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龍勝縣不同海拔對大葉百合產量和效益的影響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為了探討龍勝縣大葉百合在不同海拔區域的適應性和生長情況,以野生大葉百合鱗莖種為供試材料,在海拔500~700、700~1 000、1 000~1 500 m 3個試驗點開展了林下種植試驗,并對其成活率、商品鱗莖占比、平均產量和純收益進行了比較分析。結果表明,700 m以下海拔環境不適合大葉百合的生長;海拔700~1 500 m范圍內為大葉百合的適宜生長區域,可以獲得較高的產量和良好的經濟效益,可以在龍勝縣高山、半高山林下發展并逐漸推廣大葉百合產業。
  關鍵詞    大葉百合;海拔;產量;效益;廣西龍勝
  中圖分類號    S567.5+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9-0054-02
  大葉百合(Cardiocrinum giganteum(Wall.)Makino)又名蕎麥葉大百合、心葉百合等,為百合科大百合屬多年生粗壯草本植物,高1 m以上,葉片秀麗,因植株高大顯著區別于百合屬植物而得名,在歐洲有“百合王子”的美譽[1];葉長圓狀卵形或卵狀心形,花莖直立不分枝、圓柱形、中空,花期5—7月,夏季采挖,鱗莖大、暗綠色,蒴果略似梨形,種子極多。大葉百合多為野生,自然分布于浙江、湖南、廣西等西南地區中、高海拔的山坡、谷地疏林和灌草叢中,喜濕潤陰涼環境,在干燥空氣和直射光條件下生長不良,葉片會干枯卷曲[2-4]。大葉百合鱗莖含淀粉等多種營養物質,可作為一種高纖維野生營養蔬菜食用,人們常將其蒸熟后和蜜而食,或者制成八寶飯的原料。后來發現其藥用價值,摸索出以百合制粉的方法,即采集鱗莖洗凈、粉碎、過濾、沉淀后用淀粉入藥,可以清肺止咳、解毒及用于胃炎、鼻竇炎、中耳炎等疾病的治療,提高身體免疫力。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食品的保健作用越來越重視,純野生、純手工制作的大葉百合粉便成了受消費者青睞的健康綠色食品,大葉百合的利用價值亟待進一步發掘開發[5]。
  龍勝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晝夜溫差大,日照偏少,雨水充沛,山地多平地少,平均海拔700~800 m以上的山地占全縣土地面積的47.26%,最高點為海拔1 940 m的大南山;年平均氣溫16.4 ℃,極端低溫-4.8 ℃,年均降雨量1 548.5 mm。龍勝縣城素有“森林遼闊,古樹參天”之稱,目前林地面積20.8萬hm2,森林覆蓋率為79.12%,其中竹林面積10 221 hm2,占林地總面積的4.91%,林下面積廣闊,藥用植物資源豐富[6]。全縣土壤以紅壤土和黃紅壤土為主,土層深厚,土壤偏酸性,其中微酸性土壤占全縣土壤面積的7%以上,適合大葉百合生長。據調查,龍勝縣10個鄉鎮高山、半高山均有野生大葉百合零星分布,群眾采集鱗莖后制成百合干粉銷售,每10 kg生鱗莖可產干粉約1.1 kg,野生大葉百合干粉售價240元/kg左右,有較好的經濟效益。江底鄉建新村群眾2015年自發種植大葉百合逾33.33 hm2,平等鎮2016年也有部分群眾開始種植。大葉百合在龍勝縣有著廣泛的群眾種植基礎,具備較好的產業發展優勢。
  龍勝縣城距離桂林市87 km,321國道穿越龍脊鎮、龍勝鎮和瓢里鎮,“桂三”高速公路龍勝段已于2017年10月開始投入使用,全縣通村、通組公路基本建成或在建,高山、半高山的交通都非常方便??h城有大市場2個、農民市場1個,全縣10個鄉鎮均建有農貿市場,瓢里鎮上塘村建有農貿交易市場、貯藏冷庫2座。交通、貿易、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已具備產業發展的要求。
  本試驗以野生大葉百合鱗莖種為供試材料,在海拔500~700、700~1 000、1 000~1 500 m 3個試驗點開展了林下種植試驗,對其成活率、商品鱗莖占比、平均產量和純收益進行比較,旨在研究龍勝縣不同海拔條件對大葉百合產量及效益的影響,探討其在不同海拔地段的適應性及生長情況,為龍勝縣大葉百合推廣栽培奠定基礎,為高山、半高山地區貧困群眾探索一條產業致富之路。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供試材料為龍勝縣野生大葉百合鱗莖種50~60 g。從2016年8月準備種植開始,到2018年9月測產后結束。
  1.2    試驗設計
  試驗分別安排在瓢里鎮、平等鎮和江底鄉3個鄉鎮開展,根據龍勝縣野生大葉百合零星分散的海拔區域,試驗共設9個種植地點,分別在3個鄉鎮選擇海拔500~700 m范圍為試驗區Ⅰ、海拔700~1 000 m范圍為試驗區Ⅱ、海拔1 000~1 500 m范圍為試驗區Ⅲ。3個試驗區均采用林下種植模式,每個點種植面積在500 m2以上,試驗區基本情況見表1。
  1.3    試驗實施
