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教育”模式下高校教學新生態的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對于“互聯網+教育”,意味著教育內容的持續更新、教育模式的不斷變化、教育評價的日益多元.在這種背景下,高校教學呈現新生態,如何根據時代要求進行相應改革,如何探索出適應“互聯網+教育”下的教學模式,促進高等教育公共服務水平和教育質量的提升,成為目前探索和研究的熱點問題.本文結合赤峰學院轉型發展開展的一些教學改革案例,闡述了“互聯網+教育”新形勢下的教學理念,就如何通過網絡平臺,借助慕課、微課、課堂翻轉等新穎的教學方式來進行授課,從幾方面提出了“互聯網+教育”模式下課堂教學轉變的方法.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教學新生態;課堂;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60X(2019)06-0152-03
1 引言
1.1 “互聯網+教育”的概念
2016年是中國教育信息化進入“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互聯網+教育”必定是一個開放的體系.“互聯網+教育”是一個整體協同的模式,要求教育信息化融合、協同發展.一方面是系統的集成、資源的共享、系統與業務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是實現信息化建設與師生、實踐、組織、管理等的協同.“互聯網+教育”是以云、網、端為新基礎設施,以大數據、信息資源為主要要素,基于實時協同的分工網絡,在教育領域優化、集成資源配置,全方位融合于教育之中.“互聯網+教育”,分析“互聯網+教育”的基礎設施,分析“互聯網+教育”的大數據,讓教育更了解學生、了解教學、了解科研、了解管理,能提供個性化量身定做的教育.云計算讓知識存儲自由無限,移動互聯讓知識無處不在,網絡讓教與學實現線上實時、線下離線互動.
1.2 “互聯網+教育”模式下高校教學新生態
1.2.1 教學環境虛擬化
“互聯網+教育”時代,學生活動從以前純粹的現實世界,變成了現實與虛擬同步進行.利用VR/MR技術模擬出和現實相近的網上“校園”“圖書館”“教室”“實驗室”“實習實訓基地”等虛擬環境.高校教師的教學會發生許多根本性的變化,教師與學生的溝通交流變成了線上與線下,即課堂與課外交流同時進行.通過互聯網,教師可以把教學內容隨時地展現給學生,把學生帶入一個生動、直觀的學習情境,加深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1.2.2 教師角色有變化
互聯網打破了校園的圍墻,學生們不用行走可以看到整個世界.課堂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教師的角色不再是主導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輔導者和設計者.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思考的主體、解決問題的主體.教師的價值更多體現在信息提供、方法支持、問題解決的引導、引領上.
在“互聯網+教育”時代,學生的主導地位得到增強,學生更多的是自主性的學習,通過互聯網直接體驗探索獲得知識.高校既要進行專業素質培養,又要注重學生的素質教育,而素質教育的本質,就是個性化的教育.每一位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文化傳統和個性心理特征.教師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發展,不再是單純地灌輸知識,而是引導學生如何更加積極主動的學習,教師由單師型向雙師型轉變,由授課者向設計者轉變,由教師向導師轉變.引導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框架,制訂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
1.2.3 課堂教學模式有變化
“互聯網+教育”改變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授課模式,教學從填鴨式的“滿堂灌”向更加注重互動對話的“翻轉課堂”轉變.翻轉課堂是指課堂的功能有改變,過去課堂的主角是教師,以教師講授為主.翻轉課堂變成學生課前在網上完成所有相關知識點的視頻學習,課堂上進行“交流和評估”,也就是答疑、解惑、評價、鑒定.傳統模式下學生需要按照學校的課程表安排到教室聽課,而在互聯網環境下,學習成為無時不可、無地不可的事情,只要連接網絡就可以學習,不必再完全依賴于課堂和書本,學生突破了校園的局限,真正實現了時空上的自由.比如線上課程的學習,首先學生自主選擇課程,進入課程學習后學生可以網上提問題,網上做作業,網上自測.教師可以線上線下兩種方式答疑、評價、判卷.這種開放式的學習學生最后能夠對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進行自我評價或者由教師進行評價.
