注林業工業生產,對林業經濟管理投入十分有限,從而阻礙了后期的林業建設與發展。再加上林業企業生產規模較小,不同地區出現了產業結構同質化現象,所以,企業發展中,在規模、布局以及環境上都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問題。
3促進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措施
3.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應在政策和制度上支持生態林業建設和林業經濟發展,突破傳統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在山地和丘陵地區開展農耕活動會對原始植被產生較大破壞,同時,在這一過程中還會發生嚴重的自然災害,農業產品商品化水平低。對此,政府需制定針對性措施,確保當地生態林業建設工作平穩運行。此外,地方政府還需積極落實與之相關的法律法規,對生態林業建設采取有效的法律保護措施,規范生態林業的經營與發展,也可與土地資源部門合作,增強數據的可靠性與準確性,一方面起到了環境保護作用,另一方面也促進了林業經濟的穩定、可持續發展。
3.2豐富生態林業建設結構
生態林業建設結構形式具有多樣性,由于不同地區的環境、地質和氣候條件均有所不同,在生態林業建設中,應結合當地的經濟結構選擇合適的生態林業建設結構。另外,在建設生態林業的同時,還要采取有效措施積極保護生物多樣性,從而促進生態結構的層次化,并在林業建設中積極滲透可持續發展思想,推動林業經濟健康、穩定發展。
3.3以專業技術支持生態林業發展
生態林業建設過程中,專業技術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從技術層面上來看,要增強生態林業建設者的工作能力和綜合素質。生態林業建設者長期從事相關工作,沒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所以,生態林業建設部門在日常工作中,應積極安排林業建設人員外出參觀和學習,積極學習先進單位的工作經驗,并與其他單位加強交流,進而掌握更加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巧,提高工作者的綜合素質,促進生態林業建設工作發展。
3.4加大生態林業建設者的管理力度
在生態林業建設中,要采取有效措施積極加大生態林業建設管理力度。在工作中積極建立科學完善的管理機制,如員工培訓守則和學習規范、員工日常行為制度要求和規范等,從而約束其行為,加深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再者,還要建立一套相對完整有效的生態林業建設以及管理制度。在工作中做好系統內部的溝通與協調工作,優化系統內部分工,使其相互合作,從而在提高工作質量的同時,也可顯著加快工作效率。
4結語
生態環境的建設同社會建設和發展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生態林業建設是我國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內容。所以,在生態林業建設中,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保護林業資源,推動生態林業快速發展,以此優化生態環境,提高林業經濟效益。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14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