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東北大豆主要病害發生及綜合防治措施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大豆作為糧食和油料作物,在東北特別是黑龍江一直有大面積種植。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大豆在其生育期內會發生多種病害,嚴重影響大豆的產量和品質,然而現今許多農民種植戶缺乏對大豆病害的認知,導致病害發生時不能及時有效的進行防治,進而遭受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因此,本文結合實際生產情況,就東北大豆主要病害的發生及綜合防治技術進行論述,旨在為生產上科學認識和防治大豆病害提供參考。
  一、 立枯病
  此類病害多發生在大豆的幼苗時期,主根與地面之間接近的根基部分病斑最多,呈現出紅褐色狀態,略微有些凹陷,表皮有開裂相似于潰瘍的現象,如果幼苗的病害問題較為嚴重,整個根基部分均會萎縮,顏色為紅褐色,植株折倒枯死。根據研究可以得知,該病害主要是植株受到了立枯絲核菌的侵害,一般情況下土壤中含有病菌,直接感染到根系或是次生根中,也可能通過傷口感染。在低洼區域植株生長期間感染此類病害的概率最高。
  在防治的過程中,可以進行輪作處理,選擇地勢良好、排水性能高的區域種植,預防澇災問題,嚴格控制土壤的濕度,以此形成預防作用。如果已經發生了病害,那么可以使用25%的惡毒靈、乙蒜素1000倍溶液進行治理,以此降低發病程度,預防經濟損失。
  二、 根腐病
  在東北區域范圍之內,大豆種植過程中根腐病的發生率很高,在發病之后會對植株的根部產生危害,導致生長速度減慢,甚至直接枯死,產量降低。在成株感染此類病害之后,會導致根瘤的數量減少,出現矮化的現象,甚至對結莢的數量造成影響,生產質量降低。對于此類病害而言,屬于蔓延類型的真菌性病害,近年來的發生率明顯提升,傳統的防治方式的使用,只能短時間之內減輕危害,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所以,應正確的進行預防與治理處理,首先,在預防的工作中,應做好輪作的工作,選擇抗性較高的種子,并在播種之前使用種衣劑對其進行攪拌,與此同時,還需要做好種子方面的消毒工作,例如:對治菌疫苗進行稀釋處理,然后進行種子的浸泡。使用品萃對疫苗進行稀釋,然后噴灑在土壤上面,實現病害治理以及消毒的作用。
  三、 大豆紫斑病
  這個病的病原菌不喜高溫。這個病主要發生在北方大豆生產區,嚴重影響種子質量。侵染的種子萌發率低。是大豆擴種生產的主要病害,對豆莢和豆粒危害較為嚴重,其次是莖、葉。豆苗被感染紫斑病后,子葉上逐漸出現褐色至赤褐色圓形斑,隨著病程發展呈云紋狀。如果是真葉受到紫斑病侵染,則有散在的紫色圓形小點,隨著苗齡增長,病害區逐漸變色、變形,由開始的紫色變成褐色或淺灰色斑,圓形小點變成多角形。如果病害控制不好,則莖稈上會形成紅褐色斑并逐漸變成黑紫色,開始病害區呈長條狀或梭形,進而漫延整株大豆莖稈,并覆有灰黑色霉層。尚未成熟的豆莢染病斑較大,形狀多樣,呈灰黑色,邊緣不整齊。病斑由淺表發展至莢內,形狀不規則,呈紫色,內淺外深。莢內未成熟的豆粒,染病形狀不定,大小不一,主要因病癥表現受品種和豆粒成熟度不同存在較大差異,從外觀上看,受害豆粒多呈紫色,少量有呈青黑色,臍部四周有淺紫色斑塊;輕者病灶僅限于豆粒種皮,重者整個豆粒龜裂變形,產量降低,豆種失去商品價值。
  防治方法
