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廣南縣壩美景區文化變遷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從2000年代以來,壩美景區在旅游業的帶動下,經濟取得了迅速發展,當地居民在獲得旅游收益的同時,為了適應旅游業的發展,也在逐漸地改變自身的文化,包括生活方式、思想觀念、民間故事等,逐漸和過去的文化產生較大的差異。筆者對此進行實地考察研究,分析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并指出利弊,為壩美景區未來的發展,提供適當的建議。
  [關鍵詞]壩美;旅游;文化變遷;可持續發展
  1 壩美景區簡介
  壩美景區位于文山州廣南縣,距離廣南縣城約43公里,東面、北面與廣西壯族自治區西林縣接壤、西連底圩鄉、南邊與蓮城鎮毗鄰,景區總面積約26.4平方公里,主要由一河(阿科河)、一壩(壩美村小盆地)、兩洞(湯那洞、桃源洞均為河流伏流洞)、兩谷(湯那桃花谷、法利至出水洞河谷)構成,內有一個壩美村莊,居民以壯族為主,因為景色優美,被譽為“世外桃源”。正式的旅游開發始于2001年,2007年8月成立了壩美景區管理委員會,2011年4月,壩美景區被評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
  近年來,隨著旅游開發,壩美景區的文化產生較大的變化,旅游開發在給壩美村帶來了經濟利益的同時,也讓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民間故事的流傳等發生了變化。當地居民為了配合旅游業的發展,改變了他們過去傳統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這些變化有利也有弊,利在于促進當地旅游經濟的發展,弊在于丟失過去的傳統文化。
  2 文化變遷的內容
  2.1 傳統居住方式的變化
  壩美當地的民居在2001年正式旅游開發以前,因為經濟貧窮的緣故,絕大多數住房都是木質的吊腳樓,磚瓦樓很少,并且不通電、不通水,但是當地因為環境封閉,很少受外來文化的干擾,保持了壯族居民傳統的建筑風格和古樸的人情。
  2001年正式開發旅游之后,隨著游客數量的不斷增多,當地居民通過提供住宿和飲食的方式,從旅游業中賺到了豐厚的利潤,隨之開始了改造舊居、新建樓房。筆者詢問數位當地居民拆舊居、建新房的原因,得到的回答是木頭房屋是貧窮的象征,磚瓦房才是適宜居住的房子,過去是因為貧窮,才不得不居住在木頭的吊腳樓里,但自從旅游業開發之后,當地居民賺到了豐厚的利潤,積存了足夠的資金,就會改住舒適的磚瓦房。這也間接導致,旅游風景區內的傳統木質房屋,不斷減少,逐漸失去了壯族村寨固有的特色。
  筆者也對村民們做過調查問卷,收回有效問卷101份,統計出的數據顯示,101位受訪者中有87位表示喜歡住磚瓦房,有52人明確表示討厭居住木頭房屋。
  2017年壩美景區最后一棟木頭吊腳樓被拆除,自此,景區內已無一棟木頭吊腳樓,徹底變為清一色的磚瓦房屋,在外觀上失去了壯族村寨特色,變得和外面的普通城鎮無異。
  對此,筆者詢問過數位外來游客,都對此表示感到失望,因為這里已經失去了“世外桃源”的特色,變得和外界的城鎮一樣。
  壩美景區管理委員會曾經試圖拆除這些磚瓦樓,重建壯族傳統的木頭吊腳樓,但此舉遭到村民的集體抵制,無果而終。
  2.2 交通方式的變化
  壩美景區在旅游開發前,當地居民以水為生,鄰水而居。村內僅有一條蜿蜒曲折的阿科河,村民們的生活飲水、捕撈魚蝦和乘船出行,都依賴于這條河流。2001年壩美景區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以后,這條河流的使用權轉歸旅游公司所有,村民們依然可以在河邊取水、洗衣,但不準繼續捕撈魚蝦和非法劃船,在這條河流上能夠通行的船只被限定為旅游公司授權的游覽船。由此導致村民們出行的方式由傳統的水路乘船出行改為陸路出行,村民們傳統的木質“豬槽船”不得不被廢棄,也因此放棄了壯族傳統的以水為生的捕魚、劃船生活,只能去購買自行車、摩托車、汽車等陸路代步工具。村民們對過去悠然劃船的時光充滿懷念,但是在旅游業帶來的經濟利益面前,只能是放棄捕魚和劃船。
  2.3 思想觀念的變化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給村民們帶來了經濟利潤,但是利益的分配并不均衡,而是和地理位置密切相關。居住在公路邊的居民,能夠獲得最大的客流量,開設的旅店、農家樂、餐飲店等,常常能做到滿客,而遠離公路的村莊邊緣地帶,從旅游業中獲得的利益,則是非常有限的,由此帶來了貧富差距的拉大和村民之間不平衡心理,也因此帶來了村民之間人際關系的不和諧因素。
  過去壩美村以農業生產為生,在旅游開發前,貧富差距不大,雖然都處于貧窮狀態,但是村民之間都能做到和諧相處,富于互相幫助的氛圍。根據2004年吳慧泉在《壩美:最后的桃花源》書中的記載,當時壩美村的村民不喜談論金錢,鄰居之間蓋房子,村民都會義務提供幫助,不收工資,只需提供飯菜即可,這也符合壯族人民古樸的民風,但這種現象現在已經難以見聞。自從2001年旅游開發之后,村民中分為鄰近公路和遠離公路兩種人群,隨著時間的推移,貧富差距不斷拉大,公路邊的村民在賺取豐富的利潤后紛紛改建磚瓦房,并不斷加高樓層,修整外觀,建起漂亮的小洋樓,而遠離公路的村民則因為經濟收入有限,長時間居住在木頭房子里,一直到2017年最后一棟木頭吊腳樓被拆除,才全部變為磚瓦房,而且是村莊中房屋質量較差的一批,不能和公路邊的小洋樓相比。這也引發了人和人之間的攀比、不平衡的心態,甚至發生多起矛盾沖突事件,例如扎汽車輪胎,為爭奪商鋪的地理位置而發生爭吵等不和諧因素,人和人之間也越來越講究金錢,這不僅是對村民內部自己,在對待外來游客時尤甚。一般情況下,外來游客到當地居民家中吃飯,至少要付三十元以上的費用,即使這頓飲食,僅僅是從田地里采來的青菜、蘿卜而已,虛高的價格讓外來游客引發不滿,認為當地居民貪財好利。