  一是選址。栽植地點選擇在竹林、稀疏落葉闊葉林下的陰濕坡地。二是種植。9月底開始分球繁殖,以母株鱗莖上剝離的飽滿、健壯小鱗莖栽植。宜淺栽,鱗莖頂芽要與地面相平,有利于發根和出芽。株行距為60 cm×70 cm,栽植密度為22 500株/hm2。三是栽培管理。夏季高溫期需經常澆水,保持土壤濕潤,可根據地塊肥力情況適當施肥2~3次,即種植時施基肥1次、齊苗前追肥1~2次、鱗莖膨大期追肥1~2次?;ê笕绮徊煞N,需及時剪除花莖,以利鱗莖發育充實。及時鏟除雜草,防止雜草搶水爭肥,保證大葉百合正常生長和鱗莖膨大。四是病蟲害防治。大葉百合主要病害為銹病,4—5月發生。發病初期,噴25%萎銹靈乳油400倍液,10 d左右噴1次,連噴2次。其他病蟲害根據觀察及時進行綜合防治。   1.4    調查內容與方法
  種植2年后進行取樣測產。每個試驗點選擇植株長勢中等、均勻的地塊抽取1個樣點測產,每個試驗區取3個樣點。每個點取長方形小區,面積不小于10 m2,行數不少于3行。將樣點內植株鱗莖全部收獲,按照商品鱗莖和非商品鱗莖分別稱重(非商品鱗莖指重量小于25 g的小鱗莖以及病、爛鱗莖等)。一般情況下,扣除2.5%的雜質率。計算公式如下:
  平均產量=商品鱗莖平均產量+非商品鱗莖平均產量;
  商品鱗莖平均產量=單個取樣點商品鱗莖產量×(1-雜質率)/取樣點面積×10 000;
  非商品鱗莖平均產量=單個取樣點非商品鱗莖產量×(1-雜質率)/取樣點面積×10 000。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海拔對大葉百合產量的影響
  由表2可知,試驗區Ⅱ(海拔700~1 000 m)的植株成活率、商品鱗莖占比和平均產量均為最高,分別為93.6%、90.7%、5 612.67 kg/hm2;其次是試驗區Ⅲ(海拔1 000~1 500 m),與試驗區Ⅱ差異不明顯;試驗區Ⅰ(海拔500~700 m)的植株成活率和商品鱗莖占比分別為40.9%和32.8%,都在50%以下,平均產量也最低,僅為1 902.23 kg/hm2,與試驗區Ⅱ、試驗區Ⅲ均存在明顯的差別。
  2.2    不同海拔對大葉百合經濟效益的影響
  由表3可知,試驗區Ⅱ大葉百合的純收益為97 183元/hm2;試驗區Ⅲ大葉百合的純收益為92 183元/hm2,2個試驗區的純收益差別不大;而試驗區Ⅰ大葉百合的純收益僅為903元/hm2,遠遠低于試驗區Ⅱ和試驗區Ⅲ。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龍勝縣境內700 m以下海拔環境不適合大葉百合的生長;隨著海拔的降低,大葉百合的成活率、商品鱗莖占比和平均產量逐漸下降,銹病發生也越嚴重;在海拔1 500 m地區,大葉百合的成活率、商品鱗莖占比和平均產量受影響不大,在較高海拔露地栽培也能安全越冬,說明其耐寒性強;在海拔700~1 500 m地區,大葉百合的成活率、商品鱗莖占比和平均產量最高,可以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說明該海拔范圍是大葉百合的適宜生長區域。大葉百合屬于林下種植作物,除了具有污染少、投資少、風險小等優點外,還兼顧管護竹林、涵養水源等作用,生態效益也較顯著。建議龍勝縣高山、半高山區在適宜生長區域的林地下發展大葉百合種植,將該產業作為龍勝縣精準脫貧的項目之一,使其成為高山、半高山區域農民增收的新興支柱產業。
  4    參考文獻
  [1] 萬珠珠,龍春林,程治英,等.重要野生花卉大百合屬植物研究進展[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2007,22(1):30-34.
  [2] 湯宗孝,劉洪先.川西北草地野生中藥材植物資源名錄[J].草業與畜牧,2014(5):31-33.
  [3] 汪小飛,周志光,王蕾.蕎麥葉大百合鱗莖大小與基生葉的生長關系[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14,42(7):80-82.
  [4] 周志光.蕎麥葉大百合繁育技術及種子傳播能力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15.
  [5] 蔣林林,戴學忠.林子多了樣樣好:龍勝縣森林旅游發展紀實[J].廣西林業,2016(9):18-20.
  [6] 黃歆怡.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藥用植物資源調查[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5.
  作者簡介   蔣愛軍(1971-),女,廣西龍勝人,農藝師,從事經濟作物技術推廣工作。
  收稿日期   2019-01-1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9418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