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間作模式及土壤處理對馬鈴薯晚疫病的影響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通過研究同種馬鈴薯在不同間作模式及土壤處理對馬鈴薯晚疫病發病規律以及產量的影響,探討最優栽培模式。結果表明:不同處理組合對馬鈴薯晚疫病發病病級和產量的影響沒有顯著性差異;不同間作模式及土壤處理對馬鈴薯晚疫病和產量的影響具有顯著的交互相應。不同間作模式對馬鈴薯晚疫病的影響具有顯著性差異,晚疫病發病病級馬鈴薯-大豆間作模式<馬鈴薯凈作<馬鈴薯-玉米間作模式;不同土壤處理對馬鈴薯晚疫病發病病級的影響具有顯著性差異,晚疫病發病病級微生物菌劑處理<重茬菌清處理<不做任何處理。
關鍵詞 馬鈴薯;晚疫病;間作;微生物菌劑;重茬菌清
中圖分類號:S435.3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06.004
馬鈴薯晚疫病是馬鈴薯生產中為害最嚴重的一種真菌性病害,是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de Bary][1]引起的。一般晚疫病發病較輕時,塊莖產量損失在20%左右;當發病嚴重時,產量損失一般在60%~80%;發病十分嚴重時,植株全部死亡,塊莖幾乎絕收[2]。
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病程度,除了與馬鈴薯植株的抗病性和病原菌的侵染力有關外,還與馬鈴薯生長的環境條件關系密切。本試驗是在種植同種馬鈴薯品種的前題下,通過研究不同間作模式及土壤處理對馬鈴薯晚疫病發病程度的影響,篩選出不利于馬鈴薯晚疫病發生的環境條件,對指導馬鈴薯晚疫病綜合防治、減少農藥使用和提高馬鈴薯產量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試驗馬鈴薯品種為費烏瑞它原種,套種玉米品種為安單3號,大豆品種為安豆5號。微生物菌劑(山東綠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重茬菌清(泰安市西貝隆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 試驗儀器
CARAH馬鈴薯預警系統、噴霧器、直尺、0.01 g精度天平等。
1.3 試驗設計
本試驗為兩因素三水平試驗,具體見表1、表2。
試驗每個處理設3次重復,小區設置為3.6 m×4.0 m,隨機區組排列,區間不設走道,四周走道0.5 m,試驗地四周設保護行。馬鈴薯按行株距120 cm×25 cm,采用大壟雙行的栽培模式,整薯播種。間作玉米、大豆播種于各小區三壟馬鈴薯之間,各種植兩溝,種植密度為每溝兩排,玉米每排18株,大豆每排50株。微生物菌劑每小區10 g混合土壤撒施,重茬菌清每小區25 g混合土壤撒施,之后不再對馬鈴薯病蟲害進行防治。
2 試驗要求
2.1 試驗地選擇
試驗地設在安順市普定縣白巖鎮玫瑰園社區,地勢較為平坦,土壤肥力中等,播種前起攏夾肥,前茬作物玉米,清明前完成種植。
2.2 試驗田間管理
按方案進行播種,及時消除人為誤差,要求除草、中耕培土以及灌溉等栽培管理方式必須相同,且最好在一天內完成。終花后一個月左右,隨機選擇天氣較好時進行收獲[3]。
2.3 調查內容及調查方法
2.3.1 氣象資料記錄
在馬鈴薯生育期內,隨時關注氣象數據動態變化,并結合馬鈴薯晚疫病預警系統,預測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生,及時發現中心病株并記錄[4]。
2.3.2 病情嚴重度調查
以對角線法5點取樣,每點調查3株馬鈴薯全部葉片(不選枯黃葉片),記錄病葉發病級數。
馬鈴薯晚疫病的葉片分級方法:
1)0級:無病;
2)1級:病葉占全株總葉片數的1/4以下;
3)2級:病葉占全株總葉片數的1/4~1/2;
4)3級:病葉占全株總葉片數的1/2~3/4;
5)4級:全株葉片幾乎都有病斑,大部分葉片枯死,甚至莖部也枯死。
2.3.3 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計算
2.3.4 對馬鈴薯產量及產值的評價
馬鈴薯成熟后進行測產,以150 g為界,以上為商品薯,以下為非商品薯,分開記錄其產量指標,同時對間作的玉米和大豆進行測產收獲[5]。
3 結果與分析
3.1 馬鈴薯晚疫病
由表3可以看出,各小區馬鈴薯晚疫病發病病級隨著時間的變化而逐漸增大,說明馬鈴薯晚疫病發病越來越嚴重,其處理馬鈴薯晚疫病發病病級的差距不大。
