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小麥赤霉病的發生規律及綜合防控措施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小麥赤霉病是我國長江中下游小麥生產區的主要病害之一,表現為苗枯、穗腐等癥狀,常造成小麥的減產、品質降低,嚴重者減產幅度超過50%。該文結合壽縣小麥生產實際,總結了小麥赤霉病的發生規律、發病條件、癥狀、傳播途徑等,并提出了其綜合防控措施,為壽縣地區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麥赤霉病;發生規律;癥狀;綜合防控
  中圖分類號 S4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09-0075-2
  小麥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在我國的種植面積僅次于水稻,小麥的高產穩產對于我國糧食生產安全有著重要的意義。壽縣為亞熱帶北緣季風型濕潤氣候,自然資源豐富,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均溫度14.8℃左右,年降水量約900mm,光熱資源豐富,比較適合水稻、小麥等農作物的種植。近些年來,隨著我國土地流轉政策的推動實施,壽縣農業種植大戶、農業專業組織等不斷涌現,小麥的種植面積也有所增加,目前壽縣小麥多種植的是稻茬麥,由于氣候、前茬收獲時間、管理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小麥播種時間偏遲,導致小麥赤霉病呈重發態勢,已逐漸發展為壽縣地區小麥中的重大流行性病害之一,給當地的小麥生產造成了嚴重的影響[1]。為了抓好壽縣地區小麥赤霉病的防控工作,降低其造成的減產以及降低品質方面的損失,本文結合近些年來壽縣小麥赤霉病的實際發生情況,對其發生的規律、綜合防控措施進行了簡要總結,旨在為壽縣地區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提供參考。
  1 發生規律及發病條件
  小麥赤霉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病原為多種鐮刀菌,是小麥生產中常發的重大病害之一,在全國各地小麥生產中均可發生,尤其是在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發生程度最重,一般年份可造成小麥減產5%以上。小麥赤霉病的發生程度主要受到田間赤霉病菌源的數量、小麥品種的抗病能力、空氣濕度、溫度等因子綜合作用的影響。近些年來,壽縣小麥田間的菌源基數較大,加之小麥進入抽穗到乳熟這段時間遇到連續降水,空氣中的濕度過大,為赤霉病病原菌孢子的蔓延侵染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此種高溫、高濕條件持續時間越長,赤霉病發生的程度就越重[2]。
  小麥赤霉病的病原菌一般以菌絲體殘留于田間的作物秸稈上越冬,在第2年春季溫度超過7℃、土壤中水分含量超過50%時形成子囊殼,溫度在12℃以上時形成子囊孢子,遇到連續降水的氣候或者空氣中濕度過大時,子囊孢子成熟,對麥穗產生侵染,造成危害。一般熟期晚、穎殼厚、對肥料耐受程度低的小麥品種發生赤霉病的程度相對較重;田間病源基數大、地勢低洼、排灌條件差、土壤過于黏重、氮肥用量過多、栽植密度過大的小麥田間發生赤霉病程度重。小麥各生長階段受到赤霉病感染的情況有所差異,一般最敏感的時間為揚花期,此階段內如遇到合適的氣候條件,則小麥赤霉病呈大流行態勢。
  2 發病癥狀
  小麥赤霉病在小麥生產的各個階段均可發生,常造成小麥苗腐、穗腐、稈腐、莖基腐等,其中以穗腐危害最重。小麥揚花期時發生穗腐后,首先在麥穎、小穗上產生褐色病斑,呈水漬狀,之后病情逐漸擴大到整個發病的小穗上,使小穗表現出枯黃狀態[2];當空氣中濕度比較大時,發病部位產生1層霉層(膠狀,粉紅色);病情發展的后期,病斑上密集分布1層小顆粒(藍黑色,病菌子囊殼),手摸有凸起感卻無法抹除。苗腐一般由土壤中殘留的病原菌或者種子攜帶的病菌侵染造成,首先表現為芽的顏色變為褐色,隨著病情的發展,小麥根冠開始腐爛,發病程度輕的小麥植株長勢黃瘦,發病程度重的導致小麥植株死亡。莖基腐在小麥播種出苗后到成熟均可發生,導致基部組織顏色逐漸轉為褐色,最終腐爛死亡。稈腐一般在小麥穗部下的第1~2節處發生,初發時葉鞘褪綠,出現病斑(水漬狀),然后病斑顏色逐漸轉為紅褐色,呈不規則狀。
  3 傳播途徑
  稻麥兩作區,小麥赤霉病的病殘體除了可以在病殘體上越夏以外,還可以在水稻等農作物的秸稈中越冬,第2年溫度上升后逐漸侵染麥苗產生危害。病原的子囊孢子在小麥正處于揚花時成熟,其可以通過空氣流動、雨水等傳播到小麥上,先營腐生生活,然后對小穗產生侵染,幾天后出現1層霉層(粉色)。穗腐產生的分生孢子不會對本田內的植株產生較重程度的侵染,一般可造成附近小麥田的發病[3]。
