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花生主要病害的發生及防控措施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花生是我國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油脂及食品加工原料。隨著種植面積的擴大及氣候條件的影響,花生病害的發生有逐年加重的趨勢,成為了限制花生產量和品質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嚴重制約了花生的生產和貿易。本文總結了近年來影響花生產量的主要病害,并提出相應的防控措施,對減輕花生病害損失、推進農業改革、增加經濟收益提供了一定幫助。
  關鍵詞    花生;病害;防治措施;生物防控
  中圖分類號    S435.6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0-0092-02
  花生是我國主要的油料作物和經濟作物,2013年我國花生種植面積占全世界花生收獲面積的18%左右,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20%左右,花生已經成為我國大宗優勢出口的農產品之一[1-4]。隨著花生種植面積的擴大及復種指數的提高,花生病害的發生有逐年加重的趨勢,據報道,我國花生侵染性病害達24種以上。隨著病害的加重,對花生的產量和農產品質量安全與出口創匯造成了嚴重影響,對我國花生相關產業的發展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5]。熟悉掌握花生常發病害的種類和發展趨勢,可為適時采取科學的防治措施奠定堅實的基礎。
  1    葉斑類病害
  1.1    病原及癥狀
  花生葉斑類病害是花生黑斑病、褐斑病、網斑病等葉部病害的統稱,已成為世界各國花生生長后期花生產量的主要限制因素?;ㄉW斑病的病原為花生莖點霉,屬于半知菌亞門;黑斑病病原無性態為球座尾孢,有性態為伯克利球腔菌,屬子囊菌亞門;花生褐斑病病原為花生尾胞菌,都屬子囊菌亞門[6-7]。
  花生葉斑病以褐斑病和黑斑病為主,褐斑病的發生早于黑斑病,因而褐斑病又稱為早斑病,黑斑病被稱為晚斑病[8-9]。褐斑病發病初期是在花生葉片上形成黃褐色或鐵銹色針頭大小的病斑,正面觀察病斑呈現紅褐色或紫色,于花針期始發,結莢期至成熟期為發病盛期,主要危害葉片、葉柄和莖部;黑斑病病斑直徑小于褐斑病,一般為1~8 mm,黑斑病最大的特點是病斑的背面有很多小黑點,排列成輪紋狀,潮濕環境下可以形成褐色霉狀物[10-12]。
  1.2    防控措施
  1.2.1    農業防治。花生收獲后盡早清除病株殘體,病殘體可以采用漚肥或燒毀的方式處理,可最大限度地降低病原菌數量;耕翻土地,將表層土壤中的病原菌翻入底層,使病菌失去侵染能力,以消滅病害初次侵染源。
  1.2.2    輪作換茬。由于花生葉斑類病害寄主單一,只能侵染花生,因而可將花生與禾本科及薯類作物進行輪作,有效降低田間菌源數量,達到較好的預防效果。
  1.2.3    選擇抗病品種。選育抗病品種是防治花生葉斑類病害的重要途徑,合理選用抗病品種,盡可能進行多個品種輪換種植,延緩品種抗病性退化或喪失。
  1.2.4    藥劑防治。施用殺菌劑是防治花生葉斑病的重要措施。自花生始花期開始,根據病情每隔10~15 d噴1次藥,連續噴2~4次,能達到預防和控制病害發展的效果。對花生葉斑類病害控制效果較好的藥劑有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75%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代森錳鋅粉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不同殺菌劑交替使用效果更佳[13]。
  2    真菌土傳病害
  2.1    病原及癥狀
  莖腐病、根腐病及白絹病由腐霉菌、鐮刀菌、根霉菌、黑曲霉菌、色二孢等真菌引起。種子發育不良、藥劑拌種不當、播種過深、低洼積水、施用未腐熟有機肥、地下害蟲嚴重、早春低溫多雨、夏季高溫高濕等條件更容易發病。
  花生土傳病害主要包括莖腐病、根腐病及白絹病,是危害花生的主要病害之一。莖腐病在花生幼苗期發病,使2片子葉發生黑褐色腐爛,然后侵染接近地面莖基部或地下的根莖部,圍繞莖四周擴展成一環形病斑,使維管束腐爛[14];花生根腐病可引起根腐、莖基腐和莢果腐爛,從發芽出苗至后期都能發生,以開花結果期特別是盛花期發生最重;花生白絹病主要危害植株莖部、果柄及莢果,高溫高濕情況下發病加重。
  2.2    防治措施
  2.2.1    防止種子霉變。作種用的花生應適時收獲,及時翻曬,安全貯藏。播前進行曬種和選種,剔除變質種子,確保種子質量,以減少病害的初次侵染。
  2.2.2    適時剝殼、播種。剝殼宜在播種前1個月進行,剝殼前最好先曬果2~3 d,剝殼后挑選皮色良好、粒大飽滿的種子作種。
  2.2.3    合理輪作。合理輪作是防治土傳病害的基本措施,發病輕的地塊可隔年輪作,重病區必須進行3年以上的輪作才能達到顯著減輕病害的效果。輪作作物以小麥、玉米、甘薯為宜。
  2.2.4    合理施肥。施用腐熟肥料,凡混有病殘體的土雜肥及牲畜糞肥,不能直接施用,一定要漚制腐熟,盡量減少菌源。
  2.2.5    藥劑防治。拌種是防治花生土傳病害的最有效手段,常用藥劑有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75%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代森錳鋅粉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不同殺菌劑交替使用效果更佳。噴霧的效果較浸種、拌種差,但可作為預防花生苗期發病的一項補救措施。在花生全苗后進行噴霧,花生開花前再噴1次,可基本抑制土傳病害的擴展蔓延。采用上述藥劑,對根腐病、黑霉病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3    細菌病害
