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圇吞棗”講名篇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面對偉大的托爾斯泰的作品——《一個人有多少土地》的教學時,我完全打破了課堂上一板一眼的常規做法,采用跳講的方式,將文本中的重點“囫圇吞棗”地給學生進行講解。結果新穎的教學方式不僅激發了孩子們的聽課熱情,更是充分調動了學習積極性,課堂氣氛異常活躍,不但短短45分鐘內一節課教學任務得以完成,而且學生學得快樂,教師教得輕松,課堂生成的異彩處處綻放!
【關鍵詞】囫圇吞棗;名篇;淺談;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面對偉大的托爾斯泰的作品——《一個人有多少土地》的教學時,我沉思了……這是一篇經典作品,由于文本偏長,如果按照平常的教法去做,課堂的時間會很緊張,已經習慣了常規的課堂的孩子們,定然會覺得枯燥無味……介于種種的考慮,因此,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嘗試了一種新的方式來上課——“囫圇吞棗”講名篇。課堂上我完全打破了一板一眼的常規做法,原本的介紹作者、明確背景、理清思路、分析人物以及思考主旨一律放棄,而是針對這樣一篇故事性很強的寓言性的小說,只是抓住了小說的三要素:人物、環境和情節。同時,采用跳講的方式,將文本中的重點“囫圇吞棗”地給學生進行講解,結果新穎的教學方式不僅激發了孩子們的聽課熱情,更是充分調動了學習積極性,課堂氣氛異常活躍,不但短短45分鐘內一節課教學任務得以完成,而且學生學得快樂,教師教得輕松,課堂生成的異彩處處綻放!真可謂“一舉幾得”!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充分地感受到了用教材的樂趣!這“趣”從何生呢?下面就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趣”來自于文本故事情節的環環相扣
這是一個有趣的故事,我沒有讓學生去劃分段落,去找描寫方法,去提一些生澀難懂的問題,而是將全文的結構打破,用我們看童話故事的方式,也就是復述故事的方式,讓學生去尋找文中的主人公。當把課文不再當成一篇課文,而是當成一個故事的時候,我們就從心理上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孩子們可以輕松愉悅地投入到文本的學習中。很快,孩子們便清晰地告訴我——文本講了一個名叫帕霍姆的窮人一次又一次地買地的故事。我隨機在黑板上寫下了“窮人”兩個字。接下來,我問道,那么這個帕霍姆第一次為什么而買地?孩子們告訴我說,是因為他想養家糊口,并且想著能夠正常地生存下去……我隨機又寫下了“生存”二字。我接著問下去,我們的帕霍姆第一次買地的時候是怎么做的呢?這時候的帕霍姆是一個怎樣的人?學生回答道,他辛勤勞作,而且變賣了自己的所有東西,還東借西借才買上——他是一個勤勞的人,令人敬佩的一個人!
那么這時候的帕霍姆怎么做呢?他安于現狀了嗎?我乘勢著接著問。孩子們爭先恐后地回答說,他沒有安于現狀,而且想著再買更多的一些地。那么當你看到他這時候的這些想法的時候,你是什么樣的感受呢?他是令人敬佩和值得我們學習的,為什么呢?我依舊不依不饒。孩子們更是熱情高漲地搶答——因為他有理想,不斷的追求上進!不錯!不錯!我不由自主豎起大拇指。在我的一聲聲的贊嘆里,孩子們的情緒越來越高漲,看著情緒被調動起來的孩子,我又拋出一個問題——當帕霍姆有了強原來十倍的生活的時候,他又怎樣去做了呢?……那么,我沉吟了一下,這時候的帕霍姆給你了什么樣的感覺呢?孩子們紛紛說:這時候他開始變得貪婪起來了,尤其是他聽說卡什基爾說:用一千個盧布,你一天能走多少都算他的地的時候。他發出了驚嘆:一天可以走很多的土地呢!他的貪婪的本性,他的貪欲便顯而易見了!那么這時候,你對他的感受是什么呢?我借機問道。孩子們說——很不好,感覺他太貪婪了……我在黑板上寫下了他三次買地的經過,而且又分別寫清楚了他每一次買完地后的愿望,透過板書中一次次的愿望,我們清晰地看到了他瘋狂的貪欲一次次的膨脹著,于是我在窮人的下方,寫下了“貪欲”二字……到此為止,從文本中我們感受到的“趣味”已經昭然若揭了。
二、“趣”來自于文章主旨布局謀篇的亮點
我們從那個“窮人”說起。一般情況之下我們諷刺揭露的都是富人們的“為富不仁”,很少有作品中會提及窮人的貪欲,但是本文恰恰就以“一個窮的一無所有的窮人”為主人公,在他的一步步貪欲的膨脹過程中,透過字里行間作者向我們揭示了人性中的自私、貪婪,而這樣的布局謀篇,讓作品所諷刺和揭露的人群范圍一下子擴大了很多。如此一來,本文的諷刺性和深刻性將會更強,更具有普遍性,這應該是一個“有趣”的發現吧!
