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花生品種主要品質指標變異及分類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大田條件下,研究了來自花生主產區36個品種的品質指標變異特點,并根據產量和品質指標表現對品種進行了分類。結果表明:①不同品種脂肪含量為50.0%~55.4%,平均52.6%;蛋白質含量22.3%~27.2%,平均24.2%;油酸含量40.8%~56.1%,平均46.5%;亞油酸含量22.0%~36.7%,平均31.8%;油酸與亞油酸含量比值(O/L)1.13~2.55,平均1.50。②蛋白質含量與產量、脂肪含量均呈極顯著負相關,花生品質育種要突出專用,需同時打破產量與蛋白質含量相悖的遺傳連鎖。③篩選出花育33號等8個高產高油型品種、天府20等6個高產高蛋白型品種。今后花生育種應緊緊圍繞產業需求,實現產量與品質的協同提高。
關鍵詞:花生;品種;品質;分類
中圖分類號:S565.201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9)05-0029-05
花生是我國主要的油料作物、經濟作物和出口創匯作物。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花生用途的日趨廣泛,對花生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在保證產量持續提高的前提下改善品質已成為現代花生栽培的主要任務之一[1]。李仁崑等[2]比較了從外地引進的19個花生品種的品質,發現中?;ㄉ贩N的脂肪和蛋白質含量高于大?;ㄉ罅;ㄉ挠退?亞油酸比值(O/L)高于中?;ㄉ?。陳團偉等[3]對福建省9個主栽花生品種的品質成分分析表明,脂肪和蛋白質含量分別為52.6%~54.6%和24.7%~30.0%,兩者呈顯著負相關;油酸和亞油酸含量分別為42.2%~49.5%和33.4%~38.0%,O/L比值為1.16~1.42。陽小虎等[4]分析了不同類型品種的品質性狀,其脂肪含量為44.4%~55.1%,蛋白質含量為20.5%~31.6%,O/L比值為0.93~2.60。陳雷等[5]對河南省1983—2010年育成花生品種的品質演變趨勢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河南省高油花生育種有所突破,油亞比有所提高,但高蛋白花生育種有待加強。上述研究表明,不同品種花生品質存在較大差異,通過選擇種植適宜品種是提高花生品質的有效途徑。眾所周知,產量和品質協同提高是未來花生生產發展趨勢,而目前這方面報道甚少。本研究以來自花生主產區36個品種為材料,探討不同品種品質指標變異特點以及品質性狀與產量協同改良的可能性,以期為花生高產優質栽培提供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設計
試驗于2015年在山東省花生研究所試驗基地(山東萊西望城鎮)進行。供試土壤為棕壤。供試花生品種36個,是山東、河南、河北、四川、湖南、廣東和日本等近年來的主栽品種或新育成品種,編號及名稱分別為:1、汕油523;2、遠雜9307;3、天府20號;4、山花10號;5、青農黑;6、花育28號;7、仲愷花1號;8、仲愷花4號;9、仲愷花10號;10、濰花6號;11、天府22號;12、冀花4號;13、冀花8號;14、豫花9719;15、豫花14號;16、山花8號;17、山花9號;18、花育36號;19、花育33號;20、日花1號;21、湘花2008;22、禹花1號;23、濰花2000-1;24、日本千葉半蔓;25、濰花104;26、花育20號;27、青紅101;28、冀花5號;29、花育1020;30、白沙1016;31、冀花6號;32、花育22號;33、花育39號;34、山花7號;35、豫花9326;36、魯花11號。隨機區組排列,重復3次,小區面積20m2。
試驗田采用地膜覆蓋栽培。壟距85cm,壟高10cm,壟面寬50~55cm。壟上種2行,壟上行距30~35cm,穴距20cm,每穴2粒種子。播種前施三元復合肥750kg/hm2。5月3日播種,9月份收獲。其它措施按常規高產田技術規程進行管理。收獲時按小區實收面積計產。
1.2測定指標及方法
小區花生莢果曬干后,隨機稱取1kg剝殼,取籽仁進行分析化驗。粗脂肪、粗蛋白、油酸和亞油酸含量分別按GB/T5512—1985[6]、GB/T5511—2008[7]、GB/T17377—2008[8]和GB/T17376—2008[9]的方法進行測試。
1.3數據處理
采用MicrosoftExcel、DPS和SPSS軟件進行數據整理與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花生品種品質指標變異分析
2.1.1脂肪、蛋白質含量變異供試花生品種脂肪含量為50.0%~55.4%,平均(52.6±1.14)%,變異系數2.2%。其中天府22號脂肪含量最高,其次為豫花9719、花育1020和仲愷花4號,含量均在54%以上,白沙1016最低。蛋白質含量為22.3%~27.2%,平均(24.2±1.25)%,變異系數5.2%。其中仲愷花10號蛋白質含量最高,其次為白沙1016和山花10號,含量均在26%以上,天府22號最低(圖1)。
