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不同艾蒿品種在北京地區的產量及加工品品質表現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為篩選出適宜北京地區種植的艾蒿品種,于 2016年引進10個艾蒿品種(浙江海艾、河南南陽艾、食用艾、湖北蘄艾、河南安陽艾、內蒙艾、湖南衡陽艾、廣西紅腳艾(大)、廣西紅腳艾(?。?、河北野生艾) ,統一種植于北京市植物保護站科技試驗站大田,進行了品種產量及加工品品質比較試驗。結果表明,綜合比較鮮重、干重、出絨率3組指標,河南衡陽艾均表現較高,其次是湖北蘄艾、河南南陽艾,這3個品種是適用于藥用的艾蒿品種;綜合兒茶素、茶氨酸等重要口感和營養指標及總黃酮這一功能因子,食用艾制成的艾蒿茶品質更優,適于制作成加工品。
  關鍵詞:艾蒿品種;產量;品質;北京地區
  中圖分類號 S636.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10-0038-03
  Abstract: In order to select suitable varieties of Artemisia argyi for Beijing area,Ten varieties of Artemisia argyi were introduced in 2016,including Zhejiang species,Henan species,edible species,Hubei species,Neimeng species,Hunan species,Guangxi species;Hebei species.It was planted i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st station of Beijing Plant Protection Station,and carried out a comparative experiment on the yield of varieties and the quality of processed produc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hree indexes of fresh weight,dry weight and wool yield were higher in Hengyang,Henan species,followed by Henannanyang and Hubei species. These three varieties are suitable for medicinal artemisinin varieties.Comprehensive catechins,theanine and other important taste and nutrition indicators and total flavonoids this functional factor,Artemisia argyi Tea made of edible species is better quality,suitable for processing products.
  Key words: Artemisia argyi of varieties;Yield; Quality; Beijing area
  艾蒿(Artemisia argyi)又稱艾草,為菊科蒿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國的傳統中藥之一。近年來,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升,艾蒿得到了充分的開發利用,研發出了一系列艾蒿產品。我國現有的艾蒿品種共180余種,可謂種類繁多,以北艾、海艾、蘄艾、祁艾為代表的品系被稱為“我國的四大名艾”[1,2]。從用途上看,艾蒿可分為藥用艾蒿和食用艾蒿2種,藥用艾蒿的出絨率更高,更適合制作艾灸等藥用產品;而食用艾蒿的葉片更為肥嫩,更適合制作艾米果等食品[3-5]。
  鑒于艾蒿后續產業完善、易于轉化、經濟效益可觀等特點,北京市延慶區、房山區開始引種艾蒿這一特色作物。2016年課題組從浙江、湖北、河南等地區引種了10個艾蒿品種,統一種植于北京市植物保護站科技示范基地大田(順義區),從艾蒿產量、出絨率等方面綜合評估引進品種的豐產性,并對不同品種加工成的艾蒿茶從兒茶素、咖啡堿、黃酮等方面綜合評估引進品種的加工品質[5,6]。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試材料 供試品種共10個,分別是浙江海艾、河南南陽艾、食用艾、湖北蘄艾、河南安陽艾、內蒙艾、湖南衡陽艾、廣西紅腳艾(大)、廣西紅腳艾(?。⒑颖币吧贩N,以北京野生艾作為對照。品質檢測材料為由食用艾、河南衡陽艾制作成的艾蒿茶。
  1.2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10個處理,不設重復,隨機區組設計。試驗于2016年9—11月份進行,土壤為沙土,肥力中等,4月25日工廠化育苗,6月24日定植。定植前施底肥3000kg/hm2,地面鋪有除草地布,采用雙壟雙株栽培模式,株行距30cm×40cm,定植45000株/hm2。2017年11月7日左右平茬。
  1.3 測定項目和方法
