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的道德根基和價值導向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現代工業文明產生了種種社會和環境問題,根源在于現代性哲學造成的道德危機?,F代性哲學清除了道德原則關于人性和人在宇宙中地位的本體論敘述,主流的倫理道德原則與基于宏大宇宙秩序的道德本體論分離,這種分離是現代性哲學的必然后果。生態文明作為對現代工業文明的超越,必須直面現代道德危機。中國哲學的“天人合一”“內向超越”觀念能夠成為應對危機的重要思想資源?!疤烊撕弦弧币笕藗凅w悟天道,踐行人倫,蘊含著關于人生目標和意義的獨特價值導向,即“內向超越”,人們通過修身、提高道德境界可以獲得美好幸福的生活?!疤烊撕弦弧庇兄谥厮艿赖赂皟认虺健庇兄谛拚松饬x的價值導向。在構建生態文明的哲學基礎時,“天人合一”和“內向超越”的結合可以提供一種立足中國傳統的方案。
關鍵詞:生態文明;天人合一;內向超越;外向超越;道德危機
中圖分類號:B2;B82文獻標識碼:A文章分類號:1674-7089(2019)03-0057-09
一、引 言
在近期出版的《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中,作者盧風教授系統考察了中國傳統農業、商業、醫學、文學、藝術、社會治理等方面的杰出成就,指出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延綿數千年持續發展昌盛,與傳統文化思想中“天人合一”“內向超越”等觀念密切相關。他還考察了中華民族篳路襤褸的現代化進程——當前,中國雖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付出了沉重的生態環境代價。這些代價固然與某些人目光短淺、急功近利的做法有關,但是我們不能忽略現代工業文明與生俱來的系統性、制度性影響。
盧風指出:“反省現代工業文明的深重危機,應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天人合一’觀念和‘內向超越’傳統是最值得當代中國人發揚光大的觀念和傳統?!北R風:《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年,第238頁。他認為“天人合一”觀念是對現代性哲學中主客二分、自然法則與道德法則之二分的否定,“內向超越”則是對現代工業文明主流的“外向超越”價值導向的否定?;谶@兩個概念,盧風試圖探尋發展生態文明和建設美麗中國的哲學理由。這一哲學嘗試立足于中國傳統和現實國情,以應對工業文明根本困境為目標,大膽而富有啟發性。《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涉及的內容相當豐富,包括生態文明的政治、經濟、文化、技術、教育等諸多方面的變革,因此對生態文明哲學基礎的論述稍顯零散,重點不夠突出。
盧風提出,“天人合一”和“內向超越”能夠成為生態文明新時代的道德根基和價值導向。針對這一觀點,本文將進一步考察和探討。
二、工業文明危機與現代道德危機
“天人合一”與“內向超越”是中國傳統哲學的重要觀念,誕生和發展于獨特的中華文明歷史文化背景之中。工業文明危機則產生在西方文化背景中。中西文化背景具有相當大的差異性,“天人合一”與“內向超越”何以能夠應對工業文明危機,甚至成為超越工業文明的生態文明的道德基礎和價值導向?這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為此,必須首先考察工業文明危機究竟是一場怎樣的危機。
對于身處工業文明之中的現代人來說,當今社會的種種矛盾和沖突并不陌生:一方面,社會秩序被破壞,人們瘋狂追逐金錢和個人利益,冷漠地對待他人,人生意義喪失,焦慮感普遍存在;另一方面,生態環境被破壞,全球性環境問題日益嚴峻。其實,這些現象都只是現代工業文明危機的種種表征,最重要的根源是人類行為的失范,即人類社會長期適用的倫理道德原則在今天已經失去了規范性和權威性?,F代工業文明的基礎——現代性哲學拒絕回答乃至無法回答“何為良好生活”這類根本性問題。從本質上說,現代工業文明危機就是現代道德危機。
在過去的數千年間,不同的人類社會形成了各種倫理道德原則,在每一個社會內部,倫理道德原則都具有極高的權威性。正是在這些倫理道德原則的規范下,分散的個人才能夠被凝聚起來組成社會。那么,在現代工業文明中,或者在服膺現代性哲學的社會中,曾經有效的倫理道德原則為何陷入困境?
