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困境對社會治理的影響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生態文明既是人類文明進步發展的新樣態,同時又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構成文明的基本要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是仍然存在著生態資源管理不當、環境治理地區性差異等問題。生態文明的困境會引發環境事件、政府認同危機與國際政治沖突。因此,為減小消極影響、擴大積極影響,需要發揮各級政府、社會團體和社會輿論的綜合性力量,推動中國生態文明建設與社會治理齊頭并進,取得新突破。
  關鍵詞:生態文明;生態破壞;社會治理
  中圖分類號:D6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4-0038-02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進程,對社會治理的各個方面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長期以來,人們忽略了生態文明的重要意義而導致了生態文明建設產生了諸多困境,進而影響了的可持續發展。因而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困境對社會治理的影響的分析也是實踐中亟須解決的課題。
  一、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困境分析
  (一)生態資源管理不當
  資源的豐饒不僅能對外顯示出一國綜合實力的強勁,還能為一國的政治發展提供必備的物質基礎。而反觀當下,雖然我國一度稱為資源大國,但龐大的人口數量、經濟快速增長需要的資源數量與實際人均資源的擁有量之間存在著顯而易見的矛盾。根據資源的固有性質,資源可以分為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不合理的資源消耗模式,使中國的資源消耗總量難以再生,這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大難題。伴隨著生態資源的不可持續消耗,在生態資源管理領域,還普遍存在著“政府失靈”的現象。
 ?。ǘ┉h境治理地區性差異
  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環境治理已經提上了各地方政府的議程當中,但是由于我國經濟發展的資源分配的地區性差異,導致環境治理也存在不公平問題。在東南沿海區域,產業結構更替較快,資金、技術、人才資源豐富,可以利用豐富的現代資源對產品進行深加工,提升產品附加值。而中西部地區,工業結構大多為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工業,更容易導致土壤、河流污染、空氣質量惡化等生態環境問題。此外,城鄉之間也存在著環境治理不公平隱患。由于長期的城鄉二元制結構,導致部分地方政府將財政開支更多地花費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上,長期忽略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二、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困境對社會治理的不利影響
  當今世界,日益成為一個環環相扣的整體。對一個國家的發展而言,生態可持續與經濟發展、政治穩定已經緊密地聯系到了一起。生態文明建設的兩難困境,生態治理行為的失范都將對社會治理產生負面影響。如果生態環境退化,“國家的經濟基礎最終會衰敗,其社會結構會發生變革,其政治結構將失去秩序,這種結果往往導致國家內部發生小范圍的沖突,或造成與其他國家的緊張和對立關系”。
 ?。ㄒ唬┉h境污染引發環境事件
  對于普通公眾,當自己周遭的環境遭到破壞,并會影響自身生產生活時,如果缺乏合理的引導,民眾就會聚集起來,采取非常規行動,對政府施加壓力,以改變政府決策,由此產生了環境事件。在我國所以環境決策不當很容易引起群體性事件。群體性事件屬于不當的表達意見方式,會危及社會治安,損害社會秩序安定,還會影響國家以及公民財產安全。同時由于我國將群體性事件納入對官員政績考核中,所以出于維穩心態,政府往往會選擇妥協讓步。而群眾訴求是否合理,該項目是否真正弊大于利,則成了次要考慮問題。
 ?。ǘ┥鷳B危機引發政府認同危機
  政府的權威表現為公眾自愿批準政府的行為并擁護政府的決策。而政府作為公共物品提供者,有責任采取措施進行生態保護建設。同時政府有保障公民權利得以實現的義務。因為公民享有生活在優良的生態環境之中的權利,所以政府應該對環境問題負責。而當政府無力承擔環境責任,導致生態危機之時,公民自身利益也將受到侵犯,這時民眾就會產生對政府的不滿情緒。如果這時候政府仍然不采取積極的行動解決生態問題,公眾對政府的不滿就會演變成為對政府的認同性危機,最終危及政府的合法治理。
  (三)生態問題引發國際政治沖突
  隨著生態問題不斷引起全球管制,有關生態環境問題的沖突、摩擦日益激烈。各國本著利益最大化的原則,希望本國能享受更多環境福利,但有些國家不愿意承擔環境責任或者無力承擔環境責任,使得國家間在環境治理方面存在著利益分歧。同時由于生態環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一國的生態污染一定會對鄰國造成或大或小的影響,氣候變暖、臭氧層空洞等問題也無法由單個國家來解決,這就使得環境治理變成各國領導人都需要思慮的全球性問題,環境治理也需要各國精誠合作。但由于各國國家利益和國家實力的不同,生態問題日益演化成為國際矛盾。由于國家之間存在利益的偏差,所以全球生態危機最終會造成國際政治動蕩、沖突。
  三、解決我國現階段生態文明建設困境的對策
  (一)各級政府采取措施針對性解決