2.1.2油酸、亞油酸含量變異供試花生品種油酸含量為40.8%~56.1%,平均(46.5±4.20)%,變異系數9.0%。其中花育20號油酸含量最高,其次為濰花104和花育39號,含量均在54%以上,遠雜9307最低。亞油酸含量為22.0%~36.7%,平均(31.8±3.56)%,變異系數11.2%。其中花育36號亞油酸含量最高,其次為仲愷花1號和白沙1016,含量均在36%以上,花育20號最低(圖1)。
油酸與亞油酸含量比值(油亞比,O/L)為1.13~2.55,平均1.50±0.34,變異系數22.6%。其中花育20號最高,其次為花育39號和濰花104,比值均在2.0以上,仲愷花1號最低。
2.2不同花生品種品質指標與產量的相關分析
由表1看出,花生蛋白質含量與產量、脂肪含量均呈極顯著負相關;油酸含量與亞油酸含量呈極顯著負相關,與O/L呈極顯著正相關;亞油酸含量與O/L呈極顯著負相關。 2.3供試花生品種分類
2.3.1基于產量與脂肪含量分別以供試花生品種產量和脂肪含量平均值為分界線,將品種分為高產高油、高產低油、低產高油和低產低油4種類型。其中花育33號、天府20號、天府22號、日花1號、濰花2000-1、豫花9326、禹花1號和花育39號8個品種屬于高產高油型,占供試品種的22.2%。該類型品種的平均產量和脂肪含量分別為5399.4kg/hm2和53.5%,比供試品種總平均值分別高8.8%和0.9個百分點。山花9號等12個品種屬于高產低油型,占供試品種的33.3%。高產低油型品種的平均產量和脂肪含量分別為5647.7kg/hm2和51.9%,比供試品種總平均值產量高13.8%,脂肪含量低0.7個百分點,比高產高油型低1.6個百分點。遠雜9307等7個品種屬于低產高油型,占供試品種的19.4%。該類型品種的平均產量和脂肪含量分別為4359.5kg/hm2和53.9%,比供試品種總平均值產量低12.1%,脂肪含量高1.3個百分點。其余9個品種為低產低油型品種(圖2)。
2.3.2基于產量與蛋白質含量以供試花生品種產量和蛋白質含量平均值為分界線,將品種分為高產高蛋白、高產低蛋白、低產高蛋白和低產低蛋白4種類型。其中天府20號、冀花4號、冀花8號、湘花2008、青紅101和日本千葉半蔓6個品種屬于高產高蛋白型,占供試品種的16.7%。該類型品種的平均產量和蛋白質含量分別為5419.0kg/hm2和24.8%,比供試品種總平均值分別高9.2%和0.6個百分點?;ㄓ?2號等14個品種屬于高產低蛋白型,占供試品種的38.9%。高產低蛋白型品種的平均產量和蛋白質含量分別為5675.2kg/hm2和23.2%,產量比供試品種總平均值高14.3%、蛋白質含量則低1.0個百分點,比高產高蛋白型低1.6個百分點。山花8號等10個品種屬于低產高蛋白型,占供試品種的27.8%。該類型品種平均產量和蛋白質含量分別為4051.7kg/hm2和25.6%,產量比供試品種總平均值低18.4%、蛋白質含量高1.4個百分點。其余6個品種為低產低蛋白型品種(圖3)。
3討論與結論
3.1供試花生品種品質主要指標變異性分析
我國花生50%以上用于榨油,40%用于食用,其中有30%用于食品加工[10]。油用花生要求脂肪含量高,而食用又需要蛋白質含量高?;ㄉ焚|性狀主要取決于基因型、環境條件及農藝措施。本試驗中,不同品種的脂肪含量在50.0%~55.4%之間,最高與最低相差10.8%;蛋白質含量在22.3%~27.2%之間,最高與最低相差22.0%。不同品種間脂肪和蛋白質含量差異明顯高于光照[11,12]、水分[13,14]和溫度[15]等環境條件及施肥[16-21]、化控[22-25]和種植方式[26-28]等農藝措施對花生品質的影響。油酸、亞油酸含量以及O/L比值也有類似的表現。表明品質性狀的遺傳效應大于環境對品質的調控效應。因此,品質的提高應以遺傳改良為主途徑。
另外,本試驗中,蛋白質含量與脂肪含量呈極顯著負相關,此結果與陳團偉等[3]的結論一致。表明品質育種要朝著專用型方向發展。試驗同時發現,蛋白質含量同時與產量呈極顯著負相關,這有可能是目前高蛋白育種進展滯后于高油育種[5]的原因,打破這一連鎖,是未來高蛋白育種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油酸和亞油酸含量也是花生品質的重要指標,二者呈極顯著負相關。油酸含量高,有利于花生貯藏,亞油酸含量高有利于人體健康[3]。一般認為二者的比值(O/L)以1.5左右為宜[29]。本試驗中,O/L比值平均1.5,總體適中,但不同品種差異較大,變幅在1.13~2.55之間。
3.2基于產量和品質指標的花生品種分類
隨著花生產業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花生正朝著專業化生產方向發展,油用和食用花生要求在單位面積上能生產出更多的油或蛋白質,產量和脂肪(或蛋白質)同時提高會大大提高專業化生產的經濟效益,是未來花生生產發展的方向。陽小虎等[4]研究表明,在龍生型和普通型花生種質中有可能同時獲得高產高蛋白質的材料,在普通型和珍珠豆型中存在獲得高油、高油亞比材料的可能性。表明,產量與品質(或品質指標間)存在著同時提高的潛力。本試驗篩選出花育33號等8個高產高油型品種、天府20號等6個高產高蛋白型品種。今后花生育種應緊緊圍繞花生產業需求,在兼顧產量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品種的品質潛力,實現產量與品質的協同提高。
參考文獻:
[1]王才斌,萬書波.花生生理生態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1.
