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不同播種模式與播量對小麥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影響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為進一步探討焦作市小麥高產栽培播種模式,實現農機農藝有機結合,在大田條件下,以周麥27為材料,研究了等行距條播、機械寬窄行條播、機械寬幅播種等3種不同播種模式、不同播量對小麥產量及構成因素的影響。結果表明,3種播種模式差異均達到極顯著水平,播量為180 kg/hm2的等行距寬幅播種產量最高,同播量機械寬窄行條播次之,播量為120 kg/hm2的等行距條播產量最低。機械寬幅播種模式下單株分蘗數和穗數最多,千粒重和穗粒數的變化趨勢與有效穗數相反。
  關鍵詞    小麥;播種模式;播量;產量
  中圖分類號    S5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0-0011-02
  當前,焦作市小麥生產已進入中高產水平,但生產中仍存在因播種方式不合理、播量大、基本苗多導致分蘗成穗能力弱等突出現象,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根據小麥生物學“自我梳稀法則”,利用其高分蘗成穗對單位面積生物學數量進行補償的特性[1-3],研究實現苗齊苗勻、促進小麥個體發育、提高群體質量、協調增加產量三要素的豐產播種模式,成為提高小麥生產水平的重要課題[4]。本文以播種機具為載體開展周麥27播種模式試驗,旨在優化篩選出適宜當地的最佳播種技術模式,為促進農機農藝有機融合和規范化播種提供技術支撐。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15年、2016年連續2年在武陟縣北郭鄉岳馬蓬村進行。該試驗田為兩合土,地勢平坦,地力均衡,0~20 cm土層養分含量為有機質16.3 g/kg、全氮0.99 g/kg、速效磷33.9 mg/kg、速效鉀221 mg/kg。
  1.2    試驗材料
  參照郭天財等[5]的研究結果(大穗型品種分蘗成穗率較高、更易受種植密度的影響),選擇當地主推大穗型半冬性品種周麥27為供試品種。
  1.3    試驗設計
  試驗采用兩因素隨機區組設計,3次重復。設播種方式(A)、播量(B)二因素,播種方式設3個水平,分別為等行距條播(A1)、機械寬窄行條播(A2)[6]、機械寬幅播種(A3)[7-8];播量設4個水平,分別為120 kg/hm2(B1)、150 kg/hm2(B2)、180 kg/hm2(B3)、210 kg/hm2(B4),共計12個處理[9]。小區面積為160 m2(40 m×4 m)。
  1.4    試驗過程
  機械寬幅播種使用山東鄆農2BJK-6小麥寬幅精量播種機播種,苗帶寬度8 cm,帶間距12 cm;機械寬窄行條播行距為15 cm×25 cm;機械等行距條播行距為20 cm,條播播種方式均使用山東旭升可調式2BFX小麥條播機播種,播種深度3.5 cm。播種前底施純N 120 kg/hm2、P2O5 105 kg/hm2,拔節中期追施純N 135 kg/hm2。播前踏墑,2年分別于10月7日和10月5日播種,3月中旬澆返青水,5月中旬澆灌漿水,小麥生育期內防治病蟲草害3次,其他管理同當地大田。
  1.5    調查取樣
  小麥三葉期定苗后,每個小區選均勻地段2 m(單行)固定樣點,于10月28日調查出苗基數、12月30日調查冬前群體及植株分蘗數、翌年3月20日起身期調查最高群體數、5月20日灌漿期調查成穗數,從而計算分蘗力、成穗數和分蘗成穗率。選取有代表性的單株50株,抽穗期調查分蘗成穗情況。小麥蠟熟期調查各樣點的穗數,并在樣點內選取麥穗20個,統計穗粒數。千粒重測定取自各小區實打樣品。統計小區產量,折算各處理公頃產量。
  1.6    數據分析
  試驗數據使用Excel 2003和DPS 7.05統計軟件進行統計與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播種模式與播量互作對產量的影響
  方差分析表明:A因素間F=44.261**,>F0.05=3.443,>F0.01=5.719;B因素間F=341.542**,>F0.05=3.049,>F0.01=4.817;A×B互作F=3.374*,>F0.05=2.549,
  2.2    播種模式對產量的影響
