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栽密度對雙低油菜新品種蘇油8號產量與品質的影響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為了探明雙低油菜新品種蘇油8號的適宜移栽密度,同時保證雙低品質,通過田間密度試驗研究了不同移栽密度對蘇油8號產量與主要品質的影響。結果表明,隨著密度的增加,產量有先增后減的趨勢,密度間產量差異達顯著水平;低密度水平能顯著增加全株角果數,密度增加則全株角果數減少,群體總角果數則有先增后減的趨勢;不同密度對每角粒數和千粒重影響不大,要取得高產,應主攻群體總角果數;隨著密度的增加,主軸和一次分枝有效角果數有所減少,同時單株二次有效分枝數顯著減少,其有效角果數減少顯著。密度對蘇油8號的芥酸、硫苷、含油率及蛋白質含量影響不顯著。在該試驗條件下,為獲得較高產量和保證雙低品質,蘇油8號的適宜移栽密度為16.5萬株/hm2。
關鍵詞 油菜;移栽密度;蘇油8號;產量;品質
中圖分類號 S634.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9)10-0041-03
Abstract To find out the suitable transplanting density for double low rapeseed varieties Suyou No. 8 and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double low, we studie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transplanting densities on Suyou No. 8 yield and main quality by field density tes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density, production showed a tendency of firstly increase and then decrease,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yield between densities;low density levels coul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pod number,the whole pod numbers decreased as density increased,while total population pod number showed a tendency of firstly increase and then decrease. Density had little impacts on grains per pod and 1 000grain weight. In order to achieve high yield, we should pay major attention to total population pod numbers. With the increase of density, principal axis and effective pods of primary branches reduced, at the same time the secondary effective branch number per plant reduced and its effective pods reduced significantly. Density showed no significant impacts on erucic acid, thioglycoside, oil content and protein content of Suyou No. 8. Under the test condition, the proper transplanting density of Suyou No.8 should be 165 thousand plants/hm2 in order to achieve high yield and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double low.
Key words Rape;Transplanting density;Suyou No.8;Yield;Quality
江蘇省作為國家冬油菜傳統優勢種植區,常年油菜種植面積穩定在40萬hm2左右,單產水平在全國位列前茅。蘇油8號雙低油菜新品種是江蘇太湖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育成的甘藍型油菜品種,于2014年通過江蘇省品種審定(審定編號:201401),具有產量高、品質優、抗耐性好等特點[1]。有關密度對油菜產量及品質的影響的研究報道較多,研究指出油菜高產的適宜密度因品種、農藝措施的不同而不同,在油菜不同品種間,密度水平對油菜的產量、經濟性狀及品質的影響有不同的結論[2-8]。
蘇油8號雙低油菜新品種作為2017年江蘇省重點示范品種,為確保其雙低品質,篩選出適宜的移栽密度水平,協調高產與優質的關系,筆者開展了不同移栽密度對蘇油8號產量與品質影響的研究,從而為大面積推廣應用該品種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試驗于2017年在江蘇太湖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試驗田進行,供試土壤為黃泥土,供試品種為蘇油8號,種子中芥酸含量為0.66%,餅粕中硫苷總量為20.72 μmol/g。采取板田劈溝移栽方法。
