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耕作制度與農藝技術對農機化發展的影響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發展,農機化生產已經成為現階段農業生產的必然發展趨勢。實踐證明,農機化生產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節省了人力物力,更多是大規模生產在農機的加入下節省了生產成本。現階段影響農機化發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耕作制度與農藝技術就是影響農機化發展的兩大因素。本文主要針對現階段耕作制度與農藝技術對農機化發展的影響展開論述,為其今后的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
[關鍵詞]耕作制度;農藝技術;農機化發展
近年來,隨著化工產業及服務行業的發展,許多地區的人們選擇進入工廠或服務行業進行工作,而其土地則承包出去。隨著大規模的土地承包,在作物種植的過程中則需要大量的人力,而農機的加入則大大縮短了工作時間,極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在現階段,農機化發展受多種因素的干擾,其中具有影響力的兩大因素是耕作制度與農藝技術,本文將主要針對以上兩種因素對農機化發展的影響展開論述。
1 耕作制度對農機化發展的影響
耕作制度又被稱為農業經營制度,其主要是指在進行作物種植的過程中,所涉及到的以土壤耕作為中心而進行的施肥、除草、灌溉、松土、翻耕等在內的關于農業技術措施的體系的統稱。從廣義上來說它主要涉及到了農產品的熟制以及作物的布局。
1.1 耕作制度影響農機化發展的原因
貫穿古今,我國的耕作方式由原來的牛拉犁耕地轉變現階段的旋耕機耕地,在以往使用犁耕地的過程中,由于是人工進行操作,所以在進行操作完成后,可以發現土地不平整、翻耕地塊土粒大小不一,其標準化程度及其低下。在很多地區,一般每年所進行輪作種植,且在新的一年輪作前期,均會對土地進行翻耕,而經常性的翻耕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土壤的結構,且嚴重降低了土壤的保墑能力,使得土壤的蓄水能力以及土壤中的有機質下降幅度極大,松軟的土地不利于作物根的深扎,作物的抗倒伏能力差,在有大風來臨之際均會對作物造成一定的傷害。過于疏松的土壤會造成水分的大量蒸發,在大風或大水來臨之際,極易造成水土流失現象的發生[1-2]。
1.2 耕作制度與農機相結合的舉措
現階段,在人民溫飽問題已經得到基本的解決的情況下,我國已經不再倡導開墾荒地種植糧食,而是轉變政策變更為退耕還林、糧改飼等。這就意味著在現有的基礎上,我國的農田對于玉米、大豆、小麥、水稻等糧食作物的土地面積不僅不會增加,反而在未來的幾年中會逐步的減少,以響應現階段的我國的農業部推出的新的政策?,F階段,很多地區的對土地進行了統一的承包,這就意味著現階段的農業并不是四處分散的,而是統一化的,這一做法的推行,為農機化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在進行統一的承包土地前,很多的地區因地少而分到每家每戶的土地均為零散分布,在進行機械化統一耕地前,則往往存在因作物時間收割不一致而存在的耕地延遲等系列問題的發生。在土地承包的今天,可有效的推動農機化的發展,在土地的旋耕時,可進行統一的大面積的運用多臺旋耕機進行旋耕作業,隨后可利用播種機進行統一的播種,而在后期進行作物收割的時候,因統一區域播種時間、播種量以及播種種類均一致,所以其作物成熟時間也相差不大,在后來的收割時節可以進行統一的作物收割。在此過程中,大面積的規范化種植,可有效的提高農機的利用率,極大的降低了生產成本與耕作者的精力,可有效提高作物的利潤。除此之外,很多的地區已經開始選擇種植牧草,在黑龍江地區,越來越多的承包者選擇種植多年生的紫花苜蓿。多年生作物的種植,極大的降低了土地翻耕的頻率,從一定的層面上來說,還保證了土壤的結構的穩定性,有助于土壤墑情和蓄水能力的維持。
2 農藝技術對農機化發展的影響
農藝技術主要是指作物耕作過程中所涉及到的育種、病蟲害防治、施肥、農機具應用、土壤管理、栽培、農田灌溉以及排水等多種技術的統稱,在進行育種、灌溉、土壤管理等環節時均需要農機的參與,因此,農藝技術對農機化發展有一定的影響??v觀我國的農業發展史不難發現,農藝技術的發展與農機化發展是相輔相成的,二者相互影響,農藝技術的改變勢必對農機化的發展有一定的推動作用,而農機化的改革也會進一步促進農藝技術的提高。
2.1 農藝技術影響農機化發展的原因
在生產過程中,受農藝技術的影響,農藝技術與農機配套的不合理性與不協調性會引起一系列的農業生產問題。就現在發展狀況而言,農藝技術的創新與發展周期極短,且其實用性極高,而就農機的發展發現,農機產品的換代更新可能需要很長的周期,且農機的創新性大部分依據現階段的作物發展行情以及農藝技術的要求,在滿足此要求的前提下對農機進行創新,在創新完成后可能新的農藝技術又出現,這就引起了農藝技術與農機化發展不協調的后果的出現。而且在新一代的農機產品的推廣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時間,因此,兩者的不均衡發展是造成以及阻礙兩者協調發展的主要原因。
2.2 農藝技術與農機化相結合的舉措
促進農藝技術與農機化發展的協調性可為農業的生產提供一定的保障,在現階段二者不均衡發展的條件下,解決此問題至關重要,本文列舉以下幾種舉措來促進二者的均衡發展。一是加強兩個領域的交流合作,定期開展座談會,每個領域的相關專家對未來的工作方向及即將對此領域進行的改革創新進行討論,使得農機化發展不再局限于現階段的發展動態,著眼于未來,緊跟農機技術創新的行列。二是加強與國外知名莊園、牧場等地區的交流與合作,可以通過對于先進的農機設備的引進來促進農機化發展,進而提高生產過程中農藝技術的水平。三是加強農機新產品的推廣,農機新產品的出現需要一定的時間,而在社會上的使用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在改革創新周期不變的情況下,唯有積極推廣,盡早普及新農機設備的使用,才能夠提高農機的利用率,降低更多的生產成本的損耗。
3 結語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信息的傳遞速度越來越快,只有緊緊依靠耕作制度與農藝技術以及農機化發展領域的不斷交流,才能夠合理的處理好三者之間的關系,才能夠通過耕作制度與農藝技術來促進農機化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沈建輝.加快構建我國完整的農業機械化學科體系——對農機與農藝結合問題的深層思考[J].中國農機化,2006(03):3-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26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