麥金太爾(MacIntyre)在1981年出版的《追尋美德》中曾經提出過一個大膽的觀點:當代道德語言和實踐處于一種嚴重的無序狀態,它們僅僅是古老傳統支離破碎的殘存之物。他認為一個完整的道德框架必定包含三個要素:“未經教化的人性,實現其目的而可能所是的人,以及使他能夠從前一狀態過渡到后一狀態的道德訓誡?!盵美]麥金太爾:《追尋美德:倫理理論研究》,宋繼杰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年,第69頁。也就是說,道德訓誡本質上只是為了將現實中的人性提升到更高境界的某種工具。道德訓誡的目的及其權威性來源正是那種應然的人性理想,或者也可以說是一整套關于人的目的論秩序體系。麥金太爾認為,現代西方社會的世俗化進程拒斥了基督教神學傳統,現代性哲學和科學則拒斥了亞里士多德主義的目的論傳統。在西方歷史中,正是這兩種傳統長期以來維持了“實現其目的而可能所是的人”的觀念。啟蒙運動以來,論證道德合理性的籌劃之所以完全失敗了,原因就在于現代道德哲學無力完成對人的真正目的的敘述。[美]麥金太爾:《追尋美德:倫理理論研究》,第67-70頁。后果則是道德情感主義在現代社會中開始盛行。這種道德觀認為,“就其具有道德的或評價的特征而言”,所有道德判斷“無非是偏好的表達、態度或情感的表達?!?[美]麥金太爾:《追尋美德:倫理理論研究》,第14頁。這意味著,一切道德判斷、道德選擇歸根究底都變成了個人的判斷和選擇,道德的權威性最終僅僅來自個人的意志。
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揭示了這種道德權威性根源內在化的歷史進程。他認為,在所有的道德反應或道德判斷的背后都有某種解釋或依據:“無論我們是否意識到,這種或那種本體論事實上是我們道德回應的唯一充分的基礎。”[加]查爾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現代認同的形成》,韓震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年,第19頁。他用“道德本體論”或“有關善的框架”等術語表示這種依據。道德本體論是指對宇宙秩序及人類在宇宙秩序中地位的整體認識,這是人類的道德基礎。有關善的框架則規定善的等級,包括至高的善和其他不同的善。個人與此框架中諸種善的聯系奠定了個人生活的價值、意義和方向的基礎。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所謂的道德本體論或有關善的框架總是與超越個人和人類整體的宏大的宇宙秩序相關,宇宙秩序是道德規范權威性的最終來源。正如泰勒所說:“無論是以作為宇宙秩序關鍵的柏拉圖的模式,還是以亞里士多德善良生活的形式,都為我們在本性上確立了一個獨立于我們的意志的標準?!?[加]查爾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現代認同的形成》,第119頁。在基督教傳統中,上帝創世奠定了人類在等級化的宇宙秩序中的地位,上帝是道德本體論的根源,也是善的框架的根源,人類通過閱讀《圣經》和自然這兩本“上帝之書”來尋找道德的依據。 實際上,道德根源的內在化就是將人的道德從超越人的宏大的宇宙秩序中剝離的過程。一方面,道德根源的內在化與機械化或物理主義的世界觀有關:整個自然或宇宙被視為一架巨大的機器,萬事萬物都只是機器中零散的部件。包括人在內的各種事物通過生理作用、化學作用和物理作用等方式與周圍的事物發生聯系,這些作用在本質上都可以還原為物理作用。機械化或物理主義的世界觀割裂了人與作為整體之自然的關系。另一方面,被盧風概括為“獨斷理性主義”的現代認識論認為,自然世界背后的規律不僅是確定的,而且最終能夠被人類理性完全掌握。掌握自然規律將賦予人類控制和主宰自然的權柄?,F代性哲學的先驅笛卡爾就希望:“把火、水、空氣、星辰、天宇以及周圍一切物體的力量和作用認識得一清二楚,就像熟知什么匠人做什么活一樣,然后就可以因勢利導,充分利用這些力量,成為支配自然界的主人翁了?!盵法]笛卡爾:《談談方法》,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第49頁。這樣的自然或宇宙已經成為等待著被理性揭示和認識,將被人類的意志驅使和利用的對象,不可能再成為人類道德本體論的一部分。
