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個高粱品種的產量品質及再生力比較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對二十一個不同來源的高粱品種進行頭季—再生季產量評價和品質分析,以期篩選出適宜西南地區再生生產的優質高粱品種。結果表明,不同品種間頭季和再生季的穗粒重、產量有顯著差異,雜交高粱兩季產量明顯高于常規高粱;高粱再生季蛋白質、淀粉含量高于頭季,脂肪含量低于頭季,雜交高粱單寧含量高于頭季,常規高粱單寧含量低于頭季;川糯粱1號、晉渝糯3號、金糯粱1號兩季豐產性好、品質優,可作為西南地區再生高粱的生產品種推廣。
關鍵詞 高粱品種;再生力;再生高粱;產量;品質;品比試驗
中圖分類號:S514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3.001
高粱產品用途廣泛,經濟價值高,既可食用、飼用,又可加工用,發展高粱生產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西南地區是優質釀酒(糯)高粱生產的優勢區域,其中四川、貴州、重慶高粱產區面積占全國的25%~30%,溫光資源豐富,可利用高粱的再生性進行第二季和第三季生產[1]。推廣再生高粱生產,能充分利用西南地區豐富的溫光資源,省時省工,增加農民收入,對加快促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關于再生高粱的研究較少,多集中在適宜栽培措施的探索,如播期[2-3]、施肥[4-5]、留樁高度[6]等方面,且現有研究多針對單一品種,對品種本身再生能力的了解并不確切,對再生季與頭季在產量和品質上的差異很少涉及。我們認為,篩選出適宜再生栽培的高粱品種,明確兩季產量和品質的差異,是研究高粱再生機理,探索適宜栽培措施的基礎,因此,本試驗對不同來源的高粱品種進行頭季—再生季產量評價和品質分析,以期篩選出適宜西南地區再生生產的優質高粱品種,并為高粱再生機理、兩季產量及品質提升研究奠定基礎。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點及品種
試驗于2018年在重慶市農業科學院渝西作物試驗站(重慶市永川區衛星湖街道南華村)(29.52°N、107.64°E,海拔298 m)實施,供試土壤為紫色土,耕層土壤pH值為5.6,有機質含量22.3 g·kg-1,全氮含量1.31 g·kg-1,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鉀含量分別為119.0、25.0、74.7 mg·kg-1。
試驗選用來源不同的高粱品種二十一個,品種名稱及來源見表1。
1.2 試驗設計
采用隨機區組設計,3次重復,行長5.0 m,行距0.5 m,小區面積15 m2(5 m×3 m),種植密度為7 000株/667 m2。采用直播的栽培方式,4月4日播種,穴播,播后苗前進行化學除草,3~4葉期間苗,5~6葉期定苗,每穴留苗2株。頭季根據品種成熟期及時收割,留茬高度為地上1節?;秃戏剩∟∶P∶K=15∶15∶15)50 kg/ 667 m2,拔節期追施尿素12 kg/ 667 m2。頭季收割后7 d施尿素10 kg/ 667 m2作提苗肥。種植期間治蟲不治病,其余管理措施同常規高產栽培種植。
1.3 調查項目及方法
調查高粱頭季和再生季抽穗期、成熟期,計算生育期天數。
成熟期選取長勢均勻的10株,測定穗粒重,小區實收測產。
砍稈后第10天,采用5點取樣法,調查各品種再生芽數及芽長。
用近紅外光譜( NIRS) 進行高粱品質測試分析。
1.4 數據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整理數據,SPSS 20.0軟件統計分析,Duncan法多重比較。
2 結果與分析
2.1 生育期
