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蔡元培“美育育德”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蔡元培的“美育育德”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頗具特色的組成部分。蔡元培闡明美育目的合道德性,從價值論的角度論證“美育育德”思想的可能性,分析審美活動本身所具有的道德特性,挖掘“美育育德”的情感動力,倡導各種“美育育德”實踐?!懊烙隆彼枷氪蛲嗣烙偷掠膶W科界限,實現了美與善的融匯貫通,是感性與理性交融的結果。這一思想對現代教育所提倡的課程滲透、全方位育人理念具有理論和實踐上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 蔡元培 “美育育德”思想 當代價值
蔡元培是我國近現代美育最早的發起人和創始人,也是傾其一生提倡美育的關鍵人物和領導者。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廣博高深、極其豐富,美育實踐形式多樣、豐富多彩,形成了一個極具特色、完整的美育體系;其“美育育德”思想更是打通了美育和德育的學科界限,實現了美與善的融匯貫通,是感性與理性交融的結果。這一思想對現代道德教育提倡的課程滲透、全方位育人理念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一、“美育育德”之概念界定
蔡元培提倡廣泛的美育范疇,以社會、學校和家庭有意識地陶養審美情感,充分運用審美活動本身具有的感染人、影響人、陶冶人的教育功能對人進行塑造。蔡元培在論述美育和人生關系時寫到:“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為偉大而高尚的行為,這由于感情推動力的薄弱,要轉弱而為強,轉薄而為厚,有待于陶養。陶養的工具,為美的對象;陶養的作用,叫做美育。”[1]基于此,蔡元培亦多次論及其“美育育德”的思想和觀點。例如:“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潑敏銳之靈性,養成高尚純潔之人格?!盵2]“純粹之美育,所以陶養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而使人我之見、利己損人之思念,以漸消沮者也?!盵3]“美感者,合美麗與尊嚴而言之,介乎現象世界與實體世界之間,而為津梁?!盵4]由此可見,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目的有三:一為高尚純潔之人格,二為高尚純潔之習慣,再為對人和世界的整體觀照。蔡元培的美育目的一以貫之地契合古今中外教育流派的德育目標。
二、“美育育德”的價值論基礎
蔡元培從價值論的角度論證其“美育育德”思想。蔡元培在其《真善美》講演提綱中特別提到:“無論何人,總不能不有是非、善惡、美丑之批評,這因心理上有知、意、情三作用,以真善美為目的。三者之中,以善為主,真與美為輔,因而人是由意志成立的?!盵2]也就是說,人除了肉體身軀之外,還具有其他動物所不具有的理性、意志和情感三種功能,或者說人的天性具有認知、行為和情感三種需要。與之相對應的就是真善美的觀念,其中,真是思想的最終目的,善是行為的最終目的,美是感受的最終目的?!皟r值論者,舉世間一切價值而評其最后之總關系者也,其歸宿之點在道德,而宗教思想與美學觀念亦隸之?!盵5]從此角度看,行為的善是世界上一切價值的歸宿點,而美學觀念隸屬于行為的善的價值,甚至是人類從一個自然的人發展成為一個道德的人的橋梁和中介。作為精神價值的形態之一,美是人的本質力量在客觀對象中合乎人性的實現或對象化。而這種對象化的本質是既符合人的主體目的又符合客觀對象的客觀規律,能達到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的高度統一。因此,美育之所以能夠具有育德的功能,主要是因為美本身就和合目的的善性天然相連。
有學者認為審美活動具有儲善、導善和立善三功能[6]。其中的“儲善性”實際上指的就是審美對象和審美主體潛在地儲有善性。心理學、美學等現代科學也確證了“美育育德”的可能性?,F代心理學認為,人類通過社會性的實踐活動,既使自然客體實現了“人化”,又使人自身實現了“人化”,主客體在交互作用中產生代代相傳的認知心理結構。真、善、美的價值標準和行為判斷,既沉淀在外在文化對象上,又以文化心理機構的方式得以積淀,從而成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內在基礎。這一儲存或者潛在的善性通過審美活動得以展現和增強。同時,審美活動可以促使主體人導向和達到善性,甚至可以創造性地塑造高尚的道德人格。這主要源自于美的創造與欣賞能夠創造真正道德文化教育的前提——精神自由。主體的人通過審美活動擺脫了對名利的欲望、對貧困的憂慮以及對災難的恐懼等等,并據此產生的內在體驗就是我們常說的人格的自由,也就是實現了道德主體的道德自由。從價值論的角度論證美育育德的可能性已獲得學界的高度認同。
三、審美活動的道德特性
蔡元培從美的對象的特殊性出發,在繼承康德審美無功利性觀點的基礎上,指出了美的兩種特性,即:普遍性和超脫性。在蔡元培看來,美不僅普遍存在于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同時,也超越了現實的利益關系,具有超脫性。美是主客觀有機結合的產物,審美活動的無功利性就表現為普遍性和超脫性。