自主學習的模式變革給教育帶來了兩個方面的挑戰:一方面是要適應“互聯網+”時代,“以用戶為中心”的思維方式,構建以“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教育要真正把學生作為服務對象.有效捕捉滿足他們個性化和多樣的學習需求.另一方面,自主學習也給學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比如學習碎片化的問題,學生對大量的碎片化信息通常只是走馬觀花、一看而過,缺乏深度思考.互聯網環境下的學習往往追求趣味化、娛樂化的體驗,學生難以有時間和耐心坐下來學習知識.面對魚龍混雜的海量信息,學生往往缺乏判斷能力,難以進行有效的知識提取和加工.這些問題都需要教育者以新的理念來思考,以新的方法來介入和解決.
2 “互聯網+教育”下教學新模式的探討
2.1 提供優質網絡資源平臺
優質教學資源通過網絡平臺共享,如在線學習、開放課程、慕課等形式為大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學習渠道.但將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真正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高校占少數,知識講解仍以傳統教學模式為主,并沒有讓學生成為非傳統意義上的學生.
2.2 建立培養適應教學新生態的教師團隊
在“互聯網+”大環境下,高校教師不僅要大量儲備知識、備好課、做好PPT,還要熟練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媒體設備的使用及教學輔助軟件的運用技巧,提高教學能力及水平.高校應鼓勵教師積極參加校外相關教學新技術類培訓,為提高教師素養提供政策上的支持,促進高校教學新生態的教師團隊建設.
2.3 提供在線學習資源
建設在線學習系統,豐富教學資源在線學習系統以教師提供網絡課程任務為主線,教師可根據學習目標制作短視頻或微視頻,著重導入知識架構及必知必會的難易知識點,配合學生課前預習,為師生角色與教學流程的翻轉提供可能. 慕課的出現為“互聯網+課程內容”模式奠定一個開放式的大平臺.借鑒國外慕課平臺的經驗,未來中國慕課的發展應當在提高課程學習社會認可度上下功夫,明確面向公共需求,服務社會的目的來定位.在課程內容上充分發揮公共服務體系的作用,在管理機制方面,利用互聯網技術打破地域、校間的界限,深度整合現有教學內容和在線課程資源,形成課程互選和學習成果互認的可行模式.未來的“互聯網+課程內容”將重在探索以課程設計為核心,集成整合各類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建立教育資源的大數據庫.
2.4 增強學習體驗過程
以學生的需求為導向、以學生的體驗為核心.在分析和把握學生的需求后,利用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對學生的興趣、特點、能力等指標進行綜合分析、數據挖掘,利用VR/MR技術設計出虛擬的學習體驗環境,優化“互聯網+課程內容”設計環節,使學習過程更為形象、生動、有趣,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其中的興趣.“互聯網+教育體驗”的一個極致做法還可以通過教育類網絡游戲來實現快樂的“體驗式學習”.國內已有若干公司著手開發教育類網絡游戲,嘗試把游戲的娛樂性和自主學習結合起來,為學生創設生動的游戲化學習情境.玩家在游戲情景中可以體驗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接觸到的事物,而且游戲的獎勵和競爭機制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動力,持續增強自主學習的耐力.
2.5 推進“互聯網+應用管理”
互聯網技術可以有效促進教學、科研、應用管理等各領域各環節信息和數據的互聯互通,從而減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消耗,促進學校管理和服務的自動化、快捷化、個性化和智能化.作為教育信息化重要內容的“智慧校園”就是“互聯網+應用管理”的產物.“智慧校園,是以借助新一代的物理網、云計算、泛在感知等信息技術,打造物聯化、智能化、感知化、信息化的新興校園”.
3 赤峰學院教學模式改革案例
3.1 專業課授課小班化
赤峰學院不斷探討新形勢下高質量課堂管理模式,引進高學歷人才,提高師生比例,實行專業課小班授課方式.班型小有利于教師掌控課堂,便于課堂互動的設計,同時也能保證每一位學生的參與.教師輔導能夠全方位覆蓋,可以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狀態,能夠給每位學生提供發言的機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增強自信心等,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授課的教學質量.
