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生態自然思想的基本維度及當代價值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蘊含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老子關于生態自然方面的思想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其中包括“道法自然”的生態自然觀、“無為而為”的生態和諧觀、“知足常樂”的生態踐行觀、“天人合一”的生態總體觀等四個維度。在我國面臨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面前,應深入挖掘老子思想中的生態價值意蘊,遵循自然法則,堅持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順應自然發展,促進理想自然與現實自然的統一,保護自然生態,實現人的認識與社會實踐的統一。
關鍵詞:老子;生態自然思想;當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B223.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CN61-1487-(2019)07-0042-03
問題意識自古以來就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從西方古代“希臘三賢”對知識與真理的追求到中國古代先賢對仁義與道德的發問,無不體現著圣哲們對其所面臨的時代問題的思考與探索。其中,作為中國道家學派的開山鼻祖,老子從多樣化視角出發,對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進行超越時空的追問。他具有預見性的諄諄教誨,為今天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提供了有借鑒意義的價值指引。
一、老子生態自然思想的基本維度
?。ㄒ唬暗婪ㄗ匀弧钡纳鷳B自然觀
老子在《道德經》中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66,這是說,人類的生存繁衍依賴于大地所提供的一系列物質條件,大地的孕育變化依據天時運轉所遵循的特定規律,天的運行排列則依存于宇宙的最高法則——道,但是道的運行則不必依賴于某個高于它的至上性物質的存在,它只需要順其自然便可使得天地萬物處于有序中。換句話說,道為最高實體,是天地的根源,既然是根源,其運行與發展便不必以它物為原則,遵循自身即可。因此,人類作為整個自然界的一部分,與世界萬物應該平等地處于由道所演生出來的宇宙自然中,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不僅要遵循自身的發展規律,也要遵循統一體內其他自然生物的特殊規律,而不能以萬物靈長的身份自居于萬物之上,從而破壞自然規則與宇宙根基。“道法自然”這種生態倫理觀念,實際上體現了自然萬物實然性的客觀狀態和人與萬物和諧共生應然狀態的統一,表征了人類對待自然的基本態度,明確了宇宙統一體的最終價值取向,彰顯了現實條件下自然與人類的雙向度平衡關系。
?。ǘ盁o為而為”的生態和諧觀
老子在《道德經》中指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1]154在這里,老子站在道的高度對宇宙萬物實現秩序轉向做出道路規劃,因為萬物本就處于特定的秩序狀態中,而正是在這種狀態中萬物就可以獲取自身發展所需要的一切養分。老子強調了兩層關系,即作為統一體中的人與自然的關系,一方面人是作為自然的一部分而存在,另一方面人的存在又不僅僅是動物式的存在,人作為高級物種是具有強烈的主觀能動性的特殊存在,正因為如此,使得人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逐漸獲得了高于自然的某些能力,使得人類在處理與自然的關系時常居于主導地位,從而對自然發展大加干涉。對此我們應看到,老子所說的無為不是坐視不管、拋棄一切的消極姿態,這里的無為實際上是老子冷眼熱心式的無為,即通過無為而達到有效、有為的目的。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忽視“無”而過分地追求“有”,從而導致盈滿則溢,例如在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和使用過程中常常涸澤而漁,忽視自然萬物的生長極限,導致事物發展最終逆于生長方向。因此,要使人與萬物同處于和諧氛圍之中,就要借鑒老子無為而治的哲學生態智慧,既在無為中達到無不為,又在無為中實現有為,吸收傳統文化中有益的生態思想,供給新時代的綠色發展理念以精神養分。
?。ㄈ爸愠贰钡纳鷳B踐行觀