所謂美的普遍性,指的就是欣賞者與美的對象之間并不存在物質上的占有關系,審美活動可以打破人我之間的界限而實現相互溝通。如果不能夠打破人我之間的界限,甚至以人我的成見來處理與對象的關系,那就必然會出現以自我為中心、以自我為重或以自我為主的心態或情感,進而牟取個人私利,忽視他人和社會的正當利益和要求。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也就沒有了“舍生取義”的高尚品質,也不會再有“為真理而獻身”的人和故事了。正如蔡元培所寫的一樣:“一瓢之水,一人飲了,他人就沒得分潤;容足之地,一人占了,他人就沒得并立;這種物質上不相容的成例,是助長人我的區別、自私自利的計較的?!盵1]反過來再看審美就大不相同了,正如其所指出的:“北京左近之西山,我游之,人亦游之;我無損于人,人亦無損于我也。隔千里兮共明月,我與人均不得私之……各國之博物院,無不公開者,即私人收藏之珍品,亦時供同志之賞覽,這就是美的普遍性的證明?!盵3]因此,在審美活動中,審美主體對審美對象不存在占有關系,審美者之間也不會出現人我差別。在共通的審美體驗當中,人類更易達到澄明之境,正確認識自我與他人和世界的關系。
所謂美的超脫性即超功利性,這種“超脫”可以使人進入絕對自由的觀念世界,進而實現人的精神世界趨于豐富高尚。蔡元培曾講到:“美亦不能有利害之關系……附麗于崇閎之悲劇,附麗于都麗之滑稽,皆足以破人我之見,去利害得失之計較,則其所以陶養性靈,使之日近于高尚者,固已足矣?!盵3]也就是說,審美主體只有沉浸于審美經驗時,才可拋除世俗的利害關系,超脫對物質利益或其他利益具有的欲念。審美經驗要超脫的是個體的眼前利益,并不與人類整體利益相對立。相反,在物我兩忘的審美愉悅中,審美主體更能陶養出高尚的性靈,孕育出更高層次的社會功利。在審美活動中,欣賞者和美的對象之間的關系是鑒賞而不是占有。只有在這個前提下,具有一定審美能力的欣賞者在鑒賞美的對象時才能夠感受到精神上的愉悅。而這種愉悅感是打破人我之別、超越眼前功利的純粹情感。因此,審美經驗能夠促使個體的人產生舍一己之利而成就大我的行為,并陶醉、享受于其中。因為道德教育的目標之一就是要求道德主體從個體走向整體,再由整體回歸個體。 四、美育育德的情感動力
“純粹之美育,所以陶養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而使人我之見、利己損人之思念,以漸消沮者也”[3]。蔡元培認為,陶養情感是美育育德的關鍵環節,而情感體驗則是美育育德的動力機制。情感能夠成為美育育德動力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道德情感對道德行為的推動,二是美育對審美情感的涵養。
人類自古以來就發現,情感與道德有著密切的關系?!胺才c人同樂,舍己為群之德,屬于此類,賴美育之助者也。”[2]審美活動以情感活動為主,情感彌漫、滲透、貫穿審美全過程。情感體驗是審美經驗的核心和動力。甚至可以說,沒有情感活動,就沒有審美體驗。蔡元培指出:“使人人有適當之行為,即以德育為中心是也。顧欲求行為之適當……不顧禍福、不計生死,以熱烈之感情奔赴之?!盵2]可見,在情感與個體道德的內在關系越來越清楚的背景下,人類既通過道德體驗學習道德價值,又通過道德情感觸發并調整個體的道德行為。正是因為如此,情感成為道德認知向個體道德行為轉化中不可缺少的關鍵一環;同時,情感所具有的特殊價值和地位更是伴隨著個體道德形成過程的始終。人類高尚偉大的行為往往來自于情感的推動?!耙员娙说纳氨娙说睦麨槟康?,而一己的生與利即托于其中。此種行為……亦受感情的推動。更進一步,于必要時,愿舍一己的生以救眾人的死;愿舍一己的利以去眾人的害,把人我的分別,一己生死利害的關系,統統忘掉了。這種偉大而高尚的行為,完全發動于感情的?!盵1]然則,“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偉大而高尚的行為,這由于感情推動力的薄弱。要轉脆弱為強,轉薄而為厚,有待于陶養。陶養的工具為美的對象,陶養的作用,叫做美育。”[1]審美活動具有強烈的情感性,一方面是說,審美活動主要是以情感為中介、通過訴諸人的情感領域而發生和進行的;另一方面則是,審美活動還具有激發情感、以情動人、陶情養性的重要功能和作用。
在抗戰正酣的時候,蔡元培提出要通過美育培養民眾團結一致、同仇敵愾的民族精神。他指出:“全民抗戰之期,最要緊的,就是能相互愛護,互相扶助。而此等行為,全以同情為基本,同情的擴大與持久,可以美感上‘感情移入’的作用助成之?!c美術上時有感情移入的經過,于倫理上自然增進同情的能力?!盵7]道德情感是道德意識在個體心理感受層面的反應。在人類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同情、仁愛、尊嚴感和責任感這些積極的情感體驗具有穩定性、永恒性和廣延性的特質,在不同時代里奠定著道德的發生和發展的心理基礎。作為和情感關系最為密切的實踐活動,美育在涵養情感,提升人生境界,推動個體道德發展方面確實具有獨到之處。
五、“美育育德”的方式方法
蔡元培主張美育應貫穿人的一生,這就決定了其美育思想的具體內容和實施的范圍一定是極為廣泛的。從內容上看,美育既包含音樂、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也包含那些具備美學條件且能夠感人心靈的自然現象和社會文化、名人言行和都市建設等。從實施范圍看,美育不但遍及人們生活、學習、工作的各個場所和空間,而且也覆蓋了人們衣、食、住、用、行等各個方面和領域。正基于此,蔡元培就“美育育德”提出許多具有可操作性的方式方法。