  4 綜合防控措施
  在小麥赤霉病的防控中,要始終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將綠色農業發展的理念貫穿到農業病蟲害植保工作中,推行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農業防治、藥劑防治結合的綜合防控方案,盡量將小麥赤霉病降低在安全范圍內,以提高小麥的產量,確保其品質安全。
  4.1 農業防治
  4.1.1 選擇抗病能力強的品種 小麥赤霉病是小麥生產中的“癌癥”,嚴重威脅到小麥生產的安全,因此重在預防。要從根本上降低小麥赤霉病的發生程度,最為有效的方法就是選擇抗病能力強的品種。結合壽縣地區的氣候特點,壽縣中北部地區適宜選擇淮麥29、連麥2號、西農979、泛麥5號、淮麥22等半冬性品種或輪選22、淮麥30、新麥21等弱春性品種,南部地區適宜選擇南農0686、蘇麥188、揚麥21、蘇麥9號、皖墾076、揚輻麥5號、皖麥606、揚麥20、寧麥18、揚麥23、寧麥24等春性品種。
  4.1.2 種子處理 大面積推廣藥劑拌種或種子包衣技術,拌種或者包衣的藥劑可選擇咯菌腈、苯醚甲環唑、苯醚·咯·噻蟲等,在減少其受到病原菌侵染的同時,還可對地下害蟲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
  4.1.3 機械深翻 對土壤深翻20cm以上,將作物秸稈掩埋在20cm以下的土層中,并加入腐熟劑,促使秸稈快速腐爛,創造不利于土壤中病原菌、蟲害的生存環境,降低病蟲害的發生[4];采取機械條播,提前挖好溝渠。
  4.1.4 健身栽培 適期播種,適墑播種或造墑播種;適量播種,在合理的范圍內適當增加密度;科學施肥管水,培育出長勢健壯的小麥苗,提高自身對赤霉病等病原的抵抗能力。   4.1.5 加強監測預警 對天氣、赤霉病的發生消長和防控動態等進行實時監控,及時通過各種途徑將預警信息發布到基層,為農戶開展赤霉病的預防提供參考。
  4.2 藥劑防治 采取統防統治的方式,通過專業化服務大力推進全程承包防治、代防代治等。適期用藥,采取二次預防的方法:在小麥齊穗到揚花期防治1次,之后7d再防治1次;如果抽穗揚花期遇到連續降水條件,則還需要再噴藥1次。藥劑可選擇戊唑醇、氰烯菌等,劑型盡量選擇耐雨水沖刷的膠懸劑、超微粉等,各種不同類型或者作用機理的藥劑交替使用,以延緩小麥赤霉病病原菌產生抗藥性的時間,提高防治的效果。施藥要嚴格把關,用藥量、對水量均要充足,且對準麥穗噴施,確保防治的效果。施藥的器械可選擇自走式噴桿噴霧機、熱力煙霧機、智能植保機等新型高效植保機械,以提高農藥的利用效率、提高防治的效果。
  5 幾點建議
  5.1 加強組織領導 將赤霉病防控的責任落實到位,嚴格按照防控的要求執行,不斷規范赤霉病防控的相關流程,確保防控措施充分落實、見到成效。植保部門要與其他相關部門(氣象、宣傳、科技等)加強溝通,積極協作,形成病害防控的合力。對于縣級農技推廣部門來說,要結合當地赤霉病發生趨勢科學制定防控方案,并確保防控方案落實到位,進村入戶到田。
  5.2 加大投入 整合重大病蟲統防統治補貼、小麥“一噴三防”補助等各種資金進行統籌安排,提高小麥赤霉病防治所需的投入。
  5.3 強化宣傳力度 通過與電視臺、廣播等的協調,在多個重要時段內,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控信息加大宣傳,采取字幕滾動、廣播通知、專家講座等多種形式,開展全方面的普及宣傳;此外,還可利用科技明白紙、現場宣傳、手機短信、微信、QQ等方式,將赤霉病發生的信息以及防控技術第一時間傳遞到各種防治組織、經營主體和廣大農戶手中。
  5.4 加強技術指導 利用職業農民培訓等項目,對基層農技人員、專業化服務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農戶進行小麥赤霉病防控技術方面的培訓,并安排農技人員深入到田間,指導小麥赤霉病的防控。
  參考文獻
  [1]路敏.小麥赤霉病綜合防治技術[J].河南農業,2011(23):25.
  [2]薛娟,武飛.滑縣小麥赤霉病的發生危害與綜合防治技術[J].河南農業,2018,465(13):39.
  [3]賈忠清.小麥赤霉病發生規律及綜合防控技術[J].農技服務,2017(9):31-32.
  [4]楊俊杰,王玲,彭傳華,等.2014年湖北小麥赤霉病發生流行特點及防控措施[J].中國植保導刊,2015,35(6):20.
 ?。ㄘ熅帲簭埡昝瘢┳髡吆喗椋簭堖M富(1965—),男,安徽壽縣人,農藝師,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   收稿日期:2019-03-2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609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