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輔助高中語文教學的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多媒體技術集語音處理、圖象處理、視聽于一體,便捷地把語音信號、圖象信號先通過模數轉換變成統一的數學信號進行存儲、加工、控制、編輯、變換、查詢、檢索。它深刻地改變了人們固有的思維習慣和生活方式。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多媒體技術逐漸被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來,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技術,其功能遠遠大于印刷品、粉筆、黑板等傳統手段,它介入課堂,給語文教學帶來嶄新的發展方向,能充分展示語文教學的創造魅力,極大的提高了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有助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本文通過分析語文教學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的積極作用,說明多媒體技術的優勢,以期為提高高中語文教學質量提供有效的參考。
【關鍵詞】多媒體;高中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5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5-0238-02
高中語文課程與多媒體技術的整合,改變了傳統語文教學“一支粉筆”、“一本書”的“滿堂灌”教學模式,實現了教學模式由單純的“教師講,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到動態演示的互動教學模式的轉變。如何將多媒體技術合理地運用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多媒體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作用,筆者將結合自身經驗,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多媒體輔助高中語文教學,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環境
傳統應試教學中,教師為了讓學生在高考中獲勝,一味地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識灌輸給學生,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之下,教師居于高高在上的位置,學生只能對教師絕對服從,從而使得課堂教學的氣氛沉悶、呆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低下,課堂教學效率不高。
自從把多媒體教學技術運用于語文課堂教學之后,課堂教學的氣氛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能夠以多種形式呈現教學內容,改變了以往單一教學的模式,在集文字、聲音、色彩、圖像、動畫為一體的多媒體課堂上,學生們的身心得到了放松,他們對形象、生動的課堂教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課堂上產生了語文學習的動力和積極性。多媒體教學技術背景下的課堂教學環境讓學生感到語文課堂教學不再單調、乏味,在愉快的環境下,教師能夠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例如,在學習《荷塘月色》這一課的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技術的優勢作用。教師可以使用圖片和動畫再現月下荷塘的景色,荷塘中荷花、荷葉姿態各異,于月色交織更是襯托出月色的柔和。在播放畫面的同時,教師還可以配上相應的音樂烘托情境。這樣,學生的不同感官都能獲得感受,增加課堂教學的魅力,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二、多媒體輔助高中語文教學,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其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自主積極的學習,學習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在多媒體教學中,學生一改平時單調的聽和寫的學習方法,可利用多種感官(比如聽覺、視覺、運動覺等等)來參與學習。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可讓他們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學到知識且記憶深刻。如在《荷花淀》的教學中,教師通過視頻和圖片來展示那“炮聲隆隆,硝煙四起,刀光閃閃,鮮血淋漓的悲壯場面,那馳騁疆場,奮勇殺敵,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英雄領袖”,隨后轉入《白洋淀》中展示的抗日戰爭時期白洋淀人民戰斗生活的另一面,用優雅的音樂伴著白洋淀的圖片,加上教師對課文的描述,學生情不自禁的就融入到了課文學習中。
三、多媒體輔助高中語文教學,激發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想象力
我們國家的教育方式讓學生在知識掌握上擁有著絕對的優勢,但對學生創造力的開發卻力不從心。因此,非常有必要依托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同時也可以借助激發學生想象力改善課堂教學效果。比如,高中語文教材《蘭亭集序》一課的教學,就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向學生展現王羲之等大批的東晉文人在蘭亭這個地方聚會的場面。由此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優美的語言,感受作者清新俊逸的文風,深刻理解作品的內涵。同時以多媒體技術為支撐,還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引導學生合理想象和聯想東晉文人的生活狀態和生活態度。東晉在我國文化的發展歷史過程中有著重要的地位,與其他朝代相比較,東晉無論是文學作品方面,還是文人的風骨方面都是比較有特點的。東晉文人由于出生于士大夫階層而在他們作品中表現出的親近自然等的風格和特征,單靠文學作品是難以展現的。學生有了多媒體技術的幫助,再加上合理想象,對《蘭亭集序》的寫作風格和作品意境就會有更進一步的認知,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在文化修養方面有更好的升華,為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提供條件。
四、應用多媒體輔助高中語文教學要講究適用的原則
傳統的教學就是教師憑一本教材、一本教學參考書、一支粉筆、一張嘴完成,由于課堂容量小,一節課下來,學生所得并不多。而且,由于形式單調,學生往往產生厭倦情緒,難免產生“少慢差費“的結果。因此,傳統教學方法是陳舊的,效率是低下的?,F在,多媒體的使用,從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問題。多媒體手段的最大特質,是可以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化呆板為生動,圖、文、音并茂,且交互呈現,信息量大,形象生動,色彩逼真。可以對人的視覺、聽覺甚至心理觸覺產生全方位的刺激,這很適合學生的接受特點,可以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強教學效果。例如,講授毛澤東的詩詞《沁園春·雪》,為了理解毛澤東同志的偉大胸襟和豪情,可以列舉古詩文中同是描寫“雪景”的語句,再配上音樂和畫面,與課文內容進行比較,引導學生思考,從而感受作者的情感。
也許正是因為這樣,有些教師往往抱著“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強拉硬扯,將多媒體這一新式武器拖進課堂。教師往往出于狹隘的功利主義,以多媒體手段的運用來迎合某些已走入形式主義泥淖的評課標準,而全然不顧教學的實際需要。這種拉郎配式的硬用,只能使課堂徒增無效信息,不僅不能輔助教學,反而會影響課堂教學的效率。
高中語文課程與多媒體技術的整合就是以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設施為載體,以學生語文知識的學習和語文素養的提高為核心,利用多媒體技術這一工具和手段進行高中語文課程教學,從而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高中語文知識和多媒體技術,提高綜合素質,達到促進學生語文素養與多媒體技術素養的全面發展雙贏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張成忠.多媒體技術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利弊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4,07:63-64.
[2]劉新麗.多媒體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學周刊,2013,04:172.
[3]張成忠.多媒體技術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利弊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4,07:63-6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87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