美育育德活動的領域可分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在學校教育方面,幼兒園的課程設置有編紙、粘土、唱歌、跳舞等美的活動;中小學有直接的美育課程和潛在的美育課程,直接的美育課程有音樂、圖畫、手工等,潛在的美育課程有語言、自然、歷史等;大學有美術、音樂、喜劇??茖W校,亦可組織相關的學生團體。在家庭教育方面,要有臥室、床幾、餐廳、工作室、花園、運動場所等,不求高大華貴,但求整潔與整齊,尤其在家庭行為中應該摒絕鄙陋的語言和粗暴的舉動。在社會教育方面,以市鄉、街道為立足點,完善基礎設施,美化生活環境;要設立公墓、公園、博物館等。
設備擺設的價值尺度有二:一為優美,能夠直接引起有益于生命的感覺。教育建筑內的藝術品“凡粗獷、猥褻、悲慘、怪誕等品,即使描寫個性,大有價值,這里都不好加入。過度刺激的色彩,也要避去?!盵8]在能夠引發高尚情感的影院劇院里,“凡無聊的滑稽劇,兇險的偵探劇,卑猥的戀愛劇都去掉?!盵8]而“能引起高等情感之影片,以廉價之入場券引人入覽?!盵2]二為示范,用優雅的舉止和適當的言行,激起仰慕之情,并隨之主動學習?!霸簝瘸扇说难哉Z與動作,都要有適當的音調態度,可以做兒童的模范?!盵8]
六、“美育育德”思想的當代價值
從蔡元培提出“美育育德”至今已近百年。如今,人類熱衷于經世致用的功利主義觀念,一切為實現自身的利益而斗爭,使追求仕途成功和物質財富成為人類活動的中心,并視之為人生價值實現和道德生活完善的標準,幾乎耗盡人生的所有時間和精力。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人們很難擁有或保持一份平靜、淡泊的心態,更難以體會、享受高尚、純潔的精神生活。反映到教育上,狹隘的“科學主義”和“工具主義”教育走俏,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少了,相互關愛薄了,教育培養或訓練的不再是活生生的人,而僅僅把受教育者當作“勞動力”?!暗赖隆薄ⅰ皩徝馈钡热宋木窠逃粐乐睾鲆?,即使仍有留存,也存在被矮化或者實效性不高的問題。因此,挖掘、學習蔡元培“美育育德”思想,對新時代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開展課程滲透德育和全方位育人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一是學校要強化課程育人功能,推動全方位育人有效開展。所謂“課程育人”就是學校所有的課程都要發揮德育的作用,所有的教師都要承擔育人的職責。課程滲透德育是學校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徑,一貫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有力支持。如,教師要“把德育貫穿和滲透到教育教學全過程中……促進學生全面成長”[9]。要“堅持德育為先……把德育滲透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貫徹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各個方面”[9]?!案鏖T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0]。實施課程滲透德育,強化課程育人,充分體現了學校全課程、全教師、全時空的育人理念,是學校實現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徑。全面考察蔡元培“美育育德”思想,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對“美育育德”理論的探索、動力的挖掘、機制的剖析、途徑的尋覓等內容完全能夠超越時空地對當代學校德育實踐有所啟發。幾乎所有課程都包含著豐富的德育內容:語文、歷史彌漫著豐富的美感和充沛的情感;數學、物理包涵有客觀世界各種規律之美;體育蘊育著人類本身的健康之美;音樂、美術充滿了音樂形象與畫面線條、色彩的和諧及美術形象。在立德樹人理念的關照下,各門課程要挖掘合目的性的道德善性,預設合規律性的德育內容,營造合乎美感的道德情境,可以于潛移默化之中陶冶教育對象的道德情操。 二是挖掘文化環境資源,塑造受教育者健全人格。加強文化環境建設,營造優美的育人環境,是培養健全人格的一條重要途徑,也是蔡元培“美育育德”思想的應有之義。人與其周圍的環境處于特定的關系中,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既有賴于環境,也受環境的制約。因此,培養和塑造教育對象健全的人格、實現其全面發展也必然要受教育環境的影響和制約。蔡元培認為環境能夠使人獲得具有空間感的審美感受,同時,他也指出了環境尤其是文化環境對人心靈的映射與同化作用。因此,我們在建設和挖掘環境資源時要把握優美和優雅的尺度,以整體性原則實現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促使教育客體啟迪心靈、激勵上進、開闊視野、陶冶性情,在潤物無聲中實現教育客體的行為規范和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塑造受教育者健全的人格。