三、“趣”來自于文本獨具匠心的精巧結構
在這篇文章中,如果把帕霍姆的第一次、第二次的買地過程去掉,可以嗎?我平靜地在課堂上問道。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喊道:不能!為什么呢?我幽幽地說。如果去掉了帕霍姆就沒錢買第三次的地了,如果去掉了帕霍姆那種貪欲就不逐漸膨脹了,如果去掉了這篇文章的諷刺性就不強了……一時間,教室內可謂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爭論聲、回答聲此起彼伏,熱鬧極了!文本獨具匠心的結構特色,在學生高漲的情緒里深入他們的內心,這不很有趣嘛,結構有趣,孩子的各抒己見更有趣。
四、“趣”來自于生存和死亡這兩個由同一前提得出的不同結論
原本人類的欲望能讓人們生存下來,但是在文本中,帕霍姆卻因貪欲而死去了。這樣雖然很沉重的一個話題,但是同一前提卻能夠有不同的結論,這淳樸的推理和思考不是更讓人感到了思考的趣味橫生嗎?
就這樣,在孩子們熱烈的討論中,文本的情節思路、中心主旨、作者的寫作亮點全都迎刃而解。臨近下課,在“囫圇吞棗”的基礎上,我再次提到了小說的三要素:人物、環境和情節。既然人物的貪婪、情節的曲折我們都已經弄清楚了,那么我們找找看,在文本里有沒有明顯的環境描寫呢?孩子們的熱情再次被調動了起來,我看著孩子們著急翻書的激動舉動——一邊翻書,一邊嘴里喃喃作語,分明是想第一個告訴大家在哪一段里有,結果我的話音落了沒到一分鐘,一個平日里不怎樣吭聲的孩子說:在第五十二自然段里有呢!我肯定地給他豎起了大拇指,那平時木訥的臉上此刻涌出了開心的笑容,臉色都發紅了呢!接著第二處、第三處都被找了出來,一幅你追我趕的學習場景呈現在了我的眼前,那一刻,我感到很幸福。如果我每節課都能讓孩子們如此開心而自主的學習,那該有多好?。?
總而言之,統而言之,一篇世界巨匠托爾斯泰的名篇就這樣被我“囫圇吞棗”地給孩子們熱熱鬧鬧地講完了,而此刻的經典名篇的文本已然成了孩子們練習的材料,第一次深刻地認識到了——“用教材”的非凡意義。
在這看似“囫圇吞棗”的教學形式里,在快樂輕松的氛圍中,孩子們高效率地掌握了教學中要求掌握的重難點。在這節課堂上,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地調動了起來,思維的活躍性被恰如其分地激發了出來,學習的自主性被淋漓盡致地發揮了出來,這不正是我們教學的終極目標嗎?
“囫圇吞棗”,意味深長。
參考文獻
[1]項家慶.高效課堂的理念與實踐[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
[2](美)拉爾夫·泰勒.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6.
[3]趙徽.荊秀紅.解密高效課堂[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王萍,女,1978年生,一級教師,本科學歷,研究方向為初中語文教學;胡燕春,女,1978年生,一級教師,本科學歷,研究方向為初中語文教學。
?。ň庉嫞簭垥枣海?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19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