這一剝離的過程,至少可以追溯至笛卡爾。他運用普遍懷疑的方法,最終使“我思”具有了不可懷疑的確定性。于是,“我思之物”在本質上就變成了“由我思構造之物”。真理不再是思維與外在世界秩序相符之物,恰恰相反,外在世界的確定性反而要追溯至“我思”中清楚明白的觀念。在這種確定性之下,外在世界被還原為單薄的廣延。泰勒認為,由笛卡爾引出的主體與客體的分離,或者心靈世界與物質世界的分離,必然會導致“理性的霸權”。這里的“霸權”,不僅來自理性思維相對于外在世界的優先性,也來自主客二分所導致的道德觀念的轉變。在笛卡爾之前,理性是一種工具,用以發現作為至善理念具體化或上帝杰作的宇宙秩序。在笛卡爾的哲學中,外在世界不過是運動著的本質為廣延的物質的總和;或者按照泰勒的說法,外在世界不過是一種“中性化”的宇宙,“宇宙不再被看作有意義的秩序的體現,而這種秩序可為我們規定善?!盵加]查爾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現代認同的形成》,第211頁。道德生活不再源于“我們與我們在宇宙中發現的事物的秩序的一致性,而毋寧是我們根據理性統治的要求,即我們決心賴以生活的‘由關于善惡知識的堅定而明確的判斷’所構建的秩序,塑造了我們的生活”。[加]查爾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現代認同的形成》,第222頁。道德生活的秩序最終變成由個人根據自身理性的要求構建的,并非源自外在個人的秩序。笛卡爾的這種倫理觀念開啟了現代性哲學的道德根源內在化的進程,在當代,這一進程的最新結果就是麥金太爾所說的情感主義道德觀的泛濫。
當今社會,傳統的倫理道德原則雖然很大程度上得以保留,但是在道德根源內在化的過程中,這些原則背后的道德本體論根基已被破壞殆盡。當現代性哲學將人應該如何生活、如何行事的最終依據交給個人意志的選擇和偏好時,它就喪失了構建起普遍的、有效的行為道德規范的能力。于是,如今發生在課堂、法庭、議會、街頭與網絡的道德爭論,幾乎沒有最終解決的途徑,爭論的雙方總是陷入僵局,誰也說服不了誰。
人是追求意義的動物,然而現代性哲學恰恰沒有告訴人們應該追求何種意義。借用泰勒的話:“是什么使人的生活值得過,或者什么賦予他們的個體生活以意義。為了回答這里的問題,我們大多數人仍舊處在摸索過程中。這就是根本性的現代困境?!盵加]查爾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現代認同的形成》,第18-19頁?,F代道德危機就是人類的行為失去應有的規范和方向,就是人類制度性地陷入關于人生意義的無力的迷茫之中?,F代道德危機的根源在于主流的倫理道德原則與基于宏大宇宙秩序的道德本體論的分離,而這種分離是現代性哲學的必然后果。
三、作為道德根基的“天人合一”
既然作為工業文明危機根源的現代道德危機本質上源于道德本體論的喪失,那么,一種很自然的回應就是重建道德本體論。但是,西方哲學家的重建工作往往難以脫離崇拜人格神的基督教傳統。例如,泰勒就將確立道德根源的希望寄托在某種“天主教現代性”之中。立足于基督教傳統的重建工作如何適用于包含不同宗教傳統的現代化社會?如何與現代科學世界觀相協調?這些問題已經相當難解,更棘手的是,在基督教傳統中重建道德本體論,很可能將道德根源與人格神的意志聯系在一起,有可能陷入類似中世紀唯名論帶來的道德混亂。
其實,重建道德本體論并非只有一條路徑。盧風強調“天人合一”觀念對現代性哲學的超越,恰恰揭示了另一條路徑:在摒棄人格神的中國哲學傳統中為道德尋找根基。
“天人合一”常常被認為是中國哲學傳統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疤烊撕弦弧钡暮x非常豐富,其中一個重要的維度就是將人間的秩序規范與“天理”“天道”聯系起來。可以說,“天人合一”表達了中國古人對道德本體論的一種認識。