二十一個高粱品種的生育期見表 2。頭季生育期為100~109 d,其中青殼洋最長,為109 d,晉雜22、晉粱白2號和機糯粱1號最短,為100 d,各品種間差異不顯著。再生季有8個高粱品種不能正常抽穗、結實,其他品種再生季生育期在107~119 d,晉雜22最長(119 d),茅高8號最短(107 d);能完成再生正常成熟的品種中,兩季總生育期在212~219 d,晉雜22、新雜9203、金糯粱1號、鳳雜4號最長(219 d),國窖紅1號最短(212 d)。所有品種的頭季實際生育期比品種登記介紹的生育期短,這主要是由于在4月底播種,氣溫偏高,使得整個生育期中積溫較高,縮短了高粱頭季生育期。2018年10—11月期間,陰雨天偏多,溫度較低,導致高粱再生季生育期延長。
2.2 產量性狀
二十一個高粱品種的產量結果見表3。不同品種間頭季和再生季穗粒重、產量均有顯著差異。頭季穗粒重,川糯粱1號最大(52.5 g),吉品609 最小(25.33 g);再生季穗粒重,晉渝糯3號最大(40.50 g),紅珍珠最?。?0.40 g)。
川糯粱1號頭季產量最高,為367.37 kg/667 m2,吉品609最低,為180.4 kg/667 m2。再生季有8個品種不能安全成熟,其他品種中,再生季產量最高的為晉渝糯3號(285.17 kg/667 m2),最低的為茅高8號(76.67 kg/667 m2)。再生季產量/頭季產量的變異幅度為0.29~0.81,此比值越大,表明再生季產量越高。兩季總產量,川糯粱1號最高(643.37 kg/667 m2),晉渝糯3號次之(635.47 kg/667 m2),吉品609最低(180.4 kg/667 m2)。
2.3 再生性
二十一個高粱品種的再生芽數和芽長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品種間有顯著差異(見表4)。再生芽數的變化幅度大,在1.04~12.80個/株,晉雜22、晉粱白2號、晉渝糯3號最多,分別為12.8、11.2、9.2個/株,紅珍珠、國窖紅1號、郎糯1號最少,分別為3.6、3.4、1.04個/株;再生芽長的變化幅度在21.50~67.70 cm,晉雜22、鳳雜4號、川糯粱15號最長,分別為67.70、64.66、64.78 cm,青殼洋、紅雜6號、新雜9203最短,分別為38.52、30.32、21.50 cm。整體上看,雜交高粱的再生芽數多于常規高粱,而再生芽長雜交、常規間沒有明顯差異。 2.4 品質
對二十一個高粱品種頭季和再生季4個品質指標的測試分析表明(見表5),不同品種間頭季和再生季蛋白質、淀粉、脂肪、單寧含量均存在顯著差異,不同品種兩季間的差異不同。頭季中蛋白質含量,郎糯1號最高,晉粱白2號最低;淀粉含量,晉粱白2號最高,國窖紅1號最低;脂肪含量,川糯粱1號最高,青殼洋最低;單寧含量,茅高8號最高,晉粱白2號最低。再生季中蛋白質含量,川糯粱1號最高,新雜9203最低;淀粉含量,茅高8號最高,川糯粱1號最低;脂肪含量,金糯粱1號最高,茅高8號最低;單寧含量,川糯粱15號最高,茅高9號最低。
常規高粱和雜交高粱相比較,頭季中,常規高粱的蛋白質含量和單寧含量普遍高于雜交高粱,淀粉含量低于雜交高粱,脂肪含量無明顯規律;再生季中,常規高粱的單寧含量普遍低于雜交高粱,而蛋白質、淀粉和脂肪含量均無明顯規律。兩季高粱品質比較,發現大部分品種的蛋白質、淀粉含量表現為再生季高于頭季,脂肪含量表現為再生季低于頭季,單寧含量因種質類型的差異表現不同,常規高粱是再生季低于頭季,雜交高粱則是再生季高于頭季。
3 討論與小結