從表4得出,處理3、9馬鈴薯晚疫病病級最大為1.60;處理2的病級為1.47;處理1、6、8病級為1.40;處理7病級為1.33;處理4病級為1.27;處理5病級為1.20。根據發病病級單因素方差分析,不同處理對馬鈴薯晚疫病發病病級的影響沒有顯著性差異。但是,兩因素方差分析認為:不同間作模式對馬鈴薯晚疫病的影響具有顯著性差異,土壤不同處理對馬鈴薯晚疫病發病病級的影響同樣具有顯著性差異,故認為A因素與B因素對馬鈴薯晚疫病發病病級的影響具有顯著的交互效應。
從表5可以看出,A因素馬鈴薯晚疫病發病病級A1>A3>A2,A1與A2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A1與A3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A2與A3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B因素馬鈴薯晚疫病發病病級B3>B2>B1,B1與B2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B1與B3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B2與B3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
3.2 馬鈴薯小區產量
從表6可以看出,馬鈴薯小區產量平均值6>1>7>5>9>3>2>8>4,馬鈴薯小區產量最高的是處理6,折合公頃產量為28 513.25 kg。馬鈴薯小區產量最低的是處理4,折合公頃產量為22 872.60 kg。通過小區產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因素方差分析均得出:不同處理對馬鈴薯小區產量的影響沒有顯著性差異;不同間作模式、土壤不同處理對馬鈴薯小區產量的影響都不具有顯著性差異,故認為A因素與B因素對馬鈴薯小區產量的影響不具有顯著的交互效應。 4 結論與討論
1)不同間作模式對馬鈴薯晚疫病的影響具有顯著性差異,晚疫病發病病級馬鈴薯-大豆間作模式<馬鈴薯凈作<馬鈴薯-玉米間作模式。馬鈴薯-大豆間作模式相對于馬鈴薯-玉米間作模式來說,能夠顯著降低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生程度[6]。
2)不同土壤處理對馬鈴薯晚疫病發病病級的影響具有顯著性差異,晚疫病發病病級微生物菌劑處理<重茬菌清處理<不做任何處理。微生物菌劑處理和重茬菌清處理對馬鈴薯晚疫病的影響差異不顯著,相對于土壤不做任何處理來說,能夠顯著降低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病程度。
3)不同間作模式及土壤處理對馬鈴薯晚疫病的影響具有顯著的交互相應,不同間作模式及土壤不同處理對馬鈴薯產量的影響沒有顯著性差異,故而為減少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病機率,實現馬鈴薯馬鈴薯高效栽培,更好地提高地力,要進行馬鈴薯與其他作物的套作,同時要對土壤進行消毒處理。
本試驗是在限定的試驗地進行試驗,對于指導馬鈴薯的生產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未進行不同地區的比較試驗。不同地區或同一地區的不同地塊間差異較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還需要進一步試驗示范驗證才能得出較為準確的結論。
參考文獻:
[1] 王敏.馬鈴薯晚疫病抗性相關胞質類受體蛋白激酶基因StPKl的功能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2.
[2] 陳茜,李穎.采用微衛星標記技術研究四川省馬鈴薯晚疫病菌種群遺傳多樣性[J].西南農業學報,2009,23(1):20-25.
[3] 簡芳.3種藥劑防治馬鈴薯晚疫病田間藥效試驗[J].植物醫生,2018(2):61-62.
[4] 劉少華.巫溪縣馬鈴薯晚疫病預警監測及防治技術[J].南方農業,2018(7):58-60.
[5] 吳艷濤,高世杰,胡新,等.馬鈴薯晚疫病防治試驗[J].現代化農業,2017(2):8-9.
[6] XIAO Chunfang,SHEN Yanfen,TIAN Henglin,et al.Control Efficacy of 45% Propamocarb·Denamidone SC against Potato Late Blight[J].Plant Diseases & Pests,2014(5):6-8.
?。ㄘ熑尉庉嫞黑w中正)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17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