很早以前,“天人合一”思想就受到了環境倫理學、生態哲學研究者的關注。20世紀90年代初,錢穆先生在遺稿中認定“天人合一”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之歸宿處”,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 錢穆:《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中國文化》,1991年第1期,第93-96頁。此觀點后來得到季羨林先生的熱烈回應,季羨林先生隨即撰文指出:“這個代表中國古代哲學主要基調的思想,是一個非常偉大的、含義異常深遠的思想”,“非常值得發揚光大,它關系到人類發展的前途?!?季羨林:《“天人合一”新解》,《傳統文化與現代化》, 1993年第1期,第9-16頁。兩位先生深刻反思西方工業文明危機(尤其是環境危機),特別強調“天人合一”中順應自然的一面。錢穆先生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自古以來即能注意到不違背天,不違背自然,且又能與天命自然融合一體?!卞X穆:《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中國文化》,1991年第1期,第93-96頁。季羨林先生說:“我認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我們人類,天人關系就是人與大自然的關系?!奔玖w林:《“天人合一”新解》,《傳統文化與現代化》, 1993年第1期,第9-16頁。 不過,也有許多學者對“天人合一”觀念與生態哲學的結合頗不以為然。其中,最主要的批評是認為“天人合一”的“天”不同于環境保護所關注的自然。劉立夫明確指出:“天人合一的核心不是處理人與自然相互關系的哲學理論?!眲⒘⒎颍骸丁疤烊撕弦弧辈荒軞w約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哲學研究》, 2007年第2期,第67-71頁。李宗桂認為,雖然“天”在傳統上確實有“自然之天”的含義,但“這種思想在天人合一思想中不占主流,不居主導地位。”李宗桂:《生態文明與中國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哲學動態》,2012年第6期,第34-37頁。郝海燕認為,“儒家的‘天人合一’主要不是指人與自然的和諧,因而從儒家的‘天人合一’出發不可能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郝海燕:《儒家的“天人合一”與人和自然的和諧》,《哲學研究》,2012年第5期,第57-61頁。李銳也認為:“有些人把中國的‘天人合一’說到生態特別是解決當今的生態危機上面,恐怕就詮釋過度了?!崩钿J:《早期中國的天人合一》,《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1期,第114-120頁。劉笑敢提出:把“天人合一”觀解釋為自然生態和諧是重構古代傳統,這種重構“對現代社會和世界文明貢獻不大,因為西方文明已經發展出豐富的生態保護理論和科學技術”;從現實出發,“大自然與人類的和諧有很實際的困難,因為大自然必然包括自然災害”,且假如“天人合一”觀確實有利于生態保護,則無法解釋中國古代某些地區嚴重的生態退化問題。劉笑敢:《天人合一:學術、學說和信仰——再論中國哲學之身份及研究取向的不同》,《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 2011年第6期,第67-85頁。
作為一種貫穿中國哲學歷史的核心思想,“天人合一”觀念當然有其發展背景和理路。在現代工業文明中,環境問題的出現也自有其歷史背景和思想根源。因此,以中國傳統哲學觀念濟現代工業文明之窮,難免會讓人產生牽強附會、生拉硬拽的印象。不可否認,確實有一些學者對“天人合一”觀念采用“拿來主義”的態度,或者僅僅借用這樣一個概念,實質上,他們闡發的是當代生態環境保護理念,這些理念在理論和實踐中已經確立。從某種角度來說,這種“創構”并非真心實意地傳承文化傳統,但是,這種做法并不一定是錯誤的。假如某種環保思想被“天人合一”包裝之后能夠更好地被中國人接受并發揮作用,那么這種“創構”也未嘗不可。問題的關鍵不在于
生態哲學家假借“天人合一”闡發自己的思想,而在于這種對“天人合一”膚淺的理解未將此概念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應有的重要性揭示出來?!疤烊撕弦弧庇^念確實能夠在走向生態文明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這種重要性遲遲沒有被揭示出來。
