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覆蓋物對不同品種馬鈴薯產量的影響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以馬鈴薯為試驗材料,采用兩因素隨機區組設計,設計4個馬鈴薯品種(荷蘭14、閩薯1號、興佳2號、青薯9號)與4種覆蓋物(黑色農用膜、銀灰色農用膜、白色農用膜、干稻草),研究不同覆蓋物處理對不同品種馬鈴薯產量的影響,篩選出各品種馬鈴薯適宜的覆蓋栽培模式。結果表明:覆蓋干稻草處理的青薯9號產量最高,其次為覆蓋銀灰色農用膜處理的閩薯1號和覆蓋干稻草處理的閩薯1號,3個處理間產量無顯著差異,但均顯著或極顯著高于其他處理。不同馬鈴薯品種適宜的覆蓋物不同,荷蘭14適宜的覆蓋物為銀灰色農用膜和干稻草,青薯9號適宜的覆蓋物為干稻草,興佳2號適宜的覆蓋物為黑色農用膜,閩薯1號適宜的覆蓋物為銀灰色農用膜和干稻草。
關鍵詞:馬鈴薯;品種;覆蓋物;農用膜;干稻草;產量
DOI:10.13651/j.cnki.fjnykj.2019.03.004
Abstract:Using potatoes as experimental materials, four varieties (Helan 14, Minshu 1, Xingjia 2, Qingshu 9) and four coverings (black agricultural film, silvergray agricultural film, white agricultural film, dry straw) were designed by twofactor experiment with randomized block design.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coverings on the yield of different varieties were studied, and selected the suitable mulching cultivation model for different varieti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yield of Qingshu 9 covering with dry straw was the highest, followed by Minshu 1 covering with silvergray agricultural film and Minshu 1 covering with dry straw.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yields of three treatments, but all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other treatments. The suitable coverings for different potato varieties were different, Helan 14 was silvergray agricultural film and dry straw, Qingshu 9 was dry straw, Xingjia 2 was black agricultural film, Minshu 1 was silvergray agricultural film and dry straw.
Key words:Potato; Variety; Covering; Agricultural film; Dry straw; Yield
我國力推馬鈴薯主糧化戰略,馬鈴薯已成為稻米、小麥、玉米之外的第四大主糧作物,預計到2020年,50%以上的馬鈴薯將作為主糧消費,馬鈴薯種植面積將擴大到667萬hm2以上。近年來,關于覆蓋栽培對馬鈴薯生長、產量和品質的影響已有諸多報道[1-3]。已有的研究表明,馬鈴薯覆蓋栽培可以有效提高地溫,積蓄自然降水并減少土壤水分蒸發,達到增溫保溫和保水保墑的效果[4-6]。由于馬鈴薯品種差異性較大,不同品種的栽培措施亦有所差異。關于品種與覆蓋物互作效應對馬鈴薯產量影響的研究鮮見報道。為了探索不同覆蓋物處理對不同品種馬鈴薯產量的影響,探討適宜不同品種馬鈴薯的覆蓋栽培模式,研究了4種覆蓋栽培模式對不同品種馬鈴薯生長和產量的影響,從中篩選出適合不同品種馬鈴薯的最佳覆蓋方式,為其高產栽培提供技術支撐。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覆蓋物為黑色農用膜、銀灰色農用膜、白色農用膜、干稻草,馬鈴薯品種為荷蘭14、閩薯1號、興佳2號、青薯9號。