  在我國,各級政府在生態維持和環境建設方面一直扮演主導角色。政府通過掌握資源,從而擁有巨大影響力,便能從各個方面總領全局,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總領支配。政府通過制定執行政策,通過其外部強制性來影響企業和公民的行為,成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強有力主體。
  1.制定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政策??沙掷m發展的環境政策是指控制、管理和規范當代人的合理要求和子孫后代的生活條件的一系列措施。目前中國已經形成了一系列有關于資源節約和生態保護的法律規章,形成了既帶有中國特色又合乎國際要求的環境建設法律體系。并形成了以經濟刺激為主的環境管制方法。同時各級政府也都積極采取行動,充分吸納專家學者意見,積極開展協商民主,不斷豐富著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政策。但是由于經驗不足等原因,各級政府制定的有些政策與制定初衷相違背。這要求各級政府在制定政策時應該堅持系統性、合理性、民主性原則相統一。各級政府應該充分地借鑒以往的經驗,吸取以往的教訓,學習國外有益之處,遵循客觀規律,制定出合乎經濟、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政策。同時,環境風險部門也應真正把環境責任視為主體責任,統籌發揮各個部門的總體力量,并通過政府政策最終影響企業行為。   2.構建政府生態環境治理機制。政府生態環境治理機制就是在環境法律體系基礎上,將政府環境政策中的條例法規,具體化到政府環境治理的一系列行為和舉措。政府生態環境治理機制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包括決策、執行、績效管理等環節的有機互動的整體。為此要牢牢把握住任何一個環節的規范有序性,保證政府生態環境治理機制的完整性,任何一個環節行為的失范,都會使得整個治理機制無法達到理想整體效應。從決策上來說,政府在制定環境政策時,首先要構建科學的決策機制,其次遵循科學的決策程序,充分邀請相關社會團體進行協商民主,并發揮專家學者的科學調研建議作用,從而達到決策的最佳效果。在執行過程中,各級政府更要以人民為中心,關注當地百姓的關切,傾聽百姓的心聲,做到規范性和靈活性相統一。既要保證執行過程的公正性,又要保證執行過程的有效性,保證執行行為得體、規范。在績效管理方面,關鍵是要建構生態環保的績效評估系統,摒棄傳統觀念——唯GDP主義,引入多元的生態環保評估體系。特別是各級政府的一把手更要樹立生態意識、培養生態視野。通過各個環節的規范配合,讓生態觀念嵌入政府治理的方方面面。
  3.強化政府生態環境治理的責任。在當今社會,環境保護不僅是一種環境管理措施,而且是一種社會責任。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關乎當代人的生活方式,更關系后代人利益,關系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自從20世紀70年代《增長的極限》報告發表以來,國際社會逐漸開始注意政府的環境責任。所謂政府的生態環境責任就是指,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在環境保護領域所應該履行的責任和職責,以及沒有履行好職責,需要承擔的后果。它不僅包括提供環境公益物品和服務以及保護環境正義的積極方面,而且包括政府問責制的消極方面。對于政府來說,最重要的是改善政府的環境責任問責機制。1989年我國制定了《環保法》,在過去三十年中,中國的《環保法》在提高我們國家的環境質量,促進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從歷年的《中國環境狀況公報》以及五年計劃的實施情況來看,我國環境現狀仍不容樂觀。可以發現,執法不力是我國“環保法”難以發揮作用的主要原因。所以,對推動政府的生態環境主體責任而言,強化問責是切實有效的方法。具體而言,強化問責首先需要強化行政問責,充分發揮環保部門的作用,加強環保部門對政府及下級部門是否履行環境責任的監督與問責力度。同時加強立法責任制,采取對政府環境行為問責的各種手段,如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預算編制和預算執行報告。最后,要加強司法問責,充分利用最后一道防線的強制性作用。通過建設政府的生態責任機制,充分發揮各級政府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作用。
 ?。ǘ┥鐣F體積極參與生態治理
  社會團體是政府與市場之間溝通的橋梁,是發揮多元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表達人民呼聲,影響政府改進政策的重要一環。民間環保組織通過有組織、有目的的政治參與活動,不但能夠對政府機構形成有效的制約與監督,還能夠通過有組織的政治活動促使相關環保部門反映人民呼聲,充分關照人民的合法環境權益,有助于協調政府部門與人民的環境行為,推動政府實施合乎環境保護要求的良策。使政府和人民在環境問題上形成一種良性互動關系。
  隨著中國環境問題引起全球關注,中國的民間環保非政府組織在監督政府履行生態責任,開展環境保護組織動員活動,開展環境保護輿論監督工作、保護公民的環境權利等方面做了相當多的工作。但是我國現在的民間環保組織進一步發展缺乏有力扶持,仍然面臨著諸多挑戰。比如說民間環保組織內部組織結構不完善、影響范圍有限、動員能力受資金籌集限制、環保專業人才匱乏、其活動的范圍需要待國家法律明確等問題也時刻制約著民間環保組織的進一步發展。
  因此為了使中國的民間環保組織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一步發展,還需要政府明確民間非政府環保組織的活動領域,同時民間非政府環保組織自身也應該完善其內部的制度建構。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87629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