以上持批評意見的學者大都提供了相當充分的文本證據,以證明“天人合一”之“天”并非生態哲學家所謂的大自然。在這里,爭論的焦點看起來是“天”的含義,實質上卻是“自然”的含義。這些學者一方面強調“天”具有倫理性、政治性、權威性和神秘性,另一方面又以“客觀自然”“外在自然”等詞匯稱呼自然。此時,他們已經戴上了現代性哲學的有色眼鏡來看待自然。這意味著,他們首先預設了作為客體存在的價值中性的“祛魅”的自然,甚至預設了作為單純物質之集合的機械化的自然。在這樣的自然中,他們沒有發現“天”之“天命”“天道”和“天理”就不足為奇了。
工業文明的危機本質上是現代性哲學造成的道德危機。危機的根源在于道德本體論的喪失,也就是道德與某種證明其合理性和權威性的宏大宇宙秩序出現分離,簡單地說就是道德與自然發生分裂。生態哲學之所以認為自己是一種嶄新的哲學而非現代性哲學的一個應用分支,恰恰因為生態哲學直面現代性哲學的根本困境,試圖彌合道德與自然的對立?;蛘哒f,生態哲學試圖將現代性哲學分解后的自然恢復為人生意義中“不可須臾離”的作為“存在之大全”的自然,簡言之,要把自然恢復為“天”。
在中國哲學傳統中,天一直被視為人間道德秩序的源頭?!疤烊撕弦弧庇^念就是要闡釋這種將人間道德秩序構筑于天道天意之上的合理性。張岱年認為,“天人合一”既可以指天人本來合一,也可以指天人應該合一,前者又可以分為天人相通和天人相類。天人相通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天與人“其間實無判隔”,是息息相通的整體;二是指“天是人倫道德之本原,人倫道德原出于天”。天人相類也有兩層含義:一是天人形體相類,這只是附會之談;二是天人性質相類,“此義與天人相通論之天道人性為一之說相似,實際上亦是將人倫道德說為天道。”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第181-182頁。劉立夫指出,在歷史上“天人合一”雖然有多重含義,但一直貫穿著“天”的絕對性和權威性,以政治、倫理和精神境界為本,“其核心內容是關于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人與宇宙萬物的關系,以及人的行為準則和精神生活的終極根源。”劉立夫:《“天人合一”不能歸約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哲學研究》,2007年第2期,第69頁。
“天”構成了人間道德的本體論依據。這種依據并非來自外在的全知全能的上帝,也并非來自外在的層層上升的目的論鏈條。人類要按照道德行事,只是因為人活于天地之間,人與萬物遵循著同樣的法則和原理。正是在此意義上,陳來將仁體解釋為儒家道德的本體論,解釋為“宇宙時時而有、永不枯竭的內在根源”。陳來:《仁學本體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第12頁。他認為:從戰國后期的《易傳》開始,仁與天地之生生就聯系在一起;漢儒之后,仁多被視為天地之心、天心、天道。天地之心并不是人格神,也不具有意志、意識和思維,而是貫穿于人和宇宙萬物的最終根源和主宰趨勢,同時構成了人類道德的根本依據?!疤煨闹鲗е爝\生成的基本趨勢,而天地人間都體現著仁的作用和指引,仁被視為寓藏于天地萬物內的深微的價值的原理?!?陳來:《仁學本體論》,第18頁。
盧風對“天人合一”的強調正是基于“天道”與“人道”的貫穿性、一致性。盧風指出:“人在天地間如魚在水中,人既不可能超越于自然之上,也不可能游離于自然之外;人類一切行動(既包括生產也包括消費)都必須遵循自然法則,換言之,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按照天人合一觀念,人類不能在人與非人事物以及自然法則和道德法則之間劃出截然分明的界限,而劃出這種界限正是現代西方思想的特征?!北R風:《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第239-240頁。 這里需要進一步說明盧風對自然之含義的修正?,F代性哲學將自然類比為機器,試圖掌握各個部件的工作原理,進而控制和操縱整架機器。主體與客體的分立為具體分析自然之一部分創造了有利條件。但是,從對自然之一部分的認識到對自然的整體的把握,現代性哲學則經歷了盲目的一躍。