1.2 試驗內容與方法 試驗設密度1個因子,共6個水平,分別為M1(4.5萬株/hm2)、M2(7.5萬株/hm2)、M3(10.5萬株/hm2)、M4(13.5萬株/hm2)、M5(16.5萬株/hm2)、M6(19.5萬株/hm2)。試驗小區采取隨機排列,重復3次,每小區面積為20 m2,四周設保護行。試驗大田前茬為中熟晚粳稻,土壤肥力中等,小區間用溝系隔開,移栽時采取劈溝條栽,移栽行距50 cm,株距依密度而定[1]。試驗施用肥料為氮肥(尿素,N 46%)、磷肥[過磷酸鈣(P2O5 12%)]、鉀肥[(氯化鉀,K2O 60%)],氮、磷、鉀配比為1.0∶0.4∶0.6,氮肥總用量為262.5 kg/hm2,肥料運籌以基肥∶苗肥∶苔花肥=5∶2∶3的比例施用,磷肥作基肥在移栽后施入,初花期防治菌核病1次,于5月24日割倒,5月27日脫粒并區收核產。 1.3 取樣考種 成熟時每小區隨機抽取樣本10株,考察、一次有效分枝數、二次有效分枝數、主花序有效角果數、一二次分枝有效角果數、每角粒數、千粒重等性狀,收獲后計算每小區(20 m2)平均產量并折合成每公頃產量[2]。
1.4 品質分析
將收獲的油菜種子混合后隨機抽樣,種子含油率、蛋白質含量、芥酸含量、硫苷含量的測定由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采用近紅外光譜儀(Foss,NIRSystem 5000)進行[9]。
1.5 數據分析 對試驗數據進行方差分析及新復極差法多重比較[1],同時用EXCEL進行輔助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移栽密度對蘇油8號籽粒產量和產油量的影響
移栽密度對油菜產量形成的影響較大,適宜的移栽密度有利于提高油菜產量。方差分析結果(表1)表明,不同移栽密度處理間產量差異達顯著水平(F=4.34*)。其中,移栽密度為16.5萬株/hm2時產量最高,達3 205.05 kg/hm2,顯著高于密度為4.5萬株/hm2的處理,增加28.47%;密度13.5萬株/hm2的產量排第2,為2 965.05 kg/hm2;密度4.5萬株/hm2的產量最低,為2 494.95 kg/hm2,其產量顯著低于其他處理,但其他移栽密度間差異不顯著,這說明蘇油8號油菜的產量受密度影響很大。4.5萬~19.5萬株/hm2條件下,移栽密度與產量呈顯著的二元二次函數曲線關系,隨著移栽密度的增加,產量也明顯提高,移栽密度到一定水平時產量呈下降的趨勢。由圖1可知,蘇油8號的移栽密度與產油量也呈二元二次函數曲線關系,其變化趨勢與移栽密度與產量關系相似。由此可知,蘇油8號的移栽密度在10.5萬~16.5萬株/hm2時增產效果較好,其中移栽密度16.5萬株/hm2最適宜,其產量與產油量均最高。
2.2 不同移栽密度對蘇油8號產量構成因素的影響 由表2可知,單株有效角果數的極差為352.2個。方差分析結果表明,不同移栽密度間單株有效角果數差異達顯著水平(F=3.33*),低密度下單株有效角果數顯著高于高密度。隨著密度的提高,單株有效角果數呈逐漸減少的趨勢,當密度為4.5萬株/hm2時,單株有效角果數最多,為703.0個,均比其他處理高,而其產量為最低;隨著密度的增加,不同移栽密度間群體角果數則有先增后減的趨勢,當密度為16.5萬株/hm2時,其群體總角果數最多為7 477.8個/hm2,產量最高。千粒重的極差為0.20 g,各處理間差異不顯著,且千粒重隨著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減少的趨勢。每角粒數的極差為2.9粒/角,各移栽密度間差異不顯著,且隨著密度增加每角粒數有逐漸增加的趨勢,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密度對每角粒數和千粒重無顯著影響。由此可知,低密度雖能顯著增加蘇油8號單株有效角果數,但其群體總角果數較少,較高密度處理的單株有效角果數雖然較少,但其群體總角果數較多、總量較大。蘇油8號產量的增加是通過提高群體總角果數來實現的,而密度對每角粒數和千粒重影響較小[10-11]。相關分析表明,蘇油8號產量與群體總角果數呈顯著正相關(r=0.738 9),與每角粒數呈負相關(r=-0.040 1),相關不顯著,與千粒重呈正相關(r=0.665 4)[12]。因此,蘇油8號在高產栽培的情況下應主攻群體總角果數。
2.3 不同移栽密度對蘇油8號有效角果數和有效分枝的影響
2.3.1 有效角果數。由表3可知,不同移栽密度下蘇油8號主軸有效角果數的變幅為17.8個,一、二次有效分枝有效角果數的變幅分別為127.8、211.0個。在密度4.5萬株/hm2水平下,蘇油8號一、二次分枝有效角果數達最大值,分別為343.2和295.2個。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在不同移栽密度下蘇油8號主軸有效角果數和一次分枝有效角果數的差異達顯著水平(F值分別為3.31*和2.12*),二次分枝有效角果數的差異亦達顯著水平(F=2.99*)。由此說明,隨著密度的增加,蘇油8號主軸有效角果數、一次分枝有效角果數呈逐漸減少的趨勢,而二次分枝有效角果數顯著減少,但其群體總角果數呈先增加后減少的趨勢,在密度水平為16.5萬株/hm2時最多,達7 477.8個/hm2。在該試驗條件下,蘇油8號產量的高低主要取決于群體總角果數。在較高移栽密度條件下,雖然一、二次分枝有效角果數的生長受到抑制[3-5],但其群體總角果數增加,從而提高了產量。