老子曾提出“知和曰常,知常曰明”[1]149的生態哲學思想,它實際上有一個內生的邏輯體系,即先有和、再有常、最后有明,三位一體且有秩序。對于道的把握要以對和的理解為基點,只有認識事物內部以及事物之間的聯系,知道他們在何種狀態下是和諧的,才是真正明智的人。自然萬物按照自身運行規律提供給人類必要的生活資料與生產資料,但這并不意味著人類可以無休止地對自然進行毫無節制的索取與掠奪,從而超越自然本身的供給極限,人類應該學會平衡對待自然的貢獻與索取,理性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要謹記老子發出的諄諄教誨:“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1]129,因為人類的不知足和貪欲是使自身遭受災禍的根源,自然萬物本化常而為,“多欲與不知足”是與道的運行根本相矛盾的,這是因為人類過于重視自我這個主體,將自身凌駕于宇宙萬物之上,對自然采取隨意而為的態度,導致人與自然處于主客體二元對立的矛盾地位。要避免這種二元對立的生態結構,就要使人明白自身的權力范圍,在與自然進行物質交換時知足常樂、適可而止,控制自身的欲望,知道何可為何不可為,在自然為人類提供必要的物質資料后,給予自然以必要的“體恤”來恢復其可持續發展之力,只有這樣人與自然才能進行良性的互動,人與自然才能和諧發展。
(四)“天人合一”的生態總體觀
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作為中華精神的核心內容,在生態學意義上就是指人與自然和諧一致的生態總體思維導向。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各個流派歷來就十分重視究天人之際,在儒家看來,“天人合一”作為一種宇宙秩序,是處于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中的,但在這種關系中,道不是作為一種支配人的最高力量與權威而存在,人需要體認天道、知曉天命與以德敬天。因此,儒家的天人關系實質上還是從人出發,用人道去塑養天道,從而使得天道在運行規律與結果上能夠符合人的期望和要求。而在道家看來,天道才是根本,“天人合一”的基本準則就是人道的運行符合天道。老子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1]120,在這里,道是根本、是遵循,是宇宙演化生成的原始動力,因此宇宙萬物要想有秩序地運行,就要遵循道的最高標準與規則。他提出人、地、天、道四域,四域中的最大即是道,人雖然也包括在四域之中,但不是作為主導而存在,人倫物理的正常運轉也要遵從道的演化規律,這就是道家哲學意義上的天人合一。老子為處理生態中人與自然的和諧提供了一條倫理準則,即放棄人類中心主義的偏頗思想,放低姿態去體悟道、化解人與自然的異化。人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應順從自然本身的運行規律,對待自然要像對待人類自己一樣,把對人的倫理關懷延伸到對自然的生態關懷中,深化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宇宙總體觀與生態總體觀,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二、老子生態自然思想的當代價值
?。ㄒ唬┳裱匀环▌t,堅持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
在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天地萬物是具有與道同源一體的最高威力的存在,它本身就蘊藏著巨大的能量,既高深莫測又法力無限。但他又認為,即使是象征宇宙最高準則的道,其運行也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律。因此,道按照一定的節律運行,那么宇宙萬物便也要按此運行,如此這般才能使宇宙秩序協調,而人類只有在順應這些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積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做到合道合德,才能和大道大德融為一體,這就是老子所說的道的規律意蘊。人類在長期改造自然的實踐中,形成了對于各種事物的不同看法與追求,也就是在對這種看法和追求不斷達成的過程中,充斥著人類各種各樣的利益需求與價值目的,這種目的要求人類在改造自然過程中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必須以人的需求為準則,而“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會引起新的需要”,[2]目的性內在地包含著一種不滿足和對現實的超越,即人類對于自然從最開始的依賴和敬畏到最后殘暴的掠奪,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遭到瓦解。當前經濟發展過程中所暴露出來的一系列環境問題,要求我們吸收老子站在天之道的高度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審視,摒棄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態度,放棄人類可以隨意支配自然的錯誤想法與做法,將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作為人類生存持續的基本屏障,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人在面對日益嚴峻的全球生態困境時,都應該檢查自己的思想習慣和行為舉措是否符合保護環境的要求,從而使人類合規律與合目的地進行實踐活動。
