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構成在中職平面廣告設計專業的教學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平面構成是藝術設計專業的必修基礎課程,針對不同的學歷層次以及不同專業應在教學方法上進行區別。面對中職學生可采用啟發式和互動式教學,著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力求達到會學、樂學、愿學,提高教學質量,為學生后期的造型設計打下基礎。
關鍵詞:平面構成;中等職業學校;教學現狀;改進途徑
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統稱為“三大構成”當前無論是本科、高職、中職,各類院校都將三大構成作為藝術設計專業必修課,是視覺傳達中最基本的訓練。平面構成作為設計基礎,從點、線、面三個基礎要素開始,講解在二維空間中的設計構成法則與應用,最終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但是由于對應的學生基礎不同,專業水平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在教學的重點和方法上面也有一定的區別。在此我想就中等職業學校平面設計專業的平面構成課程教學做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中職平面構成課程教學現狀
1、中等職業學校生源為初中畢業生,相對“門檻”低。大多數學生沒有美術基礎,審美與功能的結合欠佳。在專業選擇上存在一時興趣或者是跟風報名的情況,對該專業的技能需求和知識需求并沒有過多了解,學習目標不明確。
2、中職生多數為在初中時期因應試教育的成績問題而存在缺乏自信心的情況,在實踐過程中遇到挫折容易氣餒。
3、教師教學內容老套,大多數僅僅是老師進行講授的傳統教學方法,缺少啟發與開導,講授內容滯后于時代的發展。
4、部分老師將課程進行為手繪課,學生大部分時間用在了繪圖上而忽略了圖形創意。在教學效果上學生很難將抽象的構成知識在運用過程中具體化,導致學生興趣低,
5、在完成作業時過多模仿,創新意識薄弱,僅僅是為了完成作業而機械化做作業,忽略了課程的初衷。
二、平面構成教學改進途徑
針對以上問題,在教學中應更注重啟發式教學方法的使用,讓學生作為主體,教師起到引導作用,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1、根據學生情況制定學習計劃,教學內容由淺至深、循序漸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首先培養學生對本門課程的興趣,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結合當前最新的設計案例來進行平面構成原理的講解,帶領學生分析身邊事物的構成設計原理?!皹嫵伞痹凇冬F代漢語詞典》中解釋為“形成”和“造成”也就是包括自然的創造和人為的創造。在設計中可以對身邊事物進行觀察、歸納、總結、記憶,通過認知進行造型的提取然后從新組合產生新的法則。整個組合的過程就是人的創造性思維的表現??偠灾褪菍碗s圖形簡單化,以簡單的點、線、面以及骨格為切入點,熟悉骨格與基本形,深入到平面構成形式法則。通過演示、引導的方法將抽象概念具體化,再通過與學生互動、啟發的教學方法將具體的概念抽象到設計思維,運用到實際創作當中。
2、教師多表揚,為學生建立自信心。中職學生因缺乏自信常常會選擇放棄自己的想法,在這時教師的鼓勵對他們尤為重要。教師要想方設法幫助學生建立自信,找到學生的閃光點。鼓勵學生參與各類社會實踐以及比賽,例如“技能大賽”、“文明風采比賽”或者網絡上的相關作品征集比賽。學生在參賽的同時既開拓了眼界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通過努力增強自信心。
3、采用分組的教學的方法,讓學生全員參與?;钴S課堂氣氛,充分發揮學生的在課堂的主體地位,以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例如身邊的事物、當前的流行元素等作為切入點,讓學生參與其中,產生共鳴。以分組教學的方法進行小組討論、團隊合作,以頭腦風暴等形式讓學生在課堂上都動起來,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例如在“特異構成”章節,設計小組合作探究環節:要求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利用身邊的事物,通過舉例或肢體語言在規定時間內現場完成形狀特異、大小特異、方向特異、顏色特異、肌理特異、位置特異、空間特異造型并展示。(例如,多名男生與一名女、站立同學與坐姿同學……)通過活動我們會發現中職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非常發散的,只要給他們展示的機會,他們能夠展示出意想不到的驚喜。在小組合作的同時學生能夠討論總結出對于構成形式的理解和表達,以參與到其中的方法感受學習的樂趣。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只要教師激發,通過多種探究的方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啟發學生的創造力,拓寬學生的視野。
4、分析經典案例,學以致用。明確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在教學過程中加入更多以海報、廣告、標志設計等符合學生專業為主的案例,在教學方法上打破以往“圖文解說”的教學模式,通過以實物演示、案例分析的教學方法既直觀又靈活的使學生將抽象概念具體化,認識平面構成在實際上的應用,通過經典案例的欣賞還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產生影響。通過典型廣告的案例分析,打開學生思路,提起學生興趣。理論知識與設計案例的結合能夠讓學生感受到自身站在專業角度與現實生活的設計原理,了解構成內容的應用與重要性。
5、作業布置多樣化。課下除布置常規的構成設計作業外,還可布置素材收集的內容,鼓勵學生自主分析設計資料,教師可分享設計資料搜索網址或途徑,要求學生通過網絡收集特異構成的海報、logo等作品,發送到班級交流群,達到知識共享,共同進步。對于學生而言開闊的眼界,知識的積累是必不可缺的,因而學生從現在開始就要建立自己的資料庫,以便資料的收集歸納。課后組織學生參與教學評價,倡導平等。在作業的批改上采取作品展示,請全班進行點評總結,傾聽不同的理解和聲音。
雖然平面構成是形態構成學的初始階段,但它能夠將學生前期對構成的模糊和感性情況梳理為清晰化、理性化的內容。因此作為設計基礎課程之一,在教學中需要建立正確的觀察方法,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帶領學生欣賞分析以往優秀作品,積累各類表現方法,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從探索中總結形式法則,觀察身邊事物,向大自然學習,發現自然界中的美,讓中職學生在看中學、動中學、練中學,為后期的設計學習及工作打下夯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李丹,馬蘭.平面構成[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16.8-15
[2] 劉書堂,周大光.平面構成法新解[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21.
[3] 郭巍. 平面構成教學現狀的分析與改進措施[J].科技與管理,2008,10(6):129-13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16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