2.3.2 有效分枝數。由表3可知,不同移栽密度下蘇油8號單株一次有效分枝數的變幅為9.8~8.0個,單株二次有效分枝數的變幅為7.0~19.2個。隨著移栽密度的增加,單株一次有效分枝數變化不明顯,而單株二次有效分枝數則有逐漸減少的趨勢。移栽密度從4.5萬株/hm2增加到19.5萬株/hm2時,單株一次分枝數減少18.37%,單株二次分枝數減少63.54%。而群體總一次分枝數隨密度增加而增加,密度從4.5萬株/hm2增加到19.5萬株/hm2時,群體總一次分枝數增加3.53倍;群體總二次分枝數呈先增加后減少的趨勢,移栽密度16.5萬株/hm2時達到最高,達168.3萬個/hm2,這一密度水平與最高籽粒產量的密度水平相一致。方差分析結果表明,蘇油8號在不同移栽密度下單株一次有效分枝數的差異不顯著(F=0.94),單株二次有效分枝數的差異達顯著水平(F=2.71*)。由此說明,移栽密度的增加顯著減少了單株二次有效分枝數,在高移栽密度條件下蘇油8號產量的減少主要是由于單株二次有效分枝數的減少而引起的。
2.4 不同移栽密度對蘇油8號品質性狀的影響
雙低油菜籽具體表現為低芥酸、低硫苷及合理的脂肪酸[7]。由表4可知,隨著移栽密度的增加,蘇油8號的芥酸含量及硫苷含量變化不明顯,其含油率、蛋白質含量呈隨密度增加而降低的趨勢。密度為7.5萬株/hm2時蘇油8號種子的含油率和蛋白質含量均最高,分別為45.11%和37.03%,當移栽密度為16.5萬株/hm2時,其含油率較密度為4.5萬株/hm2處理降低0.81百分點,蛋白質降低1.46百分點。方差分析表明,不同移栽密度間芥酸含量、硫苷含量差異不顯著(F值分別為1.51和0.39),表明密度對芥酸及硫苷含量影響很小,而不同移栽密度間含油率、蛋白質含量的差異亦不顯著(F值分別為1.44和2.89)。測定結果表明密度對蘇油8號的棕櫚酸、硬脂酸、油酸、亞油酸及亞麻酸的含量沒有影響[5,11]。由此可知,移栽密度對雙低品種蘇油8號的菜籽品質影響較小。 3 小結
移栽密度對蘇油8號的產量水平和經濟性狀影響很大。蘇油8號獲得較高產量的移栽密度為10.5萬~16.5萬株/hm2,其中密度16.5萬株/hm2較為適宜,與相關研究結果不一致,這可能與蘇油8號品種特性、氮肥使用量有關,仍有待于進一步研究[2,5]。移栽密度對蘇油8號產量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增加群體總角果數起作用的,與單株產量呈極顯著正相關,因此蘇油8號要取得高產,應主攻群體總角果數,而密度對每角粒數、千粒重影響極小,其主要由蘇油8號的品種特性決定。
在該試驗條件下,不同移栽密度對蘇油8號種子芥酸、硫苷含量的影響不顯著,且對含油率和蛋白質含量的影響較小。在一定的密度范圍內,增加密度降低了籽粒的含油率和蛋白質含量,表現出移栽密度對油菜籽粒油脂的形成有一定的負向作用,這與相關研究一致[5]。當移栽密度為16.5萬株/hm2時,油脂產量較4.5萬、7.5萬、10.5萬、13.5萬株/hm2處理分別增加26.14%、18.20%、10.71%、8.67%,增加移栽密度有利于提高油脂產量。另外,不同移栽密度下蘇油8號油菜籽的棕櫚酸、硬脂酸、油酸、亞油酸及亞麻酸含量差異不顯著,且均在國家雙低油菜籽品質標準范圍內。因此,移栽密度對蘇油8號油菜籽品質性狀的調控作用很小。
參考文獻
[1] 張建棟,黃萌,陳培峰,等.施氮量對油菜新品種“蘇油8號”產量與品質的影響[J].江西農業學報,2017,29(12):43-46.
[2] 張建棟,黃萌,孫華,等.密度對雙低油菜蘇油7號產量與品質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17,45(35):13-15.
[3] 許才康,孫華,張建棟,等.種植密度對雙低油菜蘇油4號產量與品質的影響[J].上海農業學報,2010,26(1):102-104.
[4] 岳緒國,顧炳朝,唐澤慶,等.不同密度水平對甘藍型油菜“鎮油5號”產量及經濟性狀的影響[J].江西農業學報,2008,20(11):45-46,49.
[5] 沈明星,王海候,孫華,等.移栽密度對雙低油菜蘇油4號產量與品質的影響[J].江西農業學報,2009,21(8):22-24.
[6] 邱江,黃秀芹,戚存扣,等.移栽密度和施氮量對寧油14號油菜產量及品質的影響[J].江蘇農業科學,2006(4):22-24,45.
[7] 付三雄,周曉嬰,張維,等.種植密度和施氮量對油菜產量、品質及機收性狀的影響[J].江蘇農業學報,2006,32(3):548-556.
[8] 艾復清,李改珍.密度與施肥量對油菜產量及經濟性狀的影響[J].浙江農業科學,2005(2):131-134.
[9] 李延莉,莊靜,王偉榮,等.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在油菜品質育種中的應用[J].上海農業學報,2006,22(3):32-34.
[10] 凌啟鴻.作物群體質量[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0:387-485.
[11] 張華.不同種植密度和施肥水平對湘油雜763產量與品質的影響[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0.
[12] 田志宏,劉碧波,陳詩波,等.雙低油菜主要經濟性狀與產量的相關分析[J].河南農業科學,2003(9):20-2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40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