  1.3.1 干重鮮重比 稱重不同品種的艾蒿鮮重,根據種植面積換算成鮮重,讓艾蒿自然干燥好用剪刀剪碎,再用微波爐加熱烘干水分,稱量干重,計算干重鮮重比。
  1.3.2 出絨率 不斷攪拌來回搓動,出絨并去除雜質,計算出絨率。
  1.3.3 兒茶素、茶氨酸、黃酮 采用高效液相色譜儀完成。茶氨酸按GB/T5009.124—2003進行測定。兒茶素、咖啡堿等提取及檢測方法如下:稱量0.15g左右的凍干樣品置于裝有3mL80%甲醇的離心管中。超聲浸提5min,5000r/min離心10min,將上清轉入10mL容量瓶。剩下的沉淀再加入80%甲醇3mL,按上述操作重復2次。合并3次上清,定容到10mL。液相分析前用0.22nm有機相膜過濾。采用流動相:A相0.17%乙酸,B相乙腈。梯度洗脫條件為0~4min,B相6%;4~16min,B相從6%升到14%;16~22min,B相從14%升到15%;22~32min,B相從15%升到18%;32~37min,B相從18%升到29%;37~45min,B相從29%升到45%;45~50min,B相45%;45~51min,B相從45%降到6%;51~60min,B相6%;流速1mL/min。兒茶素和咖啡堿的檢測波長278nm,兒茶素和咖啡堿采用標準品定量。   1.4 數據分析 計算公式為:兒茶素品質指數=100×(EGCG+ECG)/ECG。
  2 結果與分析
  2.1 產量、出絨率 由表1可知,10個引進品種的鮮重均高于對照品種,其中以廣西紅腳艾(大)、湖南衡陽艾、湖北蘄艾增產最明顯,分別為92.24%、77.4%、66.5%;比較干重鮮重比,有6個品種高于對照,其中以河南安陽艾、湖南衡陽艾、河北野生艾的較高,分別為14.56%、14.52%、14.49%;比較出絨率,有8個品種高于對照,其中以湖北蘄艾、湖南衡陽艾、河南南陽艾的較高,分別為72%、69.8%、69.6%。
  2.2 兒茶素、茶氨酸、黃酮 針對河南衡陽艾、食用艾2個品種艾蒿制作的艾蒿茶,比較其兒茶素、茶氨酸等重要口感指標,結果見表2。由表2可知,B茶(食用艾)的兒茶素指數平均值為744.98,A茶(河南衡陽艾)為617.29;B茶(食用艾)的茶氨酸值為2.12,A茶(河南衡陽艾)為1.02;品質因子總黃酮含量B茶(食用艾)為0.65,A茶(河南衡陽艾)為0.51(表2);說明食用艾更適合制茶。
  3 結論與討論
 ?。?)由于種植艾蒿的主要用途是藥用、食用2個方面,藥用艾蒿的主要評價指標是產量及出絨率,綜合鮮重、干重、出絨率3組指標,河南衡陽艾均表現較高,其次是湖北蘄艾、河南南陽艾,這3個品種適用于藥用。
  (2)茶葉品質主要取決于兒茶素各組分的含量及它們之間的比例關系,兒茶素品質指數的大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茶葉的品質差異,兒茶素品質指數越大,芽葉持嫩性越好,品質越好。供試的2種艾蒿茶中,B茶(食用艾)的兒茶素指數的平均值為744.98,A茶(河南衡陽艾)的兒茶素指數的平均值為617.29,反映出B茶(食用艾)的持嫩性和品質好于A茶(河南衡陽艾)。茶氨酸是茶葉中特有的氨基酸,是組成茶葉鮮爽香味的重要物質之一,對綠茶品質影響較大。茶氨酸能緩減茶的苦澀味,還可以緩解咖啡堿引起的興奮,茶葉中的茶氨酸含量與茶葉品質以及茶葉的等級呈較強的正相關性。茶湯的苦澀味級別與兒茶素與氨基酸比值呈高度正相關,與滋味得分呈高度負相關。從兒茶素與茶氨酸的比值看出,B茶(食用艾)為2.12,A茶(河南衡陽艾)為1.02,由此可以看出,B茶(食用艾)比值明顯低于A茶(河南衡陽艾),苦澀味最低,滋味較好??傸S酮具有很強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在保護細胞免受自由基損害方面,比維生素C和維生素E更有效,抗癌性以及抗微生物和除臭的功能。從總黃酮含量值看,B茶(食用艾)為0.65,A茶(河南衡陽艾)為0.51。通過比較艾蒿茶(食用艾、河南衡陽艾)兒茶素、茶氨酸等重要口感和營養指標,結果表明,B茶(食用艾)的持嫩性和品質好于A茶(河南衡陽艾),苦澀味較低,滋味更好。比較總黃酮發現,B茶(食用艾)的功能性好于A茶(河南衡陽艾),具體的效果還需要開展進一步的試驗。綜上所述,食用艾制成的艾蒿茶品質更優,更適于制作成加工品。
  參考文獻
  [1]陳茂花.我國葉莖類食用野生植物資源簡介[J].食品研究與開發,2002,23(3):18.
  [2]顧靜文,劉立鼎,陳京達,等.艾蒿和野艾蒿精油的化學成分[J].江西科學,1998,16(4):274.
  [3]張廣楠,樊光輝.艾蒿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及前景展望[J].青海農林科技,2007(1):65-67.
  [4]黃每裕.青蒿研發方興未艾[N].中國醫藥報,2005-11-12.
  [5]李剛,王磊,肖興基,等.有機茶與常規茶中主要口感與功能成分的測定與比較[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27):251-253.
  [6]賈旭東.茶類黃酮類功能及其應用[J].國外醫學衛生學分冊,2001,28(6):369-371.
 ?。ㄘ熅帲簭埡昝瘢?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485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