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種植密度對其農藝性狀及產量的影響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以辣椒品種天椒12號、天椒14號為試材,觀察了不同種植密度對辣椒生育期、農藝性狀及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當種植密度較?。?0 000~116 000株/hm2)時,種植密度對辣椒生育期與農藝性狀影響不大;當種植密度較大(116 000~140 000株/hm2)時,株高與果實畸形率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大而顯著增大,株幅、有效分枝數與單果重則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大而顯著減小。辣椒折合產量隨著密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呈拋物線變化。天椒12號辣椒折合產量以密度為104 000株/hm2時最高,為92 045.4 kg/hm2; 密度為116 000株/hm2折合產量較高,為91 666.7 kg/hm2。天椒14號辣椒折合產量以密度為116 000株/hm2時最高,為 86 931.8 kg/hm2; 密度為104 000株/hm2折合產量較高,為85 984.8 kg/hm2。綜合考慮,建議在天水市辣椒生產上天椒12號種植密度以110 700株/hm2左右為宜,天椒14號辣椒種植密度以112 100株/hm2左右為宜。
關鍵詞:辣椒;種植密度;農藝性狀;產量
中圖分類號:S64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1463(2019)04-0032-05
Abstract:Take Pepper Cultivars Tianjiao 12 and Tianjiao 14 as the material,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ies on growth period, agronomic traits and yield of pepper cultivars were observ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 the planting density is small(80 000-116 000 plant/hm2), planting density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growth period and agr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pepper;When planting density is large(116 000-140 000 plant/hm2), with the increase of planting density, plant height and commodity fruit deformity rate we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the plant width, effective number of branches and single fruit weight wer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increase of planting density yield of pepper showed a curve of first increase and later drop. The yield of Tianjiao12 was the highest when its density was 104 000 plants/hm2, which was 92 045.4 kg/hm2; the yield of Tianjiao12 was higher when its density was 11 600 plants/hm2, which was 91 666.7 kg/hm2. The yield of Tianjiao14 was the highest when its density was 11 600 plants/hm2, which was 86 931.8 kg/hm2. The yield of density 104 000 plants/hm2 was higher, which was 85 984.8 kg/hm2. Considering comprehensively,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planting density of Tianjiao12 in Tianshui should be about 110 700 plants/hm2, and that of Tianjiao14 should be about 112 100 plants/hm2.
Key words:Pepper;Planting density;Agronomic characters;Yield