 ?。?)選用抗病品種。為了防止大豆紫斑病,在生產上可以挑選抗病品種。如黑龍江41號,鐵豐19,楚秀,華春18,豐地黃,躍進2號、3號,徐州424,沛縣大白角,京黃3號,小寒王,中黃4號,長農7號,科黃2號,文豐3號、5號,豐收15,九農5號、9號,牛尾黃,西農65(9)等。(2)豆種處理。對于抗病較強的豆種,在種植前先進行豆粒挑選,再用廣譜低毒殺菌劑對種子進行處理,可以控制一部分種源性病害,常用藥物有50%福美雙或40%大富丹等。(3)生長期用藥防控。為防止大豆紫斑病,應在豆秧開花始期、蕾期、結莢期、嫩莢期各噴1次30%堿式硫酸銅(綠得保)懸浮劑400倍液或1:1:160倍式波爾多液、50%多?霉威(多菌靈加萬霉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500倍液,每畝噴施提前配好的藥液55L左右。(4)秋耕整地。大豆成熟后要及時收割,趁天氣晴朗盡快進行秋翻整地,對染病秸稈集中燒毀或深埋,正常的落葉也得以加快腐爛,即能增加土壤肥力,又可減少地源性及株源性病害。
  四、 菌核病
  此類病害又被稱為白腐病,在幼苗時期到成株時期,發生率均很高,尤其在結痂以后的時間段,病情較為嚴重。在發生之后莖部區域會受到嚴重的影響,葉片的顏色變成褐色,最后枯死。在此過程中,發病的植株莖部上面存在很多褐色的病斑組織,有白色棉絮狀態的菌絲、顆粒等,之后顏色會變成黑色,屬于菌核物質。對發病的植株進行縱向的解剖,可以發現其中含有黑色的老鼠屎狀態菌核,相互之間有次序的排列。在整棵植株枯死以后,顏色多是灰白色,空皮層會逐漸腐爛,形成麻絲的狀態,外部有菌核開始掉落。通常情況下莢上面的病斑顏色多屬于褐色,枯死的速度很快,難以結痂,之后顏色變成白色。
  在實際預防的工作中,應使用41%的菌核清藥物,每畝1千克,兌水300千克,噴灑在田地中,在七天之后再次噴灑一次,可以形成良好的預防作用。在治理的工作中,可以使用26%的咪鮮胺藥物,每畝1500毫升,一次達到根治性的目的。
  五、 褐桿病
  在大豆生長階段此類病害又被稱作疫病,整個生育期都有可能出現。病菌會對根部、莖葉產生影響,出現矮化與枯死的現象。在苗株出土之前,根系變軟,真葉生長階段會出現顏色變黃的現象,嚴重的會直接枯死。在成株的階段,根基部分會發病,有褐色的斑點,向著上部分與下部分蔓延。如果不能合理的處理,還會導致植株出現八字型的生長態勢。
  此類病害預防的過程中,可以將克露藥物與種子攪拌,劑量設定為種子重量的0.35%左右。在治理工作中,可以將每畝1.2千克的克露藥物與460千克的水兌在一起,每周在葉面上噴灑兩次,可以達到根治性的目的。在此過程中應形成正確的觀念意識,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使用藥物。
  六、霜霉病
  霜霉病廣泛分布世界各大豆產區。1921年首先發現于中國的東北地區,以東北和華北發生較普遍,大豆生育期氣候涼爽的地區發病較重。但多數為害性不大,嚴重時引起早期落葉、葉片凋枯、種粒霉爛,減產達30%~50%。幼苗、成株葉片、莢及豆粒均可被害。帶菌種子長出的幼苗,可系統發病。由霜霉菌侵染大豆地上部引起的真菌病害。
  病苗子葉無癥,第一對真葉從基部開始出現褪綠斑塊,沿主脈及支脈蔓延,直至全葉褪綠。以后全株各葉片均出現癥狀?;ㄆ谇昂髿夂虺睗駮r,病斑背面密生灰色霉層,最后病葉變黃轉褐而枯死。葉片受再侵染時,形成褪綠小斑點,以后變成褐色小點,背面產生霉層。受害重的葉片干枯,早期脫落。豆莢被害,外部無明顯癥狀,但莢內有很厚的黃色霉層,為病菌的卵孢子。被害籽粒色白而無光澤,表面附有一層黃白色粉末狀卵孢子。
  大豆霜霉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選育抗病品種: 根據各地病菌的優勢小種選育和推廣抗病良種,如吉林的早豐5號和白花銼等。②種子處理:用瑞毒霉拌種, 或以克霉靈、福美雙及敵克松為拌種劑, 效果很好。③清除病苗: 病苗癥狀明顯、易于識別, 鏟地時可結合除去病苗,消減初侵染源。④噴灑藥劑: 病害流行條件出現時, 及早用百菌清、多菌靈、退菌特等噴施防治。
  (作者單位:164322黑龍江省黑河市愛輝區西崗子鎮農村經濟技術服務中心)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8787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