盧風對這個問題的洞見相當深刻:“人既然永遠也不可能閃身于自然之外,便永遠也不可能把自然當作一個對象去加以觀察或加以研究。” 盧風:《超驗自然主義》,《哲學分析》,2016年第5期,第86頁。通過對自然之一部分的認識,可以部分地領會自然之整體,但是這種領會始終是不全面的。因此,在現代哲學框架下發展出來的現代科學,特別是以牛頓力學為代表的經典物理學所持有的完全可知論不過是對人類理性的盲目自信。在此基礎上,盧風強調,自然是萬物之源、萬物之根,是“存在之大全”。化生萬物且萬物“不可須臾離”的自然實際上就是“天人合一”觀念中的“天”。
以天道作為人倫的依據,不同于以上帝的意志作為人倫的依據。后者可以直接頒布“不可殺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盜”等誡命,前者塑造的道德規范則需要人們不斷領悟體會。一個人的行為遵守誡命或違背誡命,判然有別;體悟天道、踐行人倫卻是“窮理盡性以至于命”的過程,死而后已。這個過程揭示了“天人合一”觀念蘊含的關于人生目標和意義的獨特價值導向,即“內向超越”。
四、 “內向超越”的價值導向
“天人合一”因內涵豐富而充滿爭議,“內向超越”也是一個極具爭議的概念。這里沒有必要陷入研習中國哲學的學者們關于“內向超越”的爭論,在爭論中,他們更多地使用“內在超越”這個名詞。 因為他們爭論的焦點是這一概念能否恰當地描述中國哲學傳統的形而上學特征或宗教特征。盧風所說的“超越”主要是關于“人應該如何生活”的問題,涉及人生觀、價值觀等道德哲學領域:“人總有對其現實生活狀態的不滿,也正因為不滿,故總要為改變現實生活狀態而努力?!覀儾环辆头Q人的這一特征為人的超越性?!毙消惥?、盧風:《“天人合一”與“內向超越”》,《哲學與文化》,2016年第11期,第124頁。也就是說,“內向超越”作為價值導向,指明了人們生活的道路和努力的方向。
“內向超越”針對的是現代工業文明中普遍存在的“外向超越”?,F代性哲學破壞了倫理道德原則存在的依據,將道德的根源內在化為個人意志的選擇,人類行為的道德動機隨之消失。現在,人不過是受各種欲望驅使的行動者,各種欲望和偏好本身沒有崇高或卑鄙的差別。從本質上說,所有欲望都是值得滿足的,唯一需要考慮的問題是,從個人總體或長遠利益來看,滿足某項欲望是否劃算。工業化大生產繼承了對欲望本質道德判斷的懸擱,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供給,沒有需求甚至要創造需求?,F代工業文明僅僅抑制那些可能妨害他人的欲望或個別可能造成直接惡劣后果的欲望,而且這些抑制(例如對軟性毒品的管制)僅僅因為破碎的傳統沒有完全消失,并沒有現代性哲學的根據。在許多發達的現代化社會中,這些抑制措施逐步被取消,這不過是現代性哲學不斷展開的應然后果。
現代性哲學賦予個人自我決定之自由,這是文藝復興以來人的覺醒的重要成果,為現代人從各種不平等和剝削關系中掙脫出來創造了條件。但是到了當代,這種自由反而把現代人推入本質上沒有差別的林林總總的道德選項之中,現代人的迷茫和焦慮很大程度來源于此。對普通人來說,應對這種迷茫和焦慮的方法就是從眾。于是,伴隨著鋪天蓋地的廣告和其他營銷手段,通過控制國際政治、經濟、學術等話語權,物質主義、消費主義趁虛而入,一躍成為主流的價值觀。這種膚淺而庸俗的價值觀鼓勵人們去追逐那些直接、強烈并且容易實現的欲望。這些欲望往往通過占有財富、消耗商品、相互攀比而獲得滿足?,F代人的人生意義似乎等同于追求更多的金錢、更高的地位、更大的權力。這種通過改變外在生活條件以實現人生意義的方式就是外向超越。
毋庸置疑,一定程度的物質生活條件是實現并維持個人美好生活的基礎,但是對物質的無限追求會將人類引入歧途。外向超越之路看似沒有極限——個人財富不斷膨脹,可以購買更多的房產、豪車和其他奢侈品。但是,地球的承載能力是有限的。若全球幾十億民眾陷入追逐物質財富的狂熱之中,環境和生態危機幾乎不可避免?;蛟S有人認為,依靠技術革命能夠解決環境問題。當然,這并非毫無可能。只不過人類在經歷電力革命、信息革命之后,能源、運輸、通信等各方面的技術水平早已大大提高,可是環境問題并沒有得到緩解,生態危機在全球愈演愈烈。只要人生意義來自與物資消耗相關的外向超越,新的環境問題就會層出不窮。例如風能、太陽能可以發電,屬于清潔能源,但是人們制造風機、生產太陽能電池板的過程會產生污染;化工業的污水得到治理,而電子垃圾又堆積成山;臭氧空洞受到遏制,過量溫室氣體排放已導致全球性氣候變化。至少就目前來說,僅靠技術革命,人類無法完全解決環境問題。