合理密植是辣椒獲得高產穩產的重要因素之一[1 - 3 ],不同的種植密度影響著辣椒株行間的通風透光及土壤的溫濕度,進而對辣椒植株生育期、株高、株幅、有效分枝數、單株結果數及產量等產生較大影響。辣椒是天水市傳統優勢產業之一,年種植面積5 333 hm2左右[4 ], 天椒系列品種辣椒是當地辣椒主栽品種之一[5 ]。為提高當地辣椒種植水平,探索其適宜的栽培密度,提高辣椒產量和品質,我們于2018年對天水當地辣椒主栽品種天椒12號、天椒14號開展了種植密度試驗,以期為辣椒品種的高效種植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以其
試驗地點位于天水市秦州區玉泉鎮西十里村。地理位置東經105° 39′ 33″,北緯34° 34′ 8″。試驗地地勢開闊平坦,土壤熟化程度高,深厚肥沃,有灌溉條件,連續種植蔬菜(以黃瓜與辣椒種植為主)20 a以上。試驗地土壤類型為淀於土類,耕層土壤含有機質22 g/kg、全氮2.2 g/kg、礦質氮212 mg/kg、有效磷270 mg/kg、速效鉀394 mg/kg, pH 7.77。 1.2 指示品種
指示品種為辣椒品種天椒12號、天椒14號,均由天水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提供。
1.3 試驗方法
2個供試辣椒品種均設6個密度處理,分別為處理T1:80 000株/hm2,處理T2:92 000株/hm2,處理T3:104 000株/hm2,處理T4:116 000株/hm2,處理T5:128 000株/hm2,處理T6:140 000株/hm2。
試驗采用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小區面積5.28 m2。試驗采用地膜覆蓋起壟栽培,壟高15 cm,每壟2行,行距0.5 m,每穴定植2株。于2月10日播種育苗,4月6日定植。田間管理同當地大田常規管理。生育期間每處理各選定10株辣椒,對其生育期及株高、株幅、莖粗、首花節位、有效分枝、單果重及果實畸形率等農藝性狀進行觀察記載,農藝性狀調查及分級標準參照辣椒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進行[6 ]。收獲時按小區分批次采收并計算產量。
1.4 數據分析
采用Excel(2003版)和DPS(V7.05版)進行數據分析與計算,多重比較采用Duncan新復極差法檢驗。
2 結果與分析
2.1 生育期
由表1可以看出,不同種植密度下天椒12號與天椒14號各處理間辣椒開花期差異不明顯,說明密度因子對開花期影響較小。在種植密度較小(80 000~116 000株/hm2)時,天椒12號與天椒14號不同種植密度對辣椒始收期、紅熟期與全生育期影響不大;當種植密度較大(116 000~140 000株/hm2)時,天椒12號與天椒14號辣椒始收期與紅熟期隨種植密度的增加而逐漸延后,全生育期則隨種植密度的增加而逐漸增加。天椒12號全生育期以T6處理最長,為201 d;T1處理最短,為193 d;其余處理為194~198 d。天椒14號全生育期以T6處理最長,為204 d;T2處理最短,為195 d;其余處理為196~199 d。
2.2 農藝性狀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種植密度下,天椒12號與天椒14號辣椒莖粗與首花節位差異均不顯著。在種植密度較小(80 000~ 116 000株/hm2)時,天椒12號與天椒14號的株高、株幅、有效分枝數、單果重與果實畸形率各處理間差異均不顯著;種植密度較大(116 000~140 000株/hm2)時,天椒12號與天椒14號的株高與果實畸形率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而顯著增加,株幅、有效分枝數、單果重則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而顯著減小。
2.3 產量
由表 3 可以看出,種植密度對天椒12號與天椒14號辣椒產量影響均較大。其中天椒12號辣椒折合產量以T3處理(104 000株/hm2)最高,為92 045.4 kg/hm2; T4處理(116 000株/hm2)次之,折合產量為91 666.7 kg/hm2;T5處理(128 000株/hm2)居第3位,折合產量為88 636.4 kg/hm2;T1處理、T2處理、T6處理折合產量分別為85 037.9、 88 257.6、85 606.1 kg/hm2。對天椒12號折合產量進行方差分析的結果表明,T3處理與T4處理差異不顯著,與T2處理、T5處理差異顯著;與T1處理、T6處理差異極顯著;T4處理與T5處理差異不顯著,與T2處理差異顯著,與T1處理、T6處理差異極顯著;T5處理與T2處理差異不顯著,與T1處理、T6處理差異極顯著;其余處理間差異均不顯著。
天椒14號辣椒折合產量以T4處理(116 000株/hm2)最高,為86 931.8 kg/hm2; T3處理(104 000株/hm2)次之,折合產量為85 984.8 kg/hm2;T5處理(128 000株/hm2)居第3位,折合產量為82 197.0 kg/hm2;T1處理、T2處理、T6處理折合產量分別為 78 598.5、81 628.8、80 681.8 kg/hm2。對天椒14號折合產量進行方差分析的結果表明,T4處理與T3處理差異不顯著,二者與其余處理差異均達極顯著水平; T5處理與T2處理、T6處理差異不顯著,與T1處理差異極顯著;T2處理與T6處理差異不顯著,與T1處理差異極顯著;T6處理與T1處理差異不顯著。