1.2 試驗設計
試驗于2018年1月至5月在福州市倉山區城門鎮山后村進行,土壤肥力中等、排灌方便。設覆蓋物為A因素,即:A1覆蓋黑色農用膜、A2覆蓋銀灰色農用膜、A3覆蓋白色農用膜、A4覆蓋干稻草;設馬鈴薯品種為B因素,即:B1荷蘭14、B2青薯9號、B3興佳2號、B4閩薯1號。試驗采用兩因素隨機區組設計,3次重復,雙畦單行種植,行株距80 cm×25 cm,小區面積12 m2。小區四周設保護行,常規管理。
1.3 記載項目
馬鈴薯生育期間記載各處理馬鈴薯植物學特征與生物學特性,成熟后各小區分別收獲、稱重。
1.4 統計分析
試驗數據采用Excel 2010和DPS 15.0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產量分析
試驗結果(表1)表明,在所有處理中,A4B2處理的產量最高,每667 m2(下同)為1921.43 kg;其次是A2B4處理,產量為1820.45 kg;A4B4處理產量為1777.78 kg,居第3位;A1B4處理產量為1604.25 kg,居第4位;A3B2處理產量為1550.35 kg,居第5位。 分析不同覆蓋物對馬鈴薯產量的影響,由B1各處理數據可看出,A4B1處理的產量最高,為1163.47 kg,與A2B1和A3B1處理的產量差異未達顯著水平,A2B1和A4B1處理均顯著高于A1B1處理。說明荷蘭14適宜的覆蓋物為銀灰色農用膜和干稻草。由品種B2各處理數據可看出,A4B2處理的產量最高,為1921.43 kg,且極顯著高于該品種的其他處理,說明青薯9號適宜的覆蓋物為干稻草。由品種B3各處理數據可看出,A1B3處理的產量最高,為1538.97 kg,且極顯著高于該品種的其他處理,因此興佳2號適宜的覆蓋物為黑色農用膜。由品種B4各處理數據可看出,A2B4和A4B4處理的產量均較高,2個處理間產量差異未達顯著水平,分別為1820.45、1777.78 kg,但顯著或極顯著高于該品種的其他處理,因此閩薯1號適宜的覆蓋物為銀灰色農用膜和干稻草。
2.2 方差分析
本試驗設計為兩因素隨機區組試驗設計,采用的方差分析分為區組、品種、覆蓋物、品種×覆蓋物及誤差。方差分析(表2)表明:區組間差異極顯著,B因素、A×B 互作之間差異均達到極顯著水平。
2.3 多重比較分析
2.3.1 A因素間多重比較分析 經對A因素進行LSD法多重比較分析(表3):以A4處理表現最好,極顯著高于A1、A2和A3處理,A1、A2和A3處理間差異未達顯著水平。因此,覆蓋物的差異主要表現為覆蓋干稻草處理的馬鈴薯產量最高,且極顯著高于其他3個處理。
2.3.2 B因素間多重比較分析 經對B因素進行LSD法多重比較分析(表4):以B4處理表現最好,顯著高于B2處理,極顯著高于B1和B3處理。因此,品種間的差異主要表現為閩薯1號的產量最高,顯著高于青薯9號,且極顯著高于荷蘭14和興佳2號。
2.3.3 AB因素互作多重比較分析 由表1可知:A4B2、A2B4、A4B4處理產量較高,3個處理間產量差異未達顯著水平,但顯著或極顯著高于其他處理,即青薯9號覆蓋干稻草(A4B2)處理產量最高,其次為閩薯1號覆蓋銀灰色農用膜處理(A2B4)和閩薯1號覆蓋干稻草(A4B4)處理。A1B4、A3B2、A1B3、A3B4、A1B2、A3B3處理間,A4B3、A2B2、A2B3處理間,A4B1、A2B1、A3B1處理間產量差異均未達顯著水平;A1B1處理產量最低,極顯著低于其他處理。
3 結論與討論
馬鈴薯覆蓋栽培具有增溫、集雨、保墑的效果,能顯著改善土壤的水熱狀況和田間小氣候,從而促進產量的提高[7-9];還可促進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機質和潛在腐殖質,加速營養物質的積累和轉化,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有利于植株健壯生長和薯塊膨大[10-11]。