  3.1    病原及癥狀
  花生發生的細菌病害主要為青枯病,其病原菌為青枯假單胞桿菌,寄主范圍很廣,包括茄科、菊科、莧科等35科200種植物[15]。
  青枯病自花生苗期至收獲期均可發生,以盛花下針期最為嚴重[16]。該病害屬于維管束病害,橫切病部呈環狀排列的維管束變成深褐色,植株染病后從根部向上擴展至植株頂端,感病植株全株葉片失水萎蔫下垂,最后全株枯死。
  3.2    防控措施
  3.2.1    農業防治。利用抗病品種是防控花生青枯病最有效的手段。目前較好的品種有中花2號、魯花3號、日花1號、桂油28號、粵油320等。抗病品種的選擇要結合當地實際,要先進行小面積試驗,再進行大面積種植。
  3.2.2    合理輪作。與非寄主作物輪作,選取對青枯病有免疫力的作物(如甘薯、西瓜、大豆等)進行輪作與套作。忌重茬,重茬會增加土壤中的病菌數量,還會由于定向吸收的養分不足,導致花生產量降低。
  3.2.3    合理施肥。主要包括施足基肥、適量追肥和葉片噴肥。基肥通常占總施肥量的70%~90%,以腐熟有機肥為主,配合速效氮、磷、鉀肥;在花生苗期和下針期根據生長狀況適當追施一些鉀肥及微量元素;結莢期可結合防治病蟲害噴施0.2%磷酸二氫鉀溶液,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3.2.4    改良土壤。改良土壤的質地能夠顯著提高花生抗病能力、產量及品質;酸性土壤可適量施用石灰,降低土壤酸度,減輕病害發生;利用深翻、嚴整土地、精耕細作等措施,提高土壤保水及保肥能力;對于砂土要多施有機肥,提高土壤有機質的含量。
  3.2.5    花生地水分管理?;ㄉL期注意田間排水,及時疏通排水溝,實行高畦地膜栽培,避免雨后積水,采用適期播種,合理密植,以利于通風透光。
  3.2.6    化學防治?;瘜W防控是防治花生細菌病害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生產中對花生細菌病害防控效果較好的藥劑有20%青枯靈可濕性粉劑、14%絡氨銅水劑、30%氧氯化銅懸浮劑、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70%硫菌靈可濕性粉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等。在花生盛花期或田間發現零星病株時立即進行藥物預防和控制,每隔7~10 d噴1次,連續噴3~4 次,有很好的防治效果[17]。
  4    參考文獻
  [1] 萬書波.中國花生栽培學[M].上海:上??萍汲霭嫔?,2003.
  [2] 張怡.中國花生生產布局變化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15.
  [3] 楊繼松,李新華,郭洪海.東北三省花生生產現狀、問題及發展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30):17308-17310.
  [4] 郭洪海,楊麗萍,李新華,等.,黃淮海區域花生生產與品質特征的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0,18(6):1233-1238.
  [5] 游春平,傅瑩,韓靜君,等.我國花生病害的種類及其防治措施[J].江西農業學報,2010,22(1):97-101.
  [6] 李紹偉,任麗,孫春梅.花生葉斑病流行程度與相關因子分析[J].花生學報,2002(4):27-29.
  [7] 沈一,劉永惠,陳志德.花生葉斑病研究概述[J].花生學報,2014,43(2):42-46.
  [8] 張慶瀅,楊麗英.云南花生葉斑病病原菌的分離鑒定[J].花生學報,2003(增刊1):451-457.
  [9] 董煒博.美國花生葉部病害的化學治理[J].花生科技,1998(3):10-13.
  [10] 陳華,李志敏,花生葉斑病、網斑病的綜合防治技術[J].河南農業科學,2004(12):35-38.
  [11] 王建文,李軍華,李永軍,等.河南省花生主要病害的發生及防治[J].現代農業科技,2009(5):117.
  [12] 陳坤榮,任莉,徐理,等.花生白絹病研究進展[J].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18,40(2):302-308.
  [13] 郭洪參,張悅麗,齊軍山,等.山東花生莖腐病病原菌研究[J].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14,36(4):524-528.
  [14] 崔富華,賴明芳,曾孝平.花生青枯病的分布及防治對策研究[J].花生學報,2003,32(4):17-22.
  [15] 龐振鳳.花生青枯病的發生及綜合防治[J].現代農業科技,2009(15):161-163.
  [16] 范開業,陳香艷,凌再平.臨沂花生青枯病的發生與防治[J].農業科技通訊,2012(5):186-187.
  [17] 李紹偉,李國恒,李俊秀,等.花生普通花葉病毒病防治指標的研究[J].花生科技,1993(3):13-14.
  收稿日期   2019-01-2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9400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