  筆者在對村民們做調查問卷時,有76%的受訪者都表示現今村民中存在著比較嚴重的拜金思想,有82%的受訪者表 示村民中存在著攀比現象,并且對此表示擔憂。
  2.4 民間傳統故事的變遷   壩美村在旅游開發之前,就已經流傳著幾個民間故事,以古樸的形式世世代代地流傳著。旅游開發公司入駐壩美村后,為了吸引外地游客的到來,打出了“壯族特色鄉村”的招牌,有針對性地開始了包裝活動,其中重點就是村民中口耳相傳的民間故事。據村民們對筆者描述,旅游開發公司在網站上和宣傳手冊上所寫的壩美村祖先起源故事,其實僅僅是一對男女為愛情殉情的故事而已,并沒有公司宣傳的那么神秘,還有另外幾個故事,多多少少都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寫,以突出壯族文化的神秘性和奇特性,以夸張的語調來描述壯族文化,從而達到吸引外來游客到來的目的,但是這脫離了壩美村的真實面貌,并且改寫的故事也已經對年輕一代造成影響,出現了認知混淆的情況,年輕一代更愿意認同那種帶有神秘性和奇特性的故事敘事,而不是平淡無奇的傳統故事。值得注意的是,旅游公司所改寫的民間故事是在電子網站上和紙質宣傳手冊上公開發表,并逐漸取得了正統地位,成為壩美壯族旅游風景區的宣傳形象,是外來游客所能了解和獲知的第一手故事版本,而壩美村原版的民間故事,因為內容普通,平淡無奇的原因,只能在老一代的村民中口耳相傳,不被重視,面臨著失去正統性和代表性的危機。老一代的村民因此對旅游開發公司擅自修改壩美村的民間故事感到擔憂,認為這將改變壩美村壯族文化的真實性。
  3 對壩美村文化變遷的反思
  筆者認為,在旅游經濟大潮的席卷下,壩美旅游風景區內的壩美村,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文化變遷的情況,這也是不可改變的必然趨勢。當下所能做的,就是適應這種旅游經濟的發展,同時也要盡力維護好壩美村壯族的原生態文化,兼顧旅游經濟發展和保護壯族文化,才能既滿足當地居民對于經濟發展的需要,也能滿足他們對于傳統文化的需要。而不能顧此失彼,片面追求旅游發展,忽視了對壯族傳統原生態文化的保護,導致壩美旅游風景區的人文景觀出現失真局面,這將不利于壩美旅游風景區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云南省廣南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廣南縣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1.
  [2]吳慧泉.壩美:最后的桃花源[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廣南縣旅游局.廣南壩美旅游區總體規劃[Z].2007-2020.
  [4]王建新.廣南阿科:云南廣南縣阿科鄉經濟發展與社會文化調查與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8.
  [5]劉詩仁.廣南八寶:靈山秀水壯家人[M].昆明:云南美術出版社,2008.
  [6]趙云霞.對廣南壩美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思考及建議[R].昆明:云南低碳發展科技論壇,2011.
  [7]黃加運,黃國武.探析“壩美世外桃源”生態村的發展戰略前景及對策[J].文山學院學報,2012(3).
  [8]呂棣.中華民族全書·中國壯族[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2.[9]陳秀云.廣南壩美:我眼中的世外桃源[M].昆明:云南美術出版社,2014.
  [10]白娜,李海.壩美旅游資源分析[J].文山學院學報,2014(3).
  [11]徐寧.壩美“太商業”“桃源”何處尋[N].云南政協報,2014-07-28.
  [12]白娜,李海.壩美旅游景區“十三五”期間市場規模預測[J].文山學院學報,2015(6).
  [13]白娜,李海.廣南壩美村寨旅游特色開發[J].中國市場,2015(30).
  [14]羅維有.作為“世外桃源”的壩美村: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如何[J].可能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6,31(8).
  [15]周建松,林之梅,游春梅.廣南壩美村:旅游開發評述與建議[J].紅河學院學報,2017,15(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268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