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密度對黃秋葵生長勢、抗病性和產量的影響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為研究不同種植密度對黃秋葵生長勢、抗病性和產量的影響,對‘石秋葵1號’‘紅玉’和‘五?!@3個品種進行了5個種植密度的研究,調查分析了密度對其生長勢、抗病性和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種植密度對‘石秋葵1號’‘紅玉’和‘五?!那o粗、株高、單株結果數、單果質量等影響差異顯著。隨種植密度的增大,莖粗、單株結果數和單果質量基本呈逐漸下降的趨勢,株高逐漸增高,667 m2產量先緩慢升高后快速降低,在株距45、50 cm(中密度)時產量最高。種植密度在株行距45 cm×70 cm和50 cm×70 cm時,黃秋葵的品質和產量最優。
關鍵詞:黃秋葵;株距;生長勢;抗病性;產量
Effects of planting densities on the growth vigour, disease resistance and yield of okra
SONG Juhong,WANG Haishan,WU Ran,LIU Yuqin
?。⊿hijiazhu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Science,Shijiazhuang 050021,Hebei,China)
Abstract:To study the effects of planting densities on the growth vigour, disease resistance and yield of okra, three okra varieties ('Shiqiukui No.1', 'Hongyu' and 'Wufu')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five planting densities were carried out, and the growth vigour, disease resistance and yield of of three okra varietie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tem diameter, plant height, the fruit number of per plant, single fruit weight, single plant yield and yield per 667 m2 of 'Shiqiukui No. 1', 'Hongyu' and 'Wufu'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planting density. With the increase of planting density, the stem diameter, the fruit number of per plant and the weight of single fruit gradually decreased, while the plant height increased gradually with the planting density, however, the yield on per 667 m2 increased slowly and then decreased rapidly with the increase of planting density. The plants showed the highest yield when the plant spacing was 45 cm and 50 cm. In conclusion, when the planting density was 45 cm×70 cm and 50 cm×70 cm, the quality and yield of okra were optimal.
Key words: Okra; Plant spacing; Growth vigour; Disease resistance; Yield
黃秋葵屬錦葵科秋葵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原產熱帶[1],主要可做纖維用、菜用和飼料用,有極高的經濟用途和食用價值[2-3]。黃秋葵傳入我國較晚,最初多作觀賞蔬菜栽培,北方栽培較少。近些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黃秋葵的營養保健價值逐漸被人們發現和重視,成為近年發展潛力極大的一種新興特色菜,在北方地區的種植面積逐漸增大[4-5]。但由于栽培技術落后,導致產量低和商品性差。黃秋葵是喜溫性植物,對光照尤為敏感,要求光照時間長且充足[6],因此合理密植是實現黃秋葵高產優質的關鍵。前人對黃秋葵種植密度的研究多與播期、施肥等其他影響因素相結合,而單一研究種植密度對黃秋葵影響的報道較少。筆者以‘石秋葵1號’‘紅玉’和‘五?!癁椴牧?,研究5個種植密度對黃秋葵生長勢、抗病性和產量的影響,以期為黃秋葵的大面積推廣提供更有力的種植密度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點
試驗地共分5個點,分別為安國市奉伯村、保定市定興縣(河北國研種業有限公司)、邯鄲市魏縣(魏縣綠參黃秋葵種植專業合作社)、衡水市棗強縣盧王坊村、石家莊市欒城區乏馬村。
1.2 試驗設計
2017—2018年,試驗地選擇地勢開闊,無樹木、建筑物等遮陰,地面平整、前茬一致,土壤及肥力均勻的地塊。試驗選用‘石秋葵1號’‘紅玉’(由石家莊市農林科學研究院提供)和‘五?!ㄊ惺郏?個品種,設5個不同密度處理,行距定為70 cm,株距分別為60、55、50、45、40 cm;每小區(30 m2)分別種植70、77、84、91、105株。3個品種,5個種植密度,5次重復,共75個小區,試驗地周圍至少設1行保護行。生長期間治蟲不治病,以鑒定參試品種的抗病性。 1.3 測定項目與方法
1.3.1 生長勢調查 調查并記錄莖粗、株高、單株結果數和單果質量。莖粗以第1真葉下部節間為基準測量;株高以根莖基部到生長點為基準測量;單株結果數以每次采收量計數到最后進行統計;單果質量用電子稱稱量(30個果的平均值)。