再生高粱生產是指在高粱收割后,莖稈基部節位上的休眠腋芽在適宜養分、溫度、光照等環境下,生長出不定根,萌發成苗,進而抽穗、開花、成熟,從而獲得第二次產量的栽培方式[7]。在水稻中通常用再生芽萌發率、活芽率等來評價水稻的再生力[8-9],而本研究發現,高粱再生產量與再生芽數和再生芽長無明顯的相關性。高粱腋芽萌發能力較強,在頭季收割后,大部分能萌發成苗,但每株只能保留1~2個幼苗[10],否則無法成穗獲得產量,所以筆者認為不能用水稻再生力的鑒定指標再生芽萌發率、活芽率等作為高粱再生力強弱的評價指標。再生產量是衡量再生力強弱的直接依據,大面積生產統計再生稻產量≤50 kg/667 m2則不認為再生稻有收[11],而高粱品種之間產量差異極大,以再生季產量/頭季產量的比值作為衡量高粱品種再生力強度的標準更為合理,<0.5為弱再生力,不推薦進行再生生產,0.5~0.7為中再生力,0.7~0.9為強再生力,>0.9為特強再生力。本試驗結果顯示,晉渝糯3號、瀘糯8號再生季產量/頭季產量的值最高,再生力最強;雜交高粱再生季產量/頭季產量的值明顯高于常規高粱,說明雜交高粱的再生力強于常規高粱,雜交高粱的再生季產量高于常規高粱。從產量性狀上綜合分析,川糯粱1號、晉渝糯3號、金糯粱1號兩季產量均優,具有推廣價值。
蛋白質、淀粉、脂肪和單寧含量是高粱籽粒中最重要的4個品質性狀,是影響高粱酒品質的重要因素[12],高含量的淀粉、蛋白質,適中的脂肪和單寧有利于出酒率的提高[13]。本試驗對兩季高粱品質進行比較,發現高粱再生季蛋白質、淀粉含量高于頭季,脂肪含量低于頭季,雜交高粱單寧含量高于頭季,常規高粱單寧含量低于頭季,說明再生高粱釀酒品質優于頭季高粱。
適宜的品種是高粱再生生產成功的關鍵,應具備以下三個特征:1)生育期適宜,確保安全抽穗成熟;2)再生能力強;3)產量潛力大。此次試驗中川糯粱1號、晉渝糯3號、金糯粱1號表現出豐產、優質兼具的特征,可作為西南地區再生高粱的生產品種推廣。
參考文獻:
[1] 盧慶善,鄒劍秋,朱凱,等.試論我國高粱產業發展——一論全國高粱生產優勢區[J].雜糧作物,2009,29(2):78-80.
[2] 丁國祥,趙甘霖,劉天朋,等.高粱再生栽培技術[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0(17):38-39.
[3] 但旭平,范昭能,曾榮耀,等.“高粱+再生高粱”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要點[J].四川農業科技,2016(9):18-19.
[4] 朱美容,劉厚憲,何光成,等.再生季高粱促芽肥及發苗肥施用研究初報[J].耕作與栽培,2003(3):36-37.
[5] 李永菊,劉興美,劉萍.施肥與留樁對瀘糯8號高粱再生季產量的影響[J].現代農業科技,2015(5):20-21.
[6] 朱美容,劉厚憲,王遠全,等.再生高粱留樁高度效應研究[J].作物雜志,2003(3):24-25.
[7] 李慧,何林峰.再生高粱高產高效栽培關鍵技術[J].農業與技術,2016(2):94.
[8] 徐富賢,鄭家奎,朱永川,等.雜交中稻再生力的鑒定方法[J].作物學報,2005,31(4):506-510.
[9] 任天舉,蔣志成,王培華,等.雜交中稻再生力與頭季稻農藝性狀的相關性研究[J].作物學報,2006,32(4):613-617.
[10] 丁國祥,趙甘霖,劉天朋,等.高粱再生栽培技術[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0(17):38-39.
[11] 徐富賢,鄭家奎,朱永川,等.雜交中稻再生力的鑒定方法[J].作物學報,2005,31(4):506-510.
[12] 張桂香,史紅梅,張海燕.高粱主要品質性狀的基因型與環境及互作效應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10,26(5):68-71.
[13] 焦少杰,王黎明,姜艷喜,等.高粱與固態白酒關系的研究綜述[J].釀酒,2015,42(1):13-16.
(責任編輯:丁志祥)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21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