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關于固原市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本文通過分析固原市生態文明建設現狀和生態文明建設優勢條件,對固原市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建設性意見,以期為其他地區探索生態文明發展途徑提供參考。
  關鍵詞    生態文明;建設;優勢;寧夏固原
  中圖分類號    F32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6-0232-02
  固原市地處黃河中上游地區,黃土高原西部,隨著黨中央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自治區黨委、政府把固原市列為寧夏生態林業民生林業建設的主戰場,大力開展了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等重點工程建設和生態移民工程,使生態得到了初步恢復。在固原市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是貫徹黨的十八大關于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是探索建設生態文明的有效途徑,是建設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重大舉措,對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1]。
  1    生態文明建設現狀
  1.1    生態工程建設成效
  近年來,固原市緊抓西部大開發歷史機遇,始終堅持“生態立市”戰略目標,以生態建設為切入點,大力實施了以造林種草為主要內容的生態建設工程,加強水源保護,健全生態監測體系,加大生態功能區保護力度,把生態建設作為一項基礎工程優先發展,著力實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城鄉大環境綠化和林業產業培育等林業生態工程。85%以上的宜林(草)荒山荒地得到治理,15°以上的坡耕地退耕還林(草)工程實現率達80%以上,全市森林覆蓋率24.6%,林草覆蓋度達36.8%,治理水土流失逾4 000 km2,林業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森林資源大幅增加,初步建立起了喬灌草復合配置的森林生態體系。
  1.1.1    林草植被得以恢復,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自實施西部大開發以來,固原市共完成各類營造林436 000 hm2,其中人工造林396 000 hm2、封山育林40 000 hm2。完成退耕還林310 666.7 hm2,其中退耕地還林(草)141 333.3 hm2,荒山造林169 333.4 hm2,區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水土流失現象得到有效遏制,林草面積逐年增加,風沙天氣明顯減少,野生動物數量明顯增多,實現了從“整體惡化,局部治理”向“整體遏制,局部好轉”的歷史性轉變[1]。
  1.1.2    農業結構快速調整,農民收入持續增加。固原市累計兌現糧款補助折合現金31.7億元,農業人口人均退耕達到0.13 hm2,退耕還林受益群眾涉及17.8萬戶98萬多人。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不僅使退耕農民享受到政策補助,而且促進了勞務產業的發展壯大,推進了城鎮化進程[2]。
  1.1.3    林業產業不斷壯大,特色優勢逐步顯現。堅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則,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大力培育中藥材、“兩杏”、苗木花卉、枸杞等林業產業[3]。固原市林業產業面積為78 066.7 hm2,其中以彭陽縣為主的特色經濟林面積53 333.3 hm2,原州區無公害枸杞基地4 000 hm2,隆德縣林藥間作6 666.7 hm2,涇源縣以針葉樹為主的育苗面積14 066.7 hm2,產業發展迅速,促進農民增收。
  1.1.4    城鄉綠化步伐加快,人居環境不斷改善。自2000年以來,固原市完成城鄉大環境綠化16 600 hm2,縣鄉村道路綠化3 132 km,新增城市綠化面積7 733.3 hm2,城市綠化率達到28.63%,縣鄉村道路綠化達3 132 km,打造出一大批綠化亮點工程,使固原市區及各縣的城市環境面貌發生極大改變,其中彭陽縣在全市率先實現了“全國園林縣城”目標[4-5]。
  1.2    環境治理成效
  近年來,固原市從污染物總量控制入手,落實目標責任制,加強重點污染源的日常監管,大力推進污染治理,淘汰落后生產工藝,推進工業企業清潔生產。通過落實工程、管理和結構等減排措施,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2項約束性指標排放總量分別為1萬t和0.98萬t,控制在1.32萬t和1.07萬t以內。環境治理工作有了長足發展,全市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環?;A設施和監管能力得到加強。
  1.3    轉變發展方式成效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把節能減排、保護生態環境作為各項建設的主要衡量標準,逐步加大綠色經濟、循環經濟等多種形式的生態經濟的比重。經過多年大膽的借鑒、嘗試、實踐,初步走出了一條適合固原發展的路子,向著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2    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利條件
  2.1    自然地理優勢
  固原市處于西安、蘭州、銀川三城中心地帶,境內公路四通八達,“四縱三橫”的基本框架已經形成,中包電氣化鐵路南北貫穿固原境內165 km;固原“4C”級國內支線機場于2010年建成通航,是全國179個公路交通樞紐之一,也是寧夏“十二五”確定的九大物流基地之一。同時,固原處在“沿黃經濟帶”和“關中—天水經濟區”的關聯區。