[2]李仁崑,郭遠,胡家峰,等.北京地區花生引進品種的品質性狀分析及評價[J].作物雜志,2013(2):147-151.
[3]陳團偉,康彬彬,蘇麗青,等.福建省花生主栽品種的營養品質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07,23(11):141-145.
[4]陽小虎,韓文斌.花生幾個品質性狀與農藝性狀的相關研究[J].中國油料,1994,16(1):57-59.
[5]陳雷,吳繼華,李可,等.河南省花生品種品質演變趨勢分析[J].河南農業科學,2012,41(1):49-52.
[6]國家標準局.糧食、油料檢驗粗脂肪測定法:GB/T5512-1985[S].1985.
[7]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谷物和豆類:氮含量測定和粗蛋白質含量計算凱氏法:GB/T5511-2008[S].2009.
[8]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動植物油脂脂肪酸甲酯的氣相色譜分析:GB/T17377-2008[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9.
[9]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動植物油脂脂肪酸甲酯制備:GB/T17376-2008[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9. [10]萬書波.花生品質栽培理論與調控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
[11]張昆,萬勇善,劉風珍.遮光對花生產量、成熟飽滿度及品質的影響[J].中國糧油學報,2009,24(11):91-96.
[12]吳正鋒,劉俊華,萬書波,等.遮光持續時間對花生莢果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山東農業科學,2011(2):30-33.
[13]劉娟,張俊,臧秀旺,等.濕澇脅迫對平作和壟作花生滲透調節能力與產量及品質的影響[J].河南農業大學學報,2015,49(6):737-741.
[14]張鳳,王媛媛,張佳蕾,等.不同生育時期淹水對花生生理性狀及產量、品質的影響[J].花生學報,2012,41(2):1-7.
[15]程增書,徐桂真,王延兵,等.播期和密度對花生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06,22(7):190-193.
[16]張欣昕,韓曉日,黃玉茜,等.施肥對連作花生植株性狀及產量品質的影響[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11,42(5):610-613.
[17]王媛媛,高波,張佳蕾,等.硫肥不同用量對花生生理性狀及產量、品質的影響[J].山東農業科學,2014,46(12):67-71.
[18]王艷華,董元杰,邱現奎,等.控釋肥對坡耕地花生生理特性、產量及品質的影響[J].作物學報,2010,36(11):1974-1980.
[19]鄭亞萍,吳蘭榮,吳正鋒,等.不同施肥處理對花生產量、品質及衰老的影響[J].作物雜志,2011(2):45-48.
[20]張翔,張新友,毛家偉,等.施氮水平對不同花生品種產量與品質的影響[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11,17(6):1417-1423.
[21]邱現奎,董元杰,史衍璽,等.控釋肥對花生生理特性及產量、品質的影響[J].水土保持學報,2010,24(2):223-226,250.
[22]杜連濤,樊堂群,王才斌,等.調環酸鈣對夏直播花生衰老、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花生學報,2008,37(4):32-36.
[23]張佳蕾,王媛媛,孫蓮強,等.多效唑對不同品質類型花生產量、品質及相關酶活性的影響[J].應用生態學報,2013,24(10):2850-2856.
[24]張佳蕾,郭峰,李新國,等.不同時期噴施多效唑對花生生理特性、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應用生態學報,2018,29(3):874-882.
[25]鐘瑞春,陳元,唐秀梅,等.3種植物生長調節劑對花生的光合生理及產量品質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13,29(15):112-116.
[26]李美,孫智明,李朦朦,等.不同比例玉米花生間作對花生生長及產量品質的影響[J].核農學報,2013,27(3):391-397.
[27]韓全輝,黃潔,劉子凡,等.木薯/花生間作對花生光合性能、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廣東農業科學,2014(13):13-16.
[28]王激清,左利兵,劉社平.不同種植方式對冀西北花生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湖北農業科學,2011,50(23):4780-4783.
[29]王才斌,吳正鋒,孫學武,等.花生營養生理生態與高效施肥[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946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