3.2 縮短課堂教學時間
傳統的課堂時間是50分鐘,這50分鐘并不是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有效時間,尤其在信息時代,紛繁的網絡信息向學生散發出各種誘惑,根據實際教學的經驗,學生最好的注意力時間一般不會超過30分鐘,甚至更短.所以,針對這種現象,將上課時間縮短到45分鐘,前30分鐘講授,剩下的時間學生可以自學、做練習,教師可以答疑.
3.3 拆分教學內容
以微學形式,抓住學生最有效的學習時間段,學生的學習工具多樣化,娛樂產品也多樣化,既會導致他們能夠隨時隨地地學習,也會導致隨時隨地娛樂.尤其互聯網時代,信息豐富,對學生形成極大的吸引力,學生集中注意力的時間發生縮短現象.教師嘗試借助網絡和多媒體技術,將教學內容進行微縮,分散重點內容講授的時間,不僅可以充分利用學生注意力集中的那段有效時間,結合課上和課下兩方面時間,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學習能力,有選擇地學習,同時還可以實現隨時復習和重復學習.
3.4 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創建寬松的學習氛圍
根據學生的實際清祝,以啟發式教學為核心,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調動學生的潛在能力和主動性.融合一些圖片、場景、影視資料等融入教學設計中,創造較為寬松、愉悅的教學氛圍.教師不再是站在講臺上古板地講述,而是走到同學們中間,融入同學們當中,讓他們有一種親切感,同時,也消除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感.老師能隨時掌握學生的聽課狀態, 能隨機調動每一位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避免學生學習的疲勞和懶惰性,培養他們主動思考的能力.教學環節還可加入師生互動環節,讓學生當準老師,給同學講解自己對知識的理解,介紹自己的實驗成果,從而形成一種趕、學、比、幫、超的學習氛圍.
3.5 搭建學習環境,不拘泥于固定的教室
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搭建模擬網絡教室,從設計、布線、安裝網絡設備、調試全部是學生自己動手,學生便邊學習邊實踐,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3.6 學校搭建網絡教學平臺
赤峰學院有功能豐富的網絡教學平臺,教師將教學資源(教案、課件、視頻、習題、作業等)上傳至該平臺之上,學生可以隨時下載學習,作業完成后也可以上傳,供教師網上批改.師生可以在這個平臺上線上線下交流,為教學互動提供媒介和支持.赤峰學院申報自治區級精品課程的資料全部通過網絡教學平臺上傳,沒有該平臺前,上傳資料需要兩名工作人員,加班加點工作兩天才能完成,使用該平臺后一位工作人員三十分鐘左右即可完成.隨著信息技術不斷地發展,學校與時俱進,不斷改革創新,為更好地適應“互聯網+教育”的需求,學校購買了功能更加豐富,操作更加便捷的“泛雅網絡教學平臺”.
5 討論與展望
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它給現代教育帶來了便捷,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挑戰,“互聯網+教育”給互聯網帶來了教育新生態,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知識打破大學的圍墻,無腳走出校園.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輔導者、設計者,引導學生善用網絡進行信息的獲取、整合、提取、再加工,樹立分享合作精神.學校大力發展智慧校園的作用,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價值觀,全面培養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教師必須接受挑戰,面向未來,做到教育理念、教育角色、教學方法、教學考核盡快地轉變,才能真正推動“互聯網+教育”的發展和運用.通過不斷探索和研究,讓教育質量不斷提高,服務于一代又一代大學生,這才是高校教育在“互聯網+”時代教學模式探討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王其冰.網絡環境下的教師信息行為分析模型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3(8):3-6.
〔2〕劉偉剛.互聯網發展對高校教師教學的影響[J].現代商貿工業,2015(3下):129-130.
〔3〕賈丹丹.互聯網時代教師職業發展的思考[J].西部素質教育,2015(9).
〔4〕劉磊.“互聯網”微時代,教育者準備好了嗎[J].基礎教育論壇:文摘版,2014(10).
〔5〕線教平.教師面臨的真正挑戰不是“互聯網+”,而是自己[J].當代教育家,2015(7).
〔6〕朱月翠,張文德,“互聯網+教育”基本模型探析[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5(1).
〔7〕高順成.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教學模式創新探討[J].高等教育與教學,2016(3).
〔8〕耿彧,白濤.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教學模式[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8(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02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