不同覆蓋方式對馬鈴薯生長、產量和品質的影響亦不相同。鄢錚等[12-13]研究結果表明,‘荷蘭7號’馬鈴薯采用平鋪稻草加蓋白色地膜栽培增產效果最佳。紀曉玲等[14]研究認為,秸稈覆蓋栽培方式是陜北旱作區馬鈴薯抗旱栽培推薦的栽培方式。牛力立等[15]研究認為,黑膜覆蓋+膜上蓋土是適合黔中地區馬鈴薯栽培的最佳覆膜方式。張淑敏等[16]研究認為,用黑白配色地膜和生物降解地膜替代普通地膜,有利于馬鈴薯增產和改善品質。
篩選馬鈴薯適宜的覆蓋栽培模式,必須考慮品種間差異以及不同地區間的差異性。本試驗結果發現,不同馬鈴薯品種適宜的覆蓋物有所不同,其中,‘荷蘭14’適宜的覆蓋物為銀灰色農用膜和干稻草,‘青薯9號’適宜的覆蓋物為干稻草,‘興佳2號’適宜的覆蓋物為黑色農用膜,‘閩薯1號’適宜的覆蓋物為銀灰色農用膜和干稻草。由于本試驗只涉及4個品種、4種覆蓋方式,數據尚不夠全面,只能初步反應品種與覆蓋物互作效應對馬鈴薯產量影響的差異性,今后還將進一步開展更多品種及覆蓋物栽培模式試驗,以期用于指導適用于不同品種馬鈴薯的高產栽培技術。
參考文獻:
[1]瞿曉蒼.不同顏色地膜覆蓋對馬鈴薯生長發育及產量的影響[J].中國馬鈴薯,2015,29(6):346-350.
[2]羅磊,李亞杰,姚彥紅,等.旱地不同覆蓋壟作種植對馬鈴薯生長、產量、品質和經濟效益的影響[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18,36(1):194-199.
[3]孫智廣,蘇建舉,海江波,等.不同免耕覆草栽培模式對馬鈴薯農藝性狀和產量的影響[J].西北農業學報,2015,24(5):69-74.
[4]石有太,陳玉梁,劉世海,等.半干旱區不同覆膜方式對土壤水分溫度及馬鈴薯產量的影響[J].中國馬鈴薯,2013,27(1):19-24.
[5]劉五喜,董博,張立功,等.半干旱區馬鈴薯不同覆膜方式對土壤水分、溫度及產量的影響[J].中國馬鈴薯,2018,32(1):13-18.
[6]王友生,王多堯.不同覆蓋種植模式對馬鈴薯土壤溫度、水分及產量的影響[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17,35(6):59-64.
[7]王穎慧,蒙美蓮,陳有君,等.覆膜方式對旱作馬鈴薯產量和土壤水分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13,29(3):145-152.
[8]湯瑛芳,高世銘,王亞紅,等.旱地馬鈴薯不同覆蓋種植方式的土壤水熱效應及其對產量的影響[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13,31(1):1-7.
[9]張立功,馬淑珍.黃土丘陵區(莊浪)旱作馬鈴薯全膜覆蓋關鍵技術集成研究[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14,32(5):84-92.
[10]于文東,于坤令,姜成選,等.地膜覆蓋對甘薯生長發育的影響[J].作物雜志,2003(1):18-20.
[11]馬志民,劉蘭服,姚海蘭,等.地膜覆蓋對甘薯生長發育的影響[J].西北農學報,2012,21(5):103-107.
[12]鄢錚,王正榮,林懷禮,等.覆蓋方式對馬鈴薯光合特性和產量的影響[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2014,29(3):359-364.
[13]鄢錚,王正榮,林懷禮,等.覆蓋方式對馬鈴薯葉片氮代謝的影響[J].農學學報,2013,3(2):12-16.
[14]紀曉玲,張靜,喬文遠,等.不同覆蓋方式對旱地馬鈴薯產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16,34(6):58-62.
[15]牛力立,張鵬,范金華,等.不同覆膜方式對馬鈴薯產量性狀的影響[J].中國種業,2016(11):40-42.
[16]張淑敏,寧堂原,劉振,等.不同類型地膜覆蓋的抑草與水熱效應及其對馬鈴薯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2017,43(4):571-580.
?。ㄘ熑尉庉嫞簞⑿掠溃?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93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