2.4 產量模型
以種植密度為自變量(X),產量為因變量(Y),得出不同種植密度對辣椒產量影響的數學模型。
由圖1可以看出,在辣椒產量數學模型中,天椒12號與天椒14號辣椒折合產量均隨種植密度增加呈現拋物線變化趨勢。進一步對產量數學模型分析可知,天椒12號種植密度為110 651.4株/hm2(株距0.362 m)時,產量達到理論最高值,為91 700.31 kg/hm2;天椒14號種植密度為112 094.6株/ hm2(株距0.357 m)時,產量達到理論最高值,為85 862.09 kg/hm2。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種植密度因子對天椒12號、天椒14號辣椒的開花期、莖粗與首花節位影響較小,而始收期、紅熟期在高密度(116 000~140 000株/hm2)時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大有逐漸延后的趨勢,全生育期在高密度(116 000~140 000株/hm2)時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大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在種植密度較?。?0 000~116 000株/hm2)時,天椒12號與天椒14號辣椒株高、株幅、有效分枝數、單果重與果實畸形率各處理間差異不顯著;種植密度較大(116 000~140 000株/hm2)時,由于植株間的競爭與相互影響,株高與果實畸形率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大而顯著增加,株幅、有效分枝數與單果重顯著減小。天椒12號與天椒14號辣椒折合產量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呈拋物線變化。天椒12號辣椒折合產量以種植密度為104 000株/hm2時最高,為92 045.4 kg/hm2; 種植密度為116 000株/hm2折合產量較高,為91 666.7 kg/hm2。天椒14號辣椒折合產量以種植密度為116 000株/hm2時最高,為86 931.8 kg/hm2; 種植密度為104 000株/hm2折合產量較高,為85 984.8 kg/hm2。綜合種植密度對辣椒生育期、農藝性狀及產量與產量數學模型的影響研究,建議天水市天椒12號種植密度在110 700株/hm2左右為宜,天椒14號辣椒種植密度在112 100株/hm2左右為宜。 作物的高產優質離不開合理密植[7 ], 種植密度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作物獲得高產。相關研究表明,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遵椒4號辣椒的單果重逐漸減小[8 ];密度的增加對黃秋葵的株高有明顯的促進作用[9 ];懷地黃的冠幅與葉片數目隨種植密度的增加變化不明顯[10 ]。崔聰聰等[11 ]研究后發現,露地辣椒產量隨穴距的增加呈現先增加后減少的趨勢;隴亞雜1號胡麻產量隨密度變化的趨勢呈二次拋物線形[12 ]。這些研究結果與本試驗結論基本一致。
參考文獻:
[1] 侯 超,陶承光,王麗萍,等. 不同密度和整枝方式對辣椒光合特性、干物質分配及產量的影響[J]. 西北農業學報,2010,19(3):159-162.
[2] 邢開德,劉佳業,許燦國,等. 不同密度、氮磷鉀肥施用量對丘北辣椒產量的影響[J]. 云南農業科技,2010(1):12-14.
[3] 余文中,劉祟政,賴 衛,等. 播種密度對辣椒產量的影響[J]. 貴州農業科學,2009,37(8):67-68.
[4] 唐瑞永,尹艷蘭,梁更生,等. 天水市辣椒生產現狀及發展建議[J]. 安徽農業科學,2018(33):65-66.
[5] 逯建平,霍建泰,唐瑞永,等. 制干辣椒新品種天椒11號選育報告[J]. 甘肅農業科技,2018(4):8-10.
[6] 李錫香,張寶璽. 辣椒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28-45.
[7] 金光輝,高幼華,劉喜才,等. 種植密度對馬鈴薯農藝性狀及產量的影響[J]. 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15,46(7):16-21.
[8] 彭思云,羅 燚,謝 挺,等. 不同種植密度對遵椒 4 號產量的影響[J]. 辣椒雜志,2016(1):39-42.
[9] 曹 毅,任吉君,李春梅,等. 不同密度對紅秋葵生長發育的影響[J]. 北方園藝,2008(3):34-35.
[10] 王文君,程明霞,李明軍. 種植密度對脫毒懷地黃生長發育、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 北方園藝,2017(7):165-168.
[11] 崔聰聰,王秀芝,曲寶茹,等. 定植方式和穴距對露地辣椒農藝性狀和產量的影響[J]. 北方農業學報,2018,46(2):99-102.
[12] 李雨陽. 白銀市沿黃灌區胡麻適宜種植密度試驗[J]. 甘肅農業科技,2015(11):39-40.
?。ū疚呢熅帲亨嵙垼?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42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