1.3.2 抗病性調查 采用田間觀察法,統計植株生長期內病毒和疫病的發病率,分級標準如表1。
1.3.3 產量調查 黃秋葵進入熟果期后每天采嫩果1次,及時稱重并記錄數據,統計單株產量和每處理的小區產量,計算折合667 m2產量。
1.4 數據統計與分析
利用 Excel 2007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種植密度對黃秋葵生長勢的影響
2017—2018年在5個試驗站調查‘石秋葵1號’‘紅玉’‘五?!那o粗、株高、單株結果數和單果質量。統計5個試驗站的數據,計算平均值。
2.1.1 種植密度對黃秋葵莖粗的影響 由表2可知,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大,‘石秋葵1號’和‘五?!o粗顯著下降,僅‘紅玉’在株距50 cm時莖粗略有升高;3個品種的莖粗,均在株距60 cm最粗,40 cm最細。‘石秋葵1號’‘紅玉’和‘五?!淖畲笄o粗分別為4.60、4.37和4.28 cm;最小莖粗分別為,4.45、4.14和4.06 cm。
2.1.2 種植密度對黃秋葵株高的影響 由表3可知,‘石秋葵1號’‘紅玉’和‘五?!闹旮唠S種植密度的增大,基本呈逐漸增高趨勢,均在株距40 cm時達到最高值,分別為2.06、1.73、1.70 m?!t玉’和‘五?!谥昃?0、55、50 cm時株高差異不顯著,而3個品種均在株距40~45 cm時株高差異顯著。
2.1.3 種植密度對黃秋葵單株結果數的影響 由表4可知,‘石秋葵1號’‘紅玉’和‘五?!膯沃杲Y果數隨種植密度的增大而逐漸減少。3個品種的單株結果數在株距60 cm時最高,均為45個;株距40 cm時最低,分別為37、39、38個?!锟?號’和‘紅玉’在株距60、55、50 cm時單株結果數差異不顯著;但當株距降至40 cm時,單株結果數顯著減少。
2.1.4 種植密度對黃秋葵單果質量的影響 由表5可知,單果質量隨種植密度的增大而顯著降低,株距40 cm時降至最低點,‘石秋葵1號’‘紅玉’和‘五福’在株距60 cm和40 cm之間的單果質量相差分別達9.9、5.1和4.4 g。
2.2 種植密度對黃秋葵抗病性的影響
在2017—2018年,調查5個試驗站‘石秋葵1號’‘紅玉’‘五福’的平均病毒病和疫病發病率,3個品種在5個種植密度下共調查500株。所有品種在株距40~50 cm時無病毒病發生;株距55 cm時,僅‘紅玉’和‘五福’發生病毒病;株距60 cm時,3個品種均發生病毒病。疫病在各種植密度下均有發生,在株距55~60 cm時較40~50 cm時發生嚴重。由此可知,株距為50、45、40 cm時,黃秋葵的抗病性較強(表6)。
2.3 種植密度對黃秋葵產量的影響
在5個試驗站調查‘石秋葵1號’‘紅玉’‘五?!膯沃戤a量,并折算667 m2產量。
2.3.1 種植密度對單株產量的影響 由表7可知,隨種植密度的增大,3個品種的單株產量顯著下降,在株距40 cm時單株產量最低。‘石秋葵1號’‘紅玉’和‘五?!膯沃戤a量最高值分別為 1.25、1.13和1.02 kg;單株產量最低值分別為 0.66、0.79和0.70 kg;3個品種的最高和最低單株產量相差達0.59、0.34和0.32 kg,均差異顯著。
2.3.2 種植密度對667 m2產量的影響 由表8可知,株距在60、55、50 cm時的黃秋葵產量差異不顯著。3個品種的產量隨種植密度的增大,均為先緩慢升高后快速下降;‘石秋葵1號’在株距50 cm時產量最高,在株距40 cm時產量最低;‘紅玉’和‘五福’在株距45 cm時產量最高,在株距60 cm時產量最低。綜上所述,黃秋葵在株距50和45 cm時產量較高。
3 討論與結論
施慶華等[5]研究發現,隨著黃秋葵種植密度的加大,株高逐漸增高;單果質量先基本不變后逐漸減小;產量先增大后減少。筆者研究發現,隨種植密度增高,‘石秋葵1號’‘紅玉’和‘五福’的株高隨種植密度的加大逐漸增高;單果質量隨種植密度的增大而基本呈逐漸下降的趨勢;黃秋葵667 m2產量隨種植密度的增高先緩慢升高后快速下降,在株距45、50 cm(中密度)時產量最高,這與前人的研究結果一致。周金梅等[1]研究發現,隨種植密度的增大,黃秋葵產量顯著上升;羅燕春等[7]研究得出密度對黃秋葵的葉片、莖稈和地上生物產量的影響呈現“高-低-高”的規律,即高、低密度下的葉片、莖稈和地面生物產量高于中密度,這與本試驗結果不一致。筆者還對3個品種的抗病性進行了調查,株距為60和55 cm時,病毒病和疫病發生均較其他3個株距嚴重,由此可知株距為50、45、40 cm時‘石秋葵1號’‘紅玉’和‘五?!目共⌒暂^強。
本試驗結果表明,種植密度對‘石秋葵1號’‘紅玉’和‘五?!纳L勢、抗病性和產量影響趨勢基本一致。種植密度對3個品種的莖粗、株高、單株結果數、單果質量、單株產量和667 m2產量的影響均達到差異顯著水平。筆者研究認為,種植密度太小或太大都不利于黃秋葵的品質和產量,選擇株行距45 cm×70 cm和50 cm×70 cm最為適宜。
參考文獻
[1] 周金梅,趙文若,建德鋒.不同品種和栽植密度及整枝方式對黃秋葵產量的影響[J].北方園藝,2013(4):34-35.
[2] 盧隆杰,蘇濃,岳森.菜藥花兼用型植物——黃秋葵[J].特種經濟動植物,2004(8):33-34.
[3] 鐘惠宏,鄭向紅,李振山.秋葵屬的種及其資源的搜集研究和利用[J].中國蔬菜,1996(2):49-52.
[4] 劉彩文.黃秋葵北方陸地栽培管理技術[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20(4):9-10.
[5] 施慶華,蔡立旺,陳建平,等.栽培密度對中稈和矮稈黃秋葵生長發育及產量的影響[J].園藝與種苗,2012(12):40-42.
[6] 高玲,劉迪發,徐麗.黃秋葵研究進展與前景[J].熱帶農業科學,2014,34(11):22-29.
[7] 羅燕春,劉東祥,劉國道.種植密度與氮肥對黃秋葵葉片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08,24(6):449-45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754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