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主要病害及綜合防控技術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隨著小麥生產水平的提高,連年秸稈還田、作物品種更換、用藥混亂、耕作制度的改變等,引起小麥病害發生呈加重趨勢。根據調查,長葛市小麥病害有20多種,為害較重的有紋枯病、銹病(包括條銹病、葉銹病、稈銹)、白粉病、赤霉病等,病害已成為制約小麥高產優質的主要因素之一,嚴重影響著小麥的增產與增效。
一、小麥紋枯病
(一)發病條件
紋枯病是一種土壤傳播的病害,由于病原菌在土壤中存活,小麥出苗后就能侵染,返青期進入侵染高峰期,已成為長葛市小麥生產常發的第一大病害。種植感病品種、播種早,密度大、濕度大、冬前麥苗過旺或氮肥過多、春季遭受低溫寒害、脫肥或灌水太多的麥田是紋枯病高發田。
?。ǘ┌l病特點
病菌主要是半知菌的禾谷絲核菌、少量為立枯絲核菌。病菌生長溫度5~35 ℃,最適溫度20~25 ℃。發生初期侵染下部葉鞘,形成邊緣淺褐色、中央灰白色的水漬狀橢圓形病斑,發病后期多個病班相連可形成云紋狀花稈癥狀,發病株下部葉片發黃,影響光合作用。在田間發病過程可分5個階段,即冬前發病期、越冬期、橫向擴展期(2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 )、嚴重度增長期(4月上旬至5月上中旬)及枯白穗發生期,可導致小麥生長后期倒伏、死株和枯白穗。 一般地塊小麥減產10%,嚴重地塊可減產30%以上。
?。ㄈ┓揽卮胧?
采取健身控病為基礎,早春及拔節期縱向侵染時防治為重點。
1.物理防治。推廣抗(耐)病品種,適期適量播種,控制基本苗數;合理施肥,多施有機肥和農家肥,改善麥田生態環境;合理澆水,防止旺長,控制田間群體密度。
2.化學防治。種子處理,選用2.5%適樂時20 mL、苯醚甲環唑(3%敵委丹)20 mL、戊唑醇(6%立克秀)5~7 g等拌種10 kg。小麥返青后每667 m2用30%愛苗(苯醚甲環唑+丙環唑)20~30 mL、12.5%烯唑醇和25%戊唑醇30~60 mL、5%井岡霉素100~150 mL等對水30 kg噴施,藥液盡量噴到麥株莖基部。發病較重的田塊應連防2次。
二、小麥銹?。òl銹、葉銹、稈銹)
(一)發病條件
大面積種植感病品種,春季流行的關鍵因素是越冬菌量和春季降雨量,越冬菌量大,春季降雨量多,容易引起條銹病流行。
(二)發病特點
條銹病的始發期一般在4月。4月降雨多,濕度大,有外來菌源的情況下,就有可能造成流行。葉銹一般發生在5月,病害發生后蒸騰作用增加,使植株喪失大量水分,減少光合作用面積,影響小麥發育和灌漿,降低產量與品質。其中,條銹病為害最大,減產幅度一般為30% ,最高70%~80%。
?。ㄈ┓揽卮胧?
防治策略“秋播預防,春季監測,控點保面,適時普治”。
1.物理防治。春季做好全面大田普查和孢子捕捉,堅持“發現一點,控制一片”的早期防控策略,嚴防病點向外擴散。
2.化學防治。根據病情和菌源監測動態,對可能重發區每667 m2用20%粉銹寧乳油40 mL,或12.5%速保利可濕性粉劑30 g,對水 50 kg噴霧。 在病害流行年份,如果病葉率在25%以上,嚴重度超過10%,就要加大用藥量,視病情嚴重程度,適時普遍噴藥,預防大面積流行,和防治蟲害藥劑混合噴灑,達到一噴多效。
三、小麥白粉病
?。ㄒ唬┌l病條件
病原子囊菌,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小麥?;?,屬專性寄生菌,只能在活的寄主植物上生存。早春氣溫回升,病菌不斷產生分生孢子,當溫度為15~20 ℃,相對濕度大于70%時,可引起病害流行。
?。ǘ┌l病特點
白粉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為害。該病主要為害葉片,嚴重時也可為害葉鞘、莖稈和穗部。分生孢子借助氣流遠距離傳播、蔓延并進行多次再侵染。白粉病春季發展的過程分始發期、普發期、盛發期和終止期共4個階段;始發期3月21日到4月5日,普發期從始發期到4月25日前后,盛發期從4月25日前后到5月15日前后,終止期一般在5月中旬以后。
(三)防控措施
1.物理防治。推廣種植抗病品種,減少自生麥苗,降低白粉病菌的越夏基數。
2.藥劑防治。藥劑拌種,防止秋苗發病,15%烯唑醇或15%戊唑醇15 g拌種10 kg。小麥拔節期是白粉病藥劑防治關鍵時期,每667 m2用12.5%烯唑醇50 g、12.5%腈菌唑30 g、25%三唑酮30 g對水50 kg均勻噴施。
四、小麥赤霉病
?。ㄒ唬┌l病條件
赤霉病為氣候型病害,高溫高濕有利病原菌生長發育,最適溫度為25 ℃。田間病殘體菌量大則發病重,遲熟、穎殼較厚、不耐肥品種發病重;地勢低洼,排水不良、黏重土壤、偏施氮肥、密度大、田間郁蔽發病重;抽穗揚花期3天連陰雨,降雨量超過50 mm有可能暴發流行。
(二)發病特點
癥狀俗稱“爛麥穗頭”,病菌以菌絲體在小麥或玉米穗軸上越冬越夏,翌年條件適宜時產生子囊殼并放射出子囊孢子,借風雨傳播,成熟的子囊孢子散落在花藥上,經花絲侵染小穗發病。
?。ㄈ┓揽卮胧?
預防為主,重視搶晴施藥,進行保護,提高預測預報的準確性和超前性。
1.物理防治。篩選和推廣抗病品種,注意品種合理布局,避免單一品種種植;加強農業栽培管理,深耕滅茬,合理排灌,減少漬澇害。
2.化學防治。小麥始花期(麥穗開花達10%~15%),如遇連續3 d降雨或大霧,即應普遍施藥;對嚴重感病品種,要施藥2次以上。選用25%氰烯菌酯懸乳劑、戊唑·咪鮮胺等復配制劑交替使用。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34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