外向超越更為根本的缺陷在于沒有真正解決人生意義的問題。從本質上說,外向超越是從眾的結果。外向超越為個人生活價值導向提供了合理性,這是因為社會中的大部分人實際上采用了這一價值導向。這看似是一個循環論證,但在實踐中可能是最有效的:既然別人都以外向超越作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的途徑,那么任何個人都可以期望通過外向超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但是,人類對物質的基本需求是有限的,所謂“食不過一日三餐,臥不過一榻之地”。占有超過自己基本需求的財富和資源之所以具有意義,其實是因為與他人比較能夠獲得心理滿足感。而在一群人中,占有多數財富的永遠只是少數人。也就是說,真正能夠通過外向超越實現人生價值的,其實只有少部分富人,多數人將永遠生活在失落、痛苦和焦慮之中。在這個意義上,外向超越即自我挫敗。
與外向超越不同,內向超越通過修身、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來實現人生的價值,獲得美好幸福的生活。內向超越的觀念不可能建立在現代性哲學之上,因此也不可能成為現代工業文明的主流價值導向。因為內向超越本質上是過一種道德的生活,而不是直接滿足任何欲望或偏好,恰恰相反,內向超越要求人們約束某些欲望或偏好。內向超越需要以“天人合一”的道德觀為基礎。天道為人生價值和意義的實現指明了方向,也為區分不同欲望的價值提供了根據。
盧風指出,內向超越是沒有極限的?!啊烀^性,率性之謂道’,但天命之性不是一成不變的本質,而是永不泯滅的成仁成圣的潛在性或可能性。由可能性到現實性的轉化只能通過‘日新又日新’的修身?!北R風:《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第45頁。也就是說,內向超越沒有完成時態,只有進行時態。在內向超越的道路上,只有永不止息、死而后已的追求。這樣一條道路,乍看之下令人生畏。但是,內向超越實際上指明了“人如何能夠不斷變得更好”,告訴人們“如何過一種好的生活,然后過一種更好的生活”;相比而言,外向超越只是鼓勵人們無方向地“滿足這個欲望,然后滿足下一個欲望”。
內向超越的終極目標就是回到“天人合一”的本然狀態,就是實現《易·乾·文言》所說的狀態——“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 雖然這個目標難以完全實現,但是至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這種方向與征服自然無關,與體認和領會自然有關。
在“天人合一”和“內向超越”的觀念中,人類欣然扮演自然之子的角色,接受永遠生活在自然之中的命運。人類既無需恐懼自然背后的神力,也不奢望成為自然的主人。人生的意義不再是占有超過基本需求的物質財富,而是在自然之中與萬物共生共榮,達到“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甚至“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
五、結 語
生態文明建設的直接起因是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環境問題源于現代工業文明的根本性危機,即人類行為的失范。面對這場根本性危機,一般性的修修補補已經無濟于事,必須對現代工業文明的時代精神或哲學基礎進行根本性修正。這一修正工作的核心在于重建人類道德規范與宏大宇宙秩序的聯系,彌合人倫與自然的分裂。正是在此過程中,“天人合一”和“內向超越”將發揮重要作用。這種重建將產生一種在根本立場上就不同于現代性哲學的嶄新哲學,以這種哲學作為時代精神和基礎的文明就是從根本上超越現代工業文明的生態文明。
〔責任編輯:沈 丹〕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31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