?。ǘ╉槕匀话l展,促進理想自然與現實自然的統一
“道法自然”是老子生態觀的核心思想與根本規律,依循道的自然本性達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首先要按照自然的方式對待自然[3]。在老子的視野中,道與天地自然萬物依照生命的運行規則都處于一個平衡和諧的有機系統中,這個系統需要各領域按照自我秩序有序運轉,一旦某個生物鏈條斷裂,就會對整個生物系統造成致命的破壞,而這種破壞了的生態系統又會反過來制約乃至威脅人的存在。因此,人類所要竭力維護的自然實際上是從更長遠、更有利的角度維護人類自身的利益。
其次,體悟老子道的生態智慧,最根本的就是尊重自然,這是一種將人文關懷滲透于自然的倫理情操。古人倡導:“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4],萬物都有各自特定的生長節律,人們要尊重自然時節,而不能人為地加以限定乃至改造,這也包括尊重自然生命的平等。萬物有大有小、有強有弱,但萬物的存在本身就是符合道的衍生規律,不能因為其大而強視之為中心,也不能因為其小而弱而視之為邊緣。
再次,老子的自然觀要求人們要對自然留有憐憫之心,自然物種的產生以及進化經歷了上億年的時空發展。因此,每一種生物的存在具有厚重的歷史感,對自然界具有憐憫之心,就是告訴人們仁愛地對待自然萬物,對自然界的橫征暴斂絕不是體悟“道”后所要達到的“玄德”境界,而是對這種境界的違背。這對于今天我們解決所面臨的時代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即過度追求欲望的滿足,極端享受生活的行為方式都是對于大自然的褻瀆,而節約高效、簡樸知足的生活方式則不僅是對自然的尊重,更是對人類自身“德”與“道”的通體認知。
(三)保護自然生態,實現人的認識與社會實踐的統一
社會的發展必然離不開生產活動,自然界是人類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現實基礎。在生產實踐中,只有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才能夠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和社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無論古代還是現代,從普羅泰戈拉“人是萬物的尺度”到今天的“人類中心主義”,[5]以人為中心的道德理念一直是人類渴望樹立人的權威,從而形成減少、擺脫以至實現人的解放的思路導向。從現實層面說,人類確實為歷史的進步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時,在極端物質利益需求的刺激下,在人類中心主義這種價值取向的誤導下,人的因素被無限放大,環境作為一種次要因素的存在僅僅是為了滿足人類無限的、最大程度的利益需求,自然的內在價值遭到忽視,這也是導致今天人與自然處于二元對立狀態的思維困境,而要破解這種發展障礙,首要的就是要摒棄這種觀念溝壑,將人與自然共置于同心圓中,倡導綠色發展理念,在尊敬自然、順應自然的基礎上保護自然,像保護我們人類自己一樣不苛求、不過度索取,尊重自然價值,與自然文明共處。道家的這種道法自然的思想其實和我們今天所倡導的綠色發展理念具有一脈相承的內在效用,這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的文化價值觀,認為自然是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先在條件,一旦自然遭到破壞,人類生活竟會受到嚴重影響。因此,人類對自然必須懷有敬畏之心,順應自然發展,更要摒棄“人類至上”和“物欲至上”的人文理念,提倡人與自然和諧相處[6]。
參考文獻:
[1](魏)王弼,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16.
[2](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田憲臣.老子的生態智慧及其現代意義[N].光明日報,2007-10-25.
[4](戰國)孟軻.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國也[M].北京:中華書局,1984.
[5]王暉龍,于始.生態倫理常識讀本[M].廣州:廣東世界圖書版公司,2009.
[6]陳光軍.老子“道法自然”思想及其對現代生態困境的啟示[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7(9).
作者簡介:李青青,女,單位為長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
(責任編輯:馮小衛)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21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