在環境育人方面,我國現行的學校德育工作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和成效,遍布全國各地的紅色文化資源,對健全教育對象的人格、增強其愛國熱情、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美育育德”的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我們在利用美育、利用環境開展道德情感教育和道德人格教育方面還亟待提高。當前,學校德育在建設或挖掘文化環境資源,塑造受教育者健全人格的過程中,應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美學資源開展德育教學,如可以通過欣賞祖國名山大川之美培養學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可以通過參觀歷史名勝古跡之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感悟中華民族的奮斗歷程,從而促進德育的過程。
三是改進德育方式方法,增強德育實踐,實現“知行合一”。實踐既可以檢驗道德品質,又可以判斷道德教育的合理性,可見實踐對于教育的重要性。蔡元培把修身作為道德教育的根本,非常重視道德實踐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強調道德教育追求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的統一。而當下,我國道德教育既面臨社會轉型背景下的各種挑戰,又處于重理論學習、德育實踐機會少的社會現實中。因此,必須改進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增強道德教育的實踐環節,開展多種行之有效的、校內校外的德育實踐活動,以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實現道德教育的“知行合一”。當前,開展德育實踐活動,可以在進行德育課堂教學的基礎上,通過組織第二課堂引導學生開展與德育教學有關的活動,比如:以學生社團的形式組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社”、“中華優秀傳統道德研究會”等來培養和鍛煉一批德育社團干部和學生骨干,從而推動道德學習實踐的開展;通過開展一些道德實踐活動,比如:紅色文化資源參觀考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研修研學等使學生親自參與道德實踐教育活動中,從而進一步激發其學習踐行道德的積極性,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參考文獻
[1] 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六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8.
[2] 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五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8.
[3] 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4.
[4] 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4.
[5] 金雅.中國現代美學名家文叢:蔡元培卷[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
[6] 檀傳寶.美善相諧的教育[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2.
[7] 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七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9.
[8] 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四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4.
[9] 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N].中國教育報,2010-7-29(1).
[10] 人民日報,2016-12-09(1).
[作者:張社強(1977-),男,河南安陽人,廣東開放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副教授,碩士;韋莉莉(1978-),女,河南平頂山人,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
【責任編輯 劉永慶】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9030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