  在生態區位上,一是固原處于干旱半干旱區的過渡地段,是阻止來自騰格里沙漠南下和東進的重要區域,是構筑西部生態屏障的主要地帶。二是六盤山大部分位于固原市境內,森林茂密,氣候濕潤,動植物資源豐富,山間溪流密布,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巨大的生態功能對所在地區和甘、陜兩省甚至西北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均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有黃土高原“綠島”之稱。三是固原地處黃河中游區域,三河(涇河、渭河、清水河)源頭,境內有清水河、葫蘆河、涇河、祖厲河等河流,是黃河的重要匯水區。   在氣候上,固原屬于干旱半干旱森林草原氣候,氣候冷涼,晝夜溫差大,有利于林草的生長和農作物營養成分的形成和積累。大氣、土壤、水源和環境良好,是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的最佳生產基地。
  2.2    經濟結構優勢
  近年來,固原市為壯大地方經濟,對經濟結構做了戰略性調整,旅游業、服務業、工業、勞務產業等有了長足的發展,初步形成了六盤山生態農業示范基地、西蘭銀交匯中心物流集散基地、勞務輸出基地、鹽化工循環經濟扶貧示范基地、六盤山紅色旅游、生態旅游和文化休閑避暑度假基地“五大基地”的經濟結構框架??梢钥闯觯淘薪洕Y構符合全市提出的“生態立市”戰略,有利于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2.3    生態文化優勢
  固原市不僅擁有紅色革命勝地、自然生態風光、歷史文化遺跡、民俗文化“六大旅游景區”,還是一個天然的避暑勝地,許多旅游資源在全國具有壟斷性[6]。固原中原農耕文化與北方游牧文化相融匯,形成了“蕭關古道、絲路古城、紅色六盤、花兒家鄉”四大文化名片。圍繞豐富的生態文化資源,建成了須彌山博物館、香水海文化廣場及游客服務中心、王洛賓文化園、蕭關遺址文化園、六盤山生態博物館、六盤隆德博物館、六盤山國家森林公園等景區。隨著生態文化做大做強,必將有力促進固原的生態文明建設。
  3    生態文明發展定位
  3.1    生態建設定位
  通過保護、建設和完善以六盤山為核心并向外輻射的森林生態系統,把固原市建設成我國黃土高原西部保護水土、調節氣候、凈化空氣的“綠島”和黃河中游的一座“供水塔”。同時,進一步加大生態工程建設力度,完善六盤山森林生態體系,強化生態功能,把固原建設成為維護我國西部地區生態安全的綠色屏障。
  3.2    產業發展定位
  固原水源、土壤、大氣和環境良好,是綠色、無公害、有機農產品最佳生產基地。因此,立足氣候環境優勢,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把固原打造成為以生產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為主的六盤山生態農業示范基地。
  固原市南部六盤山外圍,適宜多種苗木的生長發育,發展以針葉常青樹為主的苗木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品種優良,銷路覆蓋西北各省區,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要做大做強種苗產業,把固原市建設成為西北具有區域特色的苗木、花卉生產基地。
  固原市開發紅色旅游、生態旅游潛力巨大,要充分挖掘豐富的旅游資源,把固原建設成六盤山紅色旅游、生態旅游和文化休閑避暑度假基地。
  固原市地處西安、蘭州、銀川三個省會城市的中心地帶,是西部地區各主要經濟區的銜接點,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把固原打造成西蘭銀交匯中心物流集散基地。
  固原是寧夏勞務產業第一大市,每年輸出勞務近30萬人。這些務工人員大多集中在發達省區,一方面務工增加收入,積累了財富,另一方面通過務工轉變了思想觀念、鍛煉了技能,提高了素質。要因勢利導,進一步提高輸出勞動力的素質,造就一代新型的勞動者,拓寬輸出渠道,加強組織領導,把固原建設成高質量的勞務輸出基地。
  3.3    生態文化建設定位
  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深入挖掘固原市悠久的歷史文化、光榮的紅色文化、獨特的民俗文化和濃郁的回鄉文化等資源,精心開發和包裝書畫、泥塑、剪紙、刺繡等文化藝術產品。建設紅色旅游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和以王洛賓文化園和五朵梅客棧為主的回鄉花兒創作基地,吸引影視企業把固原作為紅色經典、軍事古鎮等題材的拍攝基地。培育壯大文化產業和文化市場,提高全市文明素質,大力推進文化固原、文明固原、書香固原建設,提升文化軟實力,把固原建設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六盤山生態文化產業帶。
  4    參考文獻
  [1] 關于加快林業生態建設的意見(修改后)[EB/OL](2012-05-04)[2018-11-20].https://wenku.baidu.com/view/1dacd518a76e58fafab0035
  f.html.
  [2] 思想大解放學習資料[EB/OL](2011-12-26)[2018-11-20].http://www.doc88.com/p-97236199202.html.
  [3] 張曉莉.固原市退耕還林工程實施成效調查及建議[J].寧夏農林科技,2013,54(9):102-103.
  [4] 李明川.固原市原州區林下經濟發展模式與思路[J].甘肅農業,2016(10):22-23.
  [5] 徐立飛.基于生態與休閑功能的古雁嶺城市森林公園規劃設計研究[D].銀川:寧夏大學,2015.
  [6] 鄧樹劍.對原州區深化林業改革的措施及建議[J].農民致富之友,2018(6):8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9357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