  由表2可知,當播量為180 kg/hm2(B3)時,3種播種模式產量都達到最高,A1、A2、A3間差異顯著,A3與A1、A2差異極顯著。當播量達到210 kg/hm2(B4)時,3種播種模式產量均在下降,播種模式影響產量的差異不再顯著。隨著播量的逐步加大,A3與A1、A2對產量影響的差異逐步增加,由B1條件下的A3與A2差異顯著、與A1差異極顯著變為B3條件下的A3與A2、A1二因素的差異極顯著。在B4條件下A2產量較高。其余在B1、B2、B3條件下,均以A3的平均產量最高。A因素多重比較測驗結果表明,A因素間差異極顯著。
  2.3    播種量對產量的影響
  由表3可知,在A1、A2、A3 3種播種模式下,均以B3產量最高。在3種播種模式中,B1、B2、B3對產量的影響差異均為極顯著,但當播量由B3增至B4時,B因素在A1、A2中變為顯著而非極顯著;而在A3條件下,B3與B4差異極顯著,說明產量明顯下降。B因素多重比較測驗結果表明,B因素間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產量水平排序為B3>B4>B2>B1。   2.4    播種模式與播量互作對產量構成因素的影響
  由表4可知,A×B互作對產量構成因素有明顯的影響,相同播量條件下,成穗數A3>A2>A1,而穗粒數、千粒重隨播種方式的變化為A1>A2>A3。同一播種模式下,隨著播量的增加,成穗數先增后減。成穗數最多的是A3B3處理,最少的是A1B1處理。冬前單株分蘗總體為A3>A2>A1。分蘗成穗率總體隨著播量的增多而下降;而播種模式對分蘗成穗率的影響不甚明顯。
  3    結論與討論
 ?。?)機械寬幅播種對冬前單株分蘗力和分蘗成穗數影響顯著;寬幅播種因單位面積內種子分布均勻,減少了個體間的競爭,減弱了群體環境對分蘗發育生長的抑制作用,有利于麥苗根系發育,單株分蘗力增強;同時改善了中后期群體通風透光條件。
 ?。?)從小麥群體動態來看,采用機械寬幅播種在合適的播量條件下,因邊際優勢突出,能構成合理的高產群體動態指標,實現冬前群體900萬~1 200萬株/hm2,春季最大群體1 500萬株/hm2左右。
  (3)小麥在焦作地區最佳播量為180 kg/hm2,此后播種量若繼續加大,3種播種模式的產量都會下降,并且機械寬幅播種模式的下降幅度會更大。
 ?。?)寬幅播種或寬窄行播種可以充分利用當地土壤資源和品種資源,實現農機與農藝的有機對接,可以作為焦作小麥高產再高產的一項可行措施,以改變目前小麥生產中大面積采用的20 cm等行距種植。綜上所述,在焦作市中等肥力地塊,小麥以采用機械寬幅播種、播種量為180 kg/hm2的播種模式為最佳,可以最大限度發揮該品種特性。
  4    參考文獻
  [1] 郭天財,查菲娜,馬冬云,等.種植密度對兩種穗型冬小麥品種干物質和氮素積累、運轉及產量的影響[J].華北農學報,2007,22(6):152-156.
  [2] 屈會娟,李金才,沈學善,等.播種密度對冬小麥不同穗位與粒位結實粒數和粒重的影響[J].作物學報,2009,35(10):1875-1883.
  [3] 田文仲,溫紅霞,高海濤,等.不同播期、播種密度及其互作對小麥產量的影響[J].河南農業科學,2011,40(2):45-49.
  [4] 段劍釗,李世瑩,郭彬彬,等.寬幅播種對冬小麥群體質量及產量的影響[J].核農學報,2015(10):3013-3019.
  [5] 郭天財,盛坤,馮偉,等.種植密度對兩種穗型小麥品種分蘗期莖蘗生理特性的影響[J].西北植物學報,2009,29(2):350-355.
  [6] 安志偉,白利明,姜金,等.寬窄幅播種方式對小麥產量的影響[J].研究報告,2017(9):132-133.
  [7] 趙海波,于凱,曲日濤,等.寬幅精播對冬小麥群體動態和產量的影響[J].農業科技通訊,2012(6):42-45.
  [8] 竇麗,劉雪梅,戚春峰,等.小麥寬幅播種高產技術[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09(5):31-32.
  [9] 趙永萍,張保軍,張正茂,等.種植密度對冬小麥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影響[J].西北農業學報,2009,18(6):107-111.
  基金項目   河南省糧食高產創建項目。
  作者簡介   郭永生(1965-),男,河南溫縣人,高級農藝師,從事小麥生產標準化研究與推廣工